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9 17:09:17瀏覽1880|回應0|推薦12 | |
夏天登山健行太辛苦,我們今天改走知性之旅,要到結合工藝、表藝、民藝、文藝及文創的園區「宜蘭傳藝園區(傳藝中心)」。
↓我們開車走【國5】,下「羅東交流道」,轉<五結鄉>,約10分鐘就到「宜蘭傳藝中心」。這裡的停車場每小時30元,當日最高60元/次。還沒進園區,在售票亭前的廣場,就可以欣賞很有藝術感的地板造景。
↓傳藝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每天的9:00~18:00,票價為成人150元;如果辦年卡(350元),可以一年內無限次入園,園區內消費還可以享9折優惠。
↓園區佔地廣達24公頃(約24座足球場),還有「冬山河」的流域流經園區。
↓園方建議遊園的小撇步『傳藝333』,也就是『3建築』:文昌祠/黃舉人宅/廣孝堂、『3街』:文昌街/魯班街/臨水街、『3館』:曲藝館/展示館/蔣渭水演藝廳,只要依著『傳藝333』走,便能走遍「傳藝中心」90%的景點。
↓「傳藝中心」有定期與不定期的表演及展覽。
↓來到園區的門口,有一面長滿藤蔓的高牆,也很有藝術感;還有一對包著客家花布的大擲筊的聖筊(有人說是上、下弦月),也貼近「傳藝中心」的形象。
↓進入園區內,首先走的是『3街』中的「魯班街」,沿途兩旁有高高的椰子樹。
↓「魯班街」上有許多以「工藝」、「工坊」為主題的建築及店家,因此以『工藝祖師』魯班為街名。
↓來到另一條一般遊客印象比較深的「文昌街」,兩旁都是傳統紅磚外牆加精緻雕塑的建築,晚上走在這條街上,還有燈籠點綴其間,會更有文藝詩趣。這條經典的大街,還曾出現在電影《大稻埕》的場景中呢!
↓「文昌街」上有許多以「民藝」、「文藝」、「文創」為主題的店家,可說是園區內最重要的一條通道;街頭有「文昌祠」,街尾有「廣孝堂」。
↓看到一座現今已不常見到的「石磨」,為增加趣味,取名「石來運轉」,只要『磨轉七圈,好運就來』。
↓據傳「石磨」的發明人是魯班,魯班是春秋時代一位優秀的發明家。當時人們要吃米粉、麵粉,都是把米麥放在石臼裡,用粗石棍敲搗,很費力,搗出來的粉有粗有細,而且一次搗得很少。魯班因此發明「石磨」,可大量且省力磨粉,磨出來的米漿細緻均勻,許多農村現今都還在用「石磨」磨麵粉。
↓在「文昌街」街頭有一座「戲台」及「廟埕廣場」,看到有一團戲班正準備進行「怪盜․神判․綠珍珠」的戲劇表演。
↓戲班一團十餘人,就在「廟埕廣場」表演了起來,團員們個個身手矯健、唱作俱佳。
↓表演從「廟埕廣場」起頭,慢慢地,沿著「文昌街」往前行遊街,沿途遊客紛紛跟著遊街了起來。
↓表演有時也會與遊客們互動,遊客也與團員們拍起照來了,現場氣氛相當熱絡,讓大家暫時忘了高照的艷陽(其實表演者穿著戲服更是辛苦)。
↓表演團隊來到「文昌街」與「臨水街」交界處的「臨水劇場」,遊客們也陸續排隊進入劇場內。園區內的各場表演,都不需額外付費、自由參加的。
↓大家陸續就位,舞台兩旁有大型字幕。今天有不少小朋友來到「傳藝中心」校外教學,應該是趁著放暑假前最後幾天的空檔出來活動的。
↓此座「臨水劇場」,利用輕巧的窗簾片,達到通透的半開放性空間,坐在觀眾席上,雖無冷氣、電風扇,仍可感覺到透風的涼意而無燥熱感。劇場平時也能做為禮堂、觀賞河岸水景的靜思休憩空間等多功能使用。
↓演出的團員們陸續現身。「怪盜․神判․綠珍珠」的劇情,描述【東海龍王】的綠珍珠被盜,其追蹤及審判的故事。
