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世界科研排名中國第二名台灣第二十一名
2022/06/22 15:23:32瀏覽1380|回應0|推薦25

2022世界科研排名中國第二名台灣第二十一名

 

一、中國科技進展飛躍進步台灣緩慢退步  

    6月16日,2022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2 annual tables)揭曉,展示了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科研產出情況。其中,中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表現可圈可點。根據自然指數的關鍵指標貢獻份額,中國位居全世界第二名,在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台灣排名21退步3.2%。此外,2020—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前31家機構來自中國。針對中國科研機構的優異表現,《自然》網站發表分析文章指出,最新發布的這份榜單表明,中國政府對科研的長期投資正結出“累累碩果”,中國科研界的表現有望在未來幾年繼續保持下去。在亞洲國家科研排名中,台灣輸給中國(第2名)、日本(第5名)、韓國(第8名)、印度(第11名)、新加坡(第17名),台灣已不再是昔日四小龍,亞洲國家中,科研進步最快的是印度(15.2%),其次中國(14.4%),接著是韓國(2.3%),而日本與台灣都在退步中。 

 《自然》報導中指出,中國的科研產出呈現井噴之勢,在2022年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上,江蘇大學成績飆升了118%。自然指數是顯示機構科研表現的一個指標,採用論文數(Count)和貢獻份額(Share)這兩個衡量標准,榜單中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上升最快的前31家機構都來自中國,此外,中國科學院連續十年在自然指數中居機構榜單之首,2021年的貢獻份額為1963.00,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的兩倍多。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第8位,首次躋身機構榜單全球前十。其他兩家位居全球10強的中國機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9位)和北京大學(排名第10位)。台灣最好的科研機構台灣大學排名184退步12%。台大輸給中國41所,輸給日本10所,輸給韓國5所科研機構。美國雖居榜首,但其2021年的科研產出較上一年下降了6.2%,是前十名中降幅最大的國家,這也是其2017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據《自然》網站報導,自然指數創始人大衛·斯文班克斯表示:“最新發布的這份自然指數年度榜單表明,中國通過其大型、現已發展成熟的機構對研究進行的投入,正在自然科學領域持續不斷地產生研究成果。”寧波諾丁漢大學科學政策研究員曹聰表示,2021中國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投資持續增加,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支出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96年的0.56%穩步上升到2018年的2.14%。1995年,中國啟動“211工程”,開始了對科研的大規模投入,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獲得了大量資金來發展其研究能力。三年后,中國啟動“985工程”,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共9所,目前獲批建設的“985工程”高校總計39所。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聲明: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國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產生了影響,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為未來幾年制定計劃。例如,“雙一流”戰略體現了政府在2050年之前對科學的承諾,對於中國科研人員來說,在高質量科研期刊發表論文對其職業發展有很大幫助。 

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中國已確立全球創新領先者地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去年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從前年的第14位上升至去年的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報告稱,自2013年以來中國排名持續穩步上升,確立了作為全球創新領先者的地位,且每年都在向前十名靠近,這“凸顯了政府政策和激勵措施對於促進創新的持續重要性”。中國國家統計局稱2020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42.6,比前一年增長6.4%。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環境的不斷優化。2020年,中國R&D經費投入達24393.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去年7月24日刊載題為《中國創新科技在爭議中紮根日本》的文章指出,中國的創新科技已廣泛滲透到日本消費者的身邊。源自中國的創新科技在日本迅速普及。即使在傳染病對策的宣傳和中小學教材等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領域,源自中國創新科技的應用範圍也在擴大。日本櫻美林大學教授雷海濤認為,中國在技術實力上領先、提供日本不存在的技術和服務的合作正在增加。如果考慮到經濟效益,日本社會在創新技術的利用方面堅持“不選擇中國”已很困難。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是“十四五”的良好開局,中國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人工合成澱粉;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海鬥一號”全海深潛水器打破多項世界紀錄等科研成績亮麗。2022年中國大陸科技以狠抓科技政策紮實落地為主題,以科改三年攻堅方案為主線,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轉變作風、深化改革,做好統籌協調,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媒體報導,2022年中國科技部的重點工作:一是全面推動科技規劃,二是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三是推動國家實驗室體係有效運行,四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五是加快科技攻關和成果應用,六是實施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七是高水平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八是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九是聚焦戰略人才力量,十是拓展科技合作開放方式。近年來,美國為維護其科技霸權,不擇手段打壓特定外國企業,迄今已將數百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動輒切斷中國科技企業供應鏈,干擾科技企業正常的投融資活動。其實美方的“經濟霸凌”“技術封鎖”客觀上加速了中國本已在途的創新發展進程,促使更多企業和機構沉下心來搞基礎性研究、原創性突破。中國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交流相結合,實踐證明,中國堅持創新發展,有助於穩定全球供應鏈,有助於打破關鍵技術由少數國家壟斷的局面,讓世界分享了中國創新發展紅利。 

三、研究創新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 

(一)有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救台灣經濟

 科技創新是時代進步的動力,是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各國的經濟都受了嚴重的打擊,台灣的觀光業及農漁民都很慘,但是中國大陸利用高科技防疫,讓防疫設備成為新產業值得台灣學習,台灣需要全面謀劃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要建設台灣成世界科技強國。歷史告訴我們,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中國總書記習近平曾說: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當前,從全球範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台灣政治人物多係醫師及律師出身,較不重視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二)科技脫貧是政府的責任

   當政治人物汲汲於政黨及個人選舉利益時,最重要的解決人民生計問題卻拋諸腦後,高失業率與低薪環境造成「悶世代」,青年對台灣未來憂心忡忡,青年有「五悶」,分別為薪水低、求職難、學歷貶、學非所用、買不了房。在學青年最擔憂的事是畢業即失業、求職困難、學歷貶值、學校教育無法學以致用以及買不了房無法成家。與南韓經濟比較,顯然台灣朝野領袖不會也不重視努力拼經濟,要負很大的責任,南韓重視科技創新,核電設備及軍火工業外銷賺得盆滿缽滿,台灣卻廢核四讓台電瀕臨破產,軍購掏空國庫還無法保衛台灣。台灣應讓創新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才能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新路徑,為全面建成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台灣夢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勁動力。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7527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