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數位英國
2016/06/07 12:26:34瀏覽283|回應0|推薦0

數位英國

[轉載自天下雜誌網站]

數位經濟,是英國從金融海嘯中重起的力量。英國跟台灣一樣是個島,沒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沒有Google、蘋果等科技大鱷,卻成為全球數位經濟佔比最高的國家。從AlphaGo,到《衛報》、Burberry及大英博物館,從新創到老牌,英國為何能躋身數位轉型領先群?英國如何將光環與包袱轉化為資產,敏捷、快速、務實地駛向新經濟的海洋?

「戰爭時期,真相有時需要謊言來保護,」二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

布萊切利園(Bletchley Park),一個倫敦近郊遭到塵封五十年的二戰解密中心,近來因電影《模仿遊戲》聲名大噪。當年,科學家圖靈(Alan Turing)在這裡以全世界第一台電腦,協助同盟國破解德國英格瑪密碼(Enigma codes),初估縮短了兩年戰爭時間,減少兩千萬條人命的犧牲。

但勝利的那一天,圖靈最後一個任務是燒掉所有的紀錄,拆掉兩百台他組建的電腦Bombe,連謊言與真相都不說了,直接封口。「有時候被世人遺棄的人,才能成就讓人想不到的大事,」電影裡,圖靈安慰女主角的話,成了他一生的縮影。

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即使在英國,圖靈也只存在大學電機資訊系的課堂。直到戰爭檔案解密,直到英國情報局道歉,直到英國女王特赦他因同性戀遭致的罪罰。

講遺棄或許太過,但英國的形象實在與數位有點遠。英國人養不出Google、蘋果、阿里巴巴、臉書、騰訊等科技大鱷,也端不出優步(Uber)、特斯拉等性感的新創公司。

當關於圖靈的一切逐漸解密,大家才意識到世界第一台電腦來自英國,而突然間打敗圍棋棋王的AlphaGo,竟然也是來自英國的DeepMind公司。原來,圖靈的資訊諜報能力,早已深入英國的血液裡。

在微軟、蘋果、Google等科技大咖的併購版圖裡,這兩年都出現了不少英國身影。今年英國還出現了兩家預估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旅遊搜尋網站Skyscanner,與取代微軟ExcelAnaplan

低調、安靜,不同於擁有廣大內需市場的美、中、印,航行在大西洋上的英國艦隊,正在走一條不同於陸地大國的數位經濟之路。

大西洋上的低調數位艦隊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研究,英國是G20大國中,數位經濟比重最高的國家,二○一六年預計與數位相關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與淨出口佔GDP比例達一二.四%,高出第二名的韓國四個百分點。

數位經濟顯然是英國經濟成長的引擎之一。《科技國度二○一六》(Tech Nation 2016)報告統計,自二○一一到一四年間,數位科技部門創造一五六萬份工作,職缺成長速度較其他行業快了一.八倍。金融海嘯中受到重創的英國,因此成為歐盟中率先由谷底爬升的國家,連續三年經濟成長率超過二%。

《科技國度二○一六》研究發現,英國數位科技經濟有兩大特色:橫跨軟硬體行業,且傳統行業也快速數位化。傳統行業中,四四%廣告行銷收入來自數位,就連航太與國防都有三五%的營收與數位有關。

波士頓顧問公司「e化強度」指數顯示,古老英國儘管受基礎設施拖累,但數位廣告行銷比重,與政府、消費者、企業數位接受度,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因此在全球e化強度中,仍排行第七。

台灣e化強度排行第十一,但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徐瑞廷特別提醒,台灣與亞洲四小龍相比,基礎建設還是相對落後。台灣製造業主要競爭對手韓國,排行第四,各項都名列前茅。

同時背負著輝煌與沉重、光榮與包袱,跟台灣一樣是個島國的英國,如何融入新經濟生態系?英國故事,又能給急需轉型的台灣經濟什麼啟示?

國際定位 做大咖背後的隱形冠軍

跟台灣創業圈與媒體最愛報導的美國、中國經驗不同,「英國的策略就是以色列化,」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形容。

長期以來,以色列鑽研關鍵技術、生產關鍵零組件,做矽谷的外圍。英國數位科技產業的發展路線之一,也是融入大國定義的數位生態圈中,做大咖背後的隱形冠軍。

十六歲離開台灣的資深工程師朱家岳接受《天下》專訪,他是DeepMind創辦人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的博士班同窗,也是DeepMind編號前二十的員工。他在倫敦大學學院(UCL)念博士時,與哈薩比斯合作寫人工智慧影像辨識的論文。當年在實驗室裡,兩人就常討論要創個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的公司。

金融海嘯那年,他倆同時畢業,想創業,卻籌不到資,只好各奔東西,當博士後研究生餬口,直到兩年後遇到天使投資人提爾(Peter Thiel)。提爾常與哈薩比斯相約下西洋棋。剛從投資臉書賺了一大筆錢的提爾,對哈薩比斯的人工智慧計劃很有興趣。一一年,香港首富李嘉誠又給了第二桶金。「我們第一個辦公室在羅素廣場、UCL附近,」朱家岳解釋,因為剛創業時,哈薩比斯還得靠博士後研究領薪水,得學校、公司兩邊跑。

朱家岳不諱言,DeepMind原本的商業計劃非常簡單,一是寫遊戲,一是利用人工智慧,去做商品、活動推薦。但被Google併購後,這些商業計劃取消了。Google真正看上的是DeepMind的技術AtariAtari是這群博士生發明的一套系統,電腦可以自我學習去玩遊戲、破關、打怪,這技術登上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封面。

DeepMind成名之後,英國輿論曾有討論:為什麼英國的頂尖科技都得被美國公司買走才會發光?

