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04 03:50:19瀏覽594|回應1|推薦3 | |
"沒有美國的信任與背書,不論是陳水扁或馬英九,日子都不會好過。" 推而廣之,沒有美國的信任與背書,任何台灣領導人,日子都不會好過。研究台灣政治,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http://www.zaobao.com/yl/tx060328_502.html ● 王家英(香港) 馬英九出任國民黨主席以來首次訪美,發表連場演說,又頻頻接受媒體專訪,而美國則以高規格接待,包括安排他與副國務卿佐利克進行閉門會談。 由於馬氏已成為泛藍新共主並誓言要帶領泛藍重奪政權,所以,他的整個行程被外界視為到美國“面試”,而面試的重點在於他的兩岸觀能否讓美國放心。 外界將馬英九訪美視為“面試”,儘管頗有羞辱意味,但確實道出了臺灣在美中台不等邊三角關係中的處境。沒有美國的信任與背書,不論是陳水扁或馬英九,日子都不會好過。相信正是這個原因,陳水扁兩次就職演說的內容,都先讓美國過目才正式發表。雖然年初他公開表示“廢統”,但最終還是在美國壓力下以“終統”收場。 事實上,為了減低“終統”對台美關係的損害、穩住美國對他的信任,陳水扁日前在接見美國在台協會新任處長楊甦棣時,特別保證台美之間不會發生“意外”,並主動提到他過去承諾的“五不”。 當初,美國只要求“三不”(不宣佈臺灣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統獨公投),而其他“二不”(包括不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及“兩國論”不入憲)是他自己加進去的。由於陳水扁對楊甦棣的講話適值馬英九訪美,臺灣輿論都指陳水扁是要藉此向美國示好,扁馬較勁爭取美國歡心的意味不言而喻。 基本主張與美國相似 馬英九訪美期間的言論均集中於兩岸關係,他欲向美國表明泛藍重新執政不會損害美國利益的意圖,是彰彰明甚的。他的講話要點包括:一、從1912年開始,中華民國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從來沒有改變,只是名字不叫“臺灣”而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現狀原本就是獨立的,不必宣佈獨立兩次。 二、中華民國在1949年遷台後,儘管大部分領土不在控制之下,但不會影響其作為一個國際法人的身份;“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三、根據台獨人士的說法,宣佈獨立要採取新的名稱,如“臺灣共和國”,但馬英九十分反對,因為根據現行憲法不可能做到,同時這樣會把臺灣帶進危險的境地。 四、國民黨一旦重新執政,會重回“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與北京展開對話。國民黨不會追求臺灣獨立,也不會追求立即與大陸統一;國民黨追求的政策是維持現狀。 五、為了促進兩岸復談,馬英九建議兩岸建立臺灣國際參與的“暫行架構”,希望兩岸透過善意與互信的談判,讓臺灣有尊嚴地爭取更多國際空間,以降低臺灣人民的台獨訴求和達致兩岸雙贏。 六、國民黨以東亞區域穩定為關注點,推動臺灣扮演穩定力量,促進區域穩定,做一個負責任的和平製造者,不做麻煩製造者。因為著眼點在區域穩定,臺灣仍需要適度的軍購。 初次面試合格 毫無疑問地,馬英九所表達的兩岸觀,基本上已走出了早前他提出的“終極統一論”和“台獨選項論”的左搖右擺,全面擁抱美國所定義的維持台海現狀的立場。美國所定義的台海現狀十分簡單,即法理上兩岸並未分裂,但現實上兩岸政權處於分離,故此在法理層面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但在現實層面,美國反對北京以武迫統,並承諾臺灣的安全,確保兩岸政權的分離現狀不會因北京單方軍事行動而改變。 馬英九以“中華民國主權現狀”對應北京的“一中原則”,一方面表明不追求法理獨立,另一方面承諾不推動兩岸急統改變美國在亞太區的戰略佈局,同時強調維持適度的軍購以擔當東亞區域的穩定力量,他的兩岸觀明顯與美國趨同。 從這一角度而言,作為首次“面試”,馬英九的表現應能讓美國滿意。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邁向總統選舉之路上,馬英九已得到美國的全面祝福。對美國來說,通過“面試”的意思,只是一個合資格的候選人而已。畢竟,信心與信任不可能通過一次“面試”就全部建立。 換言之,類似的“面試”相信仍會有,而美國則會在同一期間小心觀察和評估藍綠互動及臺灣內部政治發展的種種變數,才會在適當時候確定其對下屆臺灣總統人選的偏好。 在這一意義上說,美國這次高規格接待馬英九,不無向陳水扁和民進黨施壓的味道。明乎此,前述陳水扁對楊甦棣的保證,應是美國所樂見的。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所研究副教授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