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答謗佛〝磚家〞(網頁版) Reply to Defaming Buddha "Brick Master"
2024/08/20 10:25:37瀏覽69|回應0|推薦1






☙ ~~~~~~~~~~~~~~ ❦❧

     答謗佛〝磚家〞的五封信【目錄】(答註 1 ~ 64 )























     斷章取義「比對」就已經不對了!
     你還根據「錯誤的譯本」來比對?

     你並沒有閱讀巴利原典的習慣,而是利用錯誤的「比對」方式,來質疑代表正法的《巴利佛經》!

     你說:「任何經典包含翻譯的經文……」
     這本身就有語病:

     是「翻譯」就不是「經文」;
     是「經文」就不是「翻譯」!

     怎麼可以混淆不清、含糊其詞呢?
     可見在你的觀念裡,所認為的「經文就是翻譯」就是個天大的錯誤!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經律》……?
     仍不厭其煩再三糾正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經律》!
     而是《巴利聖典》!佛住世時,主要是以「背誦」的方式結集聖典,並沒有你所謂「統一標準」的〝巴利文〞;即使在佛陀滅度後……直到今天,也是以各國拼音的方式轉寫,同樣沒有你所謂「統一術語」的〝權威本〞《〝巴利文〞經律》!

     你說:這是為了避免「口說無憑」……還有你不是在質疑《巴利佛經》?
     你所謂的「口說無憑」也只不過突顯你的「鴕鳥心態、閉門造車」罷了!


     照理來說,我可以不用理會:
     就像一般假學究、真盲從的所謂「磚家」!

     但你冒用《原始佛教》的招牌……
     對此,我也只能義正詞嚴、直言不諱地來指出你的錯誤;
     以免你誤導諸多後學!

     大乘婆羅門教或無神論的外道學者,經常是以張冠李戴地〝比對〞錯誤的譯本或異教徒的經典,來做為斷章取義曲解《巴利佛經》的一種手段!


     ☆ 《卡拉瑪經》的忠告 ☞ 〝如是我聞〞與〝比對〞不代表佛說!

     ✩ 佛陀法語:
     「❶ (佛子!汝等)勿信風俗──透過反覆廣告;
     ❷ (佛子!汝等)勿輕信傳統;
     ❸ (佛子!汝等)勿輕信聽聞;
     ❹ (佛子!汝等)勿信因與經教相合;
     ❺ (佛子!汝等)勿信基於推理──透過猜測;
     ❻ (佛子!汝等)勿信基於學術研究──透過公理;
     ❼ (佛子!汝等)勿信情況考慮周詳──似是而非;
     ❽ (佛子!汝等)勿信見解卓越──偏見投其所好;
     ❾ (佛子!汝等)勿信形象權威;
     ❿ (佛子!)勿信因此沙門,是我等祖師。

     十種惡法 ➾ ㈠ 貪心、㈡ 貪行、㈢ 瞋心、㈣ 瞋行、㈤ 痴心、㈥ 痴行、㈦ 不善、㈧ 犯罪、㈨ 聖智譴責、㈩ 苦果。

     卡拉瑪眾!汝等若自己發現──
     『① ~⑦ 此法是不善,⑧ 此法是有罪,⑨ 此法已被智者所譴責,⑩ 如果接受此法,能導致無益與苦果!』卡拉瑪眾!其時,汝等則應徹底放棄(十種惡法)……。

     十種善法 ➾ ㈠ 戒心、㈡ 戒行、㈢ 定心、㈣ 定行、㈤ 慧心、㈥ 慧行、㈦ 祥善、㈧ 無過、㈨ 聖智稱讚、㈩ 樂果。

     卡拉瑪眾!汝等若自己發現──
     『⓵ ~⓻ 此法是善,⓼ 此法是無罪,⓽ 此法已被智者所稱讚,⓾ 如果接受此法,能帶來利益與樂果!』卡拉瑪眾!其時,汝等則應具足安住(十種善法)!」

     ~《增支部經典‧三集‧五十經篇之二‧大品‧Kesamuttisutta 卡拉瑪經》(AN 3.66)

     ── 佛曆 2566.5.9(二)修行生活 ──

     ☙ ~~~~~~~~~~~~~~ ❦❧


     主旨: 林教授如果收到電子郵件的話,請回信給我
     日期: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下午05:03:47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卍    卍    卍

     主旨: Re:如果收到電子郵件的話,請回信給我
     日期: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下午06:22:14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陳 老師給我的信箱多了一個a)
     副本 (CC): 陳 老師

     《巴利聖典》下載資料==>

     <聖典全文>的短網址:
     https://s.yam.com/245LO
     【Pāli 聖典】原文與漢譯(歡迎校對 ✍).TXT.7z(需要解壓縮)

     <聖典分卷>的短網址:
     https://s.yam.com/tUF4P
     《Pāli 聖典》本文分檔【巴漢對照】.7z(需要解壓縮)

     ☸ 認識【巴利聖典】,走出「阿含迷思」 Out of the Wood ~♡ https://fuzi.nidbox.com/diary/read/10120798 請轉給林教授

     ☙ ~~~~~~~~~~~~~~ ❦❧

     主旨: 資訊
     日期: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下午04:02:25 [GMT+8]
     從: 林 居士
     到: 心 法師

     法師吉祥
     傳來PHD檔
     ◯安合十

     ♡~~~~~~~~~~~~~~

     主旨: 重寄(陳 老師給我的信箱多了一個a)
     日期: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下午06:25:04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 轉寄的信件 -----
     寄件者: 心 法師
     收件者: 林 居士
     寄件時間: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下午12:12:48 [GMT+8]
     主旨:

     ❤ 僧團網址 Bodhi Sangha Link Website
     https://fuzi.nidbox.com/diary/read/10124176

     卍    卍    卍

     主旨: 重寄2
     日期: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下午06:26:57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 轉寄的信件 -----
     寄件者: 心 法師
     收件者: 林 居士
     寄件時間: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下午04:44:00 [GMT+8]
     主旨: 假如 & 真如

     https://archive.org/download/palishengdian001/%E3%80%8AP%C4%81li%20%E8%81%96%E5%85%B8%E3%80%8B%E6%9C%AC%E6%96%87%E5%88%86%E6%AA%94%E3%80%90%E5%B7%B4%E6%BC%A2%E5%B0%8D%E7%85%A7%E3%80%91.7z

     《Pāli 聖典》本文分檔【巴漢對照】.7z

     ==============

     佛曆2566.2.27(一) #修行生活

     《假如 & 真如》

     ① 活在心、意、識的觀念中(例如:執著成佛的夢幻、妄想……)是〖假如〗;

     ② 正知身心的生滅法,滅盡一切的觀念(例如:滅盡假設、主張、臆想、學說……)才是【真如】!

     https://gettr.com/post/p29vr2ld14e

     卍    卍    卍

     主旨: 重寄3:如果收到電子郵件的話,請回信給我
     日期: 2023年3月5日 週日 下午6:29:49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 轉寄的信件 -----
     寄件者: 心 法師
     收件者: 林 居士(陳 老師給我的信箱多了一個a)
     副本: 陳 老師
     寄件時間: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下午06:22:14 [GMT+8]
     主旨: Re:如果收到電子郵件的話,請回信給我

     《巴利聖典》下載資料==>

     <聖典全文>的短網址:
     https://s.yam.com/245LO
     【Pāli 聖典】原文與漢譯(歡迎校對 ✍).TXT.7z(需要解壓縮)

     <聖典分卷>的短網址:
     https://s.yam.com/tUF4P
     《Pāli 聖典》本文分檔【巴漢對照】.7z(需要解壓縮)

     ☸ 認識【巴利聖典】,走出「阿含迷思」 Out of the Wood ~♡ https://fuzi.nidbox.com/diary/read/10120798 請轉給林教授

     ☙ ~~~~~~~~~~~~~~ ❦❧

     主旨: Re: 重寄3:如果收到電子郵件的話,請回信給我
     日期: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下午06:47:05 [GMT+8]
     從: 林 居士
     到: 心 法師

     心 法師吉祥
     收到三次傳來的貴平台資訊
     將抽空拜讀
     祝新春快樂
     ◯安合十

     ♡~~~~~~~~~~~~~~

     主旨: 不吝指教
     日期: 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上午10:06:31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卍    卍    卍

     主旨: 不吝指教《布吒婆樓經》等下載資料
     日期: 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下午01:04:08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長部經典》Poṭṭhapādasutta 布吒婆樓經 (DN 9, 406-443) 巴漢英對照
     https://fuzi.nidbox.com/diary/read/10157246

     短網址下載連結:
     https://s.yam.com/xZIXV

     《巴利佛經》助印DVD.ISO.7z
     https://archive.org/download/palishengdian07/《巴利佛經》助印DVD.ISO.7z

     《巴利聖典》總目錄
     https://palishengdian.blog.fc2.com/blog-entry-209.html

     卍    卍    卍

     主旨: Re: 不吝指教《布吒婆樓經》等下載資料
     日期: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上午12:15:13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林 居士好,可以不用傷腦筋比對英文了!我都已經比對過了!請先把我所漢譯的《布吒婆樓經》全文讀一讀,首先瞭解它的標題、大綱、目錄、主旨再說!
     (目前英文版本,還不如漢譯來得詳盡。如有疑義再依據巴利原文校對即可!)

     卍    卍    卍

     日期: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上午7:06:59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這裡的「巴利(經)文」是指:巴利文獻,經由巴利語所轉寫的原典;主要採用內觀研究所(VRI)根據緬甸仰光第六次集結版。
     《巴利聖典》羅馬拼音部份,是由19世紀英國語言學家戴維斯所領導(PTS)率先轉寫。


     林 居士早:
     我翻譯《巴利佛經》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內觀,而不是為做學術研究!希望你也是!

     在《巴利佛經》裡,佛陀教導要多【觀生滅】,才能去除一切的觀念(像是盲從傳統、宗派或權威等等),所以在《經集》的《彼岸道品》裡,佛陀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請常念四不壞信皈依處: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戒!

     祝福 吉祥如意

     卍    卍    卍

     主旨: 安裝Telegram及加入群組
     日期: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上午8:10:07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各位法友請注意:

     Play商店近日出現疑似“紙飛機”的駭客版本(漢文的版本),許多網友反應:如果不慎安裝了以後,會有帳號被盜的風險。所以請您先把它移除!

     再重新安裝原生官方的“Telegram”英文版本:

     嗨,我在使用 Telegram 對話,來加入我們吧!從這裡下載:https://telegram.org/dl

     以後,請點擊以下連結,可變成台灣的介面: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 ~~~~~~~~~~~~~~ ❦❧


     日期: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上午09:37:16 [GMT+8]
     從: 林 居士
     到: 心 法師

     心 法師吉祥:

     來信收到,謝謝。

     依據南傳四大教法的精神,任何經典包含翻譯的經文,都應通過巴利原典五部與律的嚴格檢驗。元亨、莊春江譯本、菩提長老英譯本等等,


     這裡的「巴利(經)文」是指:巴利文獻,經由巴利語所轉寫的原典;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經文……譯本等等?
     我在此就必須先糾正你的錯誤:
     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而只有以各國文字拼音的方式,所轉寫的《巴利佛典》。

     你說:「任何經典包含翻譯的經文……」
     這本身就有語病:

     是「翻譯」就不是「經文」;
     是「經文」就不是「翻譯」!

     怎麼可以混淆不清、含糊其詞呢?
     可見在你的觀念裡,所認為的「經文就是翻譯」就是個天大的錯誤!

     「四大教法」並不只是〝南傳〞,而是屬於「原始佛法」的核心要義:
     四大教法的精神,就是「四聖諦」!(而不是你所謂的〝比對〞!)

     所以,如何「嚴格檢驗」呢?
     就是以「四聖諦」(三法印)的根本精神,來「嚴格檢驗」!
     (而不是根據你自己的〝思想、觀念、我執、見解……〞來比對!)

     那麼,要被「嚴格檢驗」的對象是誰呢?
     主要就是指那些偽經:附佛外道或大乘婆羅門教的梵文經典;
     也有可能是指:部份已被私自添加進《巴利文獻》中的偽經。

     至於你所說的「元亨、莊春江譯本、菩提長老英譯本」等等;
     那只是附帶的對象,並不是最主要的!因有巴利經文作依據!

     反倒這些:大乘婆羅門教等附佛外道或部份巴利文獻的偽經……
     若是採用「比對」方式完全行不通,因為你並無參考的依據!

     如果你用「比對」方式,反會錯覺偽經魚目混珠才是正確的;
     代表原始佛陀教法的《巴利佛經》反而是不正確或不究竟了!

     因此,大乘婆羅門教或無神論的外道學者,經常是以張冠李戴地「比對」錯誤的譯本或異教徒的經典,來做為斷章取義曲解《巴利佛經》的一種手段!


     都是來自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菩提僧團譯本也不例外。所譯的布吒婆樓經的譯文、譯詞都須檢驗是否符合釋尊原意?


     不是「釋尊」,而是「世尊」;
     「世尊」才是十一個佛陀德號之一,而不是「釋尊」。

     你連佛教徒日常用語:最基本規範都不知道嗎?
     還奢談什麼「來自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呢?

     佛經是你的著作?我的著作?你有什麼資格比對佛智呢?
     你認為佛的智慧:一定會像你「偏執的想法」一樣荒唐?

     翻譯不是經,翻譯只為了要幫助你更加了解《巴利佛經》;
     翻譯的目的,並不是要你去比對〝研究〞請勿捨本逐末!

     佛經是佛經、翻譯是翻譯,佛經不能比對,翻譯依佛經;
     你連最基本常識都沒有嗎?怎可張冠李戴、張飛打岳飛……?

     你能夠按照「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的標準說:
     「大乘婆羅門教」非佛說!「大乘婆羅門教」是外道?

     如果你連這一點的勇氣都沒有,奢談什麼「檢驗」呢?
     你這不是:荒謬絕倫的「雙重標準」嗎?

     由此可知,並不是如你所說的:
     什麼「來自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菩提僧團譯本也不例外……」?

     而是卑劣行徑──想要利用「比對」來借題發揮,捏造虛假信息;
     利用質疑《巴利佛經》以達到製造混亂,並阻礙眾生正確瞭解《原始佛法》的無恥企圖!

     你污衊佛、法、僧三寶!你有在反省嗎?你有在悔過嗎?
     不懂就不懂,別硬拗!趕緊懺悔吧!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如果譯文有誤,如何能正確修行?如何能利益眾生?這必須嚴正以對。因正確,果才能正確也。


     你說「如果譯文有誤,如何能正確修行」?
     情況正好相反!

     而應該是:
     「如果沒有正確修行,怎知道譯文有誤」?
     因為譯文是依附於《巴利佛經》的……

     是「翻譯」就不是「經文」;
     是「經文」就不是「翻譯」!

     怎麼可以混淆不清、含糊其詞呢?
     可見在你的觀念裡,所認為的「翻譯就是經文」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佛經是你的著作?我的著作?你有什麼資格比對佛智呢?
     你認為佛的智慧:一定會像你「偏執的想法」一樣荒唐?

     難道你是在質疑《巴利佛經》和佛智嗎?
     又難道你把譯文當成是佛經,說什麼是:統一的標準了嗎?

     你沒有依據「正見」作為修行基礎,怎麼能正確的修行呢?
     你沒有正確的修行,又怎麼能夠知道譯文哪裡翻譯有錯呢?

     反之,如果你能夠依據「正見」,又有正確的修行:
     即使是譯文有錯,也有《巴利佛經》可互相對照呀?

     所有的譯文,都不能取代真正的《巴利佛經》為什麼?
     因為翻譯總是翻譯,不可能取代原始《巴利》文本呀!

     只要是翻譯,總是有瑕疵!
     難道因為翻譯有瑕疵,你就無法正確修行了?

     難道你要因為翻譯的瑕疵:
     就因噎費食,而不看《巴利佛經》了嗎?

     這不就是:因為你對於「《四聖諦》正確理解(即正知見)──
     聞慧、思慧、修慧和依教奉行」的偷懶而不斷地在搪塞嗎?

     為什麼說翻譯會有瑕疵呢?
     因為所要翻譯的可是《佛陀的智慧》呀!

     除非譯者是「佛陀」本人:
     否則譯文怎不會有瑕疵呢?

     你這不是「拿著雞毛當令箭──小題大作」嗎?
     可見,你對佛陀所說的「法」一點也不尊重呀!

     只是以此作為質疑《巴利佛經》的藉口、阻礙一般信眾:
     能夠「正確認識並親近《巴利佛經》依教奉行」不是嗎?

     你還說什麼?要有「統一的標準」?
     你說「五百阿羅漢於佛滅時立刻結集為原有的經律,就是要建立比對用的〝權威本〞」就是一個天方夜譚的大笑話!

     真正佛經是基於:聞、思、修「正見」的《四聖諦》;
     而不是像你鸚鵡學舌般說的「權威本」統一的標準!

     你這些邯鄲學步的思惟,正好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
     獨裁者們所精心設計「給定了一種法定的僵化了的思惟方式」!

     真正的佛法,是「聞慧、思慧、修慧……正見理解和依教奉行」;
     而不是像你這樣,只會耍嘴皮子、惺惺作態而已呀!

     還說什麼「如何能利益眾生?」
     不過是你「畫餅充飢」拿來魚目混珠的煙幕彈罷了!

     你沒有「正見」又捏造虛假信息,毀謗《巴利佛經》──
     才是你應該捫心自問「如何能利益眾生?」的話題。

     你說了老半天,只有這句話「因正確,果才能正確」是說對了!
     不過該自問「大乘婆羅門教」非佛說的因,怎結出正確的果呢?

     你敢按照自己所設的「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標準說:
     「大乘婆羅門教」非佛說!是外道的戒禁取、邪定和邪法嗎?

     偽「心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這些都是:
     非佛說!它們都是外道的戒禁取、邪定和邪法嗎?

     如果你連這一點的勇氣都沒有,還奢談什麼「檢驗」呢?
     你這不是:荒謬絕倫的「雙重標準」嗎?

     由此可知,並不是如你所說的:
     什麼「來自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菩提僧團譯本也不例外。所譯的布吒婆樓經的譯文、譯詞都須檢驗……」?

     而是卑劣行徑──想要利用「比對」來借題發揮,捏造虛假信息;
     利用質疑《巴利佛經》以達到製造混亂,並阻礙眾生正確瞭解《原始佛法》的無恥企圖!

     即使你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異教徒,也應尊重不同的宗教呀!
     你到底尊不尊重《原始佛法》呀?

     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原始佛法》;
     就不要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你就正大光明地以異教徒的身份來辯論:
     說服《原始佛法》說佛陀的智慧不如你?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你污衊佛、法、僧三寶!你有在反省嗎?你有在悔過嗎?
     你要為你自己的惡行好好慚愧、懺悔吧?否則惡果難逃!

     針對你第一封信,質疑內容的結語: ✒

     你想讀懂《巴利佛經》必先培養正知、正見,諸如:
     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等等「正知見」。

     切忌偏執:鸚鵡學舌、畫餅充飢、張冠李戴;
     切勿虛偽:採取推理、比對、研究等的方式!

     你要培養「正知、正見」必先建立起對於──
     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

     《四大教法經》就是檢測「教派或外道」之間的不同說法?是否符合《巴利佛經》的信仰體系──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的簡便方法。

     所以我說:
     〝你如果認為它還有參考價值,仍要奉勸你把我所整理出的【巴利聖典】當作內觀的《修行手冊》來使用吧!

     《菩提僧團》一向所秉持的立場是:
     【巴利聖典】是拿來學習的,切忌抱持「研究」佛經的心態。〞


     目前忙些,有空時將陸續標出有待商確處。

     祝平安

     ◯安合十

     ♡~~~~~~~~~~~~~~


     日期: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上午11:55:13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卍    卍    卍

     主旨: Re: 請依據巴利原文,而非錯誤的譯本
     日期: 2023年3月12日 週日 下午2:14:43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林 居士 吉祥:

     每個教派都有它的學術立場,異教權威的學者也是如此……。

     如果你只能依據其他譯本,而不是《巴利原典》,恐怕會引起不必要的教派論爭,是我所不樂見的!我不想多花時間在這個地方,所以還是請你把它捨棄吧!

     但是,你如果認為它還有參考價值,仍要奉勸你把我所整理出的【巴利聖典】當作內觀的《修行手冊》來使用吧!

     《菩提僧團》一向所秉持的立場是:
     【巴利聖典】是拿來學習的,切忌抱持「研究」佛經的心態。

     祝 安康

     ☙ ~~~~~~~~~~~~~~ ❦❧



     日期: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上午09:46:40 [GMT+8]
     從: 林 居士
     到: 心 法師

     心 法師吉祥:

     上次是說,所有譯文,包含菩提僧團的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

     四大教法中指出「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可知詳細檢驗是釋尊的要求,


     不是「釋尊」,而是「世尊」;
     「世尊」才是十一個佛陀德號之一,而不是「釋尊」。

     你連佛教徒日常用語:最基本規範都不知道!
     怎麼可能會有「完整無誤」的翻譯或檢驗呢?


     佛弟子們都應遵循,這也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


     原始佛法,怎麼會是「學術研究」呢?
     「學術研究」怎麼又會變成世尊的基本要求呢?

     請看《卡拉瑪經》的忠告:
     「❶ (汝等)勿信風俗──透過反覆廣告;❷ 勿輕信傳統;❸ 勿輕信聽聞;❹ 勿信因與經教相合;❺ 勿信基於推理──透過猜測;❻ 勿信基於學術研究──透過公理;❼ 勿信情況考慮周詳──似是而非;❽ 勿信見解卓越──偏見投其所好;❾ 勿信形象權威;❿ 勿信因此沙門,是我等祖師。」

     莫非你想要冒充佛陀假傳聖旨嗎?
     顯然你沒有在看《卡拉瑪經》吧?


     對於經律,特別是譯文,必須鎖定巴利原句的範圍來翻譯,


     翻譯不必然「鎖定巴利原句的範圍來翻譯」:
     因翻譯自古就有意譯、直譯、音譯等不同。

     例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直譯為「隨風而逝」;
     《亂世佳人》和「風」又有什麼關係呢?但確實是最貼切的翻譯了!

     嚴復的「三大準則」是:
     ➊ 「信」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增減不偏離;
     ➋ 「達」指不拘泥於原文,揭示隱含意涵;
     ➌ 「雅」指譯文辭語得體,文彩流暢優雅。

     你所謂的「鎖定巴利原句的範圍來翻譯」是什麼意思呢?
     難道會是背離翻譯準則:「信、達、雅」的基本精神嗎?
     如果是,顯然你已經違背了「詳細檢驗」的世尊要求了!


     不能隨意補注或引伸,導致偏離巴利原文的原義,任何原義的偏離又會導致修行的偏離,所以,對譯文要嚴格檢驗,刪除個人隨意的補注或引伸。


     你說翻譯:「不能隨意補注或引伸」?

     顯然你又搞錯了!因為你錯把佛經當成「學術研究」啦!
     翻譯雖無法過度引伸,卻應該配合主題、詳盡說明才是!

     只有《巴利原典》才「不能隨意補註或引伸」──
     而不是從《巴利原典》正確的翻譯呀!

     翻譯,永遠不應該取代《巴利原典》;
     翻譯就是翻譯,而不是《巴利原典》。

     古今中外沒聽說過翻譯不可以補註的!
     莫非你又想要冒充佛陀假傳聖旨了嗎?

     你說:「刪除個人隨意的補注或引伸」
     你是誰這麼傲慢?罪犯卻假冒法官嗎?

     請根據巴利佛經,不應比對錯誤翻譯: ✒

     首先應該刪除的是你錯誤引用的資料;
     就真正意義來說,這才是錯誤的補註!

     再來是隨「個人」好惡去比對的邪行;
     就真正意義來說,這才是隨意的引伸!

     正確譯文及其「括號」則應尊重保留;
     以期平易不背離主題,揭示隱藏意涵。

     更何況,菩提僧團所翻譯的經典裡面:
     並沒有你所謂:「個人隨意」的東西!

     也沒有你所謂:「引伸」的東西!
     滿腦子所知障,才讓你讀不懂呀!

     因為翻譯的目的:就是要人讀得懂、容易理解;
     能理解,才能讓人依教奉行,落實:聞思修慧!

     反之,如果翻譯得不夠完整,或不負責任:
     既含糊模稜,又沒有說明,乃至翻譯錯誤……

     這些就是,你所謂的:
     「對譯文要嚴格檢驗」或「詳細檢驗」的成果嗎?

     果真如此,才是造成:
     「原義的偏離,又會導致修行的偏離」的元兇呀!