但朱家岳務實地說,一直在研發,沒有收入的DeepMind沒有選擇。併購後,DeepMind仍在Google系統內做尖端研究,只是科學家們的薪水更高了。DeepMind的天使投資人雖來自美國,但他們沒打算離開倫敦。理由也很務實,「哈薩比斯說,在英國有個好處,因為沒有類似的公司,加入我們的,就是想留在歐陸的人,」朱家岳說,而倫敦薪水比矽谷低三成。

人才戰略 打破學術、民族主義高牆

儘管英國也難免被數位殖民,萌生錢被Google、臉書賺走的不平之鳴,但英國人沒有時間流連民族主義,忙著想方設法嵌進新舊科技大咖的生態系裡。

成為「歐洲人才中心」是英國數位生態系的最大優勢。

「英國是個島國,所以很務實、很實際,」旅居英國多年的《中國時報》歐洲特派員江靜玲觀察,英國當年是第一個承認毛澤東中國的國家,去年第一個宣布加入亞投行,「他們以日不落國為榮,以包容為榮,他們自己最懂彈性,連以夷治夷都可以。」

六月二十三日英國將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歐盟,但英國其實是歐盟最大的受惠者。二○○三年,歐盟「尼斯條約」開啟歐盟人跨國工作的大門。失業率低的倫敦,成為歐洲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總是笑呵呵的慕特爾(Mait Muntel),是個臉圓圓的愛沙尼亞人,原本是瑞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因為住在法語區九年,覺得不會法語很對不起瑞士,於是自己寫了一套程式,想測試怎麼樣是最省時、有效的語言課程。經過自己的「人體實驗」,他發明了一套最快兩百小時就能學會一種語言的人工智慧教育系統。

慕特爾半開玩笑地,寫了封信給愛沙尼亞總理,向他募資,沒想到接到總理辦公室面試邀約。不久,愛沙尼亞主權基金投資他的語言學習平台公司Lingvist,日本樂天也被總理介紹來投資。

但不缺錢的慕特爾卻決定到倫敦設立第二總部。Lingvist在倫敦的辦公室,就設在巴克萊資助的肖迪奇中央創業空間的地下室。四坪大的房間,雇用了十名員工。

《天下》採訪的當天,隨機詢問Lingvist辦公室的八位員工:兩位來自保加利亞,其他分別來自俄羅斯、美國、約旦、法國、愛爾蘭、西班牙,竟然沒有英國人。「在倫敦城裡可以接觸到最好的人,」慕特爾所有的員工都是透過朋友網絡介紹來的。

最令慕特爾驚喜的是,剛到倫敦,Lingvist就被英國政府資助的公法人「科技城」(Tech City)選為最具成長潛力的新創企業(Upscale),除了獲得為期半年的管理課程外,還可以跟其餘新創企業一起互相分享,有導師解惑。

一九九二年起,英國開始推動產學合作,產學之間的合作模式逐漸成熟,學校人才直接為業界所用。

儘管一一年保守黨收緊非歐盟海外學生的工作簽證,但對英國需要的人才卻完全不受影響。他們創設了畢業生創業簽證、創業簽證、例外人才簽證。去年十一月,英國政府又新設研發科技人才簽證,不需要先找到工作,只要符合資格者就能來申請。

像徵才廣告的科技簽證

到底誰符合科技人才簽證呢?「會寫C++語言的資深繪圖晶片開發工程師」、「會ScalaF#Python等程式語言的資深後台開發人員」、……,英國移民網站把規格羅列,猛一看,還以為是一○四企業徵才廣告。

「早期,在英國創業成功的,大部份是英國人,但現在國籍是常態分布,跟這個城市的人口組成一樣,」在英國已經十五年的台灣第一代網路創業者薛曉嵐觀察。

兩年前,薛曉嵐在TED Talks上,第一次披露創業點子「中文易」(Chineasy),用圖像與故事幫外國人學中文。去年她剛在英國登記了公司,已經出了兩本學中文的書,app正在開發中。她常去的一個文創育成加速器,叫作「第二個家」(Second Home)。

第二個家的所在地阿爾德門東站(Aldgate East Station),是個一出地鐵站,就會讓人提高警覺的街廓。阿爾德門原本就是倫敦城最東的城門,東站又在城門之外。這裡曾是開膛手傑克作案現場,狄更斯筆下,貧窮、擁擠、犯罪的人性試煉所。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形容這裡住的是「深淵居民」。

