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經濟改革的迷思 ●法國的經濟改革像顆震撼彈 法國「黃背心運動」於今年(2018)11月17日在巴黎開始展開抗議活動,示威人士大多是生活在小鎮和鄉村地區的人民。訴求從最初反對調漲燃油稅,延伸到要求提高退休金、提高最低工資、撤銷其他稅目、恢復課徵富人稅、要求刪減政治人物的最高薪資,甚至要求馬克宏下台,以「人民議會」取代國會。 有些評論者認為,法國經濟近兩年雖有好轉,只是速度非常緩慢,只大城市及周邊區域才有成效,鄉下地區則沒有特別改善跡象,而鄉下居民又特別依靠車輛謀生,調漲燃料稅自然引發反彈,但民怨似並不止於此。 據法國統計機構統計的資料顯示,法國總統馬克宏上臺至今,民生消費漲價方面:停車罰單:130%;汽車柴油:36%;汽車汽油:12%;煤氣上漲7%;社會分攤金上漲21%;汽車行駛證上漲15%;住院費上漲15%;銀行手續費上漲13%;電費上漲了17%;保險費:3%;公車:3%;煙草稅:10%……。政府還降低了社會福利,一邊減少了年長者的退休金,一邊又取消了富人稅,普羅大眾已感到忍無可忍! ●把人民手上已有的拿走,是件危險的事 法國社會運動一向予人過度頻繁的感覺,原因來自於法國的勞資雙方;一直是站在對立面上,有其歷史淵源。 1936年,法國左派當政簽訂了「法國勞動者大憲章」,明定工會有合法罷工權、消除一切組織工會的障礙、全體勞工加薪7~12%;同時政府推出法案確保每年兩週有薪假、每週40小時工時、以及集體協商權。1981年第二次左派當政,密特朗總統將工時減少到每週39小時、通過實施鉅額財富稅。1996年第三次左派當政,喬斯潘總理將工時再次降低到每週35小時。經多年來工時不斷降低,社會上的生產效率卻在逐漸趨弱。 法國目前僅只11%的勞工加入工會,遠遠低於歐盟平均數的23%,本已顯示在職工作者數量過低,但他們的公會戰鬥力歐洲第一。在其他國家,罷工往往是抗爭到最後不得不使用的最後手段,但在法國卻是「入門款」。推動政府的經濟政策時,只要影響到勞工權益,無一不遇上法國工會猛烈抵抗,並且最終以失去政權做為代價。2016年,歐蘭德想打破每週35小時工時的限制,並且無須經過與工會的集體協商,引發各業工會全面罷工抗爭。又因仍未能重振經濟,無力挽救失業率,沒有降低公共預算赤字,黯然下台。 馬克宏一上台便緊鑼密鼓推動各項改革計劃,旨在復甦與改善法國長久以來積弱不振的經濟體質。法國經濟增長已停滯近10年,直至最近才開始有了一點改善,多數人的實質所得已在增加,為何黃背心運動的激烈程度更甚於歐蘭德時代?除了藥下得太猛;而且下得不是時候因素外,所有執政者都須知,把人民手上已有的拿走,又沒有其他可緩衝替代的誘因下,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件危險的事。 法國從1981年後,規定所有行業每周工時最多為35小時。2000年,法國政府又將全職勞工的一週法定工作時數;從39小時下修到35小時。相較於最標準的社會福利國家,如北歐的丹麥、芬蘭、瑞典,工時都仍分別定在每周平均工時40~48小時間。法國企業的負擔隨之加重,不僅支出成本更多,效率也無法和以往相比。同一時間,德國的生產成本減少了11%,但法國卻增加了3%。法國的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0.8%,僅德國的一半。近年經濟復甦速度甚至落後於一些歐盟邊陲國家。 ●社會福利堆高形成經濟重負 法國的工時雖低,特休假卻高達30天。法國人6點下班後可以不接公司電話,很早就已規定假日不准營業。有些部門如果把午休和暫休喝咖啡時間扣除,每天工作時數可能會不到四小時,允許彈性工時的比率高達37.14%。雇主不得隨便解雇員工,失業津貼優渥。在法國目前的制度下,不須要工作、或者偶爾打些"黑工"就能過上「小確幸」日子。 法國勞工普遍認為經濟危機是企業應負擔的風險,勞工不應為此付出代價。勞團綁架老闆越久,勞工將可望得到越多,並認為綁架老闆並非暴力,而是談判的一部分,警方亦持此一觀點,是全世界極少如此奇特的情況。 由於只要有工作就不能領取救濟金,所以不少人寧可自願失業。 目前全法國 40% 以上的人沒有工作收入,是靠著社會福利制度生活,而這中間還不包括沒有工作能力的嬰孩、正在就學的學生、以及 18~25 歲不算失業的年輕人(他們有專屬的社會救濟金)。全法國工作和不工作人口比例大約各半,50% 工作人口所繳的稅金,必須去供養全法人民。 藍領工人可以精確的計時工作35小時,但是白領卻須要把手上的任務完成後才能下班。