     以下舉菩提僧團的譯文一例作說明:

     【例】初禪段落的一句巴利原文和譯文:

     Vivekajapītisukhasukhumasaccasaññā tasmiṃ samaye hoti,

     同時,在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活動之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遠離(五蓋)而出現;


     Viveka-ja-pīti-sukha-sukhuma-sacca-saññā

     Viveka,【陽】分離,隔離,遠離。

     Ja [adj.-suffix 接尾詞 from jan, see janati;
     jan, (jā)﹐出現,生出( to be born)。
     janati: 生、產生【janati的(使役):已生】。
     Jānāti, (ñā + nā), 知道,發現,意識到。

     Pīti, 【陰】 禪悅,歡喜,高興,情緒。
     Sukha, 【中】 快樂,安樂,安慰。
     Sukhuma, 【形】 精細的,微小的,優良的,精致的。
     Sacca,【中】事實,真理,聖諦。
     Sañña, 【陰】 想,感覺,知覺,標誌,名字,承認,手勢。

     tasmiṃ: [ta 的 loc. ] 於彼, 關於彼 (= tamhi)。
     Samaya, 【陽】 時間,集會,季節,場合,宗教。
     Hoti, (hu + a), 是,有,存在。


     以下檢驗:

     1.巴利原文中出現saññā一次,譯文變成觀照、感知二詞,


     《巴利佛經》你連看都沒有看,不知道你在瞎「比對」什麼?

     在這裡 Ja 是個接尾詞, Viveka-ja 明明白白就是:
     「感知是由於遠離……而出現」的意思;
     你怎麼會說是「saññā一次,譯文變成觀照、感知二詞」呢?

     可見一斑──
     你不但對於巴利聖典的經文很不了解;

     而且對於辛勤的巴利翻譯者很不尊重;
     更沒有做好應有的查字典之基本功課。

     就開始胡亂批評、斷章取義和瞎比對啦!
     這就是你所謂的「檢驗」或「比對」嗎?


     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想」?此經的一重點便是「想」,


     你說:「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想』?」
     原始佛法,既不該有所謂的「共識」;

     「四聖諦」是自然法則,怎麼會有:
     你所謂的「共識」呢?痴人說夢嗎?

     你自己的「因果」可以「共識」嗎?
     「苦、集、滅、道」可「共識」嗎?

     僅憑偏頗的好惡、偏執的一己之私;
     就可說是「共識」嗎?分明在撒謊!

     更沒有你所謂「一般共識的『想』」 ✒

     《卡拉瑪經》十個勿輕信,開頭就說:
     「❶ (汝等)勿信風俗──透過反覆廣告;❷ 勿輕信傳統……
     ❾ 勿信形象權威;❿ 勿信因此沙門,是我等祖師。」

     由於佛法是〝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所謂共識只是你自己妄想出來的把戲。

     「四聖諦」沒有絲毫所謂「共識」的空間;
     因為所有「共識」只是你妄想出來的把戲。

     你說:「此經的一重點便是『想』」?
     毫無根據,就妄下結論!

     恰巧相反:
     由《布吒婆樓經》第一篇的目錄,就可以看清楚梗概 ✒

     ♨ 第一篇 布吒婆樓遊方者(皈信世尊以前)之因緣 ;
      第一品 ✫ 前言;
      第二品 ✫ 滅盡〝增上〞想之會談;
      第三品 ✫ 想之生滅有因佛語;
      第四品 ✫ 十一種無記戲論之問答;
      第五品 ✫ 外道嘲笑布吒婆樓以及世尊。

     始於第二品「滅盡〝增上〞想之會談」一以貫之……
     到第四品問答,由世尊開示「四聖諦」作為總結。

     第五品「外道嘲笑布吒婆樓以及世尊」更襯托出:
     無「四聖諦」教導的外道無法「滅盡〝增上〞想」。

     本經唯一重點,就是如何依據「四聖諦」的教導:
     「滅盡〝增上〞想」而滅苦,不是你所謂的「想」!

     而你說的「想」恰好是婆羅門教徒所穿鑿附會的……
     「外道嘲笑布吒婆樓以及世尊」引以自豪的依據。

     豈不說明:
     你就是不學無術的假學究、真盲從的「磚家」嗎?


     此處改用意義有出入的「觀照」、「感知」,不符四大法教的精神。


     你連成語都用錯啦!
     不是「四大法教」而是「四大教法」。

     “saññā”本身就有「想,感覺,知覺,標誌,名字,承認,手勢……」多種意涵,特別是跟前面的“sacca”連在一起,形成“sacca-saññā”是指:「真實的觀照」、「真實的感知」或「真實的理解」等的意思。

     你閉著眼睛,也要斷章取義,瞎「比對」一番?
     你連「『四大教法』的精神」是什麼?都不懂!

     「四大教法」的精神,就是「四聖諦」;
     「四聖諦」的八正道,就是教導你如何脫離(妄)「想」的聖道!

     你反倒把「想」,當作是解脫道了;
     那你不成認賊作父、與魔共舞了嗎?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2.巴利原文中出現sacca一次,譯文變成真理、真實二詞,


     “Sacca”本來就有「事實、真理、聖諦、真實的理解……」多種意涵,你為什麼懶得動一動手,查閱字典一下呢?

     你連《巴利佛經》的中心思想是:四聖諦都搞不清楚;
     你怎麼能讀得懂《巴利佛經》呢?

     更何況是:你斷章取義,連看《巴利佛經》都沒有看;
     又根據錯誤的譯法,閉著眼睛胡亂瞎「比對」一通呢?


     並補入注語(四聖諦)。巴利原文此處是在談初禪,初禪是修定,與(四聖諦)完全無關,


     你又「毫無根據,就妄下結論」在胡說些什麼呀?
     初禪,怎麼會是只有「修定,與四聖諦完全無關」呢?

     你怎麼會認為:
     佛陀教導的「初禪」和其他(附佛)「外道」的說法一樣;
     不是為了徹知「四聖諦」完全了悟真理呢?


     這種補入注語,只會引起誤會,以為是在修慧: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這樣如何修成初禪?


     你狂妄說:「這樣如何修成初禪?」
     你認為:佛陀教導的「初禪」會是「邪定」嗎?

     唯有與「四聖諦」相應的定,才叫「正定」;
     不與「四聖諦」相應的定,就叫做「邪定」!

     你難道真的不知道正見嗎?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正見」就是對四聖諦正當的理解;
     「正定」就是對四聖諦正當的定力!

     你難道不知道「正定」是八正道的終極目標嗎?
     你難道不知道「正定」的終極目標,就是正智和正解脫嗎?

     沒有「正定」也就沒有「八正道」;
     沒有「八正道」也就沒有「正智和正解脫」!

     沒有「正智和正解脫」?
     你要讓凡夫俗子,如何達到輪迴苦海的終極解脫呢?


     在經文補入(注語),結果變成不是原滋原味,不符四大法教的精神。


     你連成語都用錯啦!
     不是「原滋原味」而是「原汁原味」;
     不是「四大法教」而是「四大教法」。

     什麼「結果變成不是原汁原味」啦?
     「在經文補入註語」就變成不是原汁原味了?

     那要看:所補入的註語,是不是一如經文所說?
     而不是如你「毫無根據,就妄下結論!」

     你說了算數嗎?你知道什麼叫做「四大教法」嗎?
     像你不學無術,根本不知什麼叫「四大教法」呀!

     如外道之所見:
     「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律說非律,非律說律!」

     你用錯誤的「比對」方式來懷疑:
     見樹不見林,以挑剔正確的譯文!

     你絕不是依據四聖諦,為讀懂《巴利佛經》的!
     你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來質疑《巴利佛經》的!

     所以我說:
     〝不信的話,你問問看那些東南亞佛教國家的佛教徒:
     不只是《布吒婆樓經》一切的《巴利佛經》的每一句佛法,都是以【四聖諦】為其「中心思想」。
     這是一般佛教徒的基本常識!

     祂又豈是那些骨子裡是無神論的,或沽名釣譽的,或濫竽充數的,或大乘婆羅門教的學匠,所能實修瞭解的呢?

     你故步自封、見樹不見林、不肯使用合適的通訊軟體,妥善與法師溝通的因緣,就是因為:
     你抱著懷疑的態度,即使在我告知「菩提比丘都翻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以後,你還是選擇以閉著眼睛,來「比對」《布吒婆樓經》的虛假態度!〞

     我沒有想到你的程度這麼差;
     如果我早知道,就不會把最尊貴的法義佈施給:
     對於四聖諦一無所知、目不識丁的外道學匠了!


     3.巴利原文pītisukha,譯文用「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活動」,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喜、樂?在菩提僧團所譯的沙門果經的初禪中採用「喜、樂」,為何不統一?


     “pīti-sukha”是什麼意思?
     你連查個字典都不會嗎?

     Pīti, 【陰】 禪悅,歡喜,高興,情緒。
     Sukha, 【中】 快樂,安樂,安慰。

     如上所列,在所有《巴利字典》的解釋當中……
     哪有像你所說的:一般共識的「喜、樂」呢?

     你所謂的: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
     「四聖諦」沒有絲毫「共識」的空間;

     因為佛法是〝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所謂共識只是你自己妄想出來的把戲。

     你說什麼「為何不統一」呢?
     是你自己「不統一、不一致」好不好?

     是你自己和《原始佛法》的精神不統一、不一致!
     是你自己和《巴利佛經》的翻譯不統一、不一致!

     你要看清楚:
     《沙門果經》和《布吒婆樓經》是不同的佛經;
     是不同時期翻譯,或不同時期整理的兩部經典。

     在同一部經文裡,並沒有不統一、不一致的呀!
     更何況還有巴利原文,也能夠互相對照呢!

     譯者並沒有說:譯文可以取代《巴利佛經》;
     難道你還要質疑《巴利佛經》的正確性嗎?


     以上舉例說明。另外,菩提僧團所譯的譯文、譯詞,甚多前後不一致。例如,經文開始的「一時」,就有不同的譯詞:


     「一時」的翻譯,有許多不同巴利原文的用法,不知道你是指哪一個巴利原文的翻譯呢?

     ❶ ekadā:adv. [eka-dā] 一時, 某時, 有時.
     ❷ sāmayika:a. [BSk.〃<samaya=sāmāyika] 一時の. -vimutta 時解脫者.
     ❸ asāmāyika:a. [a-sāmāyika] 非時的, 非適時的, 非暫時的, 非一時的.
     ❹ sāmāyika:a. [=sāmayika<samaya] 一時的なる, 暫時の, 適時の. -kantacetovimutti 時愛心解脫.
     ❺ lahuka:a. [lahu-ka] 軽き, 軽利の, 一時的の. -āpatti 軽罪. -parikkhāra 軽物. -vuttin 簡易生活者.
     ❻ samaya:m. [〃<saṃ-i] ① 會, 集會. ② 時, 時期, 適時. ③ 宗, 宗義. acc. ekaṃ samayaṃ adv. 一時, 有時. instr. tena samayena adv. 那時. -ppavādaka 教義論究所, 會談室. -vimutta 時解脫者. -vimutti, -vimokkha 時解脫 ④ [śam-aya] 斷滅.

     還有更多,無法一一列舉……。


     1.梵網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闍利經、大獅子吼經:一時

     2.沙門果經、阿摩晝經:爾時


     「爾時」的翻譯,也有許多不同巴利原文的用法,不知道你是指哪一個巴利原文的翻譯呢?

     ➊ kho:adv. [Sk. khalu] 確實, 的確. atha kho 那時候, 爾時( = tatra kho). kho pana 但, 但是, 然而. api ca kho 但, 但是, 然而. tatra kho (確實)在其處, 在那裡(indeed there, indeed in that place) [(譯者補充請自行判斷)漢譯經文譯為<爾時>].

     ➋ atha:, atho ind. 有時, 那時候; 又, 再, 還. athāparaṁ 更加再~, 更進一步又~, 並且又~. atha kho 那時候, 爾時 (cf. kho 之 tatra kho). atha ca pana 然而, 即使那樣也不拘. atha vā (或~)又或~.

     還有更多,無法一一列舉……。


     3.摩訶梨經:時


     「時」的翻譯,也有許多不同巴利原文的用法,不知道你是指哪一個巴利原文的翻譯呢?

     ❶ appekadā:= api ekadā 偶而, 有時(候)。
     ❷ ekadā:adv. [eka-dā] 一時, 某時, 有時。
     ❸ kālika:a. [kāla-ka] 時的, 時間的.
     ❹ sabbadā:adv. [sabba-dā] 一切時, 時常.
     ❺ Sāmayika, 【形】 1. 宗教性的。2. 暫時的。
     ❻ tadā:adv. [〃] 那時, 那個時候, 彼時。
     ❼ Yadā,【副】每當,當…時。
     yadā…﹐tadā…=當…, 那時…(when…then)。yadi…, tadā…=若…, 則…(if…then)。yattha…,tattha…該處…, 此處…(where…there)。yathā…,tathā…=正如…,這樣(as…in this way)。yasmā…,tasmā…=因為…, 所以…(since…therefore)。tathā…,yathā…=(如此…,)以便…(so…that)。
     ❽ kadā:adv. [〃] 什麼時候(呢), 何時(呢). kadāci 曾經, 以前(曾見過面等,once upon a time), 某時(at some time), 有時(sometimes). kadāci karahaci 以前偶而, 以前有時。
     ❾ laya:m. [〃] 頃刻, 少時.
     ❿ aññadā:adv. [añña-dā] (在)異時, (在)他時.
     ⓫ samaya:m. [〃<saṃ-i] ① 會, 集會. ② 時, 時期, 適時. ③ 宗, 宗義. acc. ekaṃ samayaṃ adv. 一時, 有時. instr. tena samayena adv. 那時. -ppavādaka 教義論究所, 會談室. -vimutta 時解脫者. -vimutti, -vimokkha 時解脫 ④ [śam-aya] 斷滅.
     ⓬ sāmayika:a. [BSk.〃<samaya=sāmāyika] 一時の. -vimutta 時解脫者.
     ⓭ tarahi:adv. [Sk. tarhi. cf. carahi, etarahi] 彼時, 那時 (cf. tadā).
     ⓭ addhāna:n. [<addhan] ① 時間, 世. ② 行路, 旅行. dīghaṃ addhānaṃ 長時(間)地. -pariccheda 時限. -magga 道路, 旅路.
     ⓮ khaṇa:m. [Sk. kṣaṇa] ① 剎那, 瞬時. acc. khaṇaṃ adv. 瞬時(地). ② 時節(適當時刻, 適當時機, the right moment or the proper time as something expected or appointed), 不難(沒災難) [cf. akkhaṇa 非時節(wrong time), 災難(misadventure), 壞運氣(bad luck)]. ③ [<khan] 挖掘的事.。
     ⓯ ajjatā:f. 現時 acc. ajjataṃ adv. 今日.

     還有更多,無法一一列舉……。


     4.布吒婆樓經:曾經


     「曾經」的翻譯,也有許多不同巴利原文的用法,不知道你是指哪一個巴利原文的翻譯呢?

     ❶ kadā:adv. [〃] 什麼時候(呢), 何時(呢). kadāci 曾經, 以前(曾見過面等,once upon a time), 某時(at some time), 有時(sometimes). kadāci karahaci 以前偶而, 以前有時.
     ❷ -amhase, aor.1pl.akarāmhase我們曾做﹑ahumhase曾有
     ❸ -isaṁ, aor.1sg.dakkhisaṁ 我曾見 icchisaṁ我曾欲
     ❹ -siṁ, aor.1sg.akāsiṁ 我曾做 cintesiṁ 我曾想
     ❺ tthaṁ, aor.1sg.alabhitthaṁ我曾得 asayitthaṁ我曾臥
     ❻ Ajjita,【形】曾經獲得,曾經聚積并儲藏,曾經聚積。
     ❼ -ruṁ, aor.3pl.med.amaññaruṁ他們曾想
     ❽ -suṁ, aor.3pl.akāsuṁ 他們曾做
     ❾ -attha, (-ttha) 1.aor.2pl.akattha 你們曾做。2.aor.3sg.adattha 他曾給(施)
     ❿ -iṁsu, aor.3pl.āsiṁsu 他們曾有 gaṇhiṁsu他們曾取
     ⓫ -isuṁ, aor.3pl.abhuñjisuṁ他們曾吃﹑pucchisuṁ他們曾問
     ⓬ -ittha, 1.aor.2nd.pl.āsittha 你們曾有。2.aor.3.med.pucchittha 他曾問
     ⓭ Ajjita, (pp. of ajjati),【形】曾經獲得,曾經聚積(obtained)。
     ⓮ -amha, (-amhase) aor.1st.pl. 如:akamha 我們曾做
     ⓯ -ima, (-imha, -imhā) aor.1pl.labhima 我們曾得
     ⓰ -imha, (-ima) aor.1pl. āsihma 我們曾有

     還有更多,無法一一列舉……。

     你用傲慢的態度,並沒有站在譯者的立場;
     那你怎麼能夠讀懂:

     譯者歷經千辛萬苦的淬勵實修;
     所翻譯得來的《巴利佛經》呢?


     前後不一致且有待商確的譯文、譯詞實在太多,無暇一一舉例。譯文要保持原滋原味,統一術語,這是一般翻譯的共識。由於菩提僧團對譯文歡迎校對,因此抽空舉例,供參考用。


     你又用錯成語啦!
     不是「原滋原味」,而是「原汁原味」;

     你所謂的這是「一般」翻譯的「共識」:
     「四聖諦」沒有絲毫「共識」的空間!

     也沒有你妄想和盲從的所謂:「一般」……
     「共識」只不過是你自己偏執的想法。

     針對你第二封信,質疑內容的結語: ✒

     ➊ 你的共識「原汁原味,統一術語」又是什麼呢?
     依譯者對譯文的統一要求,而不是按照你的規定呀!

     在這裡,除了必須去審視譯文的完整性、可讀性、流暢性的實際需求以外;
     還需要尊重譯者的風格,以期達到文以載道:「信、達、雅」的終極目的。

     ➋ 你要讀懂別人的譯文,首先必須站在別人的立場;
     而不是你自己的立場呀!

     否則的話「我說東,你說西;我說西,你又說東!」
     那不成了「雞同鴨講」了嗎?


     祝平安

     ◯安合十

     ♡~~~~~~~~~~~~~~


     主旨: Re: 請依據巴利原文,而非錯誤的譯本
     日期: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上午07:00:10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林 居士好:
     你是在質疑《巴利佛經》,而不是校對。
     可以看出你對巴利佛經真的「很不了解」!

     ① 因為巴利語有很多一語雙關的詞,也有很多一字多用的字……

     ② 另外為了譯文的流暢或可讀性,也必須把它隱藏的字意翻譯出來……

     ③ 還有關譯者風格的不同,而不如你所偏好者!

     例如:
     你所提出質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對① 的誤判!

     你所提出質疑的第二個問題,則是你對① 和② 的誤判!

     你所提出質疑的第三個問題,則是你對① 和③ 的誤判!

     你所提出質疑的最後一個問題,也是你對① 和③ 的誤判!

     因為我在行腳當中,沒有攜帶太多語文工具,可以為你詳細解說:
     哪裡是你自己的盲點所在。

     在溝通的問題上,只有等你安裝了Telegram 或許才會有解決的方案!

     對你的建議是:
     請你專注於巴利原文,看看全篇的【主旨】到底在說些什麼?
     而不是專注於質疑「字句」……。

     否則,與原始佛法毫無關係,我只好恕不奉陪了!

     我還在行腳,不方便講太多。

     祝 法安

     卍    卍    卍

     日期: 2023年3月14日 週二 下午6:40:43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四大教法】是說是否符合《巴利佛經》的中心思想:
     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並不是要你去質疑「字句」!
     你並沒有建立起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
     所以,你誤解【四大教法】了!

     ☙ ~~~~~~~~~~~~~~ ❦❧



     日期: 2023年3月14日 週二 下午10:22:10 [GMT+8]
     從: 林 居士
     到: 心 法師

     心 法師吉祥:

     謝謝來信。

     【1】關於討論經典,我不採用電話、手機等,只用email,這是為了避免「口說無憑」。法師還是看錯了上次我的回信:我不是在質疑《巴利文佛經》,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佛經》……?
     我在此就必須先糾正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佛經》!而是《巴利語佛經》!

     佛住世時,主要是以「背誦」的方式結集聖典,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而是巴利語!

     即使在佛陀滅度後……直到今天,也是以各國拼音的方式轉寫,也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佛經》!
     而是《巴利語轉寫佛經》或簡稱為《巴利佛經》!

     你說:這是為了避免「口說無憑」……還有你不是在質疑《巴利佛經》?
     你所謂的「口說無憑」也只不過突顯你的「鴕鳥心態、閉門造車」罷了!

     你用錯誤的「比對」方式來懷疑:
     見樹不見林,以挑剔正確的譯文!

     對於給你的建言:
     請你專注巴利原文,看看全篇的【主旨】到底在說些什麼?
     你也懶惰沒有去做,這不是質疑《巴利佛經》又是什麼呢?


     反而是強烈維護《巴利文佛經》,我質疑的是任何將巴利文佛經原典誤譯或添入個人見解的譯文!前次去信已明說:所有譯文,包含菩提僧團的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佛經》……?
     仍不厭其煩再次糾正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佛經》!而是《巴利語佛經》!

     佛住世時,主要是以「背誦」的方式結集聖典,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而是巴利語!

     即使在佛陀滅度後……直到今天,也是以各國拼音的方式轉寫,也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佛經》!
     而是《巴利語轉寫佛經》或簡稱為《巴利佛經》!

     所謂「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
     你連巴利原文都沒看,所以你是在撒謊!

     就好像戴著《有色眼鏡》一樣……
     你並沒有對於自己的觀念和動機進行「嚴格檢驗」!

     反倒是虛偽質疑,僅憑一己好惡「添入個人見解」:
     還要把巴利原文,通過錯誤的比對方式來進行扭曲!

     不論是《巴利原文》或正確翻譯:
     只要不符合你所謂「共識」的東西,都要進行扭曲!


     【2】上次檢驗的舉例,指出巴利經文一開始的「ekaṃ samayaṃ」,


     “ekaṃ samayaṃ”在《布吒婆樓經》中,僅出現過一次!

     ❶ ekaṃ = ( eka + aṃ ) 字尾: a<>aṃ 陽性,中性%單數%對格,主格,呼格; Eka, 【形】 相同的,某一個,未知的。【不,單】 一,。 【復】 一些。

     ❷ samayaṃ = ( samaya + aṃ ) 字尾: a<>aṃ 陽性,中性%單數%對格,主格,呼格;Samaya, 【陽】 時間,集會,季節,場合,宗教。

     ❸ “ekaṃ samayaṃ”當然可以翻譯為:「曾經、一時、爾時、時、有一次,或某個時間、集會、季節、場合、宗教……。」

     有什麼不對嗎?
     查字典都不會!

     你不是外行嗎?
     外行就是外行,仍要領導內行?

     這不是坐實了?
     你的蠻橫無理,還想要硬拗嗎?

     扭曲真實佛法……
     不會自食惡果,蛇行墮惡趣嗎?


     為何菩提僧團的譯文採用不同的譯詞:一時、爾時、時、曾經?布吒婆樓經用曾經。


     “ekaṃ samayaṃ”當然可以翻譯為:「曾經、一時、爾時、時、有一次,或某個時間、集會、季節、場合、宗教……。」

     你這不是孤陋寡聞嗎?外行領導內行!
     只要合乎文意,為何不能斟酌使用呢?


     面對這一質疑,豈可用「巴利語有很多一語雙關的詞,也有很多一字多用的字」來回答?


     光是“samayaṃ”這個字就有:
     指「時間,集會,季節,場合,宗教」多種意涵。

     你這不是孤陋寡聞嗎?外行領導內行!
     當然是一語雙關、一字多用難道不是?

     少見多怪!可見你不是偷懶沒查字典;
     就是從來未完整讀過《巴利佛經》吧?

     你這樣還有什麼依據,可以打誑語所謂:
     「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呢?

     不是痴人說夢嗎?
     所以你根本是在撒謊!

     因此我說:
     「你是在質疑《巴利佛經》,而不是校對。
     可以看出你對巴利佛經真的『很不了解』!

     ① 因為巴利語有很多一語雙關的詞,也有很多一字多用的字……
     ② 另外為了譯文的流暢或可讀性,也必須把它隱藏的字意翻譯出來……
     ③ 還有關譯者風格的不同,而不如你所偏好者!」

     我所提出以上這三點 ⤴
     不正好是你的毛病嗎?
     你還怎能自圓其說呢?


     saññā和pītisukha等的翻譯也出現類似的問題,為何不用傳統共識的譯詞。這都必須解決。


     在原始佛法裡──
     並無你盲從所謂「傳統共識」的譯詞;
     因為四聖諦沒有絲毫「共識」的空間!