↓團員們在舞台上更能發揮專才,配合燈光、音效、場景、道具等的協助,故事內容也精采,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
↓表演時間約30分鐘,結束後,觀眾們意猶未盡地陸續從各個出口離開。
↓「臨水劇場」前方這一片是「中央廣場」,這間中式建築,是『3建築』之一的「廣孝堂」。
↓「臨水劇場」所在的「臨水街」,就是臨著「冬山河」的水域,岸邊有三頭白色烤漆鐵條製的水牛藝術雕塑。
↓這件作品名為《犇牛迎新》,「草綠犇(ㄅㄣ)牛臥,三牛接福來」。犇即「奔」,形容三頭牛一起前進奔跑,力量不言而喻;迎與「贏」音同。「蘭陽平原」上的台灣牛,代表台灣人民的堅韌及努力,面對任何艱難都能迎來新局。
↓河岸風景如畫,對岸有另一件魚形隧道的雕塑作品,名為「魚耀隧道」,晚一點再過去對岸走走。
↓河岸邊,還有這座以不鏽鋼、鍍鋅鋼材等材料所雕塑而成的藝術作品《希望樹》,造型主體像台灣,象徵庶民精神的番薯,其強韌的生命力,即使在艱困環境下也能突破重圍,正是這樣的精神,讓臺灣人度過一次次的難關。
↓《希望樹》以陽光、晴空、綠地、風與水為自然元素,128個半圓球的風動裝置,彷彿一顆顆為生命轉動的漂流種子,各自旋轉到臺灣每一寸土地,成長茁壯為希望之樹,讓愛化成實際行動力,傳達台灣社會善與美的力量。
↓前方是『3館』中的「曲藝館」,今年共有:歌仔戲、北管戲曲、布袋戲、滿州民謠、排灣族口鼻笛、北管音樂及說唱等7個類別的「接班人好戲台」表演,今天表演的是11:30及15:00的《精忠岳傳之王佐斷臂》布袋戲。
↓旁邊是『3館』中的另一館「蔣渭水演藝廳」,不過今天沒有節目安排。整體空間可容納400餘位觀眾,是園區內最具規模的廳室;館外走廊是紅磚拱門的廊道,很有古意。
↓回到「中央廣場」。
↓「中央廣場」旁,有一片擠滿遊客的《迷霧森林》。
↓「霧境」常出現在國畫中,給人夢幻、浪漫的感受。霧會隨著當下的氣温、濕度、風向及風速而變化。《迷霧森林》每30分鐘會施放一次水霧,遊客能開心地遊樂其中並觀賞霧的自然變化,體驗感受藝術,享受酷夏中的一片清涼。
↓「中央廣場」旁,還有另一座名為《逗陣》的公共藝術銅製雕塑。
↓《逗陣》這件作品,外圓內方的圖像,代表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上方正、反兩面分別有龍與鳳的圖騰。老先生透過視窗,望著和孫子對話的老太太,旁邊歡愉握手的婦人也望著兩人。三人視覺聚焦,形成快樂逗陣的溫馨畫面。
↓「中央廣場」旁,看到另一座名為《迷霧帆城》的木構雕塑。港邊眾多船隻,錯落的船帆在海上起伏交疊,那是航行者出航及歸來時的景致,那是人與海、城與港、新與舊的記憶疊合,也是眾人團結相聚的所在。
↓接近中午,遊客們紛紛覓食。
↓我們到園區的「手路菜食坊」餐廳區,找到看起來還不錯的「滿饌樓」,這是煙波飯店經營的餐廳,中午有套餐,很合我們的口味。飯後在餐廳內休息喝茶吹冷氣,避一下熾熱的太陽。
↓午後,來到早上戲班開始表演的場所「戲台」。這個戲台建構的精細度,遠勝一般廟埕野台戲的戲台,園區內小型的戲劇表演,會在這裡演出。
↓就在「戲台」的正對面,是『3建築』之一的「文昌祠」,屋脊上有「南極仙翁及八仙」,是以傳統民間故事、蘭陽地區常見的魚蝦花卉等圖案來裝飾;廟名牌匾則是由前文建會主委、中研院院士陳奇祿先生所題字。
