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之歷史意義
2020/07/15 00:21:07瀏覽628|回應0|推薦11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之歷史意義

一、天問表達中華民族追求科技之愛國精神

    中國即將於7月23日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這是所有中華兒女的榮耀,目前全球登陸火星共18次,只有10次成功,9次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發射,俄羅斯雖登陸成功一次,但隨即失去音訊,所以若天問一號任務成功,中國與美國並肩為太空領航者,屬世界科技先進大國,這在歷史上有其重大意義。從滿清腐敗落後到目前科技先進令人感慨萬千,台灣的飛鼠一號固然精神可佩,但技術落差實在很大。新華社報導,這項火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源自於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愛國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美國NASA也將派遣恆久漫遊者號往火星探測古老湖床,尋找外星生命的證據。阿聯酋也將透過日本發射火星軌道器研究火星大氣結構,地球和火星以不同的速度繞太陽運行,但是每26個月,它們的軌道就整齊地排列在一起,以使航天機構能夠利用所謂的霍曼轉移軌道,此時前往火星可使用最少的燃料,縮短航程節省成本。


二、火星任務將使中國躋身太空領袖

    中國除了嫦娥五號任務,今年也要探測火星,並且彎路超車將一次完成“繞、落、巡”三個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達到環繞火星的軌道後,首先會進行兩次減速,最終以軟著陸的形式降落在火星表面。目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海南文昌發射場,正在準備工作。自1970年4月24日中國大陸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院抓總研製和發射了200餘顆航天器,已經形成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六大系列航天器,實現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發展,鑄就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嫦娥一號衛星中國航天發展的三大里程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通過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將國家實力躍升到行星探索領域的前列,天問一號不僅包括軌道飛行器,還包括著陸器和漫遊探測車,這是其他國家在火星第一次競標時沒有的三發齊放。康奈爾大學的航空工程師梅森·佩克說:“成功的火星登陸將使中國躋身精英公司之列。”與月球不同,火星具有大氣層,這意味著著陸器需要保護以防止下降過程中產生過熱燒毀。但是它的空氣太稀薄,僅憑降落傘就無法使著陸器減速。還需要反向火箭。並且整個環節必須自主執行。天問一號要飛七個月才能到達火星,軌道飛行器將繼續飛行約一年,美國構傳統基金會的中國專家表示,除了展示技術實力之外,中國還想為“全球知識儲備做出貢獻”。中國火星探測器將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與運載火箭分離後,在地面測控支持下,經過軌道機動和中途修正,在近火點實施制動,實現火星捕獲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探測器將進行降軌控制,釋放著陸巡視器。著陸巡視器進入火星大氣,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發動機、多級減速和著陸反沖軟著陸。火星車和著陸平台分離後,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和相關的一些工程實踐活動。環繞器將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並開展環繞的科學探測。


三、火星探測器


    火星探測器在太空中只能使用太陽能或核能,美國將「精神號」和「機會號」探測車於2004年送至火星,該火星探測器使用張開的太陽能板作為能源動力,但若沙塵暴將太陽能板蒙上了一層灰塵就會斷訊,後來NASA替好奇者號探測車裝上和動力就不具惡劣氣候了!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器上裝載13個有效載荷包括一個遙感相機和一個探地雷達。天問一號巡視器重約為200公斤由太陽能板供電。巡視器將以雷達探索地面,進行土壤化學分析並尋找生物分子及生物信號,其它設備還包括火星地表磁場探測器和一個氣候探測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 2019年,中國以34次航天發射的成績再次佔據世界航天發射榜首。而2020年有望達40次歷史新高。 2020年,重要航天項目有擇機實施的嫦娥五號任務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  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後簽署了第一份公文,稱未來十年將投入251億新台幣發展尖端太空科技,台灣自上世紀實施太空計劃以來,從不自力更生研製火箭,被送入太空的“福爾摩沙”系列衛星多依賴美國公司提供發射載具,如同花錢請別人放鞭炮,大把鈔票孝敬美國,對自己太空科技發展毫無助益。很高興終於台灣有一家民間火箭廠商晉陞公司從事太空科技研發、製造,飛鼠一號是台灣第一枚民間自製商業火箭,董事長陳彥升表示,晉陞專注於發展能夠搭載衛星的火箭,達到商用衛星高度後,就能「送貨」營利,代客發射各類衛星至特定地球軌道上。其實剛開始發射火箭會遭遇的問題很多,政府一定要全力資助並排除障礙,台灣才有可能發展太空科技。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4308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