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蒸年糕 / 方鈺霆
2025/01/31 23:30:30瀏覽234|回應0|推薦7

 

節前去超市,看到年貨區碼滿了各式各樣的年糕,有蘇式的豬油年糕、廣式的腊味年糕、閔式的八寶年糕……等等,可謂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當然,最多的還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慈城年糕:切片的、整條的、包裝的,不一而足。小兒子左挑挑右選選,各式年糕都裝了一份,不知道是不是遺傳的原因,我從小就愛吃年糕,那時可沒有這麼多的品種可供選擇,我家的年糕大多是母親親手製作的,當然也有別人家送的,但做法和味道大同小異。

 

在我的記憶中,年糕是用大米或糯米,蒸熟後用石器或木器打制,也有水磨成粉后壓制而成。“大人盼栽田,小孩盼過年”,越到年關我們越興奮,各種平日吃不到的吃食接踵而至,比如糖塊,比如麻花,比如炒米炒花生,比如紅薯片……在這一眾吃食中,最為期待也最為熱鬧好玩的便是蒸年糕。

 

冬至過後,漫天飛舞的雪花越來越頻繁,吃過臘八粥,母親便開始準備蒸年糕了。糯米是秋天裡收下的,記得那時不論多麼艱難,每家每戶總會留一小塊自留地種上糯米稻子,這種稻子與粳米稻子不同,需要自己留種子,雜交不出來,在種子站里也買不到,只能靠着各家自留,沒有的或者不夠的就需要去別家互換,糯米稻產量不高,遠遠比不上雜交稻,為了滿足孩子的口舌之欲,也是為了過一個好年,大家都捨得拿出自留地種上幾分田的糯米稻。

 

彷彿約好了一般,此時各家的煙囪在吃過早飯後都活了起來,糯米是隔天浸泡好的,這時只需把糯米倒進鋪着白紗布的木蒸籠,蓋上木桶蓋,把土灶上的火添旺,就可以靜候糯米蒸成軟軟的,糯糯的糯米飯了。我們一邊烤火一邊偷偷地瞄着蒸籠,只等母親一聲令下:熄火、抬蒸籠;我們飛快地抓起糯米飯就往嘴裡塞,也不怕燙着舌頭,等我們抓吃一會後,父親就和叔伯們抬起蒸籠,往村頭的石碓房快步走去,此時要乘着糯米飯的熱乎勁趕緊用石碓錐打年糕。

 

這時是一個村莊最為喧囂也最有味道的時候,滿村都瀰漫著蒸糯米和打年糕的香味和節奏,母親最為忙碌,需要不停地從家裡拿一些簸箕和蒸籠到石碓房,把打好的年糕從石碓房拿到家裡,此時的年糕最好吃,只需用洗過的手直接抓,再蘸一點自家熬制的麥芽糖,別提多美味了,在回去的路上只要碰到鄉親,都會熱情地招呼吃一坨,這時也沒有人會拒絕,大家一邊吃一邊不停讚美年糕的味道,給足了女主人的面子。

 

回到家后,母親就把年糕平鋪在墊上浸水白紗布的曬墊上,做成條形的、圓弧形的、塊狀的,同時用供銷社買來的食用顏料做出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我們就這樣一邊吃着年糕一邊盼望着春節的到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8172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