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在這裡,希望多一點台灣人民看到.對岸人民就不知道了.
把"歷史的先聲"拿出來了
想到一個笑話,兒女找到父親寫給母親的情書,問母親這是什麼,母親說,這是你父親的競選文宣.
百度"民主""人權"就是找不到伺服器.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510200007.asp
南方都市報 A02 2005/10/20
10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發表關於民主政治建設的政府文告。全文三萬多字,重點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主張。有評論認為,這也是近來中國官方使用“民主”一詞最多的一份文件,雖然內文多是早已熟悉的內容,但直接且專門表達“民主政治”之命題,也帶來了諸多耐人尋味的深意。
深意是不必去刻意尋味的。中國這幾十年的社會進步,訴諸生活多元化,訴諸經濟市場化,也必然要訴諸政治民主化。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扣應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邏輯,扣應世界文明的主流方向,也當然應當扣應執政黨的政治理想。而且這一民主政治關乎國家前途的闡述與強調,更是中國共產黨早在獲得執政地位之前的一貫聲音。今天的重申,對曾經的重溫,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艱辛盡在其中。
中國幾千年的古代歷史,並不產生民主政治的沃土。再怎樣的牽強附會,也不能將孟子之言“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理解為我們的祖先是在主張民主思想。近代中國的政治實踐,也不能令國人獲得滿意的民主效果。復辟的鬧劇,軍閥的紛爭,政黨的獨裁,充分說明民主的口號與民主的建設之間距離遙遠。白皮書引用“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之句作論,正說明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既要反反民主的大傳統,也要反偽民主的小傳統。這無疑就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最大國情。它決定著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乃是需要最最持續的努力與清醒。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政治建設,當然是國情之下的選擇。但選擇的只是不同的路徑,而有殊途同歸的目的地。因為“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白皮書的這一開宗明義,比更具體細緻的建設項目更能體現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追求。只有如此,中國共產黨人認知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流弊,但決不否認西方制度對民主政治的既有貢獻和整體民主政治的光榮;中國共產黨也坦誠自己在民主建設探索中“走過彎路”——“特別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嚴重錯誤,使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經歷了嚴重挫折,留下了沉痛教訓”;中國共產黨也不會爭辯和假裝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已經完美無缺、大功告成,而是清醒知曉“對權力運行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有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的民主觀念和法律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尚需擴大。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不同的國情,有著同樣的民主要求,也要有同樣的建設努力。國情性的特色路徑,最終是要走向普適的民主。這一點,在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民眾向“政黨獨裁、主義獨裁、領袖獨裁”爭要民主、對世界文明的進步方向謳歌民主之時,就早無疑義。聽一聽60年前抗戰勝利成定局、建國方略需共識的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怎麼說——
“民主與不民主的尺度,主要地要看人民的人權、政權、財權及其他自由權利是不是得到切實的保障……中國共產黨一向是忠實於它對人民的諾言的,一向是言行一致的,因此它的綱領中的每一條文與每一句語,都是兌現的。我們決不空談保障人權,而是要尊重人類崇高的感情與向上發展的願望。”(《解放日報》1941年5月26日文)
“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貨,不是代用品。把一黨專政化一下妝,當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雖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願望相去十萬八千里。”“不結束黨治,不實行人民普選,如何能實現民主?把人民的權利交給人民!”(《新華日報》1945年1月28日文、《新華日報》1945年9月27日社論)
在那個家國命運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貢獻自己的民主主張,抨擊反民主與偽民主的一切反動。1944年毛澤東在與謝偉思等人的談話中,更有明確的表達:“我們並不害怕民主的美國影響,我們歡迎它”;“我們的經驗證明,中國人民是瞭解民主和需要民主的,並不需要什麼長期體驗、教育或‘訓政’。中國農民不是傻瓜,他們是聰明的,像別人一樣關心自己的權力和利益。”
在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國情下,這些偉大的聲音,需要不斷地重溫,需要不斷地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