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20 10:59:20瀏覽477|回應3|推薦14 | |
咏怀诗 (支道林) 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弱丧困风波; 流浪逐物迁。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 重玄在何许,采宾游理间。芶筒为我养, 逍遥使我闲。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 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踟蹰现象物, 末始见牛全。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 支道林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他是东晋时期名噪 诗中的头六句,简述了他早年的身世和经历。 素餐,无所事事。后经永嘉之乱,颠沛流离, 随家迁居江左,这就是“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 迁”所指之义。他在二十五岁,厌弃人事而皈依 佛门,致力于研讨般若空宗,所以称为“中路高 韵益;窃宪钦重玄”。重玄,本指者子言道,是 “玄之又玄”,此处指即色宗的义理也是极其深 奥的,有如老子的重玄之道。“重玄在何许”以 下的诗句,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和精华所在。主要 描写了支道林探玄求道,了悟即色空义的过程, 用诗歌唱出了般若空音。 支道林作为一代名士清流,栖心玄远,不营物务, 并将钻研佛理视为毕生事业,没有某些文人墨客 干名求禄的宦海沉浮之谈,而是重在阐发自己出 入释老,辨义析理而悟出的即色宗思想和所标的 迢迢“支理”。 “重玄在何许”是设问句,“采真游理问”是自答。 这里的“真”,是指佛教的真话,相对于承认幻有 的俗话而言。这里的“理”是指即色空之理,支道林 认为要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话,就必须在即色空的真理 之中邀游,领悟“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 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妙观章》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的道理,从而畅游于理念 王国,超脱于浊世尘寰,从而达到芶简与逍遥的人生 境界。 “苟简为我养,逍遥使我闲”二句,强调通过悟即色空 而使精神解脱,达同庄子所提倡的“物物而不物于物” 的思想是相通的。“芶简”一词,语见《庄子·天运》: “古之圣人,……食于苟简之田”,此处是喻指无所用 为的处世准则和纯任自然的人生态度。支道林认为,只 要达到“乘天正”,“游无穷”,“玄感不为”,“不 疾而速”的精神自由状态,便是心理上的闲静、逍遥, 这种自由的主体意志,既非庄子所言说的“无待”逍遥, 也不是郭象所乐道的“适性”逍遥,而是一种“至人之 心”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览通玄妙,凝神玄其。 灵虚响应,感通八方”(文道林《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出三藏记集经序》卷八),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 洞察即色空之理,不执著物我,使主体精神与宇宙人生 之真话合一,随应变化,畅通四面八方,而无任何滞碍。 诗中所说的“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沈情去,彩彩 冲怀鲜”,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艺术描写: 诗中最后四句,阐明人心一旦达到灵通境界之时,便心 明而神朗。纵观世间法相,了如指掌,洞如观火,就象 庖丁解牛一样,“不以目视而以神遇”,遣其形而存其 真,见色之不自有,而悟色即空之理。并引用《庄子· 外物》篇中“得鱼忘筌”之喻,说明直悟全理而弃形迹, 以此比喻、形容智全言废,还群灵于“即色空”的境界。 支道林的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以庄解佛、标新理于众贤 之上的佳作。在当时辨言析理的清谈风中,支道林以其 学贯释;道而为谈宗之首,后世学者称道他是“当代名 僧,既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汤用彤 《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两晋之名僧与名士》)。 他的这首咏怀诗,寄兴高远,立意精微,足见其“至人” 之心胸,名僧之襟怀; 来自:戒幢佛学教育网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