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社會創新 促進友善新世界
2014/01/07 11:17:37瀏覽155|回應0|推薦0

以社會創新 促進友善新世界

[文‧照片/黃河明]

 

 8月18日晚上,在國家音樂廳,上百位坐輪椅的脊髓損傷朋友賣力演出一場「開創友善新世界」音樂會。這次活動獲臺北市社會局、臺北愛樂交響樂團、中正文化中心及許多企業和團體熱心贊助,非常成功。

 

雖然場內因空間有限,只有6、7位傷友能和一般觀眾進入,不過國家音樂廳特別在大廳接待百位傷友和他們的親友,以大銀幕高畫質影音現場直播並有詳細解說。

 

最近幾年由於經濟不景氣,對公益團體的補助和捐款大幅縮水,引起弱勢團體的危機意識。於是各種創新的方案陸續出現,這也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在臺北市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董事,和其他熱心的董事決定以「社會企業」的觀念創造就業機會,此次音樂會就是為了宣揚和實現「創造友善環境,增加傷友就業」。

 

政治對立犧牲弱勢

近幾個月國內政壇陷入了關說與監聽的重大危機,美國則因兩黨在預算和健保議題上死硬對抗,導致聯邦政府局部關閉,成為全球矚目的笑柄。在這些紛擾不斷的政爭下,弱勢團體往往成了第一波的犧牲者,不但社會福利預算可能被刪減,相關法案也會遭到擱置。

 

關心的人士不免要問:「民主政治是否已經走到盡頭?」沒錯,民主風潮雖然襲捲全世界,地球上大約70%的人口已經居住在有民主選舉的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人民未必都免於貧窮困頓,也未必都幸福快樂。事實上,許多民主國家嚴重貪污,不論議員或官員假藉民主之名行斂財之實,人民並未因民主而得到實質的利益。民主並不是萬靈丹,正如邱吉爾講過的一句話:「民主並不是理想的政治制度,只是沒有其他制度比它好而已。」美國的民主雖然為許多人羨慕和敬佩,但也產生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次為了全民健保制度兩黨不惜對立,造成政府運作癱瘓即是一例。已逝的前美國總統雷根極力主張限制政府的規模,他曾說:「不要指望政府為你做什麼,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但是,完全沒有政府又會陷入混亂,法國大革命的殷鑑不遠,看來政府在現代社會中仍是不可或缺的機構,或者說是不得不有的包袱。

 

有些事需要公權力,例如國土安全、防災救災、國民教育等等非政府無法有效做好。但是一般社會服務,往往是民間企業或團體做得比官僚體系好,所以政府在這些領域只要制定健全的政策和辦法,放手讓民間去做,效能會更好。

 

新的民主政治需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政府、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如何協同合作,共同為人民福祉盡力。民主既然以民為主,身為頭家的人民應主動關心整個社會的運作,而非只是要求或依賴政府去執行。英國工黨在保守黨柴契爾夫人執政後,有10多年的時間無法從保守黨手中奪回執政權,後來有意力爭上游的工黨領導人布萊爾和布朗採用了一位政治學者的獻策,放棄工黨著重工人福利的路線,改走新中間路線,贏得了大選。這位協助英國工黨贏回失去10多年執政的吉登斯教授曾經來臺訪問,演講時提到以前的極左和極右路線已經無法激起選民的共鳴,現在政府須走第三路線,他主張用社會自主性的創新來彌補市場經濟產生的缺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對抗超過一世紀,甚至引發多次戰爭, 但是傾向任一方,都會產生嚴重的偏差。很慶幸,我親自聽到這位大師的演講,更趁著午餐坐在他旁邊的機會請教。我問他英國主要的社區創新怎麼推動的?他很有耐性地跟我解釋:英國鼓勵社區自發性的創業,以創造工作機會,因此創造了許多微型企業,讓英國經濟又重獲生機。這種思維與保守的自由經濟學者相當不同,政策上並非偏向鼓勵大企業財團,但也非傳統工黨一味保護工人,反而要求每個人要在社區努力創新,經營自己的事業,其中有些屬於日漸受到重視的社會企業,如下圖所示,由民間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所創設的社會企業正在改寫人類的歷史。

 