     《卡拉瑪經》十個勿輕信,佛陀忠告:
     「❶ (佛子!汝等)勿信風俗──透過反覆廣告;
     ❷ (佛子!汝等)勿輕信傳統;
     ❸ (佛子!汝等)勿輕信聽聞;
     ❹ (佛子!汝等)勿信因與經教相合;
     ❺ (佛子!汝等)勿信基於推理──透過猜測;
     ❻ (佛子!汝等)勿信基於學術研究──透過公理;
     ❼ (佛子!汝等)勿信情況考慮周詳──似是而非;
     ❽ (佛子!汝等)勿信見解卓越──偏見投其所好;
     ❾ (佛子!汝等)勿信形象權威;
     ❿ (佛子!)勿信因此沙門,是我等祖師。」

     由於佛法是〝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所謂共識只是你自己妄想出來的把戲。

     ❶ Sañña, 【陰】 想,感覺,知覺,標誌,名字,承認,手勢。
     ❷ Pīti, 【陰】 禪悅,歡喜,高興,情緒。
     ❸ Sukha, 【中】 快樂,安慰。
     ❹ pīti-sukha,這個單詞是一個復合詞,如果放在巴利文句當中,或指「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感受」但也要看上下文句的不同而定。

     以上,並無如你──
     所宣稱者「傳統共識的譯詞」

     這是你以自我為心中的瞎話;
     是自欺欺人的想蘊和魔障呀!


     【3】另一問題是,於經文所加上的注語(四聖諦)就不符巴利經文本意,豈可說這是「把它隱藏的字意翻譯出來」?另一譯者也可以在經文此處加上(世俗諦),因為他也是把它隱藏的字意翻譯出來啊!別一譯者也可能認為應加上(諦波羅蜜)……。


     你說「在經文此處加上(世俗諦),因為他也是把它隱藏的字意翻譯出來啊!別一譯者也可能認為應加上(諦波羅蜜)……」?
     你把〝世俗諦、諦波羅蜜〞這些荒唐無稽的「自諦」都搬來啦?

     卻把〝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你並沒有建立起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這個問題,完全視而不見!
     你是在言不及義卻心虛「顧左右而言他」閃避主題、答非所問!

     我說你是:門外漢「磚家」 ~⚠
     那你不是:不打自招了嗎?

     你實際上就是聖法律的門外漢、不折不扣的異教徒: ~卐
     大乘婆羅門教、附佛外道的「磚家」已經坐實了呀!

     類似許多:門外漢的「磚家」並沒有真正在實修原始佛法;
     也只不過是想假借《原始佛法》沽名釣譽、賣弄學問罷了!

     即使你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異教徒,也應尊重不同的宗教呀!
     你到底尊不尊重《原始佛法》呀?

     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原始佛法》;
     就不要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你就正大光明地以異教徒的身份來辯論:
     說服《原始佛法》說佛陀的智慧不如你?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由於你的邪惡言行可知:你並沒有「正知見」;
     甚至不具備培養「正知、正見」所應有的條件!

     你要培養「正知、正見」必先建立起對於──
     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

     你不但沒有在看《布吒婆樓經》就連《巴利佛經》也是沒看……
     卻還可以「顧左右而言他」毫無愧色,真是服了你了!

     你連《布吒婆樓經》的目錄、大綱都沒有看,還說三道四些什麼呢?
     或「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的啦?
     或「刪除個人隨意的補註或引伸」之類夢囈?

     《布吒婆樓經》巴利原文的大綱都沒有在看:
     不知你要如何「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呢?

     恐怕都是你的痴人說夢……
     或剛愎自用妄下結論吧!

     《布吒婆樓經》分為兩篇:
     ♨ 第一篇 布吒婆樓遊方者(皈信世尊以前)之因緣;
     ♨ 第二篇 心象舍利弗與布吒婆樓(皈依三寶)之行儀。

     所以佛陀說法的重點,當然就是:
     布吒婆樓遊方者,皈信世尊以後的〈第二篇〉無疑義了!

     再來看〈第二篇〉分為五品:
     第一品 ✫ 布吒婆樓自述被嘲笑之經過;
     第二品 ✫ 佛陀安慰布吒婆樓;
     第三品 ✫ 針對「極樂世界」佛陀之醒世寓言;
     第四品 ✫ 布吒婆樓請求皈依三寶;
     第五品 ✫ 心象舍利弗受具足戒。

     第一品、第四品、第五品不是太短就是結語;
     佛陀都沒有說法,所以這三品可以忽略不計。

     第三品極樂世界,是針對第二品的補充說明;
     所以本經的重點、中心思想必然放在第二品。

     那麼,第二品又分多少章節呢?兩大章節!
     第一章 ✩ 決定虛偽之非法;
      第一節 ❦ 佛不記說之法;
      第二節 ❦ 佛不記說之因緣;

     第二章 ✩ 決定真實之教法;
      第一節 ❦ 佛所記說之法;
       一、 苦之聖諦;
       二、 苦之集起聖諦;
       三、 苦之滅盡聖諦;
       四、 迅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第二節 ❦ 佛所記說之因緣。

     以上很顯然佛陀不願回答問題;
     是因為這些問題與四聖諦無關。

     在第二章的第一節更直接闡述:
     四聖諦的核心要義、中心思想。

     所以四聖諦當然是本經當中的:
     重點中的重點、要義中的核心!

     如第十九卷〈第二篇‧第二品‧第二章‧第一節〉佛陀宣說:
     (佛陀接著說:)「此外,布吒婆樓!又有哪些(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而且它們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呢?

     ﹙一、 苦之聖諦 ☙﹚

     布吒婆樓!『這(五蘊過患)當然能帶來「苦」(──有關現實利益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二、 苦之集起聖諦 ☙﹚

     布吒婆樓!『這(我執貪癮)當然會成為「苦的起源」(──有關因果倫理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三、 苦之滅盡聖諦 ☙﹚

     布吒婆樓!『這(熄滅渴愛)當然能帶來「苦的止息」(──有關了義目標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四、 迅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

     布吒婆樓!『這(寂靜住處)當然會成為「最快導致止息苦的修行道路」(──有關聖潔生活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長部經典‧Poṭṭhapādasutta 布吒婆樓經》(DN 9, 424)

     此外,相同問答在〈第一篇‧第四品‧第十一章‧第二節〉也再次強調: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世尊您又已經回答過哪些問題呢?」

     ﹙1. 苦之聖諦 ☙﹚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這(五蘊過患)當然能帶來「苦」(──有關現實利益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2. 苦之集起聖諦 ☙﹚

     布吒婆樓!『這(我執貪癮)當然會成為「苦的起源」(──有關因果倫理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3. 苦之滅盡聖諦 ☙﹚

     布吒婆樓!『這(熄滅渴愛)當然能帶來「苦的止息」(──有關了義目標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4. 迅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

     布吒婆樓!『這(寂靜住處)當然會成為「最快導致止息苦的修行道路」(──有關聖潔生活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長部經典‧Poṭṭhapādasutta 布吒婆樓經》(DN 9, 420)

     冒牌的「磚家」怎麼看不見「四聖諦」就是本經當中:
     「重點中的重點、要義中的核心」一切經文也如此呢?

     難道「磚家」認為只有「四聖諦」三個字;
     才叫做「四聖諦」嗎?

     其實「四聖諦」無所不在,也就在你的身心當中;
     還需要在文字相裡挑骨頭,畫餅充飢錯誤比對嗎?

     可見!即使你稍微讀了一點巴利佛經也應該知道:
     你卻不知「四聖諦」就是超越時空的永恆真理嗎?

     佛說:「諸比丘!有四聖諦。
     以何為四聖諦耶?

     乃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導向苦滅之道聖諦。
     諸比丘!此四聖諦者,為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是故名為:『聖諦!』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遂行修習!
     於『此是苦之集』,應遂行修習!
     於『此是苦之滅』,應遂行修習!
     於『此是到達苦滅之道』,應遂行修習!」

     真如經 ~拘利村品‧第七經終
     ~《諦相應‧拘利村品‧Tathasutta 真如經》(SN 56.27, 1097)

     還無厘頭地說:要加入世俗諦、諦波羅蜜等等笑話嗎?
     這不是無稽之談嗎?瞎扯又扯到大乘婆羅門教來了嗎?

     你說要加入的這些:正好是佛陀所喝斥的你不知道嗎?
     在「決定虛偽之非法、十一種無記戲論之問答」裡面……
     佛陀都已經破斥了呀!

     由此可知!你沒有看《巴利佛經》不尊重《巴利聖典》;
     還不斷用頭腦去曲解:背離原意硬拗說是「嚴格檢驗」?


     【4】法師說:請你專注於巴利原文,看看全篇的【主旨】到底在說些什麼?而不是專注於質疑「字句」……。以上顯然混淆了巴利原文和譯文!當我們專注於巴利原文,當然能看清全篇的【主旨】,


     你有專注於《巴利原文》嗎?
     你有看清全篇的【主旨】嗎?

     不過事實上,你顯然是沒有的;
     你明顯是在撒謊!

     因為你並沒有:獨自閱讀《巴利原文》的能力;
     或者懶惰到連巴利字典,都不去翻閱!

     這樣的你,不要說是看清全篇的【主旨】;
     你連正確的或是錯誤的譯文都無法分辨了!

     還需要假冒內行嗎?你裝模作樣是要給誰看呢?
     給內行人看嗎?豈不貽笑大方嗎?


     但是譯者將巴利原文的許多「字句」誤解並加入主觀的注語後,這譯文將使【主旨】模糊或偏離了。


     你自己對《巴利原文》「字句」主觀好惡;
     反倒誤以為別人加入的「註語」主觀誤解?

     你連《巴利原文》的【主旨】都搞不清楚;
     還反倒誤信是別人使【主旨】模糊或偏離?

     你這顢頇的假內行,不肯用心讀巴利經文;
     還反倒去誣蔑別人,豈不是做賊喊抓賊嗎?


     【5】譯文經過質疑後,譯者自行去斟酌改正,這便是一種校正。校正與否,都還要接受其他行家的檢驗,


     《巴利原文》的【主旨】你不看清楚;
     就沒有資格去質疑別人所翻譯的譯文!

     否則就像一般假學究、真盲從的所謂:
     「還要接受其他行家的檢驗」?
     「物以類聚」附佛的「磚家」?

     還讓這些有邪見的「磚家」一起瞎掰?
     不根據法義事實、濫竽充數地來投票?

     你想讓佛陀和六師外道們一起來投票?
     總之你是鐵了心要盲從權威了? ~✘

     妄想讓大迦葉尊者和……
     窟外結集的提婆達多派,一起來投票?

     妄想讓原始佛法和……
     大乘婆羅門教的非佛說,一起來投票?

     就是顛倒黑白:法說非法、非法說法!
     不是強烈維護《巴利佛經》而是破壞!

     非「佛說」的兩種謬論: ✒
     (一)『以偏概全』的觀點:
     A. 比喻:只看到一隻猴子只有一隻眼睛;就認定所有的猴子都是一隻眼睛。

     B. 例如:看到某附佛外道在搞個人崇拜;就認定原始佛法也在搞個人崇拜。
     (世人不懂佛法的真正原因:愚人只愛偶像不愛真相;佛法只愛真相不愛偶像。)

     (二)『少數服從多數』的觀點:
     A. 比喻:看到九十九隻猴子只有一隻眼睛,就認定第一百隻猴子,也是只有一隻眼睛;如果牠是兩隻眼睛,反而不正常!

     B. 例如:多數主流大乘婆羅門教派,所認定的「佛法」才是正確的;非主流的原始佛法所實修的「佛法」則是不正確的!

     ✓ 以上是兩種常見的錯誤推論;事實勝於雄辯,真相其實正好相反。


     這是四大教法的精神,使正法久存!


     你對「四大教法」的精神一無所知──

     你既不知恭敬佛寶也不知恭敬法寶;
     更不知依教奉行禮敬弘法僧寶勸誡。

     反倒執迷不悟戒禁取見隨外道邪說;
     這不是「使正法久存」反而是毀滅!

     ❦❧ 以下,佛陀說:「彼等愚人生之時,能令此正法滅!」
     愚人指誰呢?除了歷代各大論師、磚家以外還會有誰呢? ❦❧

     ☀ 《像法經》佛陀說(正法混亂之五因):

     ☆ Saddhammappatirūpaka 像法(patirūpaka 假扮成、看起來像、相似於正法) ≠ Saddhamma 正法(Sa 純正、妙善、勝妙、真實、如實之法)。

     尊者大迦葉,白世尊言:
     「大德!依如何因、如何之緣?於前,學者則少,而多數比丘,得立智耶?
     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之緣?於今,學者則多,而少數比丘,得立智耶?」

     「迦葉!此為如是:眾生衰弱、正法將滅之時,學者則多,而少數比丘,得立智也──
     迦葉!只要正法(純正、善妙、如實之法)之未滅,像法(假扮成正法)之世則不生;
     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

     迦葉!譬如只要(真)金之不滅、則偽金之世不生;
     迦葉!偽金之世生時,乃有(真)金之滅!

     迦葉!同此,只要正法之未滅,則像法之世不生;
     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

     迦葉!地界不能令正法滅;
     水界不能令正法滅;
     火界不能令正法滅;
     風界不能令正法滅。
     但是,彼等愚人生之時,能令此正法滅!

     迦葉!譬如,除非船之先沉;
     迦葉!否則,正法不應有滅!

     【一】迦葉!有此等五法存在,將導致正法退墮、混亂、滅沒!
     五者何耶?

     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信士)、優婆夷(信女)等:『➊ 不尊重師(佛)、住不隨順,➋ 不尊重法、住不隨順,➌ 不尊重僧伽、住不隨順,➍ 不尊重學(戒)、住不隨順,➎ 不尊重定、住不隨順。』
     迦葉!有此等五法存在,將導致正法退墮、混亂、滅沒!

     〖二〗迦葉!有此等五法存在,將導致正法久住、不混亂、不滅沒!
     五者何耶?

     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信士)、優婆夷(信女)等:『⓵ 尊重師(佛)、住隨順,⓶ 尊重法、住隨順,⓷ 尊重僧伽、住隨順,⓸ 尊重學(戒)、住隨順,⓹ 尊重定、住隨順。』
     迦葉!有此等五法存在,將導致正法久住、不混亂、不滅沒!」

     ~《迦葉相應‧迦葉品‧Saddhammappatirūpakasutta 像法經》(SN 16.13, 156)


     以上直接質疑譯文,望勿生氣。


     你說「望勿生氣」?是由於你顛倒是非、荒唐可笑!
     如果把你的話顛倒過來看:應該是你生氣了才對吧?

     師父沒生氣也能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指出你的錯誤;
     我沒必要為你的裝模作樣、笑話百出生氣反倒好笑!

     針對你第三封信,質疑內容的結語: ✒

     ❶ 四聖諦不但是【第一義諦】還更是【無量義諦】;
     並非無知如你所謂僅:三個字〝短短幾字〞而已呀!
     你這恰似幼稚園程度,卻妄想攻讀博士班一樣可笑!

     ❷ 你不懂《原始佛法》應該虛心讀經聞法查閱字典;
     而不是以錯誤的方式,來「比對」正確的《巴利佛經》!

     ❸ 不該以傲慢的態度,來「扭曲」真實的《原始佛法》;
     以免造下無邊罪業,讓盲從你的徒眾一起墮落三途!


     祝平安

     ◯安合十

     ♡~~~~~~~~~~~~~~



     日期: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下午04:24:32 [GMT+8]
     從: 林 居士
     到: 心 法師

     心 法師吉祥:

     謝謝再來信。

     汝來信說:【四大教法】是說是否符合《巴利佛經》的中心思想: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並不是要你去質疑「字句」!你並沒有建立起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所以,你誤解【四大教法】了!

     敬覆如下:

     我們應先釐清【四大教法】的本意。從汝網址公開的【四大教法】中抽取一段汝之譯文四句如下:

     1.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2.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3.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用心在律藏中(詳細)尋求以後;既不被收入於(巴利)經藏中,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4.『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你說〝我們應先釐清【四大教法】的本意……〞?
     你把〝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你並沒有建立起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這個問題,完全視而不見!
     你是在言不及義卻心虛「顧左右而言他」閃避主題、答非所問!

     你要培養「正知、正見」必先建立起對於──
     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

     你沒看《四大教法經》就是沒看《四大教法經》……
     你不但沒有在看《四大教法經》就連《巴利佛經》也是沒看……
     卻還可以「顧左右而言他」毫無愧色,真是服了你了!

     以下節錄佛曆2567年所譯《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7.5.30 新版!)

     〝Bhagavā etadavoca –
     世尊宣說:

     “Katame, bhikkhave, cattāro mahāpadesā?
     「諸比丘!何為『四大教法』(之檢驗)耶?

     〈一、 比丘所說:非法、非律 ➲ Bhikkhu wrong view 〉

     Idh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sammukhā metaṃ, āvuso, bhagavato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賢友!我從世尊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os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taranti [osaranti (dī. ni. 2.188)]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Iti hetaṃ [iti hidaṃ (sī. syā. kaṃ. ka.)],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比丘所說之傳承)。

     〈二、 比丘所說:如法、如律 ➲ Bhikkhu right view 〉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sammukhā metaṃ, āvuso, bhagavato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賢友!我從世尊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sutte ceva otaranti vinaye ca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不但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是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imassa ca bhikkhuno s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正解。』

     Idaṃ, bhikkhave, paṭhamaṃ mahāpadesaṃ dhāreyyātha.
     諸比丘!此為第一大教法(比丘所說教法之檢驗),應憶念不忘──永久受持。」〞

     ~《增支部經典‧四集‧五十經篇之四‧故思品‧Mahāpadesasutta 四大教法經》(AN 4.180)

     ~~~~~~~~~~~~~~~~~~✄

     《大般涅槃經》的四大教法是《四大教法經》的簡略版本,並缺少以下兩句話: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今將菩提僧團所譯大般涅槃經中的四句巴利文和譯文和汝譯四句依次檢驗: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
     仍不厭其煩再三糾正你的錯誤:沒有你說的〝巴利文〞!
     而只有以各國文字拼音的方式,所轉寫的《巴利佛典》。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你竟然要發揮「比對」的精神,開始「亂點鴛鴦譜」了嗎?
     這樣「比對」結果不只牛頭不對馬嘴,而且法義語氣全失!

     就這程度假扮《巴利聖典》「比對」〝法官〞也太低俗吧!
     你所謂的「嚴格檢驗」不是天方夜譚的笑話嗎?之前你說:

     「都是來自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是符合原意?
     然而,對你自己的思想言行從未認真執行過「嚴格檢驗」!

     因此,你所謂的「嚴格檢驗」只能說是代表你的「妄想」;
     可見,你並不尊重《巴利聖典》和辛勤翻譯工作者的譯文!

     也沒有閱讀巴利原典的習慣,而是利用錯誤「比對」方式:
     來張冠李戴、斷章取義,以質疑代表正法的《巴利佛經》!

     以下節錄西曆2014年5月CBETA電子佛典南傳純漢譯版《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第四誦品》:

     「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義,我親從世尊面前聽、受。』
     諸比丘!對此比丘之所說,不應讚歎,亦不應排拒。
     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而不合經、律時,則其結論應為:『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之誤解。』
     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

     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而彼與經、律相符合一致者,則其結論應為:『此確實如來之教言,此比丘是善理解。』
     諸比丘!應受持此為第一大教法。」

     以下節錄佛曆2563年所整理《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3.11.11 舊版!)

     〝〈一、 比丘所說:非法、非律 ➲ Bhikkhu wrong view 〉

     ﹝第五十八卷 ➲﹞ 188. “Idh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世尊如是曰:)「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作如是說:
     [佛曆 2567.5.30 新譯:「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sammukhā metaṃ, āvuso, bhagavato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義,我親從世尊面前聽聞、受持。』
     [新譯:『賢友!我從世尊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此比丘、比丘尼之所說,不應讚歎,亦不應排拒。
     [新譯: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sāretabbāni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新譯: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sāriyamānāni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saranti [otaranti (sī. pī. a. ni. 4.180], na c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而不合經、律時,則其結論應為:
     [新譯: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比丘尼之誤解。』
     [新譯:『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Itihetaṃ,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
     [新譯: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比丘所說之傳承)。]

     〈二、 比丘所說:如法、如律 ➲ Bhikkhu right view 〉

     Tāni ce sutte os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sutte ceva osaranti, vinaye ca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而彼與經、律相符合一致者,則其結論應為:
     [新譯: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不但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imassa ca bhikkhuno suggahitan’ti.
     『此確實如來之教言,此比丘、比丘尼是善理解。』
     [新譯:『此確實是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正解。』]

     Idaṃ, bhikkhave, paṭhamaṃ mahāpadesaṃ dhāreyyātha.
     諸比丘!應受持,此為第一大教法。」〞
     [新譯:諸比丘!此為第一大教法(比丘所說教法之檢驗),應憶念不忘──永久受持。」]

     ~《長部經典‧大品‧Mahāparinibbānasutta 大般涅槃經》(DN 16, 188)

     ~~~~~~~~~~~~~~~~~~✄

     《大般涅槃經》的四大教法是《四大教法經》的簡略版本,並缺少以下兩句話: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1】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此比丘、比丘尼之所說,不應讚歎,亦不應排拒。

     汝譯: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檢驗:此處刪掉比丘尼是正確的,因為巴利原文無比丘尼。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以下節錄佛曆2567年所譯《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7.5.30 新版!)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以下節錄佛曆2563年所整理《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3.11.11 舊版!)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此比丘、比丘尼之所說,不應讚歎,亦不應排拒。
     [新譯: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大般涅槃經》的四大教法是《四大教法經》的簡略版本,並缺少以下兩句話: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你怎麼可以「亂點鴛鴦譜」把兩部非比尋常的《巴利佛經》:
     牛頭不對馬嘴?強湊在一塊呢?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怎麼可以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呢?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呢?

     你犯了這麼大的一個錯亂文句錯誤:
     你竟然敢大言不慚宣稱「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bhikkhuno 有三種解法:

     ➊ bhikkhuno = ( bhikkhuni + o ) 字尾: i<>o 陽性,陰性%單數%處格
     bhikkhunī,【陰】比丘尼,(古音譯:)苾芻尼;

     ➋ bhikkhuno = ( bhikkhu + uno ) 字尾: u<>uno 陽性%單數,複數%與格,屬格,主格,呼格,對格
     Bhikkhu, 【陽】 比丘,(古音譯:)苾芻。 ~ṇī, 【陰】 比丘尼。

     ➌ bhikkhuno = ( bhikkhū + uno ) 字尾: ū<>uno 陽性%單數,複數%與格,屬格,主格,呼格,對格
     Bhikkhu, 【陽】 比丘。 ~ṇī, 【陰】 比丘尼。 ~bhāva, 【陽】 僧侶。 ~saṅgha,【陽】 比丘僧團。

     綜合上述《巴漢詞典》的資料,可以得知:
     “bhikkhuno”應為:與格、屬格。

     因為,就廣義來說「比丘」也包含「比丘尼」並沒有衝突;
     另外,翻譯有分直譯、意譯,就「意譯」來說也是適用的!

     所以,其實這兩種譯法:
     「比丘」或是「比丘、比丘尼」都是可以的!

     你既不肯查閱字典,還要質疑聖法──
     你這不是「不學無術」又是什麼呢?

     《四大教法經》和《大般涅槃經》是不同時期所整理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你用這樣的「檢驗」方式,不是你主觀、偏執的「意識心」在作祟嗎?
     對於《巴利聖典》的譯文,極其不恭敬、不嚴謹,何來客觀公允之有?

     那就更別說「四聖諦」了!
     和別人溝通,怎麼可能會有交集的「共識」呢?


     所以,對於「四大教法」第一句的結語:

     就憑你這種程度還「妄想」假扮「比對」《巴利聖典》的〝法官〞嗎?
     這未免也太沒品味了吧!


     【2】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sāretabbāni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汝譯: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以下節錄佛曆2567年所譯《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7.5.30 新版!)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以下節錄佛曆2563年所整理《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3.11.11 舊版!)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sāretabbāni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新譯: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大般涅槃經》的四大教法是《四大教法經》的簡略版本,並缺少以下兩句話: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你怎麼可以「亂點鴛鴦譜」把兩部非比尋常的《巴利佛經》:
     牛頭不對馬嘴?強湊在一塊呢?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怎麼可以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呢?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呢?

     你犯了這麼大的一個錯亂文句錯誤:
     你竟然敢大言不慚宣稱「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什麼叫做「相比較、相對照」?

     就依據這一句話「相比較、相對照」……
     怎會偷換概念得出「比對」的答案來呢?

