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二屆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評論集序 / 潘亞暾
2007/08/16 00:25:51瀏覽253|回應0|推薦0

編者識:第二屆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由東南亞華文詩人筆會與廣東韶關學院文學院合辦,就於十月十九日至廿一日假韶關市舉行,同時舉行《熱風吹雨灑江天——東南亞華文詩人作品評論集》首發禮。本屆將有東南亞七國(印尼、汶萊、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濱、新加坡)華文詩人及其他地區著名詩人、評論家、學者參加。菲律濱將由詩人月曲了、石子、明澈、陳扶助、雲鶴、蘇榮超(筆劃序)代表參加。


  近年來,邀我當顧問和寫序多多,這說明什麼呢?老了!以年齡論是老,以心態而言則青春,人稱「老頑童潘大吹」,我則自謂十八歲精神,胸無城府快人快語,健康快樂有點錢,周遊列國不花錢,生活在年輕人堆裡,隨緣自在為神仙,怎會老呢?詩人更不會老,越老筆越俏,我非詩人但詩友多,尤以港澳台和東南亞為最,怪不得本書主編桂漢標邀我為序。我因敬重他為人作嫁的奉獻精神,也就勉為其難略說一二。
  今年三月十日晨,我應邀出席在珠海召開的兩岸中生代詩歌研討會時,桂漢標遞上名片,贈我兩本著作,只因急於趕回廣州主持一個讀書會,並上南崑山,未及細談,匆匆告別。這一面之緣,留下深刻印象,隨後桂兄寄來書、報、刊,邀函以及有關資料,始知他是位無私的奉獻者,他創建的五月詩社,帶出一大批拓荒者,為粵北山區紅三角地區作出卓著貢獻。他的詩文和事跡,使我感動和敬重。給予最幸福,奉獻最快樂,他以苦為樂為榮,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任勞任怨,把自己磨練成一個聞名海內外的詩人、作家、學者、編輯家和社會活動家,值得我們學習、致敬。
  本書分三輯,收二十二篇論文,這些詩評家除個別外,絕大多數是閩粵兩省人氏。因東南亞華文文學與閩粵兩省有血緣、文緣、史緣、地緣和人緣、財緣、情緣之故。這些詩評家與東南亞華文詩人素有交往,情有獨鍾,時有詩評見報,或出版專著,故能在本年之內編輯出版這本評論集,足見雲鶴催生之功和桂主編號召之力。寫序難,寫詩評更難,但精誠所至能變難為易,詩評家與詩人心心相通,皆大快樂也。
  這是一本很有份量的詩評集,大都出自名家之手筆,都能在宏觀考察下進行微觀剖析,理論性強,哲理味濃,有獨特見地。有真情實感,言之有物,客觀中肯,感情與理性相結合,很有說服力,且行文流暢,形象生動,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使你愛不釋手。在此盛夏,序者讀得津津有味,寫得輕鬆快捷,獲益匪淺。以下列舉數例,以證吾言非謬也!
  資深詩評家古遠清教授的《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評泰國曾心的〈涼亭〉》。題目清新醒目,「空靈」、「餘味」、「自然」、「情真」這四個關鍵詞,概括而準确地指出曾心小詩的優點與特色,給予很高評價。他的小詩觀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序者不僅認同而且十分欣賞。正因其小詩觀精深獨到,使讀者更好地品賞曾心小詩的妙處,也使評論更富理論色彩和可讀性。古氏确是評論高手,值得學習。
  華南師大謝鎮澤老師的《吳岸詩歌的五個關鍵詞》,即「憂傷、悲痛」、「生命、凝重」、「底層溫情」、「酬唱、希望」、「親情、沉重」,分析到家,頗為新穎獨特。這五個關鍵詞充分展示了吳岸的人品和詩品,展示詩人百煉成鋼的風采。
  福建師大王珂教授的《語言智能、詩體意識與現代意識——雲鶴詩歌的三個關鍵詞考察》,此文長達近兩萬字,頗見功力。作者全面論述了雲鶴一生的詩歌藝術,對比其在中青(少)三個階段詩路歷程及其詩風轉變,窮徵博引,很有理論見地,惜其文字冗長,似可壓縮精煉些。
  澳大利亞梵人也先生的《不做詩人,還是詩人——陳扶助詩創作歷程簡介》一文,從詩人到作品,從舊詩到新詩,從早期到近期,極其簡潔地寫人評詩,形象突出,詩意盎然,确是詩人的知音,故其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值得一讀。
  泉州作協主席戴冠青教授的《在審美發現中繹詩意情懷——略論菲華女詩人石子的詩歌創作》一文以深刻細膩見稱。女學者評女詩人,泉州教授評菲華詩人,确有獨到之處,與古遠清一樣從詩觀到作品分析透徹,頗富理論深度,且文字優美,感情充沛,讀來賞心悅目。
  韶關大學溫阜敏教授的《南洋本海的詩性詩聲——馬來西亞詩人王濤的本土海風詩創作初探》一文自始至終扣緊「本土海風詩」這一特色,進行全方位探討,确能突顯王濤的詩風,給人極深印象,勾引我對青年詩人王濤的美好回憶。
  五月詩社鐃堅詩人的《現實深處的內心回望——淺析郭永秀詩集〈月光小夜曲〉的藝術特色》一文以三個小標題(一、視角獨特的寓意開掘;二、歲月如歌的真情回眸;三、內心世界的靈魂獨舞)恰到好處地展示了郭氏的詩歌藝術,确是眼力獨到,引人共鳴。
  清遠市委華海秘書的《孤獨的行吟者——簡論隨雲的詩歌》一文也以三個小標題(一、大地上孤獨的行吟;二、生命的苦痛與超越;三、寂寞中的詩歌蛻變)多方面揭示隨雲詩歌的藝術特色,可謂高見,難能可貴。
  序者一口氣列舉上述八位詩評的優點,足見本書不是為評論而評論,而是出於研究心得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不僅有深厚的理論底蘊,而且有新穎獨特的見識,行文清暢可喜,讀來深受啟迪,激勵和鼓舞。限於篇幅,尚有十四篇詩評就不一一介紹了。謝謝廿二位詩評家的努力,給這次東南亞華文詩歌研討會帶來豐盛的禮物,特此致敬。是為序。
二○○七年七月十二日於暨南園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16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