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9 14:41:32瀏覽1415|回應0|推薦1 | |
(按上圖進入書籍介紹頁) 書名:巴斯特的耳朵(Buster’s Ears) 作者:瑪莉亞.恩尼斯坦(Maria Ernestam) 譯者:李佳純 出版:三采文化 (感謝提供試讀機會: http://blog.roodo.com/dali_novel/archives/9809709.html) 「愛人的人永遠是輸家」? 伊娃在五十六歲生日那天收到安娜克萊拉送給她一本上面有玫瑰圖案的日記本。安娜克萊拉是她的孫女,年紀最小,個性卻陰沉而寡言,然而似乎卻最能看透她的內心世界,送日記本此舉更讓伊娃有了寫下人生回憶錄的契機,於是伊娃在日記本第一頁寫下:「我七歲時決定殺了我的母親,直到十七歲才完成我的決定。」 伊娃小時候母親在外是個最亮麗大方的花花蝴蝶,總是在人群中飛舞著吸引所有目光,於是在外人眼中母親的美麗使伊娃的家庭完美無暇;然而母親在家卻總是一副自私自利、易怒刻薄的晚娘面孔,她從不稱讚伊娃任何值得嘉許的行為,甚至會在外人面前極盡嘲諷她的任何小缺失,「我母親也不喜歡我。我學會如何喜歡並照顧自己。妳也應該這樣。」當伊娃渴求母親的愛時卻只得到這一句話。這樣殘酷的經驗讓她在自己當了母親後試著給女兒最飽滿的愛,然而過度的愛與原諒卻反而成為令人窒息的情感阻礙。而伊娃的父親雖然總企圖站在伊娃這邊,但他的懦弱與無能卻也總是讓伊娃感到失望,於是父女兩人處處忍讓和逃避母親的刁難與無情來讓日子更好過。 「我打開手,看見項鍊割傷手,血開始向外滴。沒關係,這樣很好,現在痛是在我的手上,而不是其他地方。」 在經歷一次次的被傷害與失望後,伊娃終於下了一個決定。她開始訓練自己的身心靈來承受這個黑暗的計畫,她不僅無情地找尋代罪羔羊來紓解心中的仇恨,更視這些舉動為學習的過程,好讓她學習到如何利用與操弄他人的感情來壯大自己復仇的能力,這一切都是為了預習最終的目標——「我決定殺死我的母親。這是個遙遠的決定,我必須計畫並且訓練自己,但我被迫需要除掉她。因為我知道我必須在她和我之間做個選擇。只要她活著,她就不會讓我活著...」 「隱藏的刺讓人流血。然而,花瓣是如此令人痛心的美。」 隨著回憶一一揭露,伊娃陰鬱而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都躍然於日記本上。然而閱讀時,即使會為伊娃小小心靈所想出的各種邪惡計謀,與她從她母親身上學到的無情嘲諷造成的種種轉變感到害怕,但我卻也忍不住因她的遭遇而感到這一切似乎情有可原、甚至理所當然;於是我會為她必須承受母親口中吐出針扎般的一字一句而難過,也為她因生存而被迫一步步扭曲變形的靈魂而心悸,更為她即使口口聲聲說明自己已經失去愛的能力,卻又能從許多細節看出她渴愛的呼喊而心酸。「我沒有罪惡感,也許這是最奇怪的。」她這麼說,但卻在字裡行間掩飾不了她希望得到救贖與赦免的心願。 這些矛盾與悖德的心情讓我在閱讀《巴斯特的耳朵》時心裡總像在進行一場拔河賽,一面被伊娃拉進她將弒母合理化的思維中,一面被慣常的倫理道德所拉扯,深怕自己會開始認同她,即使身為裁判的我早已知道了輸贏。 「我的玫瑰或許會咬人,但是受傷的風險是可預見的,因此我才走近。」 《巴斯特的耳朵》作者瑪莉亞.恩尼斯坦不僅讓這個情節複雜、時空交錯描述的故事順暢而不虛假,更使用大量平易近人的比喻創造出許多詩般而能撩動人心的字句,讓我在體驗閱讀的情感波蕩的同時,也能享受優美文字帶來的層層漣漪。 而正如從頭至尾貫穿的玫瑰意象,閱讀《巴斯特的耳朵》也像在接近一朵因細心灌溉而正盛開的玫瑰花,看似美麗,但若一不小心就會被刺得渾身是傷,但即使知道有刺,仍會讓人忍不住想要靠近體驗被刺傷的感觸;也像伊娃的人生一樣,看似美好但卻充滿陰暗而不可言說的秘密。 「再怎樣大刀闊斧去做,天意仍決定了一切。」 針對上句,雖然自我努力和天意都很重要,但最後的最後我忍不住想要八股一下。《巴斯特的耳朵》中母親天生(部分也是從她母親身上學來的?)的殘酷與伊娃小時候為生存而學習的邪惡都是書中令人起雞皮疙瘩的重要關鍵,然而追根究底,是母親對女兒的怨恨所致,可能怨她讓自己失去青春、怨她破壞自己的姣好身材,甚至怨她日漸美麗的臉龐與散發青春氣息的胴體將奪去自己世上最美的稱號,就像《白雪公主》的繼母后與魔鏡一樣。然而除了平反”繼母一定邪惡”這個陳腐的觀念外,或許《巴斯特的耳朵》也是一個寓言故事,告訴這些不負責任的母親若是違反天意與自然的規律,傷害的不僅是親人的情感,自己更會遭受同樣的下場。 「我再也不相信有邪惡繼母。『繼』這個字只是讓可怕的東西變得不那麼可怕。跟繼母無關,而是像我母親這樣真正的母親。」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