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吳介民9日在民進黨中常會演講,認為台灣應利用地緣政治變動,進行產業「脫中入北」,脫鉤中國融入北方富裕國家,獲黨主席賴清德總統肯定。賴總統表示,台灣對外投資採「脫中入北」的過程很正面,台灣終於以自身的經濟實力得以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形成「全球台灣」。

但吳博士「脫中入北」的論述既無學術基礎,又混淆實證因果,賴總統若依此錯誤論述施政,會將台灣經濟推入「中等收入陷阱」,除難登北國之林,政治上亦因和中國缺乏情感連結,將陷入更惡劣的地緣「惡果」。為政者不宜助「瓦釜雷鳴」而「黃鐘毀棄」。

國際貿易理論中,有個套用物理學的「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解釋兩國間貿易量大小和兩國間各自量體規模成正比,和距離大小成反比。也就是兩國的經濟規模愈大,則貿易量愈大;兩國距離愈近(或愈遠),則貿易量愈大(或愈小)。原因很簡單,距離愈近則運輸和交易成本愈低,有利於貿易。台灣和中國大陸近在咫尺,若其他條件不變,其貿易量當然很大;再加上同文同種,交易成本更低,更有利於貿易,故在無政治干擾下,其貿易量自然很大。

這也是為何兩岸在消除政治對經濟的干擾後,貿易和投資金額迅速成長,大陸急速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的原因。吳博士提到2008年後台灣產業「脫中」已經發生,這是因為對大陸投資和貿易增加到一個水準之後,獲利率自然會下降,導致其他區域的相對獲利性提高,企業自然也會投資其他區域。但是台灣和對岸的投資和貿易還是居於首位,這完全是「重力模型」所預測的現象。

這也是先進如同日本這個「北方」國家,在中國經濟崛起後迅速升高彼此的貿易量,到2022年日本對中國出口占比已提高至首位達19.4%,超越對美出口的18.7%,沒有因「居北」而「脫中」。同樣地,正在「入北」的韓國,對中國出口在同年也以占比22.8%高居首位,明顯超越對美出口的16.1%。

這幾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和投資急速下降,這是美中貿易科技對抗下地緣政治發展的結果,台商被迫選擇「中國+1」或「台灣+美國」所造成的被動性「脫中」後果,其結果必造成效率和獲利降低。若非人工智慧(AI)急速發展,使半導體台商生產和獲利提升的話,「脫中」的後果可能早已讓台灣經濟停滯了。將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變動所造成的無效率(或低效率)「脫中」,說成是因台灣科技發展成熟才產生「脫中入北」的結果,是誤認因果的錯誤邏輯。

尤其,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指出,川普展開的「對等關稅」經濟戰,終將「讓中國再度偉大」。若台灣還刻意「脫中入北」,只會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讓台灣發展滯慢,停留在稍高於中等收入的邊緣,難以追求卓越。政治上也會因和對岸情感愈來愈疏離,導致更不利的政治後果。為政者應明辨事理,避免施政偏差而誤國。(作者為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