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宮蟾蜍和茅坑蚵蚾---郁離子之蟾蜍與蚵蚾
不是長得青蛙就是青蛙,不是長得像人就是人,郁離子這一篇”蟾蜍與蚵蚾”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郁離子第三卷之蟾蜍與蚵蚾
不是長得一樣就有一樣的習性
一天,月宮裡的蟾蜍下凡,到微波蕩漾的沼澤中遊玩,發現那裡有一隻與自己相似的蚵蚾。蟾蜍喜歡它和自己長得很像,想邀它一塊到月宮去,就派鼁蝤去向它表達這個想法。
蚵蚾問道:「蟾蜍在月宮吃的是什麼東西?」
鼁蝤回答說:「它住在房屋的月宮中,棲息在樹陰下,吃的是陰陽二氣的淳粹精英,吸的是風露中的精華,別的什麼也不用吃了。」
蚵蚾說:「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就不能隨它去了。我生活在小水流動的地方,一日三餐都吃得飽飽的,我怎麼能隨它單調地棲息在空曠清冷的月宮,只吸風飲露,而使腸胃空虛呢?」
鼁蝤問蚵蚾吃的是什麼,它不回答。鼁蝤又接受蟾蜍的命令,返回偷看,見它正站在茅坑裡吃蛆蟲,喝著稀糞,吃飽了肚子然後爬出來,肥肥胖胖的樣子。
鼁蝤返回去對蟾蜍說:「它吃的食物是茅坑裡的蛆蟲和稀糞,一天也不可缺少,它怎麼可能隨你到月宮去呢?」
蟾蜍蹙額而譏笑說:「唉呀!我犯了什麼罪過,竟讓我長得和這種骯髒的東西一樣啊!」
為虎作倀
長得像人卻是為虎傷人
《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做惡人的幫凶。
有這麼一則故事。唐穆宗長慶年間,有個喜歡尋仙問到的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上住著一個伏虎長老,就帶著童僕到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一座佛寺,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相談甚歡。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裡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童僕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在寺邊觀賞山景。
過一陣子,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隻猛虎正在吃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童僕!」
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之後,忽然變成一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
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在僧房,兩人向和尚說他們喜歡住在齋堂裡。當晚,他們把齋堂的門緊緊閂上,觀察著外面的動靜。半夜裡,有隻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才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隻吃人的老虎,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向老和尚說後院一口井裡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
兩人趕忙逃下山,卻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里過夜。
半夜裡,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借著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
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裡,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註:
一、郁離子第三卷之蟾蜍與蚵蚾
蟾蜍游於泱瀼(音,”央”、”讓”二聲)之澤,蚵蚾(音,跛)以其族見,喜其類己也,欲與俱入月,使鼁蝤(音,去求)呼之。
問曰:「彼何食?」
曰:「彼宅於月中,身棲桂樹之陰,餐泰和之淳精,吸風露之華滋,他無所食也。」
蚵蚾曰:「若是則予不能從矣。予處泱瀼之中,一日而三飽,予焉能從彼單棲於泬漻(音,穴療),枵其胃腸而吸飲風露乎?」
問其食,不對,鼁蝤覆命,使返而窺之,是方據溷而食其蛆,鹽糞汁而飲之,滿腹然後出,肭肭(音,那)然。
鼁蝤返曰:「彼之食,溷蛆與糞汁也,不可一日無也,而焉能從子?」
蟾蜍蹙額而咍(音,嗨)曰:「嗚呼!予何罪乎,而生與此物類也!」
二、郁離子(摘自維基百科)
《郁離子》是明朝名臣劉基(劉伯溫)的文集。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書中的「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
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至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反應了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有系統。書中所言包羅萬象,並大量運用寓言筆法,其精巧的構思,不僅意蘊深刻,而且妙趣橫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