↓「文昌祠」建築採兩殿兩廊形式的傳統廟宇設計,正殿供奉的主神為文昌帝君、五聖文昌,配祀戲曲祖師與工藝祖師,符合園區的特性。祀奉文昌以祈求文明昌盛人才濟濟;祀奉戲曲、工藝祖師,則期望傳承、發揚台灣傳統藝術。
↓「文昌祠」內祭拜的程序,不論祈求或請示,要依照程序才會準。
↓廟內有一座「晨鐘」,以午時(11:00~13:00)為基準鳴鐘,鳴鐘次數依照十二時辰順序計算,如『巳時』鳴鐘六次。每日巳時一刻(09:15),敲鐘六響,代表巳時已到,隨即開啟中門,象徵一天已開始,勿虚度光陰。
↓另一邊則有「暮鼓」,於午時後擊鼓,擊鼓次數依照十二時辰順序計算,如『酉時』擊鼓十下,每日酉時二刻(17:30),擊鼓十聲,代表酉時已到,象徵一天即將結束,應省思今日所做之事。佛門的「暮鼓晨鐘」,便是用來警惕與自勵。
↓「知己知神才會成」、「請跟我這樣說」、「請跟我這樣看」,這裡介紹了殿內祀奉的神明,也提供了祈福祝禱文的範例。
↓這裡可以點燈、點心、點光明。祈福後,還願也有一定的流程。
↓可以向文昌帝君借筆,一年之內記得要回來還願;右下角是點心燈擺放區;還有毛孩專屬的文昌祈福水。
↓正殿兩旁的側門上,有「騰蛟」及「起鳳」的字雕,想必是要學子們想到<滕王閣序>中的「騰蛟起鳳」,有優異特出的才華,如同飛騰的蛟龍、起舞的鳳凰。「月斧」是指盡文章能事,「風斤」則是技藝鍛鍊得如火純青,都是對學子的期許。
↓兩支大木筆,還有大金榜,期待學子們都能金榜題名;底下則是可以免費領取的五種「有幸符」。沒想到「文昌祠」比想像的還精采、豐富。此外,「文昌祠」有提供導覽服務,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多加利用。
↓離開「文昌祠」,經過「文昌街」,街道立面有日式洋樓建築風格,也有閩南傳統街屋交置其中;而街頭看不到街尾的蜿蜒形式,則是符合漢人風水中『藏風聚氣』的概念。
↓繼續往前,來到與「文昌街」平行的「臨水街」。這裡的地勢有些許起伏,因緊臨「冬山河」而得名;靠近園區內「臨水街」的這一段水域,又稱「月河」。
↓前方就是「冬山河」的乘船處,這是往返「冬山河親水公園」的船程。
↓走上跨「月河」的橋,前方是往『3建築』之一的「黃舉人宅」。
↓從橋上望向拱形的「月橋」,旁邊則是「月河」的「渡船頭」。
↓我們繼續往「黃舉人宅」走,目前正好有「鉛字裡有緣」的展覽。要到「黃舉人宅」,需要先經過這座看起來像城門的建物,果然有大戶人家的架式。
↓「黃舉人宅」到了,宅前有很大的庭院。「黃舉人宅」為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的故居,建造於清光緒3年(1877年)。
↓其實,原本的「黃舉人宅」是座落於宜蘭市「友愛百貨」前,因為都市計畫要被拆除,時任縣長游錫堃積極推動文化保存,說服黃舉人子孫捐出地上建物及文物,於民國85年拆卸保存,並於民國90年在此重新組建修復完成,是宜蘭縣內唯一留存的舉人宅,也是宜蘭縣內第一件百年傳統建築拆遷保存案。
↓「黃舉人宅」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小山丘,是極佳的風水寶地。
↓「黃舉人宅」採二進式建築形式,門樓上有「長挹南薰」題字,說明夏日南風拂薰、竹林搖曳的情境,呈現傳統民居田園景象。
↓門板上則有「國恩」、「家慶」字樣。
↓正廳前,有大片的庭院,是傳統大戶人家或官家的格局。凱文比較納悶的是既然是舉人宅,為何屋簷沒有傳統官宅會有的燕尾?是在原宅時就沒有,還是遷建時遺漏了?