黑暗中的曙光

21世紀一開始,我們就歷經了恐怖攻擊、SARS、地震和金融海嘯等挑戰,人類社會充滿不安和焦慮,但是在令人沮喪的眾多天災人禍中,也有許多振奮人心的故事。前不久應邀來臺演講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創辦窮人銀行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他堅強的決心和毅力為最窮苦的農村婦女提供微型創業貸款,幫助無數家庭脫離貧窮。臺灣的慈濟功德會靠著無數捐助者和志工的力量,積極在世界重大災難中發揮急難救助的功能。英國倫敦奧運的主辦單位以極少的經費和5萬名志工完成了美好的競賽,又接著用已經投入的資源舉辦殘障奧運,贏得世人尊敬。世界上不斷有善行義舉出現,臺灣的陳樹菊女士出身雖然貧苦,但以微薄的賣菜收入不斷幫助人,贏得麥格塞塞獎,也被世界媒體報導,成為英雄人物。報上經常出現極為節省的老榮民將畢生積蓄捐做公益的感人故事,可見臺灣是一個充滿人性溫情的地方,善行的普及也值得讚揚。

非營利組織之興起

先進民主國家在450年前公民意識抬頭,自發性成立的非營利組織(NPO)迅速增加,有效地幫助社會承擔工作、解決社會問題。不論在醫療、教育、救災、環境保護或弱勢照顧上,公民組織表現出驚人的活力。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所羅門在2003年提出的「全球公民社會總覽」報告中,將全球NPO視為一個國家與世界各國比較,結果NPO的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日本、中國、德國、英國、法國,是全球第7大經濟體。

 

以美國為例,19891998年間,向國稅局註冊的公共服務團體數從46萬多增加到73萬多個,成長快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針對8個已發展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亦發現,19901995年間,公民部門的就業率的成長速度是整個經濟成長的2.5倍。

 

臺灣是一個新移民社會,自發性的互助團體本來就擔任社會上許多照顧弱勢的工作。前面提到,臺灣有許多善心人士用不同的形式幫助需要的人,甚至修橋舖路、建造醫院。但是在1980年解嚴前,這些團體並未取得正式法律的許可,發揮的力量受到限制。解嚴後,臺灣民間社團快速增加,根據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年的調查統計,有登記的基金會超過3千家,社團組織則高達3萬個。經營特別成功的公益團體有慈濟功德會、董氏基金會等,聚集了龐大的捐款和人才,成效斐然。慈濟功德會以宗教力量協助貧病、設立醫院, 還到世界各地救災賑災。董氏基金會的「拒抽二手煙」運動,經過10多年倡導,已經普獲社會認同,還催生了「煙害防治法」有效減少臺灣抽菸人口。

 

 

社會自主創新促成社會企業

所謂社會自主創新,簡單來講,就是鼓勵社區創業,用企業精神解決問題。我們也要鼓勵或要求企業分擔部分的社會責任,以建立協同合作的明日社會。我們需要在新的世界中尋找不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解決方案,結合政府和民間的智慧與活力,給予小型、甚或微型企業發展的機會;希臘和西班牙的危機給了我們一個借鏡,如果沒有創新的想法,民主制度所帶來的優渥福利最終也可能成為全民的負擔和災難。

 

近年來,社會企業形成了一場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的運動,肩負了創造社會價值及經濟利益的雙重目標,為非營利組織開拓了解決社會問題的新途徑,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甚至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社會企業在國際間(尤其是英、美、南亞等國家)已被證明為一個可以擴張和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更提升了社會公益組織的財務自主性。社會與企業不再是兩條陌生的平行線,世界正在改變當中!

 

脊髓損傷組織是為了醫療和復健等需求而成立的互助團體,經過努力,我們興建了以潛能發展為主旨的「新生命之家」,有效地訓練脊髓受傷的朋友重新自力生活,經由就業重拾生命的意義。為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陸續成立了3家社會企業。個人受託協助創設和管理其中一家資訊服務公司,深深感受到其意義深遠,在此籲社會大眾支持,讓我國展現公民社會中偉大的力量!

 

 

黃河明小檔案

30年以上資訊與高科技領域跨國企業管理實務

15年以上政府重要經濟科技發展委員會委員

現 職: 悅智全球顧問(股)公司董事長

財團法人臺北市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董事

學 歷: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

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學士

經 歷: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

惠普科技(HP)臺灣區營運總部董事長暨總經理

惠普科技(HP)泰國分公司總經理

惠普科技(HP)執行副總經理

惠普科技(HP)行銷與服務副總經理

專長領域: 跨國企業經營與管理/數位行銷通路策略管理/組織佈局與策略規劃

 

官網文章:http://college.sce.pccu.edu.tw/department/DetailNews.aspx?id=CMNEB&block_id=1000310085000010&border_id=B20140115000003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1041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