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宣佈】Whoops,不小心刪了一些值得保留的討論
2021/06/27 04:14:13瀏覽62857|回應11|推薦15

剛剛在清除新留言的時候,不小心把整個第一頁都刪了。這裏包含了一些值得保留的討論,我也沒有辦法讓它們在留言欄復活,只好拷貝到新文章裏發表於下:

有關《三體》、劉慈欣和科幻

AbzX5 於 2021/06/24 22:05 問:

你的观察是正确的. 刘慈欣自己就认为, 假想有想象力的未来技术反而是科幻作品最重要的部分, 社会反应是次要的,这是他的作品特色. 我本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直到发现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把幻想技术当真了. 文艺作品越是明确的让读者意识到这只是小说家言, 创作自由越大, 这是一种很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

王孟源 於 2021-06-25 01:33 回覆:

真實的科技探索,是10000個可能方向(“點子”;不過不是劉慈欣這類民科級別的點子,而是行内人做研究過程中想到的點子)裏,只有1000個經得起理論初步檢驗;這1000個之中,只有100個能通過第一級的實驗驗證;這100個之中,只有10個能在簡單的效費比估算後過關;然後這10個點子交給創投基金,基金只要10個裏有1個搞成,就算很了不起。

科學的根本在於求真,技術的關鍵在於實用,民科級別的胡思亂想,反其道而行,那麽流行之後成爲騙術橫行的思想基礎,在所必然、是事先就可以簡單預見的。這也是我昨天說“科幻的核心從來就不是科技”的邏輯根據:既然是民科幻想,當然是假的、不實用的,這樣的“科”和“技”,其價值是絕對負面,越是當真、越是受歡迎,對社會民心的腐蝕就越大。

科幻作爲虛構小説的一個類別,有什麽特別的價值?一般小説的優劣,取決於對人性的描寫是否深刻全面。人類歷史上可能出現的遭遇,已經包含了所有文學創作的需要,根本不必再去憑空創造虛無的假科技背景。所以硬要去假想科幻,就只能在科技或者其社會影響上做文章;既然前者是危害極大的錯誤方向,做社會探討不只是理想中的目標,而且可以用嚴格的邏輯推論證明是唯一值得寫、值得讀的作品類別。

以上我用三個段落就完成科幻發展方向的論證,糾正了大陸科幻圈子數十年的迷思。在這之前,中國的文學和社會學學者沒有一個能達到正確的結論,這不是整個文科教育出了大問題的又一個表徵嗎?

AbzX5 於 2021/06/25 02:41 問:

非常有趣的观点, 没想到王先生的观点这么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这个左翼的戏剧家就反对主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什么像什么, 以及后世逼真的好莱坞特效等等), 而认为应该在观众越来越投入看戏的时候, 想办法让观众清楚地知道这是戏, 自己在看戏. 他认为, 社会会制造一些虚幻的意识, 比如说讲一个穷家女爱上富二代,经过剧作家重重巧妙的可信的安排最终结局美满, 这使人相信阶级背景差异这么大, 却还是有可能实现,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象, 会麻痹人的心智, 使人忘记身处的社会存在强烈的阶级剥削. 这种戏剧使得人们短暂地忘记自己所处的现实, 并且觉得自己也有机会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改变生活, 就像中彩票一样, 而忽略了绝大部分人是不会中彩票的.

虽然我对王先生严厉反对硬科幻的说法持保留意见, 我从来觉得硬科幻也只不过是游戏, 毕竟民科不能当真, 但考虑到现阶段不少大众的确被迷惑, 而科技的发展又太过专业, 所以同意的确要加以批评. 如果将来硬科幻的作品能够通过各种方法"疏离"观众, 透过某种办法, 反复提醒观众这是戏, 不得当真, 那么我认为还是可以接受. 在大众对科技发展普遍树立正确的观念前, 现阶段只能严厉批评了.

王孟源 於 2021-06-25 04:54 回覆:

你誤解了;我的結論並沒有那麽極端。

“逼真”純粹只貢獻爽度,對普羅大衆是投其所好,我不反對。真正重要的是知識分子的態度,必須有超越普羅大衆的理性覺悟。這個覺悟如果能來自觀衆對議題的深刻瞭解,那是最好;但若是連知識分子級別的觀衆也被迷惑了(這正是“宣傳洗腦”的定義),那麽就必須堅持對事實真相的尊重,而放棄部分擬真的程度,總比禁掉虛構元素要溫和容易。尤其這裏我說“放棄擬真”,指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在真實世界中的姿態;劉慈欣高興寫三流作品,普羅大衆喜歡看,那都由他們,但主流知識分子必須知道他在胡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於 2021/06/26 15:10 問:

我在中學時,閱讀科幻爽文(其實內容幻想居多,科學成分趨近於零)曾帶給我天馬行空幻想的樂趣,也多少保持住我對以科學方法探索未知的興趣,後來接受了嚴謹的科學訓練,自然也就不為其所迷惑。我本以為科幻爽文爆紅,引起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是好事,可是經先生分析後,才知其整體與長遠的害處。請教先生對培養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或者是正確面對科學的態度,有什麼好方法?更深一層,這個社會的資源有必要用來普遍培養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嗎?

