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1 21:01:29瀏覽1119|回應2|推薦36 | |
由【起承轉合】談起 自宋以降之歷代詩論,對於起承轉合之法著墨不多。約略提到含混帶過,粗具形貌而無理論內涵,並且多貶語。而今人論詩作詩反重之,何故? 竊以為乃五四運動之餘毒所致,當時中國面臨亡國的威脅。知識分子急於救亡圖存之道,於文學乃引西方哲學辯證法。中文講起承轉合,西方講始、敘、辯、證、結。較之起承轉合不僅更為細膩,並且蘊含自柏拉圖之理想國以降的哲學思想。這一套用以振興白話文運動實際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事實亦已被充分驗證。 然而以意象、境界為先,講求神韻自然天成的古詩詞,卻被無辜牽累。論及此處不得不先提一提中國詩詞傳統的內涵,否則,有論者以為與起承轉合之法無涉。 那麼古詩詞的理論內涵是什麼呢?純粹以詩詞來講,上千年來中國詩詞是以老莊的道家思想為核心,以禪宗的頓悟來實踐。道家講空無。所謂有我、無我之境界,討論的是物、我的關係。進一層講就是人類與自然萬物之間,交流感應的關係。東坡先生有幾句話正是談到作詩這件事,其思想內涵顯而易見;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東坡先生答其弟子問,曾經這樣講述其文;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泊泊,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當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讀這幾句話可知,其詩文縱橫開闔、氣象萬千。行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何曾慮及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不適合論詩作詩。除了理論內涵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唐詩(或說南宋以前的詩)不能以線性邏輯來解釋。 意境當如燈照影,影的呈現是一個整體的顯現。而不是局部或是拼湊地呈現,如燈照影是立即地、不加人為智力的一個完整的呈現。一首有味的詩,有其堪味的哲理,但絕無線性邏輯可循。誰是燈?誰是影呢?意境是互為表裏的,有時是燈、有時是影。哪裏能分誰起、誰承呢?詩是立體的、多重的、層層疊疊地,一個整體的呈現。不是線性邏輯的排列。 七言、五言詩就像一個爵士四重奏的表演,一開場的舞台上,就是鼓、吉他、貝斯、薩克斯風或鋼琴都擺在那裏。可以合奏,也可以獨奏,也可以倆倆搭配演出。 詩也是這樣,可以四聯或四句合奏,單獨一聯一句也可以玩味。其實不獨古詩如此,現代詩也是一樣。 我在此舉三首詩為例,有人能標得出【起承轉合】嗎?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兼答東羊玉之論 在美學的概念下,詩與建築、雕塑、繪畫是相通的。某些學者甚至強調詩的地位在所有之上。見到東羊玉以繪畫來理解學詩,已非常接近敝人所欲表達的論點。甚喜,引以申論之。 我所欲矯之枉不在手法、技巧,不在一筆一畫。而在所想所觀之一草一木,空間和時間。真實的或想像的世界,是一個四度空間的世界。繪畫老師不會要求學生以二度空間來看、來描繪這個四度空間的世界。除非,某些特定取向的需要。 起承轉合於詩是一個線性的邏輯,是一個平面的二度空間。其論好比說;從高雄到台北,需先經過台中,或是經過花蓮。符合邏輯、言之成理。至於,是搭火車好,還是開車好?真正是無關宏旨的枝微末節。不值得討論。 簡而言之,起承轉合之不適於論詩、寫詩,乃在於其二度空間的邏輯,與詩所呈現意象的或真實的四度空間的世界,在根本上的扞格不入。 或謂,起承轉合也是有意象的!是,有的!那是一個二度空間的平面。我所說的是一個大至宇宙、小至一粒沙的四度空間。彼意象非此意象。 如此,請試著重新去讀一讀我在本欄所舉的三首例詩。這三首詩我們幾乎讀了一輩子,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因此我特地挑出來當例子。以這兩種不同的論點,去體會、比較看看。 ………………………………………………………………………………………… 明朝大儒 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對於【起承轉合】有極為露骨的批評,茲摘錄自【夕堂永日緒論】如下以供參考。敝人不著一字之評論。 中文系的學生亦可參照【詩與詩學】【禪學與唐宋詩學】 (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用書) 作者:博士 杜松柏教授 . 起承轉合一法也,試取初、盛唐律驗之,誰株守此法者?立此四法,則不成章矣。且道盧家少婦作何解?是何章法?又如火樹銀花合,渾然一氣;亦知戌不返,曲折無端;其他或平鋪六句,以二語概之;或六、七句已無餘,末句颺開;意趣超遠,起不必起,收不必收。乃使生氣靈通,成章而已。 若果足為法,烏容破之。非法之法,則破之不盡,終不得法。詩之有皎然、虞伯生,經義之有茅鹿門、湯賓尹、袁了凡,皆畫地成牢,以陷人者,有死法也。 死法之立,總緣識量狹小,如演雜劇,故有花樣步地,稍移一步則錯亂。若馳騁康莊,取塗千里,用此步法,雖至愚者不為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