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7/09 08:39:13瀏覽24823|回應6|推薦24 | |
自知斤兩且能通權達變才能不敗---郁離子第三卷之豺智 郁離子第三卷之豺智中有一句話:「豺之智其出於庶獸者乎?嗚呼,豈獨獸哉,人之無知也,亦不如之矣!」
郁離子之豺智 一豺難敵一虎 群豺可敗一虎 郁離子說:「豺的智慧難道比一般野獸高超嗎?唉,豈只是比一般野獸高超,就連那些無知的人,也不如它啊!本來一隻豺的力量不是老虎的敵手,豺獨自遇見老虎就逃避開,等到它的同類到來,就共同夾擊老虎。老虎用盡全力也只能對付一隻豺,沒有空暇顧及它的背後,而夾擊它的豺群來了,老虎雖然兇猛,可它又怎麼能抵擋過一群豺呢?長平之戰,趙國憑四十萬的軍隊抵抗秦軍,最終卻丟戈棄甲被秦軍消滅,這是由於他們的智慧不如豺罷了。」
彌兵之會 春秋戰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帶來人民和鄰國的災難。對於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家來說,災難更是嚴重。 春秋時期有兩次「弭兵之會」,都是宋國倡導的。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倡導的第一次弭兵之議,促成了晉楚兩國暫時休兵罷戰。 三年後鄢陵之戰爆發,宋國大夫向戍第二次倡導弭兵,得到晉楚的贊同。公元前546年,「弭兵會議」在宋國都城商丘召開,晉、楚、齊、秦、魯、衛、鄭、宋、陳、蔡、許、曹、邾、滕一共14個國家參加會議,會議規定,晉的盟國朝楚,楚的盟國朝晉,雙方的盟國同時承認晉、楚兩國的霸主地位,齊、秦兩國則與晉、楚平起平坐。這樣,延續一百多年的春秋中期的大國爭霸戰爭,終於以休戰而結束。 有人說:「弱國無外交」,其實是無能國家才會自居肉砧。宋國相對於晉楚是弱國是小國,但宋國有智之士可以掌握和利用晉楚間的複雜微妙拉鋸關係,斡旋出最有利於宋國的大國平衡。 從某一個觀點來看,我非常佩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對抗流氓巨靈川普時,把小流氓角色耍得虎虎生風,完全不怕那個人格異常的川普老番顛。
兩大之間難為小 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白話一點說就是,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一個小國,而東北面毗鄰了強大的齊國,南面又和強大的楚國接壤。我這個小國,夾在這兩個大國的中間,我應該向齊國靠攏好呢?或者是投向楚國比較好呢?」 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牆築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 兩大之間為什麼難為小呢?簡單的說,你服從這個,那個會來找你麻煩;你順了那個,這個又會來跟你過不去。所以滕文公感到為難。 孟子勸滕文公換一種活法:為什麼一定要服從於哪一個呢?我就是我,哪個也不服從,哪個也不得罪。小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氣。就是要自強自立,不要做大國的附庸國,而要爭取獨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領土和主權完整。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空口說白話就可以,喊喊維護主權,堅持對等尊嚴就可以,而是要靠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團結一致,深溝高壘,加強國防建設。一旦有侵略者來犯,就與國家共存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所以,自強自立是“兩大之間難為小”的根本出路。國家如此,每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有如此的情況,同樣需要以自強自主的精神來加以解決。 如果反其道而行,兩大之間獻媚一邊,挑釁另一邊,又在國內大搞抹黑抹紅抹黃,播下仇恨,挑撥分化,裂解人民,那麼它的危害就指日可見。這以粗俗的台語來說,「兩大之間難為小」就變成「兩大擇一變衰小」了。 註: 一、郁離子第三卷之豺智 郁離子曰:「豺之智其出於庶獸者乎?嗚呼,豈獨獸哉,人之無知也,亦不如之矣!故豺之力非虎敵也,而獨見焉則避。及其朋之來也,則相與犄角之,盡虎之力得一豺焉,未暇顧其後也而犄之者至矣,虎雖猛,其奚以當之?長平之役,以四十萬之眾投戈甲而受死,惟其智之不如豺而已。」 二、郁離子(摘自維基百科) 《郁離子》是明朝名臣劉基(劉伯溫)的文集。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書中的「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 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至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反應了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有系統。書中所言包羅萬象,並大量運用寓言筆法,其精巧的構思,不僅意蘊深刻,而且妙趣橫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