     《增支部經典‧五集‧忘失正法之三經》

     ☆ 破壞正法的五個因緣 ➾
     ① 顛倒經文;
     ② 難以調教;
     ③ 不敬傳承;
     ④ 豐富積蓄;
     ⑤ 破和合僧。

     佛說:「諸比丘!世間有比丘──
     在學習(經典)時,由於將(前後之)文句錯誤地放置,於是對經文產生誤解。
     諸比丘!由於(經典)文句錯誤地放置,所以讓法義難以理解。
     此者,諸比丘!能對正法造成破壞,(正法)由此混亂、由此消失之第一項原因。……
     復次,諸比丘!又有眾多比丘──
     多聞而傳承阿含(聖教)、憶持正法(經藏)、憶持聖律(律藏)、憶持論母(法義大綱),
     當彼等不恭敬而來教授其他人背誦經文之時;
     (由於彼等之過失:)當彼等去世後,使經典失去保護所依,(傳承之)根本已被切斷。
     此者,諸比丘!能對正法造成破壞,(正法)由此混亂、由此消失之第三項原因。」

     ~《增支部經典‧五集‧五十經篇之四‧正法品‧Tatiyasaddhammasammosasutta 忘失正法之三經》(AN 5.156)

     這一句話「相比較、相對照」……
     的原意是指:完整的比對「四聖諦」的中心思想三法印啊!

     你就是因為對於《原始佛法》沒有恭敬心,才會把這句話:
     「相比較、相對照」字句搞錯亂、張冠李戴,才造成誤解!

     《迦葉相應‧像法經》
     佛說:「迦葉!像法之世生時,則有正法之滅!
     迦葉!地界不能令正法滅;
     水界不能令正法滅;
     火界不能令正法滅;
     風界不能令正法滅。
     但是,彼等愚人生之時,能令此正法滅!
     迦葉!譬如,除非船之先沉;
     迦葉!否則,正法不應有滅!

     迦葉!有此等五法存在,將導致正法退墮、混亂、滅沒!

     五者何耶?
     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信士)、優婆夷(信女)等:『➊ 不尊重師(佛)、住不隨順,➋ 不尊重法、住不隨順,➌ 不尊重僧伽、住不隨順,➍ 不尊重學(戒)、住不隨順,➎ 不尊重定、住不隨順。』」

     ~《迦葉相應‧迦葉品‧Saddhammappatirūpakasutta 像法經》(SN 16.13, 156)


     你現在又要發揮你「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張冠李戴」的看家本領了嗎?

     《巴利聖典》裡的原始佛法,從未教導人們要用〝比對〞的方式,來瞭解原始佛法,或閱讀佛經。
     《卡拉瑪經》明確開示:〝比對〞就是魔說!

     必須透過依教奉行【四聖諦】:「㊀ 惡業苦觸,和㊁ 能導致無益與苦果的原因──十種惡法;㊂ 現法樂住,和㊃ 能帶來利益與樂果的原因──十種善法」才能瞭解正法,並不是盲從〝比對〞。

     《卡拉瑪經》與《四大教法經》的忠告 ☞ 〝如是我聞〞與〝比對〞不代表佛說!
     以下列出,所謂〝比對〞有十種錯誤的情況,是佛所摒棄的:

     十種惡法 ➾ ㈠ 貪心、㈡ 貪行、㈢ 瞋心、㈣ 瞋行、㈤ 痴心、㈥ 痴行、㈦ 不善、㈧ 犯罪、㈨ 聖智譴責、㈩ 苦果。

     佛說:「❶ (汝等)勿信風俗──透過反覆廣告;❷ 勿輕信傳統;❸ 勿輕信聽聞;❹ 勿信因與經教相合;❺ 勿信基於推理──透過猜測;❻ 勿信基於學術研究──透過公理;❼ 勿信情況考慮周詳──似是而非;❽ 勿信見解卓越──偏見投其所好;❾ 勿信形象權威;❿ 勿信因此沙門,是我等祖師。

     卡拉瑪眾!汝等若自己發現──『① ~⑦ 此法是不善,⑧ 此法是有罪,⑨ 此法已被智者所譴責,⑩ 如果接受此法,能導致無益與苦果!』卡拉瑪眾!其時,汝等則應徹底放棄(十種惡法)……。

     十種善法 ➾ ㈠ 戒心、㈡ 戒行、㈢ 定心、㈣ 定行、㈤ 慧心、㈥ 慧行、㈦ 祥善、㈧ 無過、㈨ 聖智稱讚、㈩ 樂果。

     卡拉瑪眾!汝等若自己發現──『⓵ ~⓻ 此法是善,⓼ 此法是無罪,⓽ 此法已被智者所稱讚,⓾ 如果接受此法,能帶來利益與樂果!』卡拉瑪眾!其時,汝等則應具足安住(十種善法)!」

     ~《增支部經典‧三集‧五十經篇之二‧大品‧Kesamuttisutta 卡拉瑪經》(AN 3.66)

     ☆ 相關經文 ➾
 

     《四大教法經》和《大般涅槃經》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
     你還閉著眼睛瞎比對、張冠李戴,說是強烈維護巴利佛經?

     ➊ 《四大教法經》第二句的原文漢譯: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➋ 《大般涅槃經》第二句的譯文卻是: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sāretabbāni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新譯: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這兒段落,你又發揮「乾坤大挪移」的手段來啦?
     不知道你是從哪裡信手拈來?神來之筆抄襲來了?

     或根據你的主觀意見?
     或根據你的靈光一閃?

     既不是《四大教法經》的譯文,也不是《大般涅槃經》的!
     你說這樣子「比對」叫做「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這些笑料,一再說明你對於巴利原文的無知和傲慢的心態:
     所以師父並沒說錯「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


     檢驗:比對時,先理解該比丘所說的經律,而後和原有的經律相比較、相對照,這樣比對是合理的檢驗。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你怎麼可以「亂點鴛鴦譜」把兩部非比尋常的《巴利佛經》:
     牛頭不對馬嘴?強湊在一塊呢?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怎麼可以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呢?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呢?

     你「偷天換日」犯了這麼大的錯誤怎還見樹不見林呢?
     你竟然敢大言不慚宣稱「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以下就是:
     你對於《原始佛法》的不恭不敬、惡形惡狀可見一斑!

     ☀ 《四大教法經》第二句的漢譯原文: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 《大般涅槃經》第二句的原文卻是: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sāretabbāni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新譯: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以下是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
     ❶ Anabhinandati, (an不+abhinandati全面歡喜), 不全面歡喜。【過分】anabhinandita 未全面歡喜。【獨】anabhinanditvā。

     ❷ Paṭikkosati, (paṭi + kus + a), 責備,拒絕,輕蔑,辱罵。【過】 ~kosi。 【過分】 paṭikkuṭṭha。 【獨】 ~kositvā。獨立詞(abs. 如動名詞或略去後續名詞而獨立使用的形容詞,完成……以後)的否定:appaṭikkositvā

     ❸ tāni,人稱代名詞第三人稱(或為指示代名詞)ta(he / it/ she;that遠稱:彼)中性n.複數p.主格。

     tāni,人稱代名詞第三人稱(或為指示代名詞)ta(he / it/ she;that遠稱:彼)中性n.複數p.對格。

     ❹ Pada, 【中】 腳,腳步,一句話,位置,地方,理由,因素,一行詩節,最後的休息。

     ❺ byañjanāni = ( byañjana + āni ) 字尾: a<>āni 中性%複數%主格,呼格,對格

     Byañjana:=vyañjana, 【中】 音節,輔音,告示,標誌,咖哩飯菜。

     vyañjana
     :n. [〃=byañjana, viyañjana] 相, 特相, 相好; 記標, 文, 字句; 調味, 添味, 助味, 副菜。

     ❻ Sādhukaṁ,(adv.) [fr. sādhu] well, thoroughly.

     Sādhu, 【形】 善的,好的,有品德的,有利潤的。【副】 善,好,徹底地。

     ❼ Uggahetvā, 【獨】 學習了,著手進行了。

     ❽ sutte = ( sutta + e ) 字尾: a<>e 陽性,中性%單數,複數%主格,呼格,處格,對格,具格

     ❾ sutta:經藏,經,修多羅,素怛纜,蘇怛羅。

     ❿ osāreti: [ava-sṛ 的 caus.] 放下安置好, 詳細說明, 解釋, 使復權, 解罪.

     ⓫ Abbaṇa, 【形】 無傷的。

     ⓬ vinaye = ( vinaya + e ) 字尾: a<>e 陽性,中性%單數,複數%主格,呼格,處格,對格,具格

     vinaya:m. [〃<vi-nī] 調伏, 戒律, 律, 毘尼, 毘奈耶, 律蔵.

     ⓭ sandasseti
     :[saṅ-dṛś 的 caus.] 使教示, 使開示, 指出,解釋。

     ⓮ abbāni = ( abbāna + i ) 字尾: a<>i 主動態(act.)%單數(s.)%過去式(aor.)%人稱(3)

     Abbaṇa, (a無+vaṇa傷),【形】無傷的。


     你說「『比對』時,先理解該比丘所說的經律,而後和原有的經律〝相比較、相對照〞,這樣『比對』是合理的檢驗」?

     〝相比較、相對照〞只是依據《大般涅槃經》原文的意譯;
     相對應的《巴利原文》只能在《四大教法經》中才會發現!

     所以,林 居士啊!
     你對師父譯文的毀謗,就是因為你故意沒看清楚、傲慢無禮……
     又糊弄、懶惰,更沒查閱《巴利詞典》就瞎「比對」的結果!

     在《四大教法經》中會發現〝相比較、相對照〞相對應的《巴利原文》
     是以下這三組句子: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應妥善了解其文句;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由於《大般涅槃經》的舊譯文是意譯,所謂〝相比較、相對照〞:
     只是「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的一種簡略說明,並非要你張冠李戴、斷章取義去「比對」呀!

     重點是要你(能夠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地)去〝理解〞:
     「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到底指的是什麼?

     佛陀世尊的「中心思想」和原始教法的「核心要義」:
     當然指的就是「四聖諦」和「三法印」了!那還用說嗎?

     【佛陀親自解說〝三法印〞】

     《增支部經典‧三集‧如來出世經》

     佛說:「➊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無常。』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無常。』

     ➋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苦。』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苦。』

     ➌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法是無我。』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法是無我。』」

     ~《增支部經典‧三集‧戰士品‧Uppādāsutta 如來出世經》(AN 3.137)

     【佛陀親自解說〝四聖諦〞】

     《相應部經典‧諦相應‧轉法輪品‧真如經》說示(四聖諦):

     ☆ 真如( Tathā ) ➾
     超越時空的四聖諦,是永恆真理。

     ➊ 真如實性(無所不在);
     ➋ 不離實性(無時不在);
     ➌ 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佛說:「諸比丘!有四種之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以何為四耶?
     ➊ 諸比丘!『此是苦』,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➋ 『此是苦之集』,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➌ 『此是苦之滅』,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➍ 『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諸比丘!此四者,為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➀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遂行修習!
     ➁ 於『此是苦之集』,應遂行修習!
     ➂ 於『此是苦之滅』,應遂行修習!
     ➃ 於『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應遂行修習!」

     真如經 ~轉法輪品‧第十經終
     ~《諦相應‧轉法輪品‧Tathasutta 真如經》(SN 56.20, 1090)

     既然「四聖諦和三法印」是佛陀的「中心思想」;
     難道佛陀的「中心思想」不是原始教法的「核心要義」嗎?

     可見你對《巴利聖典》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芸芸眾生中,只有悉達多太子一人,在菩提樹下現證得正覺;其他所有的眾生,都還處於沉睡當中,怎麼叫也叫不醒!

     所以,佛法是重質不重量〝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不在於龐雜冗贅,更不在於數量上面的「夠不夠多」;
     這反而讓人傻眼:難以理解、漫無章法、無所適從!

     八正道的頭一項,就是「正見」;
     什麼是「正見」呢?

     《大念住經》﹝第三十一卷 ➲﹞

     (佛陀開示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

     凡是,比丘們!➊ 洞察:『苦聖諦』、➋ 洞察:『苦之集聖諦』、➌ 洞察:『苦之滅聖諦』、➍ 洞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比丘們!這就叫『正見』。」

     ~《長部經典‧大品‧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大念住經》(DN 22, 402)

     如此看來「正見」不是「四聖諦」嗎?
     四聖諦不是「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嗎?

     四聖諦,難道不是佛陀的「中心思想」嗎?
     佛陀的「中心思想」,難道不是《巴利聖典》的「核心要義」嗎?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每一句佛法裡都有〝四聖諦〞──苦、集、滅、道!

     可見你對《大念住經》也是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經過上述《巴利經文》的查閱,在《巴漢詞典》中,並沒有發現你所說的「比對」這個字詞或語句:

     什麼叫做「比對」呢?不就是你移花接木、見樹不見林自己空想出來的嗎?
     不知你為何突發奇想?難道是吃了「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迷幻藥嗎?

     你把〝相比較、相對照〞這一句話……就直接簡化成「比對」這一個詞來啦?
     你並不是「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你是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吧!

     問題是〝相比較、相對照〞?到底與誰「相比較」?與誰「相對照」?
     是與「大乘婆羅門教」的?《巴利佛經》的?還是你的〝自由心證〞?

     誰決定《巴利佛經》的哪一篇經文?不是還要聘請你來當〝法官〞嗎?
     按照你「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又有什麼資格檢驗佛陀的智慧呢?

     是誰告訴你〝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可以斷章取義成「比對」這個詞呢?
     不就是你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空想「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來的嗎?

     〝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四聖諦」相比較、和「三法印」相對照;
     也就是說〝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道聖諦」的正見相比較、相對照!

     但你所簡化「比對」這個詞,是和你「先入為主的觀念」去比對,怎會一樣?

     像你這麼不嚴謹的所謂「所有譯文,包含菩提僧團的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不是在打誑語嗎?
     你不是糊弄別人的智商,就一定是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巴利佛經》吧?

     你所謂的「所有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
     事實上是「所有譯文……依據〝自由心證〞嚴格檢驗」!

     你並沒有依據〝巴利原文〞檢驗呀!這不是很諷刺嗎?
     如果按照你的「嚴格檢驗」和「比對」標準「大乘婆羅門教」的梵文經典,都應該是外道、非佛說呀!

     你能夠〝自由心證〞或「空想」或「比對」敢這麼說:
     「大乘婆羅門教」非佛說!「大乘婆羅門教」是外道?

     如果你連這一點的勇氣都沒有,奢談什麼「檢驗」呢?
     你所說的「嚴格檢驗」和「比對」又跑到哪裡去了呢?

     你這不是:
     雙重標準的「障眼法」嗎?

     你之前來信說:我不是在質疑《巴利〝語〞佛經》,反而是強烈維護《巴利〝語〞佛經》……?
     你現在反而毀謗起《四大教法經》四聖諦、三法印……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來啦?

     你現在不正發揮你「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張冠李戴」的看家本領嗎?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要為你自己扭曲《原始佛法》傲慢的態度,好好懺悔吧!
     以免造下無邊罪業,讓你或盲從你的徒眾一起墮落三途!


     汝譯則是看不出要以比對來檢驗,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菩提長老的英譯也是要仔細比對:his words and expressions should be carefully no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uttas and reviewed in the light of the discipline.其他譯本也都相似。



     你說「汝譯則是看不出要以『比對』來檢驗,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

     師父翻遍所有的經文裡,並沒有你所謂的「要以『比對』來檢驗」;
     毀謗聖法「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反而是在說你自己吧?

     不知道是你自己妄想出來「個人的想像」,還是你在毀謗聖法呢?
     你必須要為你自己的邪惡言行好好慚愧、懺悔吧?否則惡果難逃!

     你現在不正在發揮你「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張冠李戴」的看家本領嗎?


     菩提比丘都翻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我真是服了你了!

     你說「菩提長老的英譯也是要仔細『比對』:his words and expressions should be carefully no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uttas and reviewed in the light of the discipline.其他譯本也都相似」?

     以下,則是菩提比丘英譯的漢譯:

     his words and expressions should be carefully no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uttas and reviewed in the light of the discipline.
     他的言辭和表達方式應該被仔細注意,並與經文比較,並根據戒律加以檢討。

     在《四大教法經》中會發現與《菩提比丘的英譯》相對應的《巴利原文》
     是以下這三組句子:

     (一)his words and expressions should be carefully noted
     他的言辭和表達方式應該被仔細注意,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應妥善了解其文句;

     ⑴ 所以《菩提比丘的英譯》並沒有根據《巴利原文》翻譯,他把 padabyañjanāni (句子 + 文字 = 文句) 翻譯成 his words and expressions (言辭和表達方式)是不夠精確的!

     ⑵ 另外 sādhukaṃ (徹底地、妥善地)也沒有很好地翻譯出來,變成 should be carefully (應該被仔細地);

     ⑶ 最後 uggahetvā (學習了解了以後)也沒有很好地翻譯出來,他翻譯成 noted (注意)。

     以下是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

     ❶ Pada, 【中】 一句話(是指句子);

     ❷ byañjanāni = ( byañjana + āni ) 字尾: a<>āni 中性%複數%主格,呼格,對格

     Byañjana, 【中】 音節,輔音,告示,標誌(是指一句話中的文字);

     ❸ padabyañjanāni = ( pada + byañjanāni ) 句子 + 文字 = 文句;

     ❹ Sādhukaṁ,(adv.) [fr. sādhu] well, thoroughly.

     Sādhu, 【形】 善的,好的,有品德的,有利潤的。【副】 善,好,徹底地;

     ❺ Uggahetvā, 【獨】 學習了,著手進行了。

     (二)and compared with the Suttas
     並與經文比較,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

     所以《菩提比丘的英譯》不但沒有根據《巴利原文》翻譯,甚至他把《巴利原文》都翻譯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我真是服了你了!

     例如:

     ⑴ sutte 處格(是在經藏中……的意思)他卻翻譯成 with the Suttas (與經文……);

     ⑵ osāretabbāni (深入……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他卻翻譯成 compared with (與……比較);

     ⑶ 所以,整體來說菩提比丘把: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
     錯誤翻譯成:〝and compared with the Suttas〞(並與經文比較)。

     然而,即使《菩提比丘的英譯》是多麼地荒腔走板;
     但是,他從頭到尾也沒有荒唐至極說要「比對」的──

     而你卻大言不慚地說:
     「檢驗:比對時,先理解該比丘所說的經律,而後和原有的經律相比較、相對照,這樣比對是合理的檢驗。汝譯則是看不出要以比對來檢驗,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

     什麼叫做「比對」呢?不就是你移花接木、見樹不見林自己空想出來的嗎?
     不知你為何突發奇想?難道是吃了「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迷幻藥嗎?

     你把〝相比較、相對照〞這一句話……就直接簡化成「比對」這一個詞來啦?
     你並不是「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你是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吧!

     問題是〝相比較、相對照〞?到底與誰「相比較」?與誰「相對照」?
     是與「大乘婆羅門教」的?《巴利佛經》的?還是你的〝自由心證〞?

     誰決定《巴利佛經》的哪一篇經文?不是還要聘請你來當〝法官〞嗎?
     按照你「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又有什麼資格檢驗佛陀的智慧呢?

     是誰告訴你〝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可以斷章取義成「比對」這個詞呢?
     不就是你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空想「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來的嗎?

     〝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四聖諦」相比較、和「三法印」相對照;
     也就是說〝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道聖諦」的正見相比較、相對照!

     但你所簡化「比對」這個詞,是和你「先入為主的觀念」去比對,怎會一樣?

     你嚴重誤解《巴利佛經》致命性的錯誤啊!
     怎麼是師父大驚小怪呢?是你不知死活呀!

     「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一字之差呀?
     你說「不落因果」這句話的後果嚴不嚴重?

     即使你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異教徒,也應尊重不同的宗教呀!
     你到底尊不尊重《原始佛法》呀?

     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原始佛法》;
     就不要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你就正大光明地以異教徒的身份來辯論:
     說服《原始佛法》說佛陀的智慧不如你?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要為你自己扭曲《原始佛法》傲慢的態度,好好懺悔吧!
     以免造下無邊罪業,讓你或盲從你的徒眾一起墮落三途!

     以下是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

     ❶ sutte = ( sutta + e ) 字尾: a<>e 陽性,中性%單數,複數%主格,呼格,處格,對格,具格

     sutta: 經,經藏,(古音譯:)修多羅、素怛纜、蘇怛羅;

     ❷ osāreti: [ava-sṛ 的 caus.] 放下安置好, 詳細說明, 解釋, 使復權, 解罪(也就是說:使修復的意思);

     ❸ abbāni = ( abbāna + i ) 字尾: a<>i 主動態(act.)%單數(s.)%過去式(aor.)%人稱(3)

     Abbaṇa, (a無+vaṇa傷),【形】無傷的(abbāni 尋求完整無誤的……);

     ❹ osāretabbāni = ( osāreti + abbāni ) 深入……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

     (三)and reviewed in the light of the discipline.
     並根據戒律加以檢討。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所以《菩提比丘的英譯》不但沒有根據《巴利原文》翻譯,甚至他把《巴利原文》都翻譯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我真是服了你了!

     例如:

     ⑴ vinaye 處格(是在律蔵中……的意思)他卻翻譯成 in the light of the discipline (根據戒律……);

     ⑵ sandassetabbāni (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他卻翻譯成 reviewed in (加以檢討);

     ⑶ 所以,整體來說菩提比丘把:
     “vinaye sandassetabbāni”(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錯誤翻譯成:〝and reviewed in the light of the discipline〞(並根據戒律加以檢討)。

     然而,即使《菩提比丘的英譯》是多麼地荒腔走板;
     但是,他從頭到尾也沒有荒唐至極說要「比對」的──

     而你卻大言不慚地說:
     「檢驗:比對時,先理解該比丘所說的經律,而後和原有的經律相比較、相對照,這樣比對是合理的檢驗。汝譯則是看不出要以比對來檢驗,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

     什麼叫做「比對」呢?不就是你移花接木、見樹不見林自己空想出來的嗎?
     不知你為何突發奇想?難道是吃了「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迷幻藥嗎?

     你把〝相比較、相對照〞這一句話……就直接簡化成「比對」這一個詞來啦?
     你並不是「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你是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吧!

     問題是〝相比較、相對照〞?到底與誰「相比較」?與誰「相對照」?
     是與「大乘婆羅門教」的?《巴利佛經》的?還是你的〝自由心證〞?

     誰決定《巴利佛經》的哪一篇經文?不是還要聘請你來當〝法官〞嗎?
     按照你「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又有什麼資格檢驗佛陀的智慧呢?

     是誰告訴你〝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可以斷章取義成「比對」這個詞呢?
     不就是你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空想「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來的嗎?

     〝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四聖諦」相比較、和「三法印」相對照;
     也就是說〝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道聖諦」的正見相比較、相對照!

     但你所簡化「比對」這個詞,是和你「先入為主的觀念」去比對,怎會一樣?

     你嚴重誤解《巴利佛經》致命性的錯誤啊!
     怎麼是師父大驚小怪呢?是你不知死活呀!

     「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一字之差呀?
     你說「不落因果」這句話的後果嚴不嚴重?

     即使你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異教徒,也應尊重不同的宗教呀!
     你到底尊不尊重《原始佛法》呀?

     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原始佛法》;
     就不要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你就正大光明地以異教徒的身份來辯論:
     說服《原始佛法》說佛陀的智慧不如你?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要為你自己扭曲《原始佛法》傲慢的態度,好好懺悔吧!
     以免造下無邊罪業,讓你或盲從你的徒眾一起墮落三途!

     以下是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

     ❶ vinaye = ( vinaya + e ) 字尾: a<>e 陽性,中性%單數,複數%主格,呼格,處格,對格,具格

     vinaya:m. [〃<vi-nī] 律,律蔵,調伏,戒律,(古音譯:)毘尼、毘奈耶;

     ❷ sandasseti
     :[saṅ-dṛś 的 caus.] 使教示, 使開示, 指出,解釋;

     ❸ abbāni = ( abbāna + i ) 字尾: a<>i 主動態(act.)%單數(s.)%過去式(aor.)%人稱(3)

     Abbaṇa, (a無+vaṇa傷),【形】無傷的(abbāni 尋求完整無誤的……);

     ❹ sandassetabbāni = ( sandasseti + abbāni ) 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所以,對於「四大教法」第二句的結語:

     你說「汝譯則是看不出要以『比對』來檢驗,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

     師父已經翻遍所有的經文,沒有你所謂的「要以『比對』來檢驗」;
     毀謗聖法「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反而是在說你自己吧?

     不知道是你自己妄想出來「個人的想像」,還是故意毀謗聖法呢?
     你必須要為你自己的邪惡言行好好慚愧、懺悔吧?否則惡果難逃!

     你現在不就已經發揮了「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張冠李戴」的看家本領!而令人歎為觀止了嗎?


     【3】Tāni ce sutte osāriyamānāni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saranti [otaranti (sī. pī. a. ni. 4.180], na c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而不合經、律時,則其結論應為:

     汝譯: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用心在律藏中(詳細)尋求以後;既不被收入於(巴利)經藏中,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檢驗:汝譯同上句一樣,添加一大堆,完全忽視要由比對才得出結論。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以下節錄佛曆2567年所譯《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7.5.30 新版!)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os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taranti [osaranti (dī. ni. 2.188)]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以下節錄佛曆2563年所整理《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3.11.11 舊版!)