↓「黃舉人宅」是傳統的三合院式建築,白、紅、棕色構成房舍主體外觀。龍、虎兩邊的廂房,門楣、門柱、門板也都有題字。
↓正廳大門上懸掛的「文魁」匾額,為清道光20年(1840年)榮登庚子恩科舉人時所立。門額上的「四德記」及對聯「四辟鼎新輪奐永垂奕世」、「德星照耀休光肇起文明」,傳為黃纘緒舉人親提,聯首的「四」字、「德」字,與門額的「四德記」相呼應。
↓正廳並無香火擺設遺跡,似乎其後世於古宅遷建後,並未於此居住過。
↓正廳西側有「柑仔龜祈福」的展覽,柑仔龜祈福文化是宜蘭的特色祭祀活動,民眾將柑橘放在『藤編龜』中敬獻予神明;元宵節當日,廟宇讓民眾擲筊祈取柑橘,象徵分享平安福氣,祈得柑橘的民眾,來年再加倍奉還答謝神恩。
↓2021年農曆2月3日文昌帝君生日前夕,宜蘭傳藝園區帶著柑仔龜,前進全台11間各具特色的文昌廟宇、書院,藉著敬獻柑仔龜,除了感受經典雅緻的文昌祠及書院古蹟,也重現分享壽龜的分福習俗,共享神明給予的福氣與平安。
↓這是當時活動的照片。為了方便民眾拿取,龜首及四肢所放的,其實是金棗喔!
↓當時特邀兩位在地原住民的藤編工藝師:百列優合(BlyahYumin)、陳勇(KalingDiway),一起設計並製作敬獻予廟宇的壽龜(編龜)。除了復刻傳統習俗、保存傳統工藝,壽龜也承載了『分祝福、保平安』的心願。
↓「水」為生命之泉,而「龜」具有長壽、智慧、預知未來、除邪鎮妖及逢凶化吉等祥瑞的象徵。因此,生活於水中的「海龜」,就成為民間祈福敬獻時常用的供品造型;「乞龜分福」文化則隱含了人們彼此分享福氣的心願。
↓正廳東側,則是「鉛字裡有緣」的展覽。地板上有鉛字模板、天花板上則有鉛字《西遊記》。
↓『鉛字裡有緣』。從鑄字、檢字、排版到印刷,鉛字印刷技術早已不再使用的今天,將塵封的鉛字揀整出來並排列。鉛字早已從承載新知的工具,轉身成為充滿回憶的老故事,時代變遷、科技進步,卻仍充滿著人的温度與人的故事。
↓這一整排,就是過去使用過的鉛字版。
↓地板上這一堆也是。
↓宜蘭地區有「龜蛇把海口」的俗語。「龜」是指龜山島;「蛇」則是指蘇澳延伸至大里之間的沙丘,擋住強風直襲蘭陽平原。從蘇澳的烏石鼻或七星嶺的平原高處向海遙望,彷彿玄天上帝腳下的龜蛇,守護著蘭陽平原。
另一句俗語「龜山戴帽大水浩浩」,只要觀察龜山島的上空,如果烏雲籠罩,就表示大雨即將來臨;另一說是「龜山那(若)崁(蓋)頭,大雨隨時到」。這些都是口耳相傳、有特色的地方俗語。
↓來到「黃舉人宅」的屋外,可以見到岩石、紅磚、黑瓦的建築之美。
↓屋外,有一座利用地形建造出來的磚窯,這讓凱文想起小時候常與鄰居玩伴到住家附近的小土丘,利用地形打造土窯(控窯)烤地瓜的情景。
↓名人雅士常居於竹林水澗之間,「黃舉人宅」除了前有小橋流水外,側面還有大片的竹林,真是高士仙居、風水寶地(雖然是後來才遷建於此)。
我們的「宜蘭傳藝園區(傳藝中心)」之旅,還未結束,我們還要繼續往前,參觀其他的『3建築』、『3街』、『3館』,還要走訪園區其他景觀。
相關連結:宜蘭傳藝園區(傳藝中心)2之2
※※※
【宜蘭傳藝園區】:官網
<開放時間>:每日9:00~18:00
票價:150元,年卡350元
<交通>:
< 自行開車>:直接導航「宜蘭傳藝園區」即可,停車場每小時30元,當日最高60元/次。
< 搭乘大眾運輸>:可於羅東火車站或羅東轉運站,轉搭台灣好行冬山河線,或客運車1791線、241公車、621公車抵達園區。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