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7/04 10:12:45瀏覽12308|回應5|推薦21 | |
歹瓜厚子 歹人厚言語 「歹瓜厚子 歹人厚言語」,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解釋是,形容壞人喜歡談論別人的是非,並藉此興風作浪。 「歹」,指品質不好,壞;「厚」,多的意思。「子」,有寫成「籽」,種子。 一般人吃水果總希望種子少,畢竟吃水果時要挑籽吐籽實在太麻煩了,而且種子太多相對的果肉較少,也影響食用時的快樂,尤其是西瓜和釋迦等水果。所以就有不少人改良出”無籽水果”,以贏得懶得挑籽的消費者的青睞。瓜子比較多自然就是劣等水果。 什麼是「厚言語」?傳統台灣人敦厚善良,認為說人閒話、論人是非、造謠生事、中傷離間都屬於「厚言語」。勸人不說別郎(別人)的腳撐(屁股)後話,不說別郎的”閒仔話”。如果一個人像”厝角仔鳥”(麻雀)吱吱喳喳地老是說著別人的閒言閒語和壞話,就會讓人瞧不起,甚至被視為是存心中傷別人的失德人、壞人。 「歹瓜厚子 歹人厚言語」這句俗語就這樣產生。
相關的台灣俗語 在目前台灣社會,以惡語傷人已經是司空見慣,簡直就成全民運動國家隊。台灣上空就飄盪著這一首詩:。「清明時節語紛紛,台灣人民皆斷魂,驚問惡語何處有,啾啾鬼魅滿街城。」以下再錄一些相關的台灣俗語。 1、一隻嘴掛雙舌(諷刺一些人一天到晚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這句俗語在告誡我們要慎言) 2、腳長好躐水,舌長厚是非。(腳長的人涉水容易,舌長的人是非較多。) 3、歹人厚話,歹米厚稗(厚:多):不安好心的人總愛搬弄是非 4、好也一句歹也一句。(少批評,講好話。批評於人於己均無好處。) 5、心歹無人知,喙歹傷厲害。(指一個人心地壞,從外表看不出來,但搬弄是非、尖酸刻薄,造謠某嘿,對別人產生傷害,則人盡皆知) 6、飯可以隨便吃,話不能隨便說。(隨便吃飯,要說害處,頂多對自己身體健康有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已;如果亂說話,說小,那就極有可能傷害到別人;說大,引起難以想象的結果) 7、有嘴講別人,無嘴講家己。(經常批評別人,卻不知自己過失更多。勸人要常反省自己,少批評別人。) 8、一言不中,千言無用。(「信」拆開來看是「人言」,意思是講:一個人要說話算話,要有「信」用。不能隨便亂講話,或是說謊話,否則,他所講的話,將沒有人會相信,人格會受到懷疑。所以如果對人講沒有誠意的話,或是講了謊話,被知道了以後,再用千言萬語來解釋,也沒有人要相信了。) 9、君子一言一重,小人千言無用 10、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11、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12、壞戲鑼鼓多,小人說話多。
口業、造口業 口業、造口業是佛教經典業的一種,屬於身、口、意三業中的一業。以白話說,就是因為語言導致的因果。根據佛教說法,十不善中的口業分為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十善業中的善口業分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和不綺語。
惟覺大和尚開示口業之過失與功德 一、慎護口業,不犯四過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口出惡言,除了令人生惱,還須自受惡業苦報。口過有四種: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為人處世要經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這四種過失,如果有,馬上就要慚愧、懺悔、改過,否則口業不清淨,講出來的話,別人都無法信受;或招感口腔惡疾、被人毀謗欺誑等,這些都是口犯四種過失所產生的惡報。所以,種了什麼因,將來就感什麼果,佛法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二、四種口過 (一)兩舌:「兩舌」即是於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三不好;或是見他吵架,甚至於打架,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就是兩舌。俗諺云:「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常撥弄是非者,未來便招感聾啞、眷屬乖離等報。 (二)惡口:「惡口」是以粗言惡語罵人,致使他人起煩惱;或逢天雨、颳風,令身心感覺不適,即開始罵風罵雨;乃至罵畜生,不論罵詈的對象是有情或無情,這些都屬於惡口。一般人對一些不經意的惡口講成習慣,自己不容易察覺,境界一現前,很自然就講了出來,話一出口,壞了事還不知道。 例如四川有句口頭語「格老子」,一般人不先講出這句話,好像後面的話就講不出來,雖是口頭語,也是屬於一種惡口的習慣。有一次,一個北方人到四川去賣東西,與買東西的人發生議價的問題,四川人一開口就先溜出一句話「格老子」,就好像是開場白一樣。北方人一聽,心想:「你當我的老子,這還得了。」於是上前一個巴掌打過去。這位四川人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便說:「格老子,為什麼打人?」對方又是一巴掌打過去,「格老子,為什麼又打人?」