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國經濟改革的迷思
2018/12/10 23:20:27瀏覽1985|回應8|推薦71

法國經濟改革的迷思

●法國的經濟改革像顆震撼彈

法國「黃背心運動」於今年(2018)11月17日在巴黎開始展開抗議活動,示威人士大多是生活在小鎮和鄉村地區的人民。訴求從最初反對調漲燃油稅,延伸到要求提高退休金、提高最低工資、撤銷其他稅目、恢復課徵富人稅、要求刪減政治人物的最高薪資,甚至要求馬克宏下台,以「人民議會」取代國會。

有些評論者認為,法國經濟近兩年雖有好轉,只是速度非常緩慢,只大城市及周邊區域才有成效,鄉下地區則沒有特別改善跡象,而鄉下居民又特別依靠車輛謀生,調漲燃料稅自然引發反彈,但民怨似並不止於此。

據法國統計機構統計的資料顯示,法國總統馬克宏上臺至今,民生消費漲價方面:停車罰單:130%;汽車柴油:36%;汽車汽油:12%;煤氣上漲7%;社會分攤金上漲21%;汽車行駛證上漲15%;住院費上漲15%;銀行手續費上漲13%;電費上漲了17%;保險費:3%;公車:3%;煙草稅:10%……。政府還降低了社會福利,一邊減少了年長者的退休金,一邊又取消了富人稅,普羅大眾已感到忍無可忍!

●把人民手上已有的拿走,是件危險的事

法國社會運動一向予人過度頻繁的感覺,原因來自於法國的勞資雙方;一直是站在對立面上,有其歷史淵源。

1936年,法國左派當政簽訂了「法國勞動者大憲章」,明定工會有合法罷工權、消除一切組織工會的障礙、全體勞工加薪7~12%;同時政府推出法案確保每年兩週有薪假、每週40小時工時、以及集體協商權。1981年第二次左派當政,密特朗總統將工時減少到每週39小時、通過實施鉅額財富稅。1996年第三次左派當政,喬斯潘總理將工時再次降低到每週35小時。經多年來工時不斷降低,社會上的生產效率卻在逐漸趨弱。

法國目前僅只11%的勞工加入工會,遠遠低於歐盟平均數的23%,本已顯示在職工作者數量過低,但他們的公會戰鬥力歐洲第一。在其他國家,罷工往往是抗爭到最後不得不使用的最後手段,但在法國卻是「入門款」。推動政府的經濟政策時,只要影響到勞工權益,無一不遇上法國工會猛烈抵抗,並且最終以失去政權做為代價。2016年,歐蘭德想打破每週35小時工時的限制,並且無須經過與工會的集體協商,引發各業工會全面罷工抗爭。又因仍未能重振經濟,無力挽救失業率,沒有降低公共預算赤字,黯然下台。

馬克宏一上台便緊鑼密鼓推動各項改革計劃,旨在復甦與改善法國長久以來積弱不振的經濟體質。法國經濟增長已停滯近10年,直至最近才開始有了一點改善,多數人的實質所得已在增加,為何黃背心運動的激烈程度更甚於歐蘭德時代?除了藥下得太猛;而且下得不是時候因素外,所有執政者都須知,把人民手上已有的拿走,又沒有其他可緩衝替代的誘因下,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件危險的事。

法國從1981年後,規定所有行業每周工時最多為35小時。2000年,法國政府又將全職勞工的一週法定工作時數;從39小時下修到35小時。相較於最標準的社會福利國家,如北歐的丹麥、芬蘭、瑞典,工時都仍分別定在每周平均工時40~48小時間。法國企業的負擔隨之加重,不僅支出成本更多,效率也無法和以往相比。同一時間,德國的生產成本減少了11%,但法國卻增加了3%。法國的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0.8%,僅德國的一半。近年經濟復甦速度甚至落後於一些歐盟邊陲國家。

●社會福利堆高形成經濟重負

法國的工時雖低,特休假卻高達30天。法國人6點下班後可以不接公司電話,很早就已規定假日不准營業。有些部門如果把午休和暫休喝咖啡時間扣除,每天工作時數可能會不到四小時,允許彈性工時的比率高達37.14%。雇主不得隨便解雇員工,失業津貼優渥。在法國目前的制度下,不須要工作、或者偶爾打些"黑工"就能過上「小確幸」日子。

法國勞工普遍認為經濟危機是企業應負擔的風險,勞工不應為此付出代價。勞團綁架老闆越久,勞工將可望得到越多,並認為綁架老闆並非暴力,而是談判的一部分,警方亦持此一觀點,是全世界極少如此奇特的情況。