第二個家的金主是高盛,一四年開幕,外觀是龐大的橘色透明膠囊,太空艙般的流線內裝,與鄰近街區形成強烈對比。創辦人艾登騰(Sam Aldenton)與席瓦(Rohan Silva)都只有三十歲出頭,席瓦卻已擔任過英國首相卡麥隆的資深顧問。

數位經濟引爆的創業潮,在過去五年間翻轉了倫敦城。倫敦愈來愈貴,去年起,英國政府還要把經驗複製到英格蘭北邊的披頭四故鄉利物浦等地。

即時應變 不被既有利益綁架

英國人才、產學鬆綁都已行之有年,為什麼會在金融海嘯後,生態系統才成型?去年起,隨著英國政府想在北英格蘭推動科技,而將工作重心移轉到利物浦的英國招商顧問休斯(Tony Huges)指出,過去英國投資人覺得新創風險太高,只願意投資風險比較低、比較看得懂的基金、債市。但金融海嘯完全顛覆了這種想法。

政府適時地推出政策。一三年,英國國會通過種子階段企業投資減稅(Seed Enterprise Investment Scheme)與創業家租稅假期(Entrepreneurs' Relief)兩大方案。前者,讓二十五人小公司的天使投資人在投資階段、股票獲利賣出或投資泡湯時,均可抵稅。後者,讓創業者出售股票時,資本利得只要付稅率一○%,比正常稅率低八到十八個百分點。「生態系要運轉,必須所有環節和諧一致,」科技城執行長葛雷奇(Gerard Grech)指出。

葛雷奇舉科技簽證為例,去年六月科技城舉辦多次圓桌會議,每次開會,唐寧街十號都會派人來聽。十月辦法就研擬出來,科技城開始用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體推播出去,十一月開始接受申請。「我們的工作是,確定創業者的聲音有被聽到、有被納入,」他說。

問葛雷奇難道傳統業者不會反對嗎?難道政治人物不受利益團體遊說嗎?

他不諱言,舊行業也在爭取資源,政治人物要決定改變速度要多快,很困難。「但作為政府,關鍵是要讓兩邊都有同樣的聲量,」他一語道破,「政府必須確保自己聽到了,而且有能力去了解新科技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國家主義 資本主義裡的國家角色

為了確保新創被聽到,與科技城對口的是首相直接任命的技術長,技術長的角色是整合協調散在各部會的數位轉型與創新政策。去年,英國甚至設立了數位經濟部部長,統籌文化部與商業創新技能部的業務。

很多人想像英國是完全資本主義,但在數位轉型政策中,我們卻隨處可見國家的引導。

英國沒有擁有客戶資料的大平台,但卻在「資料挖礦」(Data Mining)產業毫不缺席,憑藉的就是「公開資料」(Open Data)。公開資料運動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口中是為了民主,但英國卻著重新商業機會、政府新服務。英國政府支援三年經費,成立公開資料機構(Open Data Institute),其工作之一就是育成新創公司。英國許多遊走全球的智慧城市顧問業,就是用開放資料做出模型。

在距離倫敦搭火車四十分鐘的吉爾福德(Guildford),一棟顯示英國政府雄心的薩里大學「5G創新中心」(5G Innovation Centre)矗立。在3G4G時代默默無名的英國,卻搶在全球之先,於去年九月搭建了全球最大的5G學術研究中心,英國政府投入七千萬英鎊(約三十三億台幣),已雇用一七○位研究員。

「政府希望國家轉型走向數位之國,5G發展很重要,基礎建設影響經濟發展,」5G創新中心總監塔法梭利(Rahim Tafazolli)說。

走進中心,研究人員監測著小型無線電網站的連網穩定度。最特別的是,充滿亞洲面孔的研究員中,華人面孔佔了龐大數量。5G創新中心的合作伙伴是,三星與中國最大通訊公司華為。未來,5G中心研發的專利,兩個企業都能使用。透過兩大企業,英國政府用研發輸出「UK inside」(內建來自英國)的規格。

圖書館是知識的心臟,站在書庫前,人變得渺小。鑽研智慧運算的最新研究機構,就神祕地隱身在大英圖書館中。

成熟民主,面對問題往前走

讓傳統與新創在同一個平台上對辯,即時做出政策對應。面對數位經濟快速演變,英國內閣制避免了行政與立法相互掣肘,相對能快速回應時代。

「英國人對自己的民主是很有信心的,」駐英國台北代表處前代表劉志攻觀察,英國內閣制一旦形成決策,就能貫徹執行。英國人自豪自己的民主能力,就連蘇格蘭獨立、脫離歐盟這種天大地大的事,都敢交付公投。

「英國有句話是:Keep calm,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進),就是英國的國民精神,」劉志攻說。

英國,跟台灣一樣的島國,卻有跟台灣不一樣的穩健步伐:英國的民主會面對問題、清楚的國家政策、讓創新與利益集團平起平坐的辯論場、擁抱開放的民族自信、務實,以及不自我膨脹的國際定位,讓英國走出了一條島國數位之路。

他們不會叫自己鬼島,因為他們已經做了改變。

文章來源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771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60583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