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4 07:30:00瀏覽561|回應0|推薦2 | |
一位長輩的追思禮拜。剛結束,我走出教堂,微雨。我披上圍巾,拉緊了,那暖意是春天的繞指柔,但迎面而來的仍是寒風。 忽地想起詩人艾略特(T. S. Eliot)《荒原》(The Waste Land ) 一詩的開場白:「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迸生長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土,混雜著記憶和希望,鼓動著呆鈍的根鬚,以春天的雨絲。」(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四月原來是春天的像徵,希望的代名詞,但在詩人的詩作裏,「四月」卻是最殘酷的月份,因為它使「死亡中的生命」發芽,而發芽的生命將如何破乾地而出,那是一種困境。 死亡,令人尷尬。 再叱吒風雲的人,再飛黃騰達的人都逃不了這死亡的網羅。亞歷山大,成吉思汗,秦始皇,這些獨佔歷史扉頁的大人物都不能倖免,何況世間小民的死;是那麼強悍,那麼霸道,金錢別想收買他,魔法更不能改變他。人死了就是死了。 但生命的創造者卻預留了救恩,祂說:「凡在主裏死了的人,都必復活。」祂獨留了一條活路,給小心尋求的人。舉目觀看,誰有這麼大的口氣,誰能掌握人死後的世界,誰能給人永恆的生命? 我轉入另一條巷子,想起追思禮拜上最後一首詩歌的歌詞:「因祂活著,我能面對明天,因祂活著,不再懼怕,我深知道,祂掌管明天,生命充滿了希望,只因祂活著。」 我的心裏油然生出盼望,就像是從天而降的雨絲一般,密密地,細細地,梳理著我春天的憂愁。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