王孟源 於 2021-06-27 00:33 回覆:

我説過了,“爽”的成分純粹是糖衣包裝,兼有娛樂和吸引效應,本身並非負面。科幻作品中充斥假科技、真幻想,也是天經地義,原本就在於探討人類群體對新奇環境背景的反應,背景條件是否切實際不是問題,反應是否合理、與現實社會的對照是否有意義,才是重點所在。甚至原創性都不是決定性因素:我近年遇到最好的科幻作品,是《The Expanse》,其中關鍵的科幻前提假設是人類找到早已滅亡的外星文明所遺留下來的超光速星際旅行系統。對科幻稍有涉獵的人,都應該立刻注意到這個點子正是1978年雨果獎得獎作品《Gateway》的核心假設,後來已經有無數小説和游戲模仿過(例如《Mass Effect》)。但是這幾個系列所描述的人類社會各各不同,對“新發現”的反應也各異,所以各自有其價值。這和劉慈欣照抄Niven的點子,純粹是爲了唬沒見識的讀者,根本沒有用來探討社會議題,完全是兩回事。

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中有自然法則、天然資源、也有技術能力,而且越到後來,後者的重要性就越高。科幻在超越現實的新奇前提假設下,才能用以往未有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社會的作用機制,其實可以比只談人性的傳統小説更爲宏偉、深刻。劉慈欣反其道而行,爲了“以弱勝强”的爽,必須在故事後段硬是掏出“新科技”來推翻既有的邏輯限制,如此幼稚低級的作品,有腐蝕人心、危害家國的效應,不是很自然的嗎?

至於要培養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的確正是科幻的實用貢獻之一,但是必須是好科幻,不把幻想成分硬拗成真實的。換句話說,一般讀者成長超過初中程度之後,就應該普遍明白科幻作品中的“科技”不能當真,否則反而有大害,而始作俑者自然成爲理性知識分子應該全力打伐的對象。

有關城鄉發展和人口密度

AbzX5 於 2021/06/25 18:12 問:

既然谈到新大陆, 王先生对中国的"人多地少"有没有什么战略提议?

中国许多战略难处是人多地少造成的. 由于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少,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 中国不得不对土地开发做一些严格的管制. 农业用地与宜居城市建设用地严重重合, 导致了房产用地供应不足, 投机分子更是利用供应不足, 导致房价进一步飞涨.

我记得, 历史上法国人为了保卫北美新法兰西殖民地, 建立了Fort Du Quesne阻挡英国人西进. 英国人早期在东海岸13州建立的农业, 和欧洲本土相比, 并无特色, 而直到英国人打下Fort Du Quesne并改为匹兹堡Pittsburgh后, 才一路占领中央大平原. 虽然当时英法斗争可能主要在富庶的亚洲殖民地, 但对未来的美国人而言, 打下匹兹堡无异于满清攻下山海关, 从此进入富庶的中原, 是真正的"北美入关学". 中央大平原举世罕见的肥沃土地和粮食生产, 在芝加哥装船, 在铁路未普及的年代, 就能通过五大湖运送大西洋, 源源不断穿过窄窄的大西洋送往欧洲旧世界出售, 使得今日美国人仅粮食上, 就获得天量的洲际资源, 发了大财, 战略回旋余地极大. 这大概也是芝加哥喜欢吹嘘自由市场的原因, 因为从诞生那天起大概就不用担心供应和消费问题, 更是有发达的农产品期货交易.

中国经过漫长发展, 人口已经密集, 这个世界恐怕已经没有什么新大陆了, 如果想要人人过上美国的居住条件, 并保障粮食安全, 只能(1)发展更节地的农业革命性新技术, 而且要规模经济可行 (2)海军成为世界第一, 能强力保证海外粮食贸易而不必担心被封锁.那么依照王先生的经验, (1)和(2)哪个更容易做到, 会先发生呢?

如果中国能有办法解决粮食安全, 这将大大增加战略回旋的余地, 民生财富也会有巨大进步.

