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16 00:31:55瀏覽3254|回應31|推薦164 | |
◎《孫子兵法》成語選輯:
~民國110年〈2021〉12.16
[前言]:
一、全文參閱《孫子兵法今譯》:
二、《孫子兵法》是治軍藝術,也是戰爭哲學。古今戰爭第一準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是以「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三、茲選輯《孫子兵法》戰爭哲學成語〈熟語〉九則以饗。
= = = = = = = = = = = =
[始計第一]:
①因利制權:
~謂順著事件的有利發展態勢,進而制定相應權變之決策。
典出《孫子兵法。始計第一》:「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按,「因利制權」較少用為典故,正式成語一般用「因勢利導」。
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又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況且勞公拘經世之學,有用之材到了那邊,因勢利導,將來或有一線之望,也未可知。」
= = = = = = = = = = = =
[謀攻第三]:
②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謂了解敵方的虛實優劣,也了解己方的虛實優劣,則每一次對戰時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知彼知此〈網路分享〉
典出《孫子兵法。謀攻第三》:「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近似成語「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引《孫子兵法。地形第十》:「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 = = = = = = = = = =
[軍形第四]:
③以鎰稱銖:〈反義成語「以銖稱鎰」〉
~鎰,量詞;古計量單位。以二十兩〈漢。趙岐注:「二十兩為鎰。」〉或二十四兩〈李善注引劉逵曰:「金二十四兩為鎰。」〉為一「鎰」。
銖,量詞;古計量單位。以六銖為一錙,八銖為一錘,二十四銖為一兩。《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按,一鎰=20x24銖〈或24x24銖〉,兩者差距大。以鎰稱銖,引喻實力掌握絕對優勢,即勝券在握之謂。
~典出《孫子兵法。軍形第四》:「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宋。張預注:「二十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 = = = = = = = = = = =
[虛實第六]:
④以眾擊寡:〈反義成語「以寡擊眾」〉
~就兵法言,「以眾擊寡」指我方以集中局部之優勢兵力突擊攻破敵軍較弱之軟肋處。
換言之,《孫子兵法》此處「以眾擊寡」並非狹義之強凌弱、眾暴寡,而係以局部之優勢兵力聲東擊西,千里奔擊敵軍虛陣使首尾失據而潰散。
典出《孫子兵法。虛實第六》:「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又,「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按以實擊虛,則強弱眾寡易位。「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鬦。」鬦,鬥志也;敵雖勢眾,左支右絀疲於奔命,鬥志漸失矣。
= = = = = = = = = = = =
[軍爭第七]:
⑤風林火山:
~中國春秋時代之軍事陣法名詞熟語。「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之縮詞。
按日本戰國時期甲斐國將領武田信玄所使用的軍旗,其旗幟上即書此四句旗印。
典出《孫子兵法。軍爭第七》:「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風林火山〈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行軍第九]:
⑥諄諄翕翕〈ㄓㄨㄣ ㄓㄨㄣ ㄒㄧˋ ㄒㄧˋ〉:
~諄諄,誨人不倦貌。翕翕,失意不滿貌。諄諄翕翕,本義言行遲鈍拘謹貌。
此處指敵將與士卒之互動低聲下氣,隱喻渠因戰事不利曝露軍心不穩。
典出《孫子兵法。行軍第九》:「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略似成語「竊竊私語」,唯與「諄諄翕翕」意義有別。前者是私下交頭接耳,後者是當面低聲輕語。
= = = = = = = = = = = =
[九地第十一]:
⑦常山之蛇:
~古代傳說引申之軍事陣法名詞熟語。常山之蛇古稱「率然」,兵家演繹陣法曰「率然陣」,俗稱「常山蛇陣」或「蛇蟠陣」,即首尾相銜互救之機動陣式。
典出《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見明。龍正《八陣合變圖說。蛇蟠陣贊》:「風為蛇蟠,附天成形。勢能圍遶,性能屈伸。四奇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常山之蛇〈網路分享〉
= = = = = =
⑧焚舟破釜:
~「焚舟破釜」為典籍熟語,其同義成語即「破釜沉舟」。比喻兵臨險境,將帥以必死決心抗敵,欲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典出《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破釜沉舟」見《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又見明。陳孝逸《與羅杓庵書》:「秋間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必不敗;而后杜門卻軌。」
破釜沉舟〈網路分享〉
= = = = = =
⑨踐墨隨敵:
~踐,履行、遵循。墨,繩墨,指木工用以校正曲直之墨線;引申曰策劃、謀略。隨,順應,隨戰機應變。踐墨隨敵,謂依據敵情的變化以制定實施策略。
「踐墨隨敵」為典籍熟語。引宋。張預注:「循守法度,踐履規矩,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取勝。」
典出《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知己知彼〈同知彼知此;網路分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