由於只要有工作就不能領取救濟金,所以不少人寧可自願失業。目前全法國 40% 以上的人沒有工作收入,是靠著社會福利制度生活,而這中間還不包括沒有工作能力的嬰孩、正在就學的學生、以及 18~25 歲不算失業的年輕人(他們有專屬的社會救濟金)。全法國工作和不工作人口比例大約各半,50% 工作人口所繳的稅金,必須去供養全法人民。藍領工人可以精確的計時工作35小時,但是白領卻須要把手上的任務完成後才能下班。法國國民經濟支出的三分之一都用於福利保護,高於歐洲任何其他國家,是全世界最慷慨的社會福利系統之一,法國勞工則被指是全球最休閒的上班族。

企業主們抱怨這種政策阻礙了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使社會失業率不斷升高。於是馬克宏在去年(2017)推動"勞動改革方案"企圖讓規定鬆綁,企業主在有條件情況下,可以自由決定解雇不稱職的員工,但最低遣散費用從原來的1/5調漲為每年月薪的1/4。社會上仍發生了180多場示威遊行和4千多場罷工活動,連續幾個月的激烈抗議,最後不了了之。

●馬克宏政策不周延,時機不對

馬克宏新一輪的「鼓勵就業」配套政策,說白了就是要降低領救濟金和失業金的人數。是歷來改革最難的課題。就是如何把既得利益族群的「牛肉」拿走,而這群人正好也是當前抗議聲音最大的。不可否認,經改也的確傷害到一些無辜,例如部分銀髮族因為稅率基準改變而必須多繳稅,他們以往在工作線上付出過努力。不過,年金改革並不溯及過往,受到影響的是以後將要退休的人。

很多人對法國都有一個同樣的重大疑問,法國勞資雙方惡戰了幾十年,就業率奇低,工時很短,為何法國的國民生活在世界上仍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法國企業家知道國內勞方難搞,在國外投資設廠的情形早已很普遍。另方面,法國的科技一直保持先進,大部分產品的附加價值很高。

法國總統馬克宏上台後更是全力拚經濟,並以發展科技強勢為主軸。馬克宏試圖引導投資資金流向,鼓勵資金投資給新創企業,並提供租稅獎勵,以及擴大技術簽證計畫,藉以吸引外國專業人才。他還計劃簡化法令規範,讓成立公司更為容易。要將法國打造成一個新創企業的國度。繼美、中、德之後,法國更希望成為下一個 AI 發展重鎮,法國高科技產業崛起,正在一躍成為歐洲主要的科技中心。

2016 年春天,馬克宏高票當選的原因之一,他說:「我要幫助失業的法國人重回職場。」但很多已經懶慣的民眾,失業的原因並非工作不好找,而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可遇而不可求,後來馬克宏大罵這些人"懶鬼"的同時,反對團體正在集結當初過度期望他;卻又開始失望的這些民眾。法國最近的暴動狀況已使巴黎成了準戰場,只因環保能源稅宣布的時機不對,又沒有用心包裝,馬克宏主持的政府現在似乎正在岌岌可危!

●德國底氣強在勞工的工作效率

黃背心運動蔓延之勢,最近又延燒到荷蘭和比利時。恐怕仍有賴領導歐盟的德國介入協助才能力挽狂瀾。但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今年10月大選中挫敗,12月7日黨魁已換人,顯示許多德國民眾已厭倦了政府對歐盟整體謹慎妥協的作法,希望將關注重心轉回到德國本身的安全發展條件上,為歐盟的未來更添變數。

在德國,自從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工會方面在工時與薪資問題上,一直是支持政府與企業界的「共體時艱」;在2017年,逆勢復甦的德國經濟,GDP成長已突破6年新高、國內失業率亦創下兩德統一以來的歷史新低,因此在德國製造業制霸歐洲的同時,德國勞工也要求能喝到"利潤的肉湯"。今年二月,在經過34年來最大工會抗爭後,勞資雙方根據敲定的協議,未來有需要照顧家人的產業勞工,可以把每週工時從35小時下修至28小時,但最多2年。

用最短工時創造最大效率,德國能,因為在德國不會有人在上班時遲到早退、沒人會在工作時間滑手機聊天,午休超過半小時就不計入工時。臨時處理私事得把時薪扣還給公司,相關共識也是所有工會團體認同的做法,這在亞洲大多數國家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德國人一直是在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工作,以便在維持生產力的同時,也充份享有自己的休閒生活。德國有全世界最稱職敬業的勞工,來自德國百年來的優越教育方式和制度,他們的家庭教育也普遍強調負責守法,德國為何能?那又是另一課題了。

法國黃背心運動釀成巴黎大暴動,宵小趁機搶劫商店。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ESI15&aid=121170785

 回應文章

Paul菩薩
2022/01/15 17:30
應該廢除失業救濟金,而不是養老金和失業金同步減少,老人已沒有工作機會,但是失業人有
郁勝(PAESI15) 於 2022-01-18 21:16 回覆:
此說認同。