     〝Tāni ce sutte osāriyamānāni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saranti [otaranti (sī. pī. a. ni. 4.180], na c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而不合經、律時,則其結論應為:
     [新譯: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大般涅槃經》的四大教法是《四大教法經》的簡略版本,並缺少以下兩句話: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你竟然要發揮「比對」的精神,開始「亂點鴛鴦譜」了嗎?
     這樣「比對」結果不只牛頭不對馬嘴,而且法義語氣全失!

     怎麼可以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呢?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呢?

     就這程度假扮《巴利聖典》「比對」〝法官〞也太低俗吧!
     你所謂的「嚴格檢驗」不是天方夜譚的笑話嗎?之前你說:

     「都是來自巴利原典,故必須嚴格檢驗……」是符合原意?
     然而,對你自己的思想言行從未認真執行過「嚴格檢驗」!

     因此,你所謂的「嚴格檢驗」只能說是代表你的「妄想」;
     可見,你並不尊重《巴利聖典》和辛勤翻譯工作者的譯文!

     也沒有閱讀巴利原典的習慣,而是利用錯誤「比對」方式:
     來張冠李戴、斷章取義,以質疑代表正法的《巴利佛經》!


     《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第三句的原文漢譯 ➲

     以下節錄佛曆2567年所譯《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7.5.30 新版!)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os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taranti [osaranti (dī. ni. 2.188)]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第三句的原文漢譯(請注意呀!與前者有所不同) ➲

     以下節錄佛曆2563年所整理《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3.11.11 舊版!)

     〝Tāni ce sutte osāriyamānāni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saranti [otaranti (sī. pī. a. ni. 4.180], na c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而不合經、律時,則其結論應為:
     [新譯: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第三句的節錄: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第三句的節錄:
     “na c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不合……律時,則其結論應為:
     [新譯:而且教導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以上兩者《巴利原文》的不同處?
     根據不同《巴利原文》所翻譯的句子,怎麼會是一樣的呢?

     真是不知道你:
     閉著眼睛、錯亂文句,在瞎「比對」些什麼呀!?

     你是自己老花眼,看不清楚,所以真的不知道?
     還是在裝糊塗呢?把這個根本就當成是兒戲嘛!

     你的兒戲,一再說明你對於巴利原文的無知和傲慢的心態:
     所以師父並沒說錯「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


     以下是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

     ❶ tāni,人稱代名詞第三人稱(或為指示代名詞)ta(he / it/ she;that遠稱:彼)中性n.複數p.主格。

     ❷ ce:conj. [Sk. ced, ce] 如果, 假如, 若(是)。

     ❸ sutte = ( sutta + e ) 字尾: a<>e 陽性,中性%單數,復數%主格,呼格,處格,對格,具格

     Sutta, 【中】 經,經藏,線,格言。

     ❹ osāreti: [ava-sṛ 的 caus.] 放下安置好, 詳細說明, 解釋, 使復權, 解罪. imper. osārehi; pp. osārita; pass. osāriyati 被逼(著)復權, 被使復權(使役且被動);

     Osarati, (ava + sar + a), 進入,再進入,集合。osari, 【過】;

     osari: [aor. of osarati] came into; re-entered; assembled;

     -ya, I.【形】(形容詞化), II.【形】更…(比較級形容詞), III. 1.【中】 (抽象名詞), 2.本色(人物+ [-ya本色])。

     ❺ mānāni = ( māna + āni ) 字尾: a<>āni 中性%復數%主格,呼格,對格

     Mana, 【陽、中】 心,意識;
     Māna, māṇa, 【中】 測量,度量。

     ❻ osāriyamānāni = ( osāriya + mānāni ) 用心進入……中瞭解說明。

     ❼ vinaye = ( vinaya + e ) 字尾: a<>e 陽性,中性%單數,復數%主格,呼格,處格,對格,具格

     vinaya:m. [〃<vi-nī] 調伏, 律, 毘尼, 毘奈耶, 律蔵。

     ❽ sandassiyamānāni = ( sandassiyamāna + āni ) 字尾: a<>āni 中性%復數%主格,呼格,對格 (用心在……中尋求教導以後)

     sandassiyamāna: [adj.] being instructed or pointed out 被教導或指出;

     sandassita: [pp. of sandasseti] pointed out 被指出; explained 被解釋。

     Sandasseti, (saṁ+dis指出+e), 指出,解釋。【過】sandassesi。【過分】sandassita。【獨】sandassetvā。

     ❾ na:① adv. [〃] 無, 沒有, 不(no, not), 非, 否. [na 也有以如下的形態出現.] n’atthi, n’etaṃ, n’eva, nāhaṃ, nāpi, nayidaṃ, nayimaṃ. [(譯者補充) cf. neva. na~nāpi~ = neva~na~ 既不~也不~, 不是~也不是~, 沒有~也沒有~(neither~nor~, not~but also not~)]. ② adv. [代替 nu 的使用] 是否. ③ pron. [代替 ta] cf. naṃ, ne, nesaṃ.。

     ❿ vā, (選擇關系連詞), 或,只能二選一的。

     ⓫ osaranti = ( osarati + anti ) 字尾: ati<>anti 主動態(act.)%復數(p.)%現在式(pr.)%人稱(3) (說明被收錄於……)

     Osarati, (ava + sar + a), 進入,再進入,重新進入,組裝,集合。 osari, 【過】。

     Osaraṇa, 【中】 進入,會議。

     Osāraṇā, 【陰】 1. 使復原,2. 擁擠。

     ⓬ sandissanti = ( sandissati + anti ) 字尾: ati<>anti 主動態(act.)%復數(p.)%現在式(pr.)%人稱(3) (教導被發現於……)

     sandissati: [saṃ-dṛś 的 pass.] 被看見, 出現, 存在. pp. sandiṭṭha;

     -nti, 1.pres.3pl. karonti 他們做2.fut.3pl. karissanti 他們將做;

     sandissamāna: [pr.p. of sandissati] appearing 當出現時; agreeing with 當同意時;

     sandassana: n. 開示;

     sandasseti
     :[saṅ-dṛś 的 caus.] 使教示, 使開示, 指出,解釋;

     sandassaka:m. [<saṃ-dṛś 的 caus.] 教示者, 開示者。

     ⓭ niṭṭhaṃ = ( niṭṭha + aṃ ) 字尾: a<>aṃ 陽性,中性%單數%對格,主格,呼格

     niṭṭhaṃ = ( niṭṭhā + aṃ ) 字尾: ā<>aṃ 陰性%單數%對格

     niṭṭhā, 【陰】 ① 依止,依憑,基礎,② 結束,結論,完美,究竟,終結,目的。

     niṭṭhita:a. [Sk. niṣṭhita. niṭṭhāti 的 pp.] 已完成的, 已終了的;

     niṭṭhāti: [Sk. niṣṭiṣṭhati<nis-sthā] 完了(完成), 終了. pp. niṭṭhita; caus. niṭṭhāpeti;

     neti
     :, nayati [Sk. nayati nī] 導, 指導, 達成結論。

     nīta:a. [neti 的 pp.] 已被引導的(led, guided), 已被確定的(ascertained), 完了的。

     ⓮ ettha: 在這(裡)、此處、以這方式。

     ⓯ niṭṭhamettha = ( niṭṭhaṃ + ettha ) 有此依據可下結論。

     ⓰ gantabbaṃ = ( gantabba + aṃ ) 字尾: a<>aṃ 陽性,中性%單數%對格,主格,呼格

     gantabbaṃ = ( gantabbā + aṃ ) 字尾: ā<>aṃ 陰性%單數%對格

     gantabba: [pt.p.] should be gone 可去的。


     你前面說「『比對』時,先理解該比丘所說的經律,而後和原有的經律〝相比較、相對照〞,這樣『比對』是合理的檢驗」?

     你偷換概念、斷章取義說「先理解該比丘所說的經律……」
     你並沒有先瞭解師父的譯文,甚至是「張冠李戴」呀!

     不合理的檢驗「而後和原有的經律〝相比較、相對照〞……」
     你也沒有為了瞭解巴利原文,事先查閱字典,就以移花接木的傲慢心態,依瞎子摸象、見樹不見林的方式,開始瞎「比對」起來了呀!

     你還敢說「這樣『比對』是合理的檢驗」?
     這不是天方夜譚,笑掉人家的大牙了嗎?

     〝相比較、相對照〞只是依據《大般涅槃經》原文的意譯;
     相對應的《巴利原文》只能在《四大教法經》中才會發現!

     所以,林 居士啊!
     你對師父譯文的毀謗,就是因為你故意沒看清楚、傲慢無禮……
     又糊弄、懶惰,更沒查閱《巴利詞典》就瞎「比對」的結果!

     在《四大教法經》中會發現〝相比較、相對照〞相對應的《巴利原文》
     是以下這三組句子: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os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

     “na ceva sutte otaranti [osaranti (dī. ni. 2.188)] na vinaye sandissanti”
     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由於《大般涅槃經》的舊譯文是意譯,所謂〝相比較、相對照〞:
     只是「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的一種簡略說明,並非要你張冠李戴、斷章取義去「比對」呀!

     重點是要你(能夠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地)去〝理解〞:
     「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到底指的是什麼?

     佛陀世尊的「中心思想」和原始教法的「核心要義」:
     當然指的就是「四聖諦」和「三法印」了!那還用說嗎?

     【佛陀親自解說〝三法印〞】

     《增支部經典‧三集‧如來出世經》

     佛說:「➊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無常。』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無常。』

     ➋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苦。』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苦。』

     ➌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法是無我。』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法是無我。』」

     ~《增支部經典‧三集‧戰士品‧Uppādāsutta 如來出世經》(AN 3.137)

     【佛陀親自解說〝四聖諦〞】

     《相應部經典‧諦相應‧轉法輪品‧真如經》說示(四聖諦):

     ☆ 真如( Tathā ) ➾
     超越時空的四聖諦,是永恆真理。

     ➊ 真如實性(無所不在);
     ➋ 不離實性(無時不在);
     ➌ 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佛說:「諸比丘!有四種之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以何為四耶?
     ➊ 諸比丘!『此是苦』,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➋ 『此是苦之集』,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➌ 『此是苦之滅』,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➍ 『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諸比丘!此四者,為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➀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遂行修習!
     ➁ 於『此是苦之集』,應遂行修習!
     ➂ 於『此是苦之滅』,應遂行修習!
     ➃ 於『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應遂行修習!」

     真如經 ~轉法輪品‧第十經終
     ~《諦相應‧轉法輪品‧Tathasutta 真如經》(SN 56.20, 1090)

     既然「四聖諦和三法印」是佛陀的「中心思想」;
     難道佛陀的「中心思想」不是原始教法的「核心要義」嗎?

     可見你對《巴利聖典》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芸芸眾生中,只有悉達多太子一人,在菩提樹下現證得正覺;其他所有的眾生,都還處於沉睡當中,怎麼叫也叫不醒!

     所以,佛法是重質不重量〝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不在於龐雜冗贅,更不在於數量上面的「夠不夠多」;
     這反而讓人傻眼:難以理解、漫無章法、無所適從!

     八正道的頭一項,就是「正見」;
     什麼是「正見」呢?

     《大念住經》﹝第三十一卷 ➲﹞

     (佛陀開示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

     凡是,比丘們!➊ 洞察:『苦聖諦』、➋ 洞察:『苦之集聖諦』、➌ 洞察:『苦之滅聖諦』、➍ 洞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比丘們!這就叫『正見』。」

     ~《長部經典‧大品‧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大念住經》(DN 22, 402)

     如此看來「正見」不是「四聖諦」嗎?
     四聖諦不是「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嗎?

     四聖諦,難道不是佛陀的「中心思想」嗎?
     佛陀的「中心思想」,難道不是《巴利聖典》的「核心要義」嗎?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每一句佛法裡都有〝四聖諦〞──苦、集、滅、道!

     可見你對《大念住經》也是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經過上述《巴利經文》的查閱,在《巴漢詞典》中,並沒有發現你所說的「比對」這個字詞或語句:

     什麼叫做「比對」呢?不就是你移花接木、見樹不見林自己空想出來的嗎?
     不知你為何突發奇想?難道是吃了「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迷幻藥嗎?

     你把〝相比較、相對照〞這一句話……就直接簡化成「比對」這一個詞來啦?
     你並不是「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你是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吧!

     問題是〝相比較、相對照〞?到底與誰「相比較」?與誰「相對照」?
     是與「大乘婆羅門教」的?《巴利佛經》的?還是你的〝自由心證〞?

     誰決定《巴利佛經》的哪一篇經文?不是還要聘請你來當〝法官〞嗎?
     按照你「先入為主的觀念」來檢驗?又有什麼資格檢驗佛陀的智慧呢?

     是誰告訴你〝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可以斷章取義成「比對」這個詞呢?
     不就是你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空想「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來的嗎?

     〝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四聖諦」相比較、和「三法印」相對照;
     也就是說〝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道聖諦」的正見相比較、相對照!

     但你所簡化「比對」這個詞,是和你「先入為主的觀念」去比對,怎會一樣?

     像你這麼不嚴謹的所謂「所有譯文,包含菩提僧團的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不是在打誑語嗎?
     你不是糊弄別人的智商,就一定是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巴利佛經》吧?

     你所謂的「所有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
     事實上是「所有譯文……依據〝自由心證〞嚴格檢驗」!

     你並沒有依據〝巴利原文〞檢驗呀!這不是很諷刺嗎?
     如果按照你的「嚴格檢驗」和「比對」標準「大乘婆羅門教」的梵文經典,都應該是外道、非佛說呀!

     你能夠〝自由心證〞或「空想」或「比對」敢這麼說:
     「大乘婆羅門教」非佛說!「大乘婆羅門教」是外道?

     如果你連這一點的勇氣都沒有,奢談什麼「檢驗」呢?
     你所說的「嚴格檢驗」和「比對」又跑到哪裡去了呢?

     你這不是:
     雙重標準的「障眼法」嗎?

     你之前來信說:我不是在質疑《巴利〝語〞佛經》,反而是強烈維護《巴利〝語〞佛經》……?
     你現在反而毀謗起《四大教法經》四聖諦、三法印……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來啦?

     你現在不正發揮你「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張冠李戴」的看家本領嗎?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要為你自己扭曲《原始佛法》傲慢的態度,好好懺悔吧!
     以免造下無邊罪業,讓你或盲從你的徒眾一起墮落三途!


     你說「檢驗:汝譯同上句一樣,添加一大堆,完全忽視要由『比對』才得出結論」?這就是你所謂的「檢驗」嗎?

     你說這樣子「比對」叫做「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這根本就是見樹不見林、牛頭不對馬嘴「亂點鴛鴦譜」呀!

     師父已經翻遍所有的經文,沒有你所謂的「要以『比對』來檢驗」;
     毀謗聖法「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反而是在說你自己吧?

     你現在不就已經發揮了「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張冠李戴」的看家本領!而令人歎為觀止了嗎?

     不知道是你自己妄想出來「個人的想像」,還是故意毀謗聖法呢?
     你必須要為你自己的邪惡言行好好慚愧、懺悔吧?否則惡果難逃!


     所以,對於「四大教法」第三句的結語:

     你既不肯查閱字典,還要質疑聖法──
     你這不是「不學無術」又是什麼呢?

     《四大教法經》和《大般涅槃經》是不同時期所整理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你用這樣的「檢驗」方式,不是你主觀、偏執的「意識心」在作祟嗎?
     對於《巴利聖典》的譯文,極其不恭敬、不嚴謹,何來客觀公允之有?

     那就更別說「四聖諦」了!
     和別人溝通,怎麼可能會有交集的「共識」呢?

     就憑你這種程度還「妄想」假扮「比對」《巴利聖典》的〝法官〞嗎?
     這未免也太沒品味了吧!

     這不但是你:糊弄別人的智商,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
     又是對原始佛法:不恭不敬,睜著眼睛說瞎話、閉著眼睛瞎比對、張冠李戴的邪惡言行呀!


     【4】‘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比丘尼之誤解。』

     汝譯:『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檢驗:簡單的一句,汝譯卻添加「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有何意義?添注(聖教已被)豈非添足?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以下節錄佛曆2567年所譯《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7.5.30 新版!)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以下節錄佛曆2563年所整理《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3.11.11 舊版!)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比丘尼之誤解。』
     [新譯:『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大般涅槃經》的四大教法是《四大教法經》的簡略版本,並缺少以下兩句話: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你怎麼可以「亂點鴛鴦譜」把兩部非比尋常的《巴利佛經》:
     牛頭不對馬嘴?強湊在一塊呢?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怎麼可以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呢?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呢?

     你「偷天換日」犯了這麼大的錯誤怎還見樹不見林呢?
     你竟然敢大言不慚宣稱「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你對於《原始佛法》的不恭不敬、惡形惡狀可見一斑!
     以下就是:

     ☀ 《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第四句的原文漢譯 ➲

     以下節錄佛曆2567年所譯《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7.5.30 新版!)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Iti hetaṃ [iti hidaṃ (sī. syā. kaṃ. ka.)],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比丘所說之傳承)。〞

     ☀ 第四句的原文漢譯(請注意呀!與前者有所不同) ➲

     以下節錄佛曆2563年所整理《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
     (讀友請注意:有關四大教法的翻譯已經更新,此為 2563.11.11 舊版!)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比丘尼之誤解。』
     [新譯:『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Itihetaṃ,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
     [新譯: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比丘所說之傳承)。]〞


     《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第四句的節錄: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長部經典‧大品‧大般涅槃經‧第一大教法》第四句的節錄:
     “bhagavato vacanaṃ”
     世尊之教言
     [新譯: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然而,你連《巴利原文》的不同都看不清楚,你還有什麼資格?大言不慚,奢談什麼「檢驗」呢?

     (一)你說「檢驗:簡單的一句,汝譯卻添加『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有何意義?添注(聖教已被)豈非添足?」

     林 居士呀!請你看清楚:以上兩者《巴利原文》的不同處?
     根據不同《巴利原文》所翻譯的句子,怎麼會是一樣的呢?

     真是不知道你「張冠李戴」些什麼呀!
     還要繼續糊弄別人智商瞎「比對」嗎?

     我說「你對於《原始佛法》不恭敬的態度」
     是因為你誤解【四大教法】了──

     〝【四大教法】是說是否符合《巴利佛經》的中心思想:
     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並不是要你去質疑「字句」!
     你並沒有建立起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
     所以,你誤解【四大教法】了!〞

     師父並沒有說錯呀!
     你確實對《巴利佛經》原文所記載的:

     「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
     這幾個字,很不恭敬,你認為是「有何意義」和「畫蛇添足」呀?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的翻譯就是:
     「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呀!

     怎麼會是:你認為的「有何意義」呢?
     可見你並沒有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就妄下結論呀!

     你這樣叫做〝檢驗〞《巴利佛經》嗎?
     這麼不恭不敬,應該叫做污衊才對吧?

     (二)你說「添注(聖教已被)豈非添足?」
     你不但對「世尊……」有意見!更認為「世尊的聖教」是畫蛇添足囉?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的翻譯就是: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呀!

     “imassa”的翻譯就是:
     「這是(聖教)」呀!

     “bhikkhuno”的翻譯就是:
     「(已被)此比丘」呀!

     怎麼會是:你認為的「豈非添足」呢?
     可見你並沒有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就妄下結論呀!

     你這樣叫做〝檢驗〞《巴利佛經》嗎?
     這麼不恭不敬,應該叫做污衊才對吧?


     以下是查閱《巴漢詞典》的內容:

     ❶ imassa :
     ① 指示代名詞 ay / i(this / these)陽性m.單數s.與格;
     ② 指示代名詞 ay / i(this / these)陽性m.單數s.屬格;
     ③ 指示代名詞 ay / i(this / these)中性n.單數s.與格;
     ④ 指示代名詞 ay / i(this / these)中性n.單數s.屬格;
     ⑤ 指示代名詞 ay / i(this / these)陰性f.單數s.與格。

     ❷ ca: conj. 和, 跟, 然後(then), 且, 又, 再. ...ca...ca ...跟..., ...和。

     ❸ bhikkhuno = ( bhikkhu + uno ) 字尾: u<>uno 陽性%單數,復數%與格,屬格,主格,呼格,對格

     bhikkhuno = ( bhikkhū + uno ) 字尾: ū<>uno 陽性%單數,復數%與格,屬格,主格,呼格,對格

     Bhikkhu, 【陽】 比丘。 ~ṇī, 【陰】 比丘尼。 ~bhāva, 【陽】 僧侶。 ~saṅgha,【陽】 比丘僧團。

     ❹ duggahīta [du-gahīta] :【形】誤解的,有謬見的,持錯的,拿錯的;【中】 邪見。

     du-:① = dur- pref. [Sk. duḥ, duṣ] 惡的, 不好的, (困)難的. (opp. su- pref. 善的, 好的, 容易的). ② cf. dvi 二, 二的。

     gahīta: gahita a. [gaṇhāti 的 pp., Sk. gṛhīta] 已被捕捉掌握的, 已被把握的, 把持的。


     所以,對於「四大教法」第四句的結語:

     即使你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異教徒,也應尊重不同的宗教呀!
     你到底尊不尊重《原始佛法》呀?

     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原始佛法》;
     就不要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你就正大光明地以異教徒的身份來辯論:
     說服《原始佛法》說佛陀的智慧不如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你之前的回信說:
     「我不是在質疑《〝巴利文〞佛經》,反而是強烈維護《〝巴利文〞佛經》,我質疑的是任何將〝巴利文〞佛經原典誤譯或添入個人見解的譯文!前次去信已明說:所有譯文,包含菩提僧團的譯文都要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佛經》……?
     仍不厭其煩再三糾正你的錯誤:

     佛住世時,主要是以「背誦」的方式結集聖典,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而是巴利語或《巴利語佛經》!

     佛陀滅度後……直到今天,也是以各國拼音的方式轉寫,根本就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佛經》!
     而是《巴利語轉寫佛經》或簡稱為《巴利佛經》!

     你是自己老花眼,看不清楚,所以真的不知道?
     還是在裝糊塗呢?把這個根本就當成是兒戲嘛!

     妄下結論,一再說明你對於巴利原文的無知和傲慢的心態:
     所以師父並沒說錯「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

     只不過是你這個冒牌貨的「法官」程度那麼差!
     要怎麼擔任佛陀世尊和原始教法的「法官」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
     佛陀出世的「中心思想」和佛法無為的「核心要義」:
     難道會需要像你這樣?糊弄別人智商的「法官」嗎?

     師父翻遍所有的經文裡,並沒有你所謂的「要以『比對』來檢驗」;
     毀謗聖法「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反而是在說你自己吧?

     不知道是你自己妄想出來「個人的想像」,還是你在毀謗聖法呢?
     你必須要為你自己的邪惡言行好好慚愧、懺悔吧?否則惡果難逃!


     總之,【四大教法】的檢驗是:將比丘所說的經律與原有的經律比對,而不是只檢驗中心思想,


     你是外行不但自己沒有「中心思想」;
     更不知道佛陀出世間的「中心思想」!

     在所有經文裡,更沒有你腦子裡幻想的:
     「將比丘所說的經律與原有的經律比對」……。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原有的經律包含完整的戒定慧,其中的戒律和禪定也都必須檢驗,因為戒律和禪定必須正確,否則邪戒和邪定如何證果?


     牛頭不對馬嘴,大言不慚!
     師父翻遍所有的經文裡,並沒有你所謂的「要以『比對』來檢驗」;
     你大言不慚「否則邪戒和邪定如何證果?」正好是在說你自己呀!

     你狂妄說:「這樣如何修成初禪?」
     你認為:佛陀教導的「初禪」會是「邪定」嗎?

     唯有與「四聖諦」相應的定,才叫「正定」;
     不與「四聖諦」相應的定,就叫做「邪定」!

     唯有與「四聖諦」相應的戒,才叫「聖戒」;
     不與「四聖諦」相應的戒,就叫做「戒禁取見」!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檢驗必須是全面的,例如,有的經文在小地方躲著錯誤的見解,可以不嚴格檢驗出來嗎?


     師父回信告訴你:「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
     然而你說一套做一套,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太深奧難懂」?

     你「偷天換日」卻對自己身語意這麼大的錯誤假裝看不到?
     你連自己的過錯都說看不見,還有什麼資格談「檢驗」呢?

     就好像濾掉蠓蟲,卻吞下駱駝?
     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貪心和放縱?

     外行裝內行、弄虛作假!
     不懂就糊弄,還要硬拗?


     同理,如果從巴利原典譯出的譯文,內容有誤或添加個人見解,誤導眾生,可以不嚴格檢驗出來嗎?


     你說「巴利原典譯出的譯文,內容有誤或添加個人見解」?
     不會的,因為有保留完整的《巴利原文》內容可供對照──提供日後修正、校對的可能性!

