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介民日前到民進黨中常會演講,提出台灣應「脫中入北」的主張,兼任黨主席賴清德附議此說,認為是正面方向,台灣會在全球布局中持續確保優勢。這個說法有何特殊意義?台灣應當「脫中入北」嗎?真的脫得了中、入得了北嗎?

台獨幻想 沉迷同盟舊夢

吳介民的論點有兩個憑據,一是曾經牽動兩岸關係的「台灣對中投資30年大周期」已經結束,台灣出口集中度對中部分陡降,對美則急升。另一個趨勢是,資本走向全球北方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前進的動力來自半導體供應鏈的移動。他認為,台資的「脫中入北」意義重大,顯示台灣的科技製造實力已經可以在全球北方(也就是世界體系所謂的核心國家)立足,並且具有競爭力。他強調,台灣應該利用每一次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時刻,來推動適合國家發展的方向,川普效應當然會在短期內衝擊台灣的產業,政府應努力協助中小企業轉型,適應新的國際情勢。

吳介民的靈感應該是來自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理論家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說,他認為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已實現了近代化,具備與中國一戰的實力。一旦獲勝,日本的國威不僅可以炫耀於東方,也會令歐美各國敬畏,從而提高日本在國際的地位。基於「文明戰勝野蠻」的文明進化論,日本應「脫亞入歐」,而日本對中國採取的侵略行動是為了促使中國的「文明開化」,屬於正義的行為。

福澤諭吉的說法源自他的文明優越感,瞧不起中國,一心要「入籍」歐洲,而且對日本實力太過自信,將侵略中國的行為視為正當,並賦予道德正當性。他的學說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日本朝野信之者眾,但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侵略失敗,戰敗後成為美國的準殖民地,至今仍扈從美國。

吳介民借其口號炮製了「脫中入北」之說,實在太過牽強附會,而且忽視此說造成的嚴重不良後果。賴清德一直努力「脫中」,追求台獨幻想,而且倚美抗中,沉迷在「價值同盟」的舊夢中,難怪對「脫中入北」之說大為激賞,奉為至寶。他們的最大謬誤是中國為日本的外國,而中國與台灣屬於同一民族、同一國家,兩者的關係不可相提並論。

賴清德一向將中國視為外國,將台灣裹上中華民國的外衣,藉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詭辯,拆分台灣與中國大陸為兩個主權相互獨立的國家。「脫中」之說深得他心,所以熱切擁抱,其實,吳介民說的「脫中」、「入北」是指資金流向,賴清德卻將其擴延為主權關係,以彰顯他的台獨走向有理有據。

踩踏紅線 損害台灣國安

「脫中」是賴清德的主觀意念,能否得逞,要看客觀現實是否強力支撐,否則只是一廂情願。就現實看,台灣本屬中國的一部分,法理上沒有脫中的依據,實力上沒有脫中的能耐,而北京視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為不容侵犯的鐵則,不惜粉身碎骨也要維護。賴清德有何本事踩踏這條紅線?倚靠美國嗎?川普政府沒有意願也可能沒有力量為台灣謀獨而戰,其他「理念相同」的國家更將置身事外,僅憑台灣現有軍力根本不堪一擊。當年日本軍力遠勝中國,但在國際因素介入下,最後慘敗,何況今日中國大陸的軍力雖然整體上仍不如美國,但在西太平洋地區顯有優勢,台灣怎麼能再蹈日本覆轍與大陸一戰?

「脫中」大不易,「入北」則有限度。台灣的對外投資和出口流向近年確有結構性轉變,由於與中國大陸之間產業的相對優勢不復存在,加上美國貿易與科技遏阻造成在中國大陸的產業鏈外移,所以在陸台資與雙邊貿易減少;相對的,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到美國、日本、德國投資的數量增加,連帶增加了貿易量。但是,半導體產業外移,原因之一正如川普總統日前揭示的那樣,是在徵收100%關稅脅迫下的不得已舉措。但這類產業「入北」愈多,台灣的地緣政治價值隨而減弱,欲求「北方國家」協防將更不可能。

就此而論,「入北」是在損害台灣的國安,何況「入北」是在商言商,在政治效應上對台灣幫助不大。這些不切實際的書生之見,無需政府妄加鼓勵,更不應聽信而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