法國國民經濟支出的三分之一都用於福利保護,高於歐洲任何其他國家,是全世界最慷慨的社會福利系統之一,法國勞工則被指是全球最休閒的上班族。企業主們抱怨這種政策阻礙了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使社會失業率不斷升高。於是馬克宏在去年(2017)推動"勞動改革方案"企圖讓規定鬆綁,企業主在有條件情況下,可以自由決定解雇不稱職的員工,但最低遣散費用從原來的1/5調漲為每年月薪的1/4。社會上仍發生了180多場示威遊行和4千多場罷工活動,連續幾個月的激烈抗議,最後不了了之。 ●馬克宏政策不周延,時機不對 馬克宏新一輪的「鼓勵就業」配套政策,說白了就是要降低領救濟金和失業金的人數。是歷來改革最難的課題。就是如何把既得利益族群的「牛肉」拿走,而這群人正好也是當前抗議聲音最大的。不可否認,經改也的確傷害到一些無辜,例如部分銀髮族因為稅率基準改變而必須多繳稅,他們以往在工作線上付出過努力。不過,年金改革並不溯及過往,受到影響的是以後將要退休的人。 很多人對法國都有一個同樣的重大疑問,法國勞資雙方惡戰了幾十年,就業率奇低,工時很短,為何法國的國民生活在世界上仍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法國企業家知道國內勞方難搞,在國外投資設廠的情形早已很普遍。另方面,法國的科技一直保持先進,大部分產品的附加價值很高。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台後更是全力拚經濟,並以發展科技強勢為主軸。馬克宏試圖引導投資資金流向,鼓勵資金投資給新創企業,並提供租稅獎勵,以及擴大技術簽證計畫,藉以吸引外國專業人才。他還計劃簡化法令規範,讓成立公司更為容易。要將法國打造成一個新創企業的國度。繼美、中、德之後,法國更希望成為下一個 AI 發展重鎮,法國高科技產業崛起,正在一躍成為歐洲主要的科技中心。 2016 年春天,馬克宏高票當選的原因之一,他說:「我要幫助失業的法國人重回職場。」但很多已經懶慣的民眾,失業的原因並非工作不好找,而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可遇而不可求,後來馬克宏大罵這些人"懶鬼"的同時,反對團體正在集結當初過度期望他;卻又開始失望的這些民眾。法國最近的暴動狀況已使巴黎成了準戰場,只因環保能源稅宣布的時機不對,又沒有用心包裝,馬克宏主持的政府現在似乎正在岌岌可危! ●德國底氣強在勞工的工作效率 黃背心運動蔓延之勢,最近又延燒到荷蘭和比利時。恐怕仍有賴領導歐盟的德國介入協助才能力挽狂瀾。但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今年10月大選中挫敗,12月7日黨魁已換人,顯示許多德國民眾已厭倦了政府對歐盟整體謹慎妥協的作法,希望將關注重心轉回到德國本身的安全發展條件上,為歐盟的未來更添變數。 在德國,自從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工會方面在工時與薪資問題上,一直是支持政府與企業界的「共體時艱」;在2017年,逆勢復甦的德國經濟,GDP成長已突破6年新高、國內失業率亦創下兩德統一以來的歷史新低,因此在德國製造業制霸歐洲的同時,德國勞工也要求能喝到"利潤的肉湯"。今年二月,在經過34年來最大工會抗爭後,勞資雙方根據敲定的協議,未來有需要照顧家人的產業勞工,可以把每週工時從35小時下修至28小時,但最多2年。 用最短工時創造最大效率,德國能,因為在德國不會有人在上班時遲到早退、沒人會在工作時間滑手機聊天,午休超過半小時就不計入工時。臨時處理私事得把時薪扣還給公司,相關共識也是所有工會團體認同的做法,這在亞洲大多數國家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德國人一直是在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工作,以便在維持生產力的同時,也充份享有自己的休閒生活。德國有全世界最稱職敬業的勞工,來自德國百年來的優越教育方式和制度,他們的家庭教育也普遍強調負責守法 ,德國為何能?那又是 另一課題了。法國黃背心運動釀成巴黎大暴動,宵小趁機搶劫商店。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