     你說「……誤導眾生,可以不嚴格檢驗出來嗎」?
     如果你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
     那麼才是在「誤導眾生」!

     所以這句話「內容有誤或添加個人見解」……
     反求諸己,正好適用在你自己的身上呀!

     你對自己的身、語、意的錯誤「可以不嚴格檢驗出來嗎」?
     如果你連自己的過錯都看不見,那麼你才是「誤導眾生」!

     你糊弄、懶惰、見樹不見林,更沒查閱《巴利詞典》就瞎「比對」;
     毀謗聖法「擅自增添一堆『個人的想像』」反而是在說你自己吧?

     你污衊佛、法、僧三寶!你有在反省嗎?你弄虛作假有在悔過嗎?
     你必須要為你自己的邪惡言行好好慚愧、懺悔吧?否則惡果難逃!

     就像一般假學究、真盲從、邯鄲學步的「磚家」:
     不懂就魚目混珠、糊弄別人的智商,還要硬拗?


     將中心思想只限定在四聖諦和三法印(無常、苦、無我),這顯然不夠,


     你說什麼「……這顯然不夠」?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不在於龐雜冗贅,更不在於數量上面的「夠不夠多」;
     這反而讓人傻眼:難以理解、漫無章法、無所適從!

     你對:四聖諦和三法印是什麼不去了解?也都不懂!
     不但說明你坐實了盲從學究、顢頇的「磚家」頭銜;
     更顯示出你對《巴利佛經》根本沒有閱讀的習慣了!

     請看下段《巴利聖典》的重要經文敘述: ✒
     難道「三法印」不是佛陀的「中心思想」嗎?

     既然「四聖諦和三法印」是佛陀的「中心思想」;
     難道佛陀的「中心思想」不是《巴利佛經》的「中心思想」嗎?

     【佛陀親自解說〝三法印〞】

     《增支部經典‧三集‧如來出世經》

     佛說:「➊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無常。』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無常。』

     ➋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苦。』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苦。』

     ➌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法是無我。』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法是無我。』」

     ~《增支部經典‧三集‧戰士品‧Uppādāsutta 如來出世經》(AN 3.137)

     另外《法句經》也有提到: ✒
     佛陀極其重視「三法印」的程度了!

     ➊ 《法句經‧道品‧正觀無常經》

     佛說:「『一切行無常!』
     依智觀照時,則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➋ 《法句經‧道品‧諸行皆苦經》

     佛說:「『一切行是苦!』
     依智觀照時,以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➌ 《法句經‧道品‧諸法無我經》

     佛說:「『一切法無我!』
     依智觀照時,以得厭離苦,此為清淨道。」

     ~《法句經‧Maggavagga 道品》(Dhp 20, 277-279)

     林 居士!
     你更不知道,什麼叫做「四聖諦」!

     【何謂〝四聖諦〞?】

     ➊ 苦聖諦:只要有觀念,就會有苦;
     ➋ 集聖諦:由聚焦貪愛,產生觀念;
     ➌ 滅聖諦:由因緣法則,寂滅觀念;
     ➍ 道聖諦:覺念因緣法,離貪中道。

     【觀念 VS. 生滅】

     觀念是頭腦想出來的;
     生滅不是頭腦想出來的!
     生滅又叫做四聖諦。

     「四聖諦」都是真如、勝義諦;
     前兩者是「生」──流轉門;
     後兩者是「滅」──還滅門。

     請看下段《巴利聖典》的重要經文敘述: ✒
     難道「四聖諦」不是佛陀的「中心思想」嗎?

     既然「四聖諦和三法印」是佛陀的「中心思想」;
     難道佛陀的「中心思想」不是《巴利佛經》的「中心思想」嗎?

     【佛陀親自解說〝四聖諦〞】

     《相應部經典‧諦相應‧轉法輪品‧真如經》說示(四聖諦):

     ☆ 真如( Tathā ) ➾
     超越時空的四聖諦,是永恆真理。

     ➊ 真如實性(無所不在);
     ➋ 不離實性(無時不在);
     ➌ 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佛說:「諸比丘!有四種之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以何為四耶?
     ➊ 諸比丘!『此是苦』,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➋ 『此是苦之集』,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➌ 『此是苦之滅』,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➍ 『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諸比丘!此四者,為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➀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遂行修習!
     ➁ 於『此是苦之集』,應遂行修習!
     ➂ 於『此是苦之滅』,應遂行修習!
     ➃ 於『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應遂行修習!」

     真如經 ~轉法輪品‧第十經終
     ~《諦相應‧轉法輪品‧Tathasutta 真如經》(SN 56.20, 1090)

     你之前來信說:「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統一術語,這是一般翻譯的共識……為何不用傳統共識的譯詞……」?
     正是你一窩蜂、盲從傳統、宗派或權威的心態在作祟!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所以,佛法是重質不重量〝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不在於龐雜冗贅,更不在於數量上面的「夠不夠多」;
     這反而讓人傻眼:難以理解、漫無章法、無所適從!

     八正道的頭一項,就是「正見」;
     什麼是「正見」呢?

     《大念住經》﹝第三十一卷 ➲﹞

     (佛陀開示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

     凡是,比丘們!➊ 洞察:『苦聖諦』、➋ 洞察:『苦之集聖諦』、➌ 洞察:『苦之滅聖諦』、➍ 洞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比丘們!這就叫『正見』。」

     ~《長部經典‧大品‧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大念住經》(DN 22, 402)

     如此看來「正見」不是「四聖諦」嗎?
     四聖諦不是「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嗎?

     四聖諦,難道不是佛陀的「中心思想」嗎?
     佛陀的「中心思想」,難道不是《巴利聖典》的「核心要義」嗎?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每一句佛法裡都有〝四聖諦〞──苦、集、滅、道!

     可見你對《大念住經》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摩訶迦葉尊者等五百大阿羅漢,都是根據八正道,修行成就;
     八正道怎麼可能離開頭一項「正見」修行成就呢?

     所以他們「於佛滅時立刻結集為原有的經律」,就是要建立:
     「正知『正見』用的權威本」不是你所謂「比對用的權威本」!

     你說:「使正法久住」、「這〝權威本〞往南下傳後就是今日〝巴利文〞經律」;「所以我們要護持這聖典及其翻譯也要保持原汁原味」……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經律》……?
     仍不厭其煩再三糾正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經律》!

     而是《巴利聖典》!佛住世時,主要是以「背誦」的方式結集聖典,並沒有你所謂「統一標準」的〝巴利文〞;即使在佛陀滅度後……直到今天,也是以各國拼音的方式轉寫,同樣沒有你所謂「統一術語」的〝權威本〞《〝巴利文〞經律》!

     所有這些,都是要以「正見」──
     〝四聖諦〞作為「中心思想」才能夠實現!

     佛陀在《諦相應‧日喻之一經》中說:
     「〔一、日喻四諦 ➥〕
     諸比丘!旭日(東)升之時,凡是其先驅者、其預兆者,即是若有──破曉之明相。

     正是,諸比丘!對於四聖諦如實現觀之時,凡是其先驅者、其預兆者,即是若有──(對於四聖諦之)正見。

     〔二、正見四諦 ➥〕
     諸比丘!於彼比丘(身上),應可被期待──

     ❶ 將如實了知:『此是苦!』
     ❷ 將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起!』
     ❸ 將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盡!』
     ❹ 將如實了知:『此是迅速到達苦滅之道跡!』

     〔三、圓滿四諦 ➥〕
     是故,諸比丘於此世間──
     ⓵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苦!』
     ⓶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苦之集起!』
     ⓷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苦之滅盡!』
     ⓸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迅速到達苦滅之道跡!』」

     ~《諦相應‧申恕林品‧Paṭhamasūriyasutta 日喻之一經》(SN 56.37, 1107)

     可見你對《巴利聖典》也是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四大教法」並不只是〝南傳〞,而是屬於「原始佛法」的核心要義:
     四大教法的精神,就是「四聖諦」!(而不是你所謂的〝比對〞!)

     所以,如何「嚴格檢驗」呢?
     就是以「四聖諦」(三法印)的根本精神,來「嚴格檢驗」!
     (而不是根據你自己的〝思想、觀念、我執、見解……〞來比對!)

     那麼,要被「嚴格檢驗」的對象是誰呢?
     主要就是指那些偽經:附佛外道或大乘婆羅門教的梵文經典;
     也有可能是指:部份已被私自添加進《巴利文獻》中的偽經。

     至於你所說的「元亨、莊春江譯本、菩提長老英譯本」等等;
     那只是附帶的對象,並不是最主要的!因有巴利經文作依據!

     反倒這些:大乘婆羅門教等附佛外道或部份巴利文獻的偽經……
     若是採用「比對」方式完全行不通,因為你並無參考的依據!

     如果你用「比對」方式,反會錯覺偽經魚目混珠才是正確的;
     代表原始佛陀教法的《巴利佛經》反而是不正確或不究竟了!

     因此,大乘婆羅門教或無神論的外道學者,經常是以張冠李戴地「比對」錯誤的譯本或異教徒的經典,來做為斷章取義曲解《巴利佛經》的一種手段!


     四念住、緣起等為何不列?戒律和禪定是核心基礎,為何忽略?無第一、第二樓,如何有第三樓?


     你說「四念住、十二緣起」不是四聖諦嗎?
     這不是很無知嗎?

     「正見」不是八聖道分之一?不在八聖道分裡面嗎?
     「四聖諦」難道不就是正見:〝正見〞的中心思想?

     狹義的「戒律」包含:
     ➊ 正語、➋ 正業、➌ 正命。

     廣義的「戒律」包含:
     ➊ 正見、➋ 正思惟、➌ 正語、➍ 正業、➎ 正命。

     「戒律」可說不是八聖道分?不在八聖道分裡面嗎?
     「四聖諦」難道可離開戒律:〝戒律〞的中心思想?

     「正念」不是八聖道分之一?不在八聖道分裡面嗎?
     「四聖諦」難道不就是正念:〝正念〞的中心思想?

     「正定」不是八聖道分之一?不在八聖道分裡面嗎?
     「四聖諦」難道可離開正定:〝正定〞的中心思想?

     「正念」包含四念住:
     ➊ 身念住、➋ 受念住、➌ 心念住、➍ 法念住。

     「四念住」不屬於八正道?不在三十七道品裡面嗎?
     「八正道」難道不是道聖諦:〝四聖諦〞的一部份?

     可見你連《大念住經》都沒有在看!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大念住經》﹝第三十一卷 ➲﹞

     (佛陀開示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呢?

     那就是『八聖道分』,也就是──➊ 正見、➋ 正思惟、➌ 正語、➍ 正業、➎ 正命、➏ 正精進、➐ 正念、➑ 正定。

     又,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

     凡是,比丘們!➊ 洞察:『苦聖諦』、➋ 洞察:『苦之集聖諦』、➌ 洞察:『苦之滅聖諦』、➍ 洞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比丘們!這就叫『正見』。」

     ~《長部經典‧大品‧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大念住經》(DN 22, 402)

     「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就是──苦聖諦、集聖諦;
     「十二緣起」的還滅門,就是──滅聖諦、道聖諦!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每一句佛法裡都有〝四聖諦〞──苦、集、滅、道!

     「四聖諦」都是勝義諦;
     並沒有大乘婆羅門教、附佛外道的「磚家」所宣稱的自諦、世俗諦或諦波羅蜜……。

     「四聖諦」沒有絲毫所謂「共識」的空間;
     因為所有「共識」只是你妄想出來的把戲。

     試想看看 ➾
     「因果」的規律是你:可以「共識」有沒有的嗎?
     「因果」並不屬於你:可以「共識」的東西好嗎?

     你怎麼可能「共識」撥無因果呢?
     怎麼可能讓「因果」弄虛作假呢?

     所以「四聖諦」都是無為的真如,並非有為之妄想,然而──
     所有戒、定、慧的修行,必須遵行「四聖諦」最高指導原則,才能夠到達彼岸!

     什麼?原來你把「四聖諦」當成是沽名釣譽的理論啦!
     才會誤解:「八正道」裡面的「正定」不是修慧,所以不是「四聖諦」?

     你對:四聖諦和三法印是什麼不去了解?也都不懂!
     不但說明你坐實了盲從學究、顢頇的「磚家」頭銜;
     更顯示出你對《巴利佛經》根本沒有閱讀的習慣了!

     「磚家」怎麼會有從一樓,不能經由「四聖諦」爬到三樓的愚蠢問題呢?
     殊不知!從地下層到頂樓及其他,全是由「四聖諦」的金磚,一塊一塊嵌砌而成的嗎?

     如果不經由「四聖諦」:
     連一樓都進不去,更何況是爬到二、三樓呢?

     唯有與「四聖諦」相應的定,才叫「正定」;
     不與「四聖諦」相應的定,就叫做「邪定」!

     唯有與「四聖諦」相應的戒,才叫「聖戒」;
     不與「四聖諦」相應的戒,就叫做「戒禁取見」!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當年釋尊所教導的經、律,大迦業等五百阿羅漢於佛滅時立刻結集為原有的經律,就是要建立比對用的權威本,使正法久住。這權威本往南下傳後就是今日巴利文經律。所以我們要護持這聖典及其翻譯也要保持原汁原味。


     只有「原汁原味」沒有「原滋原味」這個詞;
     你前兩次都把成語弄錯啦!這次終於寫對了!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經律》……?
     仍不厭其煩再三糾正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經律》!

     而是《巴利聖典》!佛住世時,主要是以「背誦」的方式結集聖典,並沒有你所謂「統一標準」的〝巴利文〞;即使在佛陀滅度後……直到今天,也是以各國拼音的方式轉寫,同樣沒有你所謂「統一術語」的〝權威本〞《〝巴利文〞經律》!

     怎麼又是「釋尊」?不是「釋尊」,應尊稱「世尊」;
     「世尊」才是十一個佛陀德號之一,而不是「釋尊」。

     不是「大迦業」,而是「大迦葉」,或摩訶迦葉尊者!
     你連佛教用語最基本的規範都不懂,還奢談權威本呢?

     你說「這權威本往南下傳後就是今日〝巴利文〞經律」?
     是你故意在倒果為因:佛法並非權威本而是「聖法律」!

     《巴利聖典》是聖者們經過正法與聖律實修後的結晶;
     並不是你「權威本」紙上談兵,不透過實修不能瞭解!

     《巴利聖典》也非「南傳」而是原始佛陀教法的遺產;
     雖然「南傳」完整保留《巴利聖典》卻添加部派思想。

     你說「五百阿羅漢……就是要建立比對用的權威本……
     所以我們要護持這聖典及其翻譯也要保持原汁原味」?

     除了「空想」以外「要建立比對用的權威本」是荒謬!
     大乘婆羅門教也說它是「權威本」你怎麼「比對」呢?

     你能夠〝自由心證〞或「空想」或「比對」敢這麼說:
     「大乘婆羅門教」非佛說!「大乘婆羅門教」是外道?

     如果你連這一點的勇氣都沒有,奢談什麼「檢驗」呢?
     你這不是:荒謬絕倫的「雙重標準」嗎?

     根據你的邏輯「要建立比對用的權威本」是梵文版本──
     而非巴利聖典!因愚痴的大眾部〝共識〞梵文版本呀!

     那之後會誤以為迦葉尊者結集的權威本是梵文版本了!
     你這不是:魚目混珠的「障眼法」嗎?

     你之前來信說:「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統一術語,這是一般翻譯的共識……為何不用傳統共識的譯詞……」?
     正是你一窩蜂、盲從傳統、宗派或權威的心態在作祟!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所以,佛法是重質不重量〝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不在於龐雜冗贅,更不在於數量上面的「夠不夠多」;
     這反而讓人傻眼:難以理解、漫無章法、無所適從!

     八正道的頭一項,就是「正見」;
     什麼是「正見」呢?

     《大念住經》﹝第三十一卷 ➲﹞

     (佛陀開示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

     凡是,比丘們!➊ 洞察:『苦聖諦』、➋ 洞察:『苦之集聖諦』、➌ 洞察:『苦之滅聖諦』、➍ 洞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比丘們!這就叫『正見』。」

     ~《長部經典‧大品‧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大念住經》(DN 22, 402)

     如此看來「正見」不是「四聖諦」嗎?
     四聖諦不是「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嗎?

     四聖諦,難道不是佛陀的「中心思想」嗎?
     佛陀的「中心思想」,難道不是《巴利聖典》的「核心要義」嗎?

     「中心思想」在於以簡馭繁、舉一反三、畫龍點睛;
     每一句佛法裡都有〝四聖諦〞──苦、集、滅、道!

     可見你對《大念住經》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摩訶迦葉尊者等五百大阿羅漢,都是根據八正道,修行成就;
     八正道怎麼可能離開頭一項「正見」修行成就呢?

     所以他們「於佛滅時立刻結集為原有的經律」,就是要建立:
     「正知『正見』用的權威本」不是你所謂「比對用的權威本」!

     你說:「使正法久住」、「這〝權威本〞往南下傳後就是今日〝巴利文〞經律」;「所以我們要護持這聖典及其翻譯也要保持原汁原味」……

     你口口聲聲說:《〝巴利文〞經律》……?
     仍不厭其煩再三糾正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所謂的《〝巴利文〞經律》!

     所有這些,都是要以「正見」──
     〝四聖諦〞作為「中心思想」才能夠實現!

     佛陀在《諦相應‧日喻之一經》中說:
     「〔一、日喻四諦 ➥〕
     諸比丘!旭日(東)升之時,凡是其先驅者、其預兆者,即是若有──破曉之明相。

     正是,諸比丘!對於四聖諦如實現觀之時,凡是其先驅者、其預兆者,即是若有──(對於四聖諦之)正見。

     〔二、正見四諦 ➥〕
     諸比丘!於彼比丘(身上),應可被期待──

     ❶ 將如實了知:『此是苦!』
     ❷ 將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起!』
     ❸ 將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盡!』
     ❹ 將如實了知:『此是迅速到達苦滅之道跡!』

     〔三、圓滿四諦 ➥〕
     是故,諸比丘於此世間──
     ⓵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苦!』
     ⓶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苦之集起!』
     ⓷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苦之滅盡!』
     ⓸ 必須努力修習:『此是迅速到達苦滅之道跡!』」

     ~《諦相應‧申恕林品‧Paṭhamasūriyasutta 日喻之一經》(SN 56.37, 1107)

     可見你對《巴利聖典》也是一竅不通!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四大教法」並不只是〝南傳〞,而是屬於「原始佛法」的核心要義:
     四大教法的精神,就是「四聖諦」!(而不是你所謂的〝比對〞!)

     所以,如何「嚴格檢驗」呢?
     就是以「四聖諦」(三法印)的根本精神,來「嚴格檢驗」!
     (而不是根據你自己的〝思想、觀念、我執、見解……〞來比對!)

     那麼,要被「嚴格檢驗」的對象是誰呢?
     主要就是指那些偽經:附佛外道或大乘婆羅門教的梵文經典;
     也有可能是指:部份已被私自添加進《巴利文獻》中的偽經。

     至於你所說的「元亨、莊春江譯本、菩提長老英譯本」等等;
     那只是附帶的對象,並不是最主要的!因有巴利經文作依據!

     反倒這些:大乘婆羅門教等附佛外道或部份巴利文獻的偽經……
     若是採用「比對」方式完全行不通,因為你並無參考的依據!

     如果你用「比對」方式,反會錯覺偽經魚目混珠才是正確的;
     代表原始佛陀教法的《巴利佛經》反而是不正確或不究竟了!

     因此,大乘婆羅門教或無神論的外道學者,經常是以張冠李戴地「比對」錯誤的譯本或異教徒的經典,來做為斷章取義曲解《巴利佛經》的一種手段!

     即使你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異教徒,也應尊重不同的宗教呀!
     你到底尊不尊重《原始佛法》呀?

     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原始佛法》;
     就不要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你就正大光明地以異教徒的身份來辯論:
     說服《原始佛法》說佛陀的智慧不如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你之前來信說:「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統一術語,這是一般翻譯的共識……為何不用傳統共識的譯詞……」?
     正是你一窩蜂、盲從傳統、宗派或權威的「磚家」心態!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四大教法】的真正要義如下:

     1有比丘從世尊面前聽受的經、律、導師之教言,我們要將此比丘之所說,比較、對照原有的經、律。經過比較、對照而不合經、律時,結論就是:這不是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之誤解。因此我們應拒絕之。反之才可接受。


     你是異教徒卻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躲在暗處、竄改經文,污衊佛教!

     你沒按照《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一大教法的巴利經文:

     〝第一章 ✫ 前言

     180.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bhoganagare viharati ānandacetiye [ānande cetiye (dī. ni. 2.186) mahāva. 303 pana aññathā āgataṃ].
     一時,世尊住菩伽城(亦名:負彌城)阿難陀支提(亦名:阿難廟)。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
     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bhikkhavo”ti.
     「諸比丘!」

     “Bhadante”ti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ccassosuṃ.
     諸比丘奉答世尊:「大德!」

     第二章 ✫ 何為「四大教法」?

     Bhagavā etadavoca –
     世尊曰:

     “cattārome, bhikkhave, mahāpadese desessāmi, taṃ suṇātha, sādhukaṃ manasi karotha; bhāsissāmī”ti.
     「諸比丘!我當說此等『四大教法』(之檢驗),聞者善作意,我將說!」

     “Evaṃ, bhante”ti kho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ccassosuṃ.
     諸比丘答稱:「唯然,大德!」

     Bhagavā etadavoca –
     世尊宣說:

     “Katame, bhikkhave, cattāro mahāpadesā?
     「諸比丘!何為『四大教法』(之檢驗)耶?

     第一節 ❦ 檢驗「比丘所說」教法

     一、 比丘所說「非法、非律!」 Bhikkhu wrong view

     Idh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sammukhā metaṃ, āvuso, bhagavato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賢友!我從世尊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os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taranti [osaranti (dī. ni. 2.188)]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imassa ca bhikkhuno d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誤解。』

     Iti hetaṃ [iti hidaṃ (sī. syā. kaṃ. ka.)],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比丘所說之傳承)。

     二、 比丘所說「如法、如律!」 Bhikkhu right view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sammukhā metaṃ, āvuso, bhagavato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賢友!我從世尊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ettako pāṭho dīghanikāye na dissati, peyyālamukhena dassito bhaveyya].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sutte ceva otaranti vinaye ca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不但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是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imassa ca bhikkhuno s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此比丘所正解。』

     Idaṃ, bhikkhave, paṭhamaṃ mahāpadesaṃ dhāreyyātha.
     諸比丘!此為第一大教法(比丘所說教法之檢驗),應憶念不忘──永久受持。〞


     2有比丘從僧伽長老面前聽受的經、律、導師之教言,,我們要將此比丘之所說,比較、對照原有的經、律。經過比較、對照而不合經、律時,結論就是:這不是世尊之教言,而是彼僧伽長老之誤解。因此我們應拒絕之。反之才可接受。


     你是異教徒卻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躲在暗處、竄改經文,污衊佛教!

     你沒按照《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二大教法的巴利經文:

     〝第二節 ❦ 檢驗「僧團所說」教法

     一、 僧團所說「非法、非律!」 Sangha wrong view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asukasmiṃ nāma āvāse saṅgho viharati sathero sapāmokkho.
     『賢友!於知名某者住處,有僧團共住、有長老、有上首(領袖),

     Tassa me saṅghassa sammukhā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我從彼僧團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taranti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tassa ca saṅghassa d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彼僧團所誤解。』

     Iti hetaṃ,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僧團所說之傳承)。

     二、 僧團所說「如法、如律!」 Sangha right view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asukasmiṃ nāma āvāse saṅgho viharati sathero sapāmokkho.
     『賢友!於知名某者住處,有僧團共住、有長老、有上首(領袖),

     Tassa me saṅghassa sammukhā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我從彼僧團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sutte ceva otaranti vinaye ca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不但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是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tassa ca saṅghassa s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彼僧團所正解。』

     Idaṃ, bhikkhave, dutiyaṃ mahāpadesaṃ dhāreyyātha.
     諸比丘!此為第二大教法(僧團所說教法之檢驗),應憶念不忘──永久受持。〞


     3有比丘從眾多長老比丘等面前聽受的經、律、導師之教言,我們要將此比丘之所說,比較、對照原有的經、律。經過比較、對照而不合經、律時,結論就是:這不是世尊之教言,而是彼眾多長老比丘之誤解。因此我們應拒絕之。反之才可接受。


     你是異教徒卻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躲在暗處、竄改經文,污衊佛教!

