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2/08 00:30:38瀏覽633|回應0|推薦3 | |
東海大學建築系讓他正式踏入學習建築,當時的環境在系主任漢堡德先生帶領下,提供了很寬廣的空間,不僅令學生得以發揮與摸索,更建立起引導建築成為一門思考的學問,姚仁喜說,漢先生不管是提倡的方法論或建築的精神向度也好,都把建築的深度變得更加深刻、更值得鑽研。他啟發了他對建築的思考,是一路走來的第二把鑰匙。加州柏加萊的碩士研讀深造,讓他接觸到建築的社會性關懷面,並和其它世界各地的同學交流,是一項豐富的洗禮。 真正踏入建築領域,需歸功於第三把鑰匙─李祖原建築師,姚仁喜笑著,「不做室內設計後,很榮幸成為他的合夥人,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開始學習如何做建築。」1985 年大元建築師事務成立,由於曾經與 Richard Keating 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到關心一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到最頂尖事務所到底做些什麼,協助他能夠很快的將公司運作起來並步上軌道。 從樂趣中創造工作 「我是一個拿工作當娛樂的人,具體的說,創作的過程、經驗非常有意思且刺激。」姚仁喜說。提起許多人常問為什麼選擇這一行,他認為,建築和空間設計與興趣、個性有很大的關係,「建築工作」是一個需要集合很多因素,包含人的需求、限制條件等,就像燒菜一樣,甚至更複雜,要依各種需求及考量因素將所有材料兜起來,成為一道色香味俱全並符合需求者的作品,這樣的過程是他熱衷並從中獲得樂趣的。 從事建築的行業,還有一項特惠,就是可以看到作品施工成形的每一階段,有許多行業的朋友常對他表示羡慕,因為最終會有個真正的成品屹立、呈現在那裡,當然,做好了就不能輕易更改,做不好它長久會存在著提醒著自己。 「人」是設計的泉源 談到創作時考慮的因素時,姚仁喜將把玩著咖啡杯的手舉起筆畫著,年輕的時候希望將很多概念 (concept) 放進作品裡,漸漸的年紀越大,反而越沒有這種東西,概念變得刻意和人為,釐清到最後,他只在乎著要發展出一種多面向的敏感與關懷,並將這些綜合起來。真實的建築成品在真實的生活空間裡對人很有用,這就是重點。他表示,不管設計什麼都會影響到使用的人,所以多去考慮對別人會有什麼影響而少去執著於自己概念完整的陳述,更為實在點。 設計是一種發掘的過程,說到這裡,藏在鏡片下的眼亮了起來,對姚仁喜來說,「建築」其實早因有一個基地、機能、業主、使用者…等時就已經存在,建築師的設計過程,就是把它發現出來,他的設計理念,即是歸究到自己的修練、修養,像鏡子一樣,鏡子擦亮自然就照得到東西,如果一味的拿筆在鏡子上畫,反而看不清楚畫的也看不清反射的。 在他的想法裡,建築本身影響到很多人,所以出發點即為什麼去做建築便顯得特別重要,若從利他的角度去思考並進行,那麼可能對創作人、建築師、設計師而言便較為長遠。也基於這點,當問到什麼樣的作品是令他滿意時,難怪他回答著,「能容納很多人、被許多人容納的,包容性大就自然比較長久、比較深、比較廣,如此的作品能讓我開心,因為看到大家快樂的使用著。」 網路科技在建築的一種趨勢 常有人幫姚仁喜在作品上貼了張標籤,名為現代主義,實際上他表示,現代感不是一個目的,建築的誕生主要是反應時代的一些狀況罷了,每一個建築物條件、情形都不一樣。 21世紀科技革命成為一種趨勢,自然而然對建築與空間設計也產生影響,網路的存在,將很多功能管理、整合在一起,設計者便不須自己去買一套常常要 update 的東西,或者培養自己的人不斷去學,而是使用一個專業單位的服務,不論軟體、資料庫、資訊等都已經擺在眼前,對未來勢必形成一種良性的進步。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