這就是惡口,無意中說了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沒有其他的捷徑,就是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每次要過恆河時就跟水神講:「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水神一聽馬上幫他開路,河裡立刻就現出一條路,讓尊者通過,到達對岸。因為畢陵伽婆蹉尊者是證到羅漢的聖者,堪受三界眾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聽到尊者的話,馬上就幫他開路。 但是時間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煩惱:「奇怪,我幫尊者開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很難嚥下去。」就去找佛陀,對佛說:「世尊!您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經常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我每次都幫他開路,這對我來說也是修福報,但他卻罵我是小婢,懇請世尊評評理。」 世尊於是對水神說:「我找畢陵伽婆蹉尊者來向你道歉、賠不是。」 畢陵伽婆蹉尊者一來,佛即告訴他:「你每次到恆河對岸化緣托缽時,水神都幫你開路,你怎麼還罵他是小婢!實在不應該,你應該向水神道歉。」 畢陵伽婆蹉尊者心想:「對呀!他幫我開路,我怎麼還罵他是小婢,自己實在是不應該。」於是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現在向你道歉。」他向水神道歉還是叫他小婢。雖然尊者已證羅漢,粗的根本煩惱已斷除,但是細的習氣還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卻不自知。 所以惡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經常檢討反省,講話的時候是不是有過失,時時要「三思而後行」。如此,不斷地薰修,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惡口的習氣。 (三)妄言 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為「妄言」。現在社會上一般人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語;有時修行人為了名聞利養,也會打大妄語。例如自己沒有開悟證果,卻說自己已開悟證果,乃至說自己是如來轉世、迦葉轉世,說了這些大妄語,造了惡業,將來惡業果熟,就會墮入地獄,受地獄之苦。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眾,千萬不可說大妄語。 然而,有時為了要成就一件善法、功德,講實話不容易成功,此時即可開個方便,稱為方便妄語。所謂方便妄語,指話講出之後,對自己沒損失,而別人聽了不但沒有損失,而且還有功德,讓對方從中得到利益。 過去有位老和尚在山上修行,一日打坐時,遇到一位獵人在獵兔子。兔子聽聞到槍聲就跑,驚慌中,急忙鑽到老和尚的衣服裡躲起來,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獵人隨後追了過來,就問這位老和尚:「我剛才在獵捕兔子,看到兔子好像跑到這邊來了,師父!你看到沒有?」 老和尚講:「看見了,從我右手邊跑到山裡面去了。」 獵人於是就追了過去。這就是方便妄語,明明知道兔子躲在自己的衣服裡,卻說跑掉了,對自己沒有損失,也保全了兔子一條性命,這就是善意的開方便。所以,修行學佛要知道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為救護眾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時即可用方便妄語;但是若不是為了成就善法功德,則不可說妄語。 社會上有些從商的居士,想發心受五戒,但又認為做生意當中,極難真正說老實話,認為沒辦法持守不妄語戒。其實,任何事情都不離因緣果報,想要生意興隆,便須誠實、信用。過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續經營,不外乎是本著童叟無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誠不妄之心待人處世,這個事業就是值得人們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須擔心無法成功。 古人季布「一諾千金」,然而現代道德觀念淡薄,卻喜歡打妄語到處騙人,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過去古人結繩記事,兩人有約,打個結就好了。現在打結行不通了,要寫契約;打了契約還不行,還要請律師來作證;請了律師還不算,還要到法院公證;就算是公證了,可能還會耍賴,什麼原因?喜歡妄語的關係。世間上的人會打妄語,有些出世修行人為了面子,也容易說些欺騙的話,謀取他人的尊重;之所以如此,不外乎執著一個我相,為名、為利。從社會上去觀察,打妄語的人很多,然而一切皆有因果,自己打了妄語欺騙人,現在造惡業,將來惡業成熟,就會墮入惡道。 (四)綺語:「綺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例如講黃色笑話、言情小說令人打妄想,甚至說些取笑他人的話,自己卻認為講得很幽默,這些綺語都是一種惡業。若現世與人言談喜論綺語,未來便會召感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