     你沒按照《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三大教法的巴利經文:

     〝第三節 ❦ 檢驗「多數教派所說」教法

     一、 多數教派所說「非法、非律!」 Popular wrong view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asukasmiṃ nāma āvāse sambahulā therā bhikkhū viharanti bahussutā āgatāgamā dhammadharā vinayadharā mātikādharā.
     『賢友!於知名某者住處,有眾多長老比丘共住,多聞而傳承阿含(聖教)、憶持正法(經藏)、憶持聖律(律藏)、憶持論母(論藏),

     Tesaṃ me therānaṃ sammukhā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我從彼等長老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taranti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tesañca therānaṃ d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彼等(多數教派之)長老所誤解。』

     Iti hetaṃ,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多數教派所說之傳承)。

     二、 多數教派所說「如法、如律!」 Popular right view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asukasmiṃ nāma āvāse sambahulā therā bhikkhū viharanti bahussutā āgatāgamā dhammadharā vinayadharā mātikādharā.
     『賢友!於知名某者住處,有眾多長老比丘共住,多聞而傳承阿含(聖教)、憶持正法(經藏)、憶持聖律(律藏)、憶持論母(論藏),

     Tesaṃ me therānaṃ sammukhā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我從彼等長老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sutte ceva otaranti vinaye ca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不但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是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tesañca therānaṃ s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彼等(多數教派之)長老所正解。』

     Idaṃ, bhikkhave, tatiyaṃ mahāpadesaṃ dhāreyyātha.
     諸比丘!此為第三大教法(多數教派所說教法之檢驗),應憶念不忘──永久受持。〞


     4有比丘從某長老比丘面前聽受的經、律、導師之教言,我們要將此比丘之所說,比較、對照原有的經、律。經過比較、對照而不合經、律時,結論就是:這不是世尊之教言,而是彼長老之誤解。因此我們應拒絕之。反之才可接受。


     你是異教徒卻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躲在暗處、竄改經文,污衊佛教!

     你沒按照《增支部經典‧四集‧四大教法經》第四大教法的巴利經文:

     〝第四節 ❦ 檢驗「非主流所說」教法

     一、 個別傳承所說「非法、非律!」 Personal wrong view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asukasmiṃ nāma āvāse eko thero bhikkhu viharati bahussuto āgatāgamo dhammadharo vinayadharo mātikādharo.
     『賢友!於知名某者住處,有某一長老比丘居住,多聞而傳承阿含(聖教)、憶持正法(經藏)、憶持聖律(律藏)、憶持論母(論藏),

     Tassa me therassa sammukhā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我從彼長老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na ceva sutte otaranti na vinaye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既不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教導亦不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na ceva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非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tassa ca therassa d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彼(個別傳承之)長老所誤解。』

     Iti hetaṃ, bhikkhave, chaḍḍeyyātha.
     諸比丘!因此汝等應捨棄於此錯誤(個別傳承所說之傳承)。

     二、 個別傳承所說「如法、如律!」 Personal right view

     “Idh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evaṃ vadeyya –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作如是語,聞說:

     ‘asukasmiṃ nāma āvāse eko thero bhikkhu viharati bahussuto āgatāgamo dhammadharo vinayadharo mātikādharo.
     『賢友!於知名某者住處,有某一長老比丘居住,多聞而傳承阿含(聖教)、憶持正法(經藏)、憶持聖律(律藏)、憶持論母(論藏),

     Tassa me therassa sammukhā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
     我從彼長老面前親聞於此,現已受持──

     ayaṃ dhammo, ayaṃ vinayo, idaṃ satthusāsanan’ti.
     此是正法、此是聖律、此是師尊聖教。』

     Tassa, bhikkhave, bhikkhuno bhāsitaṃ neva abhinanditabbaṃ nappaṭikkositabbaṃ.
     諸比丘!對於彼比丘所說,既不可以歡喜、也不可以拒絕。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Tāni ce sutte otāriyamānāni vinaye sandassiyamānāni sutte ceva otaranti vinaye ca sandissanti, niṭṭhamettha gantabbaṃ –
     若其(文句)在用心進入經藏中瞭解說明、用心在律藏中尋求教導以後;說明不但被收錄於(巴利)經藏中,而且教導被發現於(巴利)律藏中,有此依據,可以去下結論,告知:

     ‘addhā, idaṃ tassa bhagavato vacanaṃ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此確實是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之法語;

     tassa ca therassa suggahitan’ti.
     而且,這是(聖教已被)彼(個別傳承之)長老所正解。』

     Idaṃ, bhikkhave, catutthaṃ mahāpadesaṃ dhāreyyātha.
     諸比丘!此為第四大教法(個別傳承所說之檢驗),應憶念不忘──永久受持。

     第三章 ✫ 結語

     Ime kho, bhikkhave, cattāro mahāpadesā”ti.
     諸比丘!此等是『四大教法』(之檢驗)。」

     Dasamaṃ.
     四大教法經 ~故思品‧第十經終〞

     ~《增支部經典‧四集‧五十經篇之四‧故思品‧Mahāpadesasutta 四大教法經》(AN 4.180)


     ◎類推,有人拿來某譯者的經、律、導師之教言的譯本,我們要將此譯本所說,比較、對照原有的經、律。經過比較、對照而不合經、律時,結論就是:這不是世尊之教言,而是此譯者之誤解。因此我們應拒絕之。反之才可接受。


     你是異教徒卻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躲在暗處、竄改經文,污衊佛教!

     〝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四聖諦」相比較、和「三法印」相對照;
     也就是說〝相比較、相對照〞這句話是和「道聖諦」的正見相比較、相對照!

     但你所簡化「比對」這個詞,是和你「先入為主的觀念」去比對,怎會一樣?

     斷章取義「比對」就已經不對了!
     你還根據「錯誤的譯本」來比對?

     你並沒有閱讀巴利原典的習慣,而是利用錯誤的「比對」方式,來質疑代表正法的《巴利佛經》!

     你之前來信說:我不是在質疑《巴利〝語〞佛經》,反而是強烈維護《巴利〝語〞佛經》……?
     你現在反而毀謗起《四大教法經》四聖諦、三法印……這些「中心思想」的信仰體系來啦?

     你現在不正發揮你「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張冠李戴」的看家本領嗎?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以小偷的身份,來打擊、污衊、傷害《原始佛法》好嗎?

     要為你自己扭曲《原始佛法》傲慢的態度,好好懺悔吧!
     以免造下無邊罪業,讓你或盲從你的徒眾一起墮落三途!


     以上指出【四大教法】的真正要義與汝說不同,望勿生氣。


     不是說「【四大教法】的真正要義與汝說不同」而是:
     居士所妄想出來的〝真正要義〞與《巴利聖典》不同!

     你對於【四大教法】一竅不通……
     還有資格說什麼:
     「【四大教法】的真正要義」呢?!

     你所謂的「真正要義與汝說不同」?
     由於你盲從、魚目混珠、瞎糊弄:

     既不知「【四大教法】的真正要義」;
     更別說「汝說不同」又有何不同了!

     你說「望勿生氣」?
     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做賊喊抓賊」!

     師父沒生氣也能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指出你的錯誤;
     反倒是你對你自己的「不得要領」一直生著悶氣吧!

     針對你第四封信,質疑內容的結語: ✒

     ➊ 這跟了不了解巴利語文沒有關係!
     不管是佛時或佛後,外道也在研讀《巴利佛經》;
     為什麼外道無法正確理解《巴利佛經》呢?

     因為外道按照先入為主的觀念;
     堅持要用「比對」的方式來「研究」《巴利佛經》!

     ➋ 所以說:「比對就是魔說!」

     你想要「比對」巴利佛典的唯一理由是:
     掩護質疑《巴利佛經》不良企圖,並且想隨意曲解《巴利佛經》,都可以找到自圓其說的理由。

     ➌ 你用錯誤的譯本,代替原始的《巴利佛經》;
     並美其名為「比對」,實則企圖「曲解」:
     張冠李戴《巴利佛經》!

     ➍ 你不依據《巴利佛經》,不尊重原譯著者,而仍然堅持要用「比對」的方式去誤解;那麼你就已經失去真正清楚理解《巴利佛經》的機會了!

     你污衊佛、法、僧三寶!你有在反省嗎?你弄虛作假有在悔過嗎?
     你必須要為你自己的邪惡言行好好慚愧、懺悔吧?否則惡果難逃!

     就像一般假學究、真盲從、權威心態的「磚家」:
     不懂就魚目混珠、糊弄別人的智商,還要硬拗?


     祝平安

     ◯安合十

     ♡~~~~~~~~~~~~~~


     日期: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下午07:37:52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林 居士 吉祥:

     雖然你也很用心,但是《布吒婆樓經》你連看都沒有看!

     p.208 【四聖諦】是《布吒婆樓經》的「中心思想」還有什麼疑問嗎?
     https://t.me/mmmq2564/1681

     你說:
     「而不是只檢驗中心思想,原有的經律包含完整的戒定慧,其中的戒律和禪定也都必須檢驗……」

     戒定慧不是【四聖諦】嗎?
     可見你對於【四聖諦】實在太無知!
     你實在太少見多怪了……真是雞同鴨講!

     祝 法安

     卍    卍    卍

     日期: 2023年3月16日 星期四 上午12:19:22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你連【四大教法】都認識不清楚,我們怎麼會有交集呢?
     【四大教法】是針對完全不同的說法。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如果文字如你所願完全一致,這還需要比對嗎?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
     (比對是我執和觀念,是四大教法首先要去除的東西!)
     以後別再問這麼愚蠢、低俗的問題了!
     這一點邏輯性的問題,你都想不通嗎?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那真是與你雞同鴨講多說無益了!


     訂正打字的錯誤:應該是《布吒婆樓經》而非《布吒婆羅經》。





     日期: 2023年3月16日 星期四 下午01:39:17 [GMT+8]
     從: 林 居士
     到: 心 法師

     心 法師吉祥:

     收到二信,謝謝,一起回覆如下:

     【1】四聖諦是《布吒婆羅經》的「中心思想」嗎?


     應該是《布吒婆樓經》而不是《布吒婆羅經》!
     還瞎比對?看你有沒有用心?

     真想不到!你連經名都搞錯!
     看來內容,想必你也沒看吧?

     師父是問你:
    雞同鴨講《布吒婆樓經》你連看都沒有看,還說什麼呢?」

     你沒有正面回答,還跟我顧左右而言他,說什麼:
     「四聖諦是《布吒婆樓經》的『中心思想』嗎?」

     「汝有看到此經……」什麼的?
     等等無慚無愧、無關痛癢的話?

     你這不是雞同鴨講嗎?
     我們怎麼會有交集呢?

     你連:《布吒婆樓經》有沒有在看?
     都不敢正面回答師父心虛閃避主題!

     卻在「雞蛋裡挑骨頭」所謂「比對」真不知道……
     你惺惺作態:是糊弄別人還是在糊弄你自己呢?


     汝有看到此經是以長篇幅說明戒和禪定,比四聖諦短短幾字長太多了,這不是此次教導的「中心思想」嗎?


     你心虛「顧左右而言他」閃避主題!
     你沒看《布吒婆樓經》就是沒看《布吒婆樓經》……

     還敢大言不慚「長篇幅……短短幾字」你到底了不了解內容呀!
     「四聖諦短短幾字」?你認為只有出現「四聖諦」三個字才是?

     你沒看《布吒婆樓經》不瞭解內容,跟你窮耗,不是雞同鴨講;
     白白浪費師父寶貴的修行時間嗎?

     至於「四聖諦」是不是《布吒婆樓經》的「中心思想」?
     之前已經有詳盡說明,在此不再重覆贅述!


     當然,我們角度不同,一邊看另一邊只是太無知,都只是戲論。


     不是「角度不同」……

     是你「太無知」又太懶惰了,不肯查閱字典;
     也不肯下功夫閱讀巴利佛經,你連《布吒婆樓經》都沒有在看!

     卻在《布吒婆樓經》「雞蛋裡挑骨頭」所謂「比對」真不知道……
     你惺惺作態、見樹不見林:是糊弄別人,還是在糊弄你自己呢?

     你還大言不慚宣稱「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你所宣稱的這些應該都是在說你自己「戲論」吧?


     【2】「戒定慧是四聖諦嗎?」也是可由不同角度來看,站在修證的立場:由慧生起道智,才能執行與四聖諦有關的四種作用:遍知苦諦、斷除集諦、證悟滅諦及開展道諦。從這角度,四聖諦依賴於慧,故戒定慧在修證前後才是全面也。當然,我們角度不同,一邊看另一邊只是太無知,都只是戲論。


     我問你「戒定慧不是四聖諦嗎?」
     你卻答「戒定慧是四聖諦嗎?」

     你虛偽「顧左右而言他」閃避主題、答非所問!
     你沒看《布吒婆樓經》就是沒看《布吒婆樓經》……

     你不但沒有在看《布吒婆樓經》就連《巴利佛經》也是沒看……
     卻還可以「顧左右而言他」毫無愧色,真是服了你了!

     《中部經典‧有明小經》法授比丘尼答「八聖道分」 ➲

     〝(優婆塞毘舍佉問:)「聖尼!云何為『八聖道分』?」
     (法授比丘尼答:)「居士毘舍佉!此『八聖道分』即:『➊ 正見、➋ 正思惟、➌ 正語、➍ 正業、➎ 正命、➏ 正精進、➐ 正念、➑ 正定』也。」

     (問:)「聖尼!『八聖道分』是有為、抑是無為耶?」
     (答:)「居士毘舍佉!『八聖道分』是有為也。」

     (問:)「以『八聖道分』攝三法蘊耶?抑以三法蘊攝『八聖道分』耶?」
     (答:)「居士毘舍佉!不以『八聖道分』攝三法蘊,居士毘舍佉!當以三法蘊攝『八聖道分』。
     居士毘舍佉!『③ 正語、④ 正業及⑤ 正命』,此等諸法為➊ 『戒蘊』所攝;
     『⑥ 正精進、⑦ 正念及⑧ 正定』,此等諸法為➋ 『定蘊』所攝;
     『① 正見及② 正思惟』,此等諸法為➌ 『慧蘊』所攝。」

     (問:)「聖尼!云何為定?云何為定之禪相?云何為定之助緣?云何為定之修習?」
     (答:)「居士毘舍佉!➊ 得『一心頂點、最初心意』是定也;
     ➋ 『四念住』為定之禪相也;➌ 『四正勤』為定之助緣也;
     ➍ 以上諸法之『練習、修習、多所作』,是定之修習也。」〞

     ~《中部經典‧雙小品‧Cūḷavedallasutta 有明小經》(MN 44, 460-467)

     再來看看佛陀在《大念住經》裡面,如何解釋「四聖諦」及內觀的呢?

     《長部經典‧大念住經》﹝第十五卷 ➲﹞

     (佛說:)「又,比丘們!比丘隨時,在諸法中,詳細觀看、立即發現佛法真理,亦即就『四聖諦』(詳細觀看、立即發現佛法真理)。

     再說,比丘們!比丘如何隨時,在諸法中,詳細觀看、立即發現佛法真理,亦即就『四聖諦』(詳細觀看、立即發現佛法真理)呢?

     在這裡,比丘們!➊ 比丘如實徹知:『這是──苦聖諦』;
     ➋ 如實徹知:『這是──苦之集聖諦』;
     ➌ 如實徹知:『這是──苦之滅聖諦』;
     ➍ 如實徹知:『這是──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長部經典‧大品‧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大念住經》(DN 22, 386)

     請再看看佛陀在《大念住經》裡面,如何解釋「道聖諦」和正見的呢?

     《長部經典‧大念住經》﹝第三十一卷 ➲﹞

     (佛說:)「又,比丘們!什麼是『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呢?
     那就是『八聖道分』,也就是──➊ 正見、➋ 正思惟、➌ 正語、➍ 正業、➎ 正命、➏ 正精進、➐ 正念、➑ 正定。

     又,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
     凡是,比丘們!➊ 洞察:『苦聖諦』、➋ 洞察:『苦之集聖諦』、➌ 洞察:『苦之滅聖諦』、➍ 洞察:『到達苦滅之道跡聖諦』。
     比丘們!這就叫『正見』。」

     ~《長部經典‧大品‧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大念住經》(DN 22, 402)

     「四聖諦」是一切佛陀教法的總稱!
     難道戒、定、慧不是「四聖諦」嗎?

     一切佛法就叫做十二緣起「四聖諦」:都是勝義諦,都是因果,都是自然法則;
     並沒有大乘婆羅門教、附佛外道的「磚家」所宣稱的自諦、世俗諦或諦波羅蜜……。

     試想看看 ➾
     你知道你身上「因果」哪來呢?
     「因果」是你「修證」來的嗎?

     所有的「因果」都是自然法則!

     你「知道」也有自然法則;
     你「不知道」也有自然法則!

     你「修證」也有自然法則;
     你「不修證」也有自然法則!

     因為自然法則,是無為法,與你「知不知道」「修不修證」沒有關係!
     「四聖諦」是無為法,不管佛出不出世,或有沒有說法,永遠都存在 ➲

     【佛陀親自解說〝三法印〞】

     《增支部經典‧三集‧如來出世經》

     佛說:「➊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無常。』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無常。』

     ➋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行是苦。』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行是苦。』

     ➌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已住立(其道理已確定)、彼為常法(法住性)、彼為定法(法決定性):『一切法是無我。』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一切法是無我。』」

     ~《增支部經典‧三集‧戰士品‧Uppādāsutta 如來出世經》(AN 3.137)

     【佛陀親自解說〝四聖諦〞】

     《相應部經典‧諦相應‧轉法輪品‧真如經》說示(四聖諦):

     ☆ 真如( Tathā ) ➾
     超越時空的四聖諦,是永恆真理。

     ➊ 真如實性(無所不在);
     ➋ 不離實性(無時不在);
     ➌ 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佛說:「諸比丘!有四種之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以何為四耶?
     ➊ 諸比丘!『此是苦』,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➋ 『此是苦之集』,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➌ 『此是苦之滅』,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➍ 『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為真如實性、不離實性、不異法性。

     諸比丘!此四者,為真如實性(無所不在)、不離實性(無時不在)、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➀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遂行修習!
     ➁ 於『此是苦之集』,應遂行修習!
     ➂ 於『此是苦之滅』,應遂行修習!
     ➃ 於『此是導向苦滅之道跡』,應遂行修習!」

     真如經 ~轉法輪品‧第十經終
     ~《諦相應‧轉法輪品‧Tathasutta 真如經》(SN 56.20, 1090)

     【佛陀親自解說〝十二緣起〞】

     《因緣相應‧食品‧緣經》說示(十二緣起):

     ☆ 《緣經》的解讀 ➾

     既非「全妄即真」也非「全真即妄」 ~➢
     不但「無為法」是真,其實「有為法」也是真。

     因為,如果把〝因緣〞拆開來看 ➲
     雖是有為的「緣生法」;

     然而,只要把〝因緣〞合起來看 ➲
     則是無為的「緣起法」!

     所以,只要是〝因緣〞 ➲
     不管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其實都是真!

     ☆ 緣起( paṭicca-sam-uppādo 單數) VS.
     緣生( paṭicca-sam-uppannā 複數) ➾
     「緣生」之生:由緣起所生,緣生有老死;
     「緣生」之滅:緣生有生滅、緣起無生滅。

     ☆ 真如界 ➾ 真理永恆不變的原理、基礎、根本條件。
     界:指原理、基礎、根本條件,真如:指真理永恆不變。

     ☆ 兩種因緣法則 ➾
     ① 無為之十二緣起;② 有為之緣生法。

     ☆ 十二緣起(無論如來出不出世) ➾
     ① 不變(真如法界);
     ② 常法(法常住性);
     ③ 定法(法決定性);
     ④ 緣性(因緣依性);
     ⑤ 佛智(佛現等覺);
     ⑥ 佛語(是諸佛教);
     ⑦ 真如(真如實性);
     ⑧ 不離(不離實性);
     ⑨ 不異(不異法性);
     ⑩ 根基(因緣起性)。

     ☆ 緣生法 ➾ ① 無常;② 有為;③ 眾緣;
     ④ 終結;⑤ 壞空;⑥ 離貪;⑦ 滅盡。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世尊曰:
     「〔一、因緣法則之要點:〕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無為之)『緣起』,及(有為之)『緣生法』。
     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將宣說!」
     彼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
     「〔二、無為之十二緣起:〕
     諸比丘!何者是(無為之)『緣起』耶?

     ➊ 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
     無論如來出世;
     或如來不出世──

     ⑴ 真如界已存在(永恆真理──法界不變);
     ⑵ 法常住性(恆常住立);
     ⑶ 法決定性(自己決定);
     ⑷ 因緣依性(因果關係)。
     ⑸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⑹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

     而謂:『且看!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
     ➋ 諸比丘!緣有而有生……
     ➌ 諸比丘!緣取而有有……
     ➍ 諸比丘!緣愛而有取……
     ➎ 諸比丘!緣受而有愛……
     ➏ 諸比丘!緣觸而有受……
     ➐ 諸比丘!緣六入處而有觸……
     ➑ 諸比丘!緣名色而有六入處……
     ➒ 諸比丘!緣識而有名色……
     ➓ 諸比丘!緣行而有識……
     ⓫ 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

     無論如來出世;
     或如來不出世──

     ⑴ 真如界已存在(永恆真理──法界不變);
     ⑵ 法常住性(恆常住立);
     ⑶ 法決定性(自己決定);
     ⑷ 因緣依性(因果關係)。
     ⑸ 如來以此現等覺──證到最高智慧(證於此)、現觀領悟──徹底地了解(知於此)。
     ⑹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宣說、說示、施設、建立、揭開、分別、彰顯,
     而謂:『且看!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
     ⑺ 如是,諸比丘!此真如實性(無所不在);
     ⑻ 不離實性(無時不在);
     ⑼ 不異法性(無例外地──沒有邊界);
     ⑽ 因緣起性(根基在此),諸比丘!此被稱說(無為之)『緣起』。

     〔三、有為之緣生法:〕
     諸比丘!何等是(有為之)『緣生法』耶?

     ① 諸比丘!老死是──
     ⑴ 無常變動;
     ⑵ 有為造作;
     ⑶ 眾緣所生;
     ⑷ 終結之法;
     ⑸ 壞空之法;
     ⑹ 離貪之法;
     ⑺ 滅盡之法。

     ② 諸比丘!生是──
     ⑴ 無常變動;
     ⑵ 有為造作;
     ⑶ 眾緣所生;
     ⑷ 終結之法;
     ⑸ 壞空之法;
     ⑹ 離貪之法;
     ⑺ 滅盡之法。

     ③ 諸比丘!有是──
     ⑴ 無常變動;
     ⑵ 有為造作;
     ⑶ 眾緣所生;
     ⑷ 終結之法;
     ⑸ 壞空之法;
     ⑹ 離貪之法;
     ⑺ 滅盡之法。

     ④ 諸比丘!取是……
     ⑤ 諸比丘!愛是……
     ⑥ 諸比丘!受是……
     ⑦ 諸比丘!觸是……
     ⑧ 諸比丘!六入處是……
     ⑨ 諸比丘!名色是……
     ⑩ 諸比丘!識是……
     ⑪ 諸比丘!行是……

     ⑫ 諸比丘!無明是──
     ⑴ 無常變動;
     ⑵ 有為造作;
     ⑶ 眾緣所生;
     ⑷ 終結之法;
     ⑸ 壞空之法;
     ⑹ 離貪之法;
     ⑺ 滅盡之法。
     諸比丘!此等被稱說(有為之)『緣生法』。

     〔四、圓滿解脫之智見:〕
     凡是,諸比丘!聖弟子對此(無為之)『緣起』,及此等(有為之)『緣生法』,
     如其本然!已經以完全之正慧徹見故,

     ➊ 或彼輪迴跑回到過去世,而謂:
     『⑴ 是否真實?我存在於過去世嗎?
     ⑵ 是否真實?不存在於過去世嗎?
     ⑶ 是否真實?如何存在於過去世呢?
     ⑷ 是否真實?何故存在於過去世呢?
     ⑸ 是否真實?我存在於過去世,而後變成何者呢?』

     ➋ 或彼輪迴追逐於未來世,而謂:
     『⑴ 是否真實?我存在於未來世嗎?
     ⑵ 是否真實?不存在於未來世嗎?
     ⑶ 是否真實?如何存在於未來世呢?
     ⑷ 是否真實?何故存在於未來世呢?
     ⑸ 是否真實?我存在於未來世,而後變成何者呢?』

     ➌ 或於目前,對現在世心裡有疑惑,而謂:
     『⑴ 我是否真實存在嗎?
     ⑵ 是否真實不存在嗎?
     ⑶ 是否真實?如何存在呢?
     ⑷ 是否真實?何故存在呢?
     ⑸ 是否真實?此我由何處而來呢?
     ⑹ 是否真實?此我將投生何處呢?』

     無有是處!(無論我或我所有,都不是真實存在!)
     所以者何?