Paul菩薩
2021/12/14 14:23
給3樓:台灣年年出超,賺來的美元都換成台幣,多出來的錢就是通貨膨脹,都跑去炒股買房,以台灣物價和GDP而言,房價可說世界最貴,打房,課屯房稅其實沒用,因為通貨膨脹使得台幣實質價格下降,就是不值錢,釜底抽薪唯一辦法是多進口商品,消耗外匯

郁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16 18:12
美國為何可以一再搞 QE,卻不怕引發通膨,而且可以讓經濟指數上升?這一切都源於惡魔般的「美金本位」取代了早期的「黃金本位」,做為各國間貿易計價的匯兌標準。較簡的說法,美國只要不斷印美鈔,就可以讓全世界各國來共同負擔美債。
對此仍不理解的其他網友,請參考下文,我繞過專業術語,用最通俗的語法來解說~
美元無限膨脹的危機
https://blog.udn.com/PAESI15/79871688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15 17:56

   (1/2)

   從 伯南克出手的 QEx 開始

   就注定了 國際社會產業變化 與 生存系再平衡

   規則 的 "必然起伏與轉變"。

   那是一種 "微妙鋪陳過的 蝴蝶效應"。

郁勝(PAESI15) 於 2018-12-16 18:11 回覆:
所謂的 QE,即「量化寬鬆 」的簡稱,更簡的說法就是大量加印紙鈔,讓銀行可以有更多資金轉給民間信貸。世界上除了美國,其他國家只要加印紙鈔,就一定會引發通貨膨脹,由於幣值大減,物價一定會飛漲。
美國每搞一次QE,就有大量美金流入世界各國,去炒該國的股市和房地產,這個措施讓美國失業率下降,卻使其他國家;尤其非已發展國家的市場原物料價上升,股市動盪。美國資金在其他國家市場中賺飽後,又讓資金回到美國,被炒作的該國頓時失血;甚至引發市場恐慌,該國從通膨轉入通縮後,就是該國人民普遍鬧窮的開始,台灣有可能正處於通膨轉通縮的起始階段。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15 17:54

   (2/2)

  更別說,資產負債表上 擺明的 "之後必需回收",

   和顯然其於回收過程中,還可以 "因刻意創造的諸多波動",

   而再抽取 "明處 帳面上" 與 "灰色帶 帳面下" 的 無數筆 合法淨利潤呢。

   智者與智庫,何以人人均 "趨之若鶩",

   不是 擺明著嗎


*Sus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13 23:06

全世界的物價都高漲 只有台灣物價持平

連泰緬等東南亞國家 消費都跟台灣一樣了

甚至比台灣高 這種現象是好還是不好呢?

郁勝(PAESI15) 於 2018-12-14 17:29 回覆:
在大多數情況下,物價低是顯示社會經濟情況低下,例如1950~1960年代間,台灣的物價低,指數上升很慢。到1970年代物價和國民薪資都開始大幅上揚,1986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國民所得略超過物價指數,而且國民所得高低差距僅5比1。台灣在當年可能是全球民主國家中唯一的「均富社會」,是最特殊的經濟奇蹟。
2014年台灣的貧富差距達到110倍,以後大約都維持在100倍差距的上下間。貧富差距的計算是以綜所稅申報戶收入的高低作比較,實際的真實差距應更甚於此。因為高收入群的所得在大幅攀升,但有些受薪階層的收入甚至會低於20年前,形成一個標準的M型社會。
台灣物價低,大多集中在例如食物、油、水、電等民生物資類,但機械類如汽機車和奢侈品遠高於日韓或中國大陸。在這種經濟結構中,台灣窮人的日子還是比歐美的窮人好過些的。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11 10:46

人性貪懶,好吃懶做,永遠不變,

聰明政客討好人民,革命政客必然下台,法國將經歷一場翻轉革命。

瞻望未來,拯救年輕人是唯一藥方。

台灣亦然。

郁勝(PAESI15) 於 2018-12-12 18:04 回覆:
沒有任何一個制度是完美的。現在全世界的所有民主國家都面臨到同一問題,新的候選人為求勝選,就必須允諾新的社會福利政策,大餅不斷做大,財政愈來愈困窘。到了無可挽救時,也只好打掉重練了,結果有可能就是新一輪的"革命"?!

【無★言】家喻戶曉的中國人 — 包青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11 08:37

「但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今年10月大選中挫敗年底還有可能會再丟黨魁大位,

不是已經宣佈辭了嗎?

郁勝(PAESI15) 於 2018-12-12 18:03 回覆:
感謝提醒!已更正。
近日漏看了這條國際新聞。12月7日,「小梅克爾」AKK已獲選為德國基民盟的新任黨魁。沒有了「德國媽咪」梅克爾,德國內政外交都比想像中更艱困!整個歐盟的問題也將更難求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