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6 13:15:33瀏覽9|回應0|推薦0 | |
根據自救會估算數字,2月6日股災除了違約交割金額超過12億元,選擇權賣方交易人因此估計更損失超過40億元,許多投資人可說一夕之間傾家蕩產,這些人有不少都是中小企業主或貿易商,是否釀成更大的社會問題,目前不得而知。
根據自救會的說法,期貨投資受害者之所以組成自救會抗爭,是他們認為當天主要是制度導致價格失靈,產生「蝴蝶效應」,才引發台灣期權史上最大的違約交割,但在26事件後,迄今尚未見主管機關針對國內期貨制度有哪些應該調整之處,拿出明確的應對措施。
一位受害投資人引述美國作法指出,美國股市在前一天大跌1,100點,但美國監管單位已有所準備,不僅盤中採取「熔斷機制」,在現貨暫停交易之際,選擇權也暫停交易,此時交易人也可以有機會補錢,或思考如何調整,以及如何停損,讓市場有機會恢復理性。但反觀台灣似欠缺類似機制,有自救會成員指出,當天美國所有的Call,從早到尾盤都是下跌,反而台灣當天的Call卻一飛衝天,實在很反常。
另一個讓期貨投資人心中不平的則是,市場不少期貨商2月獲利佳,更讓投資人認為是交易機制比不上美國,導致讓業者賺錢、投資人賠錢,才進而集結組成自救會,抗爭制度不公、想要討公道。
同樣面臨股災,各國作法確可能不太一樣,如果要避免類似投資爭議再起,降低虧損者的不滿,美國的作法或可引為台灣的借鏡之一。
https://tw.news.yahoo.com/%E5%8F%83%E8%80%83%E7%BE%8E%E5%9C%8B%E4%BD%9C%E6%B3%95%E6%88%96%E5%8F%AF%E5%85%8D%E5%86%8D%E9%87%80%E7%81%BD-215006762--finance.html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