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0/06/22 08:01:34瀏覽1580|回應9|推薦26 | |
假只能騙一時無法騙一世---郁離子之象虎 劉基(神機妙算劉伯溫)之郁離子,之前以介紹了第一卷和第二卷,這次開始介紹第三卷。
郁離子第三卷之象(像)虎 假虎威只能欺無知無法真對戰 齊湣王奪取燕國滅掉了宋國以後,又討伐趙國侵犯魏國,南面視楚國為敵,西面同秦國絕交,向各諸侯國顯示威勢,用以求得稱霸。 平原君向魯仲連問道:「齊國那樣做能成功嗎?」 魯仲連笑著說:「成功?我私下悲歎它是一隻假老虎啊。」 平原君問道:「為什麼這樣說呢?」 魯仲連回答說:「我聽說楚國有個遭受了狐狸禍患的人,想盡千方百計來捕捉它,都沒有能捕獲著。 有人指教他說:『老虎,是山中百獸之王,天下的野獸見了它,都嚇得喪魂失魄,伏身等死。』 於是就讓人裝扮成假虎,用老虎皮蒙在他身上,從窗下出現,狐狸碰見了,慘叫一聲就跌倒了。隨後又有豬在他的田地裡踐踏,他就用假虎降伏它。並讓他的兒子用刀戈堵在街道上。田野的人一呼喊,豬就逃往森林,遇見假虎就又返身逃到街道上,在那裡被捕獲了。楚人很高興,認為用假虎就可以制服天下所有的野獸了。 有一天,田裡有一隻像馬一樣的怪獸,他就用假虎去追趕它。有人阻止他說:『這是駮,真老虎尚且難以敵擋它,你如果追趕它,必定被它擊敗。』(駮,音”博”:傳說中的猛獸。《山海經·西山經》:「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爾雅•釋畜》曰:「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他不聽。那像馬一樣的怪獸發出雷吼而向前沖去,怪獸抓住了他,張口就咬,這個扮作假虎的人就頭裂而死。 如今的齊國其實就是只假虎,而燕國、宋國就像那狐狸和野豬,不戒備,諸侯各國中難道就沒有像駮一樣的強手嗎?」 第二年,眼看著各國君王用諸侯的軍隊攻進齊國,齊湣王最終被楚國人淖齒殺死。
黔之驢 唐代柳宗元《黔之驢」,說著這樣的故事。 黔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爲神,躲藏在樹林裏偷偷看它。一次一次小心地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逃得遠遠的,以爲它要咬自己。但是老虎來來回回觀察後,覺得它好像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老虎也漸漸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老虎慢慢靠近驢子,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很高興地說:「原來它也僅只會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當初看不出驢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紙老虎 紙老虎指看似強大而無實際本事的人或集團;凡是自己沒什麼大本事,卻裝樣子嚇唬人的,都可以說他是紙老虎。 紙老虎這個形象、貼切的比喻,我國民間早在宋朝、明朝就有流傳。《水滸傳》第二十五回寫到武大來捉姦時,西門慶便鑽入床底下躲去。潘金蓮大聲說道:「閒常時,只如鳥嘴賣弄殺好拳棒。急上場時,便沒些用,見個紙虎,也嚇一交(跤)。」這裡是用紙虎指武大,激發西門慶來打武大,奪路而走。 李鴻章寫給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的信里的也有記載:「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最有名的紙老虎形容可能是毛澤東所提出的「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毛澤東在1946年8月6日接受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採訪時用這句話來形容包括國民政府的「反動」勢力,當時負責翻譯的余光生使用了類似的用語「稻草人(Scarecrow )」代替,毛澤東知道後當即向斯特朗更正並創造出「paper tiger」代替。 【紙老虎】1975年發行的英國電影 我在40幾年前看過”紙老虎(Paper Tiger)”這部由大衛‧尼文、三船敏郎、童星安藤等主演的電影。故事講的是,日本駐某國大使聘請一位英國人沃爾特‧布拉德伯里(大衛‧尼文飾演)擔任兒子小池(由安藤康藤飾演)的家教。 沃爾特‧布拉德伯里聲稱他是維斯伯爵的兒子,將軍的侄子,在勒芒24小時賽車中撞車,導致跛腳,必須以枴杖助行。 沃爾特‧布拉德伯里在輔導小池的時候,經常講述他的英雄事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次接受軍事十字勳章(MC),描述他是如何單槍匹馬地衝擊德國人。讓小池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當作一個勇敢的英雄。 但是在布拉德伯里和男孩被恐怖分子綁架後,在被監禁期間,布拉德伯里怯懦由沒有對策的軟弱表現,讓小池對心目中的大英雄感到疑惑不解和失望。幾次遁詞掩飾自己的懦弱後,布拉德伯里生病了,終於向小池坦承,他的跛行是由於小兒麻痹症不是戰時服役,那些英勇的作戰經驗都是騙他的。 …………………
註: 一、郁離子第三卷之象虎 齊湣王既取燕滅宋,遂伐趙侵魏,南惡楚,西絕秦交示威諸侯,以求為帝。 平原君問于魯仲連曰:「齊其成乎?」 魯仲連笑曰:「成哉?臣竊悲其為象虎也。」 平原君曰:「何謂也?」 魯仲連曰:「臣聞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獲,或致之曰:『虎,山獸之雄也,天下之獸見之,鹹讋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於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弋掎諸衢。田者呼,豕逸於莽,遇象虎而反奔衢,獲焉。楚人大喜,以象虎為可以臣服天下之獸矣。 於是野有如馬,被象虎以趨之。人或止之曰:『是駮也,真虎且不當,往且敗。』 弗聽。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顱磔而死。今齊實象虎,而燕與宋,狐與豕也,弗戒,諸侯其無駮乎?」 明年,望諸君以諸侯之師入齊,湣王為淖齒所殺。 二、郁離子(摘自維基百科) 《郁離子》是明朝名臣劉基(劉伯溫)的文集。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書中的「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 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至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反應了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有系統。書中所言包羅萬象,並大量運用寓言筆法,其精巧的構思,不僅意蘊深刻,而且妙趣橫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