     由於,諸比丘!聖弟子對此(無為之)『緣起』,及此等(有為之)『緣生法』,
     如其本然!以完全之正慧徹見故。」

     緣經 ~食品‧第十經終
     ~《因緣相應‧食品‧Paccayasutta 緣經》(SN 12.20)

     你說「一邊看另一邊只是太無知,都只是戲論」?
     你說佛陀?還是說你自己「無知」呢?
     你說佛陀?還是說你自己「戲論」呢?

     你一竅不通、外行冒充內行!
     毫無愧色、毀謗三寶、罪無可逭!

     不懂就是不懂,趕緊懺悔吧!
     不要硬拗!


     【3】我們從網站可找出【四大教法】這段的翻譯,並發現所有中英的譯文都說:釋尊要大家把該比丘所說的與原有經律相比對,菩提僧團的譯文也如此。但是汝說:「菩提比丘都翻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我真是服了你。」


     怎麼又是「釋尊」?不是「釋尊」,應尊稱「世尊」;
     「世尊」才是十一個佛陀德號之一,而不是「釋尊」。

     你連佛教徒日常用語:最基本規範都不知道嗎?
     你所謂「有的經文在小地方躲著錯誤的見解,可以不嚴格檢驗出來嗎?」

     你反而沒有能力用「比對」的方式,來嚴格檢驗你自己:
     見樹不見林,身、語、意所違犯的……大大小小的錯誤!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你怎麼可以「亂點鴛鴦譜」把兩部非比尋常的《巴利佛經》:
     牛頭不對馬嘴?強湊在一塊呢?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怎麼可以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呢?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呢?

     你「偷天換日」犯了這麼大的錯誤怎還見樹不見林呢?
     你竟然敢大言不慚宣稱「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
     而你故步自封、以偏概全,卻視而不見?

     你說「發現所有中英的譯文都說……要大家把該比丘所說的與原有經律相比對」?
     就像所謂張冠李戴、斷章取義、以盲引盲、冒牌貨的一般「磚家」多如過江之鯽!

     你之前來信說:「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統一術語,這是一般翻譯的共識……為何不用傳統共識的譯詞……」?
     正是你一窩蜂、盲從傳統、宗派、權威等等心態的作祟!
     所以,我對你說「學內觀看巴利(經)文,不盲從學術權威」!

     在《巴利佛經》裡,佛陀教導要多【觀生滅】,才能去除一切的觀念(像是盲從傳統、宗派或權威等等),所以在《經集》的《彼岸道品》裡,佛陀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世人不懂佛法的真正原因──
     愚人只愛偶像不愛真相;
     佛法只愛真相不愛偶像。

     依據你的「比對」慘痛教訓,其「比對」結果就是:
     把「四聖諦」的《巴利聖典》都要變成〝比對〞了?

     什麼叫張冠李戴、斷章取義地「比對」?
     「比對」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你擅自把「滅盡〝增上〞想」變成「〝增上〞想」還問──
     〝為何不用一般共識的「想」?此經的一重點便是「想」〞?

     你外行裝內行、顛倒錯亂!
     不懂就是糊弄,還要硬拗?

     至於「菩提比丘都翻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我真是服了你了!」
     之前已經有詳盡說明,在此不再重覆贅述!


     汝為何對「比對」大驚小怪?一般市面任何書翻譯後都請行家與原書比對校正,使之完善,這比對太平常了,


     你說「一般市面任何書翻譯後都請行家與原書比對校正……」;
     你這個比喻,不倫不類!佛經是「一般市面任何書」嗎?

     佛經是你的著作?我的著作?你有什麼資格比對佛智呢?
     你認為佛的智慧:一定會像你「偏執的想法」一樣荒唐?

     翻譯不是經,翻譯只為了要幫助你更加了解《巴利佛經》;
     翻譯的目的,並不是要你去比對〝研究〞請勿捨本逐末!

     佛經是佛經、翻譯是翻譯,佛經不能比對,翻譯依佛經;
     你連最基本常識都沒有嗎?怎可張冠李戴、張飛打岳飛……?

     最高指導原則,應該是「四聖諦」,翻譯不是經!
     現在你卻把你的「見解」奉為〝圭臬〞變成是〝經〞了──

     翻譯依佛經,翻譯完善否?要看原文,不是別人的翻譯;
     你這麼做是對《巴利原文》和譯者兩者極不尊重的表現!

     也表示你不懂原文!才要看別人的翻譯,不是嗎?然而──
     佛法能投票表決嗎?絕大多數人認同的就是「真理」嗎?

     你不肯親自查閱字典,卻依賴多數外道所比對出的假理?
     就是你所謂「原文嚴格檢驗」嗎?這樣做會得到真理嗎?

     你說「這比對太平常了」以盲引盲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呀!
     例如:如果比對兩方都錯?第三、四、五方都錯怎麼辦……?

     你有聽過:閱讀論語、孟子……也需要「比對」的嗎?
     你有聽過:閱讀聖經、可蘭經……需要「比對」的嗎?

     如果論語、孟子讀不懂,只需要查字典,並不需要你去比對;
     你可以跟《老、莊》思想,比對說:論語、孟子都是錯的嗎?
     阿拉、基督教可以比對嗎?結果說阿拉?或基督教是錯的嗎?

     一個天、一個地,怎麼能比對呢?
     是你傲慢的我執,才需要比對呀!

     何謂「傲慢的我執」?閉著眼睛瞎比對、睜著眼睛說瞎話!
     是你不尊重別人的思想、宗教、教理、譯著才需要比對呀!

     所以我說:「四大教法是針對完全不同(即外道)的說法。
     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

     讀者怎麼也需要比對呢?你不懂就應該查字典了解原意呀!
     你讀論語,看不懂,跑去比對《老、莊》著作,這樣對嗎?

     是不是都來個烏龍麵〝大雜燴〞一起瞎攪和就是佛法啦?
     所以說愚人只愛偶像不愛真相,佛法只愛真相不愛偶像!

     你之前來信說:「依據南傳四大教法的精神,任何經典包含翻譯的經文,都應通過巴利原典五部與律的嚴格檢驗。元亨、莊春江譯本、菩提長老英譯本等等」?

     這本身就有語病:
     是「翻譯」就不是「經文」;
     是「經文」就不是「翻譯」!

     怎麼可以混淆不清、含糊其詞呢?
     可見在你的觀念裡,所認為的「翻譯就是經文」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增支部經典‧四大教法經》和《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
     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不論經文的名稱或內容都不相同!

     你怎麼可以「亂點鴛鴦譜」把兩部非比尋常的《巴利佛經》:
     牛頭不對馬嘴?強湊在一塊呢?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怎麼可以不看《巴利原文》只看譯文,或把原文和譯文分開,又把原文遺漏掉呢?
     再把譯文和其他巴利原文來個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魚目混珠地「比對」呢?

     你「偷天換日」犯了這麼大的錯誤怎還見樹不見林呢?
     你竟然敢大言不慚宣稱「依據巴利原文嚴格檢驗」嗎?

     你外行裝內行、偷梁換柱!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但是汝說:「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這太深奧難懂了。


     我說「比對是我執和觀念,是四大教法首先要去除的東西」;
     你言不及義卻心虛「顧左右而言他」閃避主題、答非所問!

     你說「『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這太深奧難懂」?
     有什麼「深奧難懂」的?是被你的「我執」蔽障才會難懂!

     「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這句話很淺顯:
     俗家或外道,都聽得懂!只是你願不願意信受奉行的問題?

     因為你就是這個「我執」的現行犯;
     況且這「現行犯」壓根兒不想承認!

     至於,為什麼「比對」是「四大教法首先要去除的東西」?
     《卡拉瑪經》明確開示:〝比對〞就是魔說!

     必須透過依教奉行【四聖諦】:「㊀ 惡業苦觸,和㊁ 能導致無益與苦果的原因──十種惡法;㊂ 現法樂住,和㊃ 能帶來利益與樂果的原因──十種善法」才能瞭解正法,並不是盲從〝比對〞。

     《卡拉瑪經》與《四大教法經》的忠告 ☞ 〝如是我聞〞與〝比對〞不代表佛說!
     以下列出,所謂〝比對〞有十種錯誤的情況,是佛所摒棄的:

     十種惡法 ➾ ㈠ 貪心、㈡ 貪行、㈢ 瞋心、㈣ 瞋行、㈤ 痴心、㈥ 痴行、㈦ 不善、㈧ 犯罪、㈨ 聖智譴責、㈩ 苦果。

     佛說:「❶ (汝等)勿信風俗──透過反覆廣告;❷ 勿輕信傳統;❸ 勿輕信聽聞;❹ 勿信因與經教相合;❺ 勿信基於推理──透過猜測;❻ 勿信基於學術研究──透過公理;❼ 勿信情況考慮周詳──似是而非;❽ 勿信見解卓越──偏見投其所好;❾ 勿信形象權威;❿ 勿信因此沙門,是我等祖師。

     卡拉瑪眾!汝等若自己發現──『① ~⑦ 此法是不善,⑧ 此法是有罪,⑨ 此法已被智者所譴責,⑩ 如果接受此法,能導致無益與苦果!』卡拉瑪眾!其時,汝等則應徹底放棄(十種惡法)……。

     十種善法 ➾ ㈠ 戒心、㈡ 戒行、㈢ 定心、㈣ 定行、㈤ 慧心、㈥ 慧行、㈦ 祥善、㈧ 無過、㈨ 聖智稱讚、㈩ 樂果。

     卡拉瑪眾!汝等若自己發現──『⓵ ~⓻ 此法是善,⓼ 此法是無罪,⓽ 此法已被智者所稱讚,⓾ 如果接受此法,能帶來利益與樂果!』卡拉瑪眾!其時,汝等則應具足安住(十種善法)!」

     ~《增支部經典‧三集‧五十經篇之二‧大品‧Kesamuttisutta 卡拉瑪經》(AN 3.66)

     《四大教法經》和《大般涅槃經》是完全不同的兩部經典;
     你還閉著眼睛瞎比對、張冠李戴,說是強烈維護巴利佛經?

     《巴利聖典》裡的原始佛法,從未教導人們要用「比對」的方式,來瞭解原始佛法,或閱讀佛經;
     一切的《巴利佛經》的每一句佛法,都是以【四聖諦】為其「中心思想」。

     最高指導原則,應該是「四聖諦」,翻譯不是經!
     佛經是拿來學習的,並不是要你去比對或研究的!

     《四大教法經》第二句的原文漢譯: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白話解釋:
     要深入《巴利經藏》全盤去理解看看有沒有「教派或外道」所說的內容?
     也完整無誤地深入《巴利律藏》看看有沒有「教派或外道」所說的教導?

     翻譯不是〝經〞,所以真正的《巴利聖典》應該是「四聖諦」──
     然而,你現在卻把「推理」奉為〝圭臬〞,變成是〝經〞了?

     是不是《論語》讀不懂,就要找《老、莊》、阿拉、基督教……來「比對」?
     如果《論語》讀不懂,不是就應該查閱字典,或是《論語》其他地方相關的說法,全盤去理解就可以讀得懂了嗎?

     怎麼還需要找到,不相干的宗教、信仰去「比對」呢?
     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你有聽說過這麼愚蠢的人嗎?

     所以我說:
     〝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
     如果是讀者,只有閱讀得懂不懂的問題,也不是「比對」的問題!

     「比對」是你個人的猜測、觀念、想法,和畫餅充飢的想像,或大乘婆羅門教的外道邪法;
     與《巴利佛經》活在當下的【四聖諦】實相一點關係也沒有!〞

     你對巴利原文的視而不見和偏執,一再說明你的傲慢心態:
     所以師父並沒說錯「是你的我執想要當法官,才需要比對!」

     你外行裝內行、生搬硬套!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信中汝說:「你連【四大教法】都認識不清楚,我們怎麼會有交集呢?」「這一點邏輯性的問題,你都想不通嗎?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那真是與你雞同鴨講多說無益了!」上次我信中對【四大教法】的真正要義都全盤拖出了,無話可說了,我們確實沒有交集,就言盡於此吧。


     我問你「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如果文字如你所願完全一致,這還需要比對嗎?……這一點邏輯性的問題,你都想不通嗎?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

     你還是言不及義「顧左右而言他」閃避主題、答非所問!
     你把「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如果文字如你所願完全一致,這還需要比對嗎?」這個問題,完全視而不見!

     《四大教法經》第二句的原文漢譯:
     “Anabhinanditvā appaṭikkositvā tāni padabyañjanāni sādhukaṃ uggahetvā sutte otāretabbāni [osāretabbāni], vinaye sandassetabbāni.”
     「既不歡喜、也不拒絕,應妥善了解其文句,並深入(巴利)經藏中尋求完整無誤之詳細說明、且於(巴利)律藏中尋求完整無誤地教導開示。」

     白話意譯:
     首先比丘應當對於「不同教派或異教徒」所說的「字句」妥善地去「理解」,並採取不置可否的態度;
     然後再深入《巴利經藏》「尋找」並「學習」完整無誤的說明;
     還有要深入《巴利律藏》「尋找」並「實踐」完整無誤的教導。

     所以,這裡的重點是說要「尋找字句、理解、學習、實踐教導」!
     絕不像你「紙上談兵」說的一樣:

     要一板一眼、一字不漏……就像鸚鵡學舌一般……
     一個字、一個字……去「比對」!你說這對嗎?

     因此我說:
     「如果文字如你所願完全一致,這還需要比對嗎?……
     以後別再問這麼愚蠢、低俗的問題了!

     這一點邏輯性的問題,你都想不通嗎?
     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那真是與你雞同鴨講多說無益了!」

     意思是說:
     〝如果文字如你所願,句子也完全一致,這還需要比對嗎?
     因為是兩件一模一樣的文件,就根本不需要「比對」了呀!

     如果文字不如你所願或完全不一致,這也不需要比對了呀?
     因為對於「不同教派或異教徒」所說:完全不同的「字句」……

     你不透過《巴利聖典》的中心思想──正見(就是四聖諦)──
     並且完整無誤、腳踏實地去「理解、學習」和「實踐教導」!

     你既不能「理解、學習」舉一反三又不能「實踐教導」;
     只是虛偽「紙上談兵」瞎糊弄!這要怎麼「比對」呢?〞

     你有聽過:閱讀論語、孟子……也需要「比對」的嗎?
     你有聽過:閱讀聖經、可蘭經……需要「比對」的嗎?

     讀論語、孟子、聖經、可蘭經……讀不懂只需查字典;
     或找到原始文獻就好了!不該張冠李戴去「比對」呀?

     所以我說:
     〝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
     如果是讀者,只有閱讀得懂不懂的問題,也不是「比對」的問題!

     你是在質疑《巴利佛經》,而不是校對。
     可以看出你對巴利佛經真的「很不了解」!

     ① 因為巴利語有很多一語雙關的詞,也有很多一字多用的字……

     ② 另外為了譯文的流暢或可讀性,也必須把它隱藏的字意翻譯出來……

     ③ 還有關譯者風格的不同,而不如你所偏好者!〞

     你從一開始就抱著歧視《巴利佛經》的心態!
     你所謂的「上次我信中對【四大教法】的真正要義都全盤拖出了」……?

     明明都是你自己所捏造!卻惺惺作態冒充是佛陀與《巴利佛經》所說?
     你這不是謗佛、謗法、又謗僧嗎?你弄虛作假、害人害己、該當何罪?

     即使你是大乘婆羅門教的異教徒,也應尊重不同的宗教呀!
     你到底尊不尊重《原始佛法》呀?

     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原始佛法》;
     就不要以佛教徒的身份混淆《原始佛法》……

     你就正大光明地以異教徒的身份來辯論:
     說服《原始佛法》說佛陀的智慧不如你?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硬拗!
     趕緊懺悔吧!回頭是岸!

     針對你第五封信,質疑內容的結語: ✒

     你(或魔王波旬)不斷用張冠李戴、斷章取義地「比對」的方式,質疑並阻礙其他人正確理解《巴利佛經》的唯一理由是:

     ➊ 你並不想讓你自己或其他人,真正瞭解《巴利佛經》!

     ➋ 反而是要讓更多人,對《巴利佛經》的誤解持續下去;

     因為,這樣做才可以讓你或他人過去世所邪執的──
     大乘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不斷混淆正法,諸如:

     如來藏、空性、中觀、世俗諦、諦波羅蜜、真俗二諦等;
     由於讓愚民教育能夠自圓其說,愚民政策得以繼續糊弄。

     ➌ 那麼,你(或魔王波旬)的圖謀,才能夠一再得逞!

     你外行冒充內行、好似鸚鵡學舌!
     害人害己、毀謗三寶、罪無可逭!

     所以師父奉勸你:
     不要躲在暗處,異教徒卻自稱是「佛教徒」來混淆視聽;
     要為你自己扭曲《原始佛法》傲慢的態度,好好懺悔吧!

     我看到以下這篇文章,感慨萬千!
     非常符合鸚鵡們盲從權威的心態:

     《愚民教育是怎樣來的?》
     〝民主國家所努力的是「提高人們的心智」;
     但是「專制國家的教育尋求的是降低人們的心智。」

     在這樣的專制制度下的教育:
     「亞里斯多德是不相信有什麼品德是屬於奴隸的!」

     他們被給定了一種法定的僵化了的思惟方式;
     他們的思惟簡單到了可以用一個套話模式來解釋任何現象。〞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祝一路平安

     ◯安合十

     ♡~~~~~~~~~~~~~~


     主旨: Re: 菩提比丘都翻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我真是服了你了!
     日期: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上午11:05:27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林 居士 法安:
     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
     如果是讀者,只有閱讀得懂不懂的問題,也不是「比對」的問題!

     「比對」是你個人的猜測、觀念、想法,和畫餅充飢的想像,或大乘婆羅門教的外道邪法;
     與《巴利佛經》活在當下的【四聖諦】實相一點關係也沒有!

     不信的話,你問問看那些東南亞佛教國家的佛教徒:
     不只是《布吒婆樓經》一切的《巴利佛經》的每一句佛法,都是以【四聖諦】為其「中心思想」。
     這是一般佛教徒的基本常識!

     祂又豈是那些骨子裡是無神論的,或沽名釣譽的,或濫竽充數的,或大乘婆羅門教的學匠,所能實修瞭解的呢?

     你故步自封、見樹不見林、不肯使用合適的通訊軟體,妥善與法師溝通的因緣,就是因為:
     你抱著懷疑的態度,即使在我告知「菩提比丘都翻錯了,後面你還採信他……?」以後,你還是選擇以閉著眼睛,來「比對」《布吒婆樓經》的虛假態度!
     如果是這樣,我也愛莫能助,只能言盡於此了!

     祝 活在當下

     卍    卍    卍

     日期: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下午05:13:13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如果是翻譯,只有翻譯得好不好的問題,不是「比對」的問題!
     如果是讀者,只有閱讀得懂不懂的問題,也不是「比對」的問題!

     所以我說:
     「你是在質疑《巴利佛經》,而不是校對。
     可以看出你對巴利佛經真的『很不了解』!

     ① 因為巴利語有很多一語雙關的詞,也有很多一字多用的字……

     ② 另外為了譯文的流暢或可讀性,也必須把它隱藏的字意翻譯出來……

     ③ 還有關譯者風格的不同,而不如你所偏好者!」

     卍    卍    卍

     主旨: Re: 一切的《巴利佛經》的每一句佛法,都是以【四聖諦】為其「中心思想」
     日期: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下午06:17:40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給 林 居士:
     p.213, p.215, p.232 說明「不只是《布吒婆樓經》一切的《巴利佛經》的每一句佛法,都是以【四聖諦】為其『中心思想』。」
     https://t.me/mmmq2564/1683

     卍    卍    卍

     日期: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上午10:09:57 [GMT+8]
     從: 心 法師
     到: 林 居士

     「比對」是什麼呢?
     「比對」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觀念符合「我」意的,則認同,觀念相左「我」意的,則反對;

     這是愚痴眾生、無明凡夫最具體的展現!
     https://t.me/mmmq2564/1689

     給 林 居士:
     p.201~p.212 說明「不只是《布吒婆樓經》一切的《巴利佛經》的每一句佛法,都是以【四聖諦】為其『中心思想』。
     然而『比對』則是虛偽之非法!」
     https://t.me/mmmq2564/1700

     ☙ ~~~~~~~~~~~~~~ ❦❧



     「四聖諦」都是勝義諦;
     並沒有大乘婆羅門教、附佛外道的「磚家」所宣稱的自諦、世俗諦或諦波羅蜜……。

     「四聖諦」沒有絲毫所謂「共識」的空間;
     因為所有「共識」只是你妄想出來的把戲。

     試想看看 ➾
     有沒有「因果」,是你可以「共識」的嗎?
     你可以〝共識〞說:「因果」是〝有〞呢?

     還是,你可以〝共識〞說:「因果」是〝無〞呢?
     「因果」不屬於你可以「共識」的任何東西好嗎?


     芸芸眾生中,只有悉達多太子一人,在菩提樹下現證得正覺;其他所有的眾生,都還處於沉睡當中,怎麼叫也叫不醒!

     所以「四聖諦」都是無為的真如,並非有為之妄想,然而──
     所有戒、定、慧的修行,必須遵行「四聖諦」最高指導原則,才能夠到達彼岸!


     「磚家」怎麼會有從一樓,不能經由「四聖諦」爬到三樓的愚蠢問題呢?
     殊不知!從地下層到頂樓及其他,全是由「四聖諦」的金磚,一塊一塊嵌砌而成的嗎?

     如果不經由「四聖諦」:
     連一樓都進不去,更何況是爬到二、三樓呢?

     附佛的「磚家」,把什麼是以下這三種智慧:
     聞慧、思慧、修慧……都遺忘掉了嗎?


     什麼?原來你把「四聖諦」當成是沽名釣譽的理論啦!?
     才會誤入歧途──誤解「八正道」裡面的「正定」不是修慧,所以不是「四聖諦」?

     誠如我在《彼岸道品》第4經《彌德古問經》2565年9月12日講解──
     【1時20分21秒~2時19分47秒】所開示的那樣:

     「那些唯物論的學者,其實他們不是佛教徒,他們只是把佛經拿來當學問在研究,可以沽名釣譽!這種學者……

     已經沒有思考習慣:不只是習慣的問題,他連這個基礎的思考能力都沒有……也懶得去思考、只想揀現成的!
     他覺得不應該花時間去思考,甚至是逃避思考,這是他們的問題所在:並不是因為這裡的佛法有多難,他們根本連建立思考的一個價值體系都沒有!」


     信徒又問看不懂佛經,我開示說:
     「你是以什麼心態去看它(佛經)的?假如說你是以修行的心態看它的,這個解釋就對你來說沒有障礙!

     但是,你如果是以研究學問、咬文嚼字,那對你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問題!
     因為這本書、這個佛經:寫出來是針對那些真正實修的人,對他才會有用的!

     那些,我們說──沽名釣譽的佛學研究者:
     他們只是拿來好像炫耀學問,他怕人家問、把他問倒!

     其實,佛經就是告訴你:你不知道的!它不會告訴你:你知道的!
     因為,你知道的就不用佛經了!

     所以,你一定要克服這心理的一個障礙,就是說:
     你看佛經絕對是要看你不知道的,但是你看到你不知道的時候,不要去想要馬上讀懂它,不用馬上讀懂它!

     就是說:佛經告訴你,你不知道的!
     但是,你要看懂佛經,一定要從你知道的先看──就是你能夠看得懂的部份先看!

     等到你看得懂的部份看完了以後,那些看不懂的,你就會明白──豁然明白;
     因為它們都是有關連的──會串聯在一起!

     你覺得你看懂的部份,其實是你不懂的部份;
     你看懂的部份,就是你的觀念在認為你懂了!

     也就是說:
     你看的時候不是用你的眼睛去看,是用你的觀念。

     我剛剛一直強調:
     這個觀念,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不是你的眼根;你的眼根,其實是可以矯正你的觀念。

     可是一般的人,他不願意面對這個真正的問題,他會排斥眼根;
     所以他不會去看:他認為是新的東西、對他觀念有挑戰的東西。

     這個才是他不要去看的原因,不是你哪看不懂的問題?是他不要去挑戰他的觀念。

     我這樣講解釋聽懂嗎?
     因為,這是一個人根本的致命傷的問題……。」


     我在《本質思考》書籍介紹裡,看到這一段話:
     「眼睛看得到的,只是問題的結果,而非原因!

     誤把結果當原因,不管你蒐集多少資料、花多少時間思考,想破頭也無法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因為,思考慣性阻礙了你,讓你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看來《本質思考》的作者,依然是這致命傷的受害者;
     因為:慣性思考錯在觀念,不在眼根!以此作為總結。

     ── 佛曆 2567.6.2(日)修行生活 ──

     ☙ ~~~~~~~~~~~~~~ ❦❧


《長部經典》Poṭṭhapādasutta 布吒婆樓經 (DN 9, 406-443) 巴漢英對照



《答謗佛〝磚家〞的五封信》(答註 1 ~ 64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tisocracy&aid=1809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