王孟源 於 2021-06-25 23:03 回覆:

250年下來,人類經濟活動的結構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國家中農業產出在GDP佔比極低,唯一的戰略意義在於國安方面。再加上農耕地不足(其實淡水供應也是限制中國農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在當代大量消費動物性蛋白質的前提下才有的問題,在國安受威脅時,可以簡單暫時改爲遠較高效的植物性口糧。所以中共固然始終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以避免被掐脖子,但這是建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政策偏重,並不是客觀情勢出現了什麽特別危急之處。

AbzX5 於 2021/06/26 00:55 問:

王先生的意思是, 如果愿意暂时性的吃素, 吃植物蛋白, 从国家安全上讲, 中国耕地实际上还是够的, 只是维持吃肉蛋奶的消费, 耕地才显出不足, 目前对土地的严格控制更多的是政策惯性?

我认为未来获得海洋霸权后, 土地保护可以适当放宽. 我自己是这么计算的. 美国2020年海军军费两千亿美元, 假设每年折旧10%, 那么美国海军整体资产大约相当于两万亿美元, 而中国粮食年产量是1.3万亿斤, 假设中方投入和美国一样多的钱来建设一支海军, 保卫同样多的粮食贸易(当然实际国际粮食交易没这么大), 成本为每斤粮食1.5美元, 等于一斤10元人民币, 而国内粮价大概4元一斤. 这样一来, 不难看出, 建设一支海军保障全球贸易, 并在获得海洋霸权后适当放宽土地管制更为划算. 人类目前的生物技术水平, 大概还不能做到以10元一斤的成本, 不依靠耕地"合成"粮食.

王孟源 於 2021-06-26 05:04 回覆:

你擔心的,都是很次要的考慮。如果中國不再有任何外來的威脅(在未來20年達不到),都市計劃也不應該有本質性的改變。這裏我所指的是人口密度;美國式(尤其中西部)的大洋房、大間距規劃和全世界其他先進工業國家相比都是極度的奢侈浪費(澳洲可能例外),而且有著種種的惡劣後果:不但憑空强迫人民時時開車,而且公共設施效率低、成本高,導致地方政府財政普遍極爲困難,以致現在連Biden都想要拆除部分高速公路。

城鄉發展是普世問題,更合理的先進經驗到處都可以借鏡,例如荷蘭的道路規劃就值得有興趣的讀者去研究一番。

有關美國籌劃中的新冠溯源宣傳攻勢

Submarine 於 2021/06/26 11:56 問:

我倒是觉得您的担心恐怕会成为现实。高层确实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缓不救急,整个系统的调整是个大动作,现在只能依靠外交力量在斡旋和反击。美国确实挑选了最为有力的攻击点,也是最有可能拖住中国崛起势头的方法。半导体上的失利导致发展被延缓几年的时间,就是不知道宣传战上一连串的失利是否可以拖垮中国?

王孟源 於 2021-06-27 01:03 回覆:

中方與歐洲生醫研究機構有合作關係的專家不少,沒看到任何動員跡象,真讓人百思不解。

有關國家級人才的選拔和培育

路哥哥 於 2021/06/26 14:17 問:

古今人才对比是否合适?比如刘邦的班底,韩信好像没学习过什么东西,就变成军事奇才了,张良也就莫名其妙得到一本书。类似朱元璋很多也就是身边的一些穷哥们。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也有不少没什么文化但是会打仗的将军。这是不是古今人物智商差不多,但是今天的社会复杂度要远高于古代。类似以前的土法炼钢入门简单,今天的高级钢铁冶炼就难了;农村很多人都会盖房子,但是盖摩天大楼却要非常专业的人才。因此古代那些人才,凭借是个人的机智,今天确实需要非常专业的训练才行。因此很难说据此说古代的训练比现在好。

王孟源 於 2021-06-27 02:28 回覆:

你把一流和一般人才混爲一談了。如果全中國有大約一千多個一流天才,這個標準不正應對著百萬人選一嗎?你心目中的那些專家真的夠格嗎?那個公開質疑楊先生的研究生,顯然自以爲了不起,但他到了二十好幾,連自己行業的基本原則和定位都搞不清楚,把王貽芳這種四、五流學人當作神仙一樣膜拜,說他是九流可能都太寬厚了。

雖然最近我把選拔、教育和獎勵機制並列,但那是因爲在現代專業細分的背景下,二、三流的人才也可以有重要的貢獻。其實對真正一流的頂尖人物來説,只有選拔才是最重要。人類的聰明才智固然有其上限,但這個上限依舊遠高於一般人的想象,只要思考訓練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格物致知的基本條件滿足了,自然有天才能脫穎而出,回應時代的召喚。

當然專業細節的指數式繁衍,的確會把精煉的工匠技術和獨立的天才創造混肴起來,也可能成爲浪費時間精力的泥淖。尤其是行業組織一旦達到足夠規模,就自然有官僚慣性,即使無正事可幹,也必須繼續發明出新課題來忙碌,高能物理理論去搞超弦是典型的例子。你覺得真正一流的人才,是那些留下來寫出無數玄學論文的“大師”,還是有足夠見識和膽氣、願意堅持科學原則而轉行,另外開創出新事業的人?

【後註】經常有些時事話題,整個華語世界都缺乏精確深入的解讀;如果有人問,其實我很高興解釋清楚,但這些話題如果太瑣碎,尊重部落格的讀者反而不想提起。以往我可以在《觀網》做簡單評論,但那裏的讀者水準下降太多之後,我也失去了一個傳播正確訊息的管道。雖然這篇正文沒有單一主旨,是博文中的異類,但也剛好適合我閑聊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時事。

首先,昨天(2021年六月26日)土耳其宣佈正式開建Istanbul運河。這裏的内中奧妙,在於1936年的Montreux Convention,容許土耳其收回對Bosporus海峽的主權和管理權,但規定不能收通行費,也不能憑空設限(所以當年對Varyag是基於“安全顧慮”而做的特別安排)。近年來,海峽的交通流量早已觸頂,Erdogan卻故意不花錢疏浚,反而積極籌備投資興建與其平行的新運河,其第一步用意很明顯地是爲了創造一個類似蘇伊士運河的搖錢樹;要能管制軍艦出入,則必須先逐步讓海峽“自然”擁塞封閉,這應該是Erdogan的長期目標。所以如果幾年後運河建成,海峽就忽然出了“意外”而必須進一步減低通行量,我一點也不會驚訝。

同樣在昨天,英國衛生大臣Matt Hancock因對情婦做利益輸送而被迫辭職。表面上這是西方國家政客調皮搗蛋被抓包後的正常收尾,但這裏有兩個非常不正常的細節:1)整個Johnson政權的每位大臣,幾乎都爆發過婚外情關係或者利益輸送的案例,尤其是Johnson自己案情特別嚴重,卻因爲選民只關心Brexit,而從來沒有人必須正面道歉,更別提引咎辭職;2)這次揭發Hancock醜行的,不是反對派媒體,而是向來在幕後主導保守黨的Murdoch手下的《Sun》(《太陽報》)。《太陽報》用頭條去揭自己人瘡疤,其離譜程度類比於(假想的)《蘋果日報》報導黃絲貪污侵占捐款,絕對不是爲了正義、公理或對事實的尊重。這裏必然是Murdoch先決定要開除Hancock,然後才找藉口。至於Hancock必須下臺的真正原因,雖然有一點可能純粹是為去年疫情防治搞得亂七八糟而背鍋,但我懷疑有更嚴重的私下衝突(因爲上周Dominic Cummings剛剛爆料,Johnson曾經大駡Hancock是“Fucking hopeless”),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公佈。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64376156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林庭雨笙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重发)假大空的空与必要的科研投资成本
2021/06/28 09:47
王老师你好,您在本文回复中提到过一万个科研方向中能有一个最终实现实用就不错了。结合您以前提到过学术圈中存在的“假大空”现象,那么,您认为那些未实现实用的9999个科研方向应该属于“假大空”中的“空”呢?还是说,它们并不属于“空”,而应该算为必要的科研投资成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空”与必要的投资的成本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系统确实不稳定,我切换成旧版感觉好些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6-28 10:19 回覆:
不完全一樣。“空”指的是做了相當嚴肅而且費工夫的研究或實驗,卻沒有正面成果,爲了個人職業生涯或對資助方給個交代,依舊必須發論文;而我在正文所提的失敗點子,可能並不需要那種至少4-6個月的投入就可以排除實用性;如果是商業性公司的研究部門所作的努力,即使花了大工夫也不會公佈這類負面結果。當然,還是可能有少數案例是有交集的,亦即當一個點子在學術界傳開,又需要相當時間才能驗證可行性,那麽做實驗的人員就會有動力發表即使是負面的論文。
在預先的價值判斷和資源投入上,兩者倒同樣是無法避免的成本,而且管理單位在獎懲上也必須寬容這些結果,否則就會鼓勵造假撒謊,那才是真正糟糕、不可接受的行爲。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