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及3月13日兩度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賴清德總統發表重要談話與政策宣示,並未能凝聚國人共識,反而擴大內部對立與恐懼,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直言,「就是要抗中保台,就是要大罷免」,為了政治權力鬥爭,不惜以敏感、脆弱兩岸關係為代價,賴清德訴諸最危險的政治手段。

準戰爭狀態 失和平機會

賴清德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過度簡化,零和博弈判讀尤其令人困惑與憂慮,他希望台美關係持續提升,可以和美中關係形成良性循環,更是過度操作。中國問題專家史文日前發表「川普的中國政策:完全諱莫如深」專文指出,美國的中國政策最後決策者是川普及在中國有龐大商業利益的「政府效能部」負責人馬斯克。雖然國務卿盧比歐等重申美國一貫反中立場,到目前為止,川普與馬斯克仍然按兵不動,就是要避免台灣問題成為美中關係及美中「大交易」的變數。

川普對美國長期支持台灣的安全與繁榮興趣缺缺,他專注「美國優先」,爭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最大利益與地位,同時避免大量投資國防,捲入軍事衝突。不可預測的川普使全世界已進入充滿不確定與不穩定時期,「疑美論」與「棄台論」同時發酵,賴清德仍主觀認定可以得到川普背書,更妄言要以美台關係影響美中關係,很可能要為誤判付出慘痛代價。

美中雙方對於川普2.0的戰略競爭仍處於布局階段,賴清德自亂陣腳,輕率亮出底牌。在川普片面施壓,排除台灣政府之下,「護國神山」台積電宣布加碼投資美國至少1000億美元,賴政府喪失了與美國進行政府間談判、甚至達成協議的黃金機會。賴清德只能事後硬蹭說,「這是台積電的時刻,也是台灣的時刻,更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的時刻」,但川普毫不領情,他大肆宣揚台積電投資美國的輝煌戰績,揚言美國生產的先進晶片市場占有率將可達35%到40%,可以「忘掉來自台灣的晶片」了,就是絕口不提美台雙邊關係,令賴政府情何以堪。

面對惡劣內外情勢,賴清德召開的「凝聚反併吞共識,因應中國統戰滲透」國安高層會議,則是扼殺了兩岸和平機會,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藉著因應中共對國家主權之威脅,賴清德試圖為「新兩國論」合理化、合法化;因應中共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將恢復軍事審判制度,雖然賴清德說明絕不會恢復戒嚴,「軍法復辟」沒有戒嚴之名,已造成政治效應。

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1991年李登輝總統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是台灣政治民主化及降低兩岸敵意的關鍵,賴清德大開民主倒車,公開界定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兩岸等同回歸「武力對峙」的「準戰爭狀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宛如緣木求魚。

以美為後盾 引戰賭很大

賴清德的論述邏輯也是充斥矛盾,他在2月23日的國安會議宣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願意和中國共同追求兩岸和平共榮的努力不變;秉持對等尊嚴,推動兩岸健康有序交流,以對話取代對抗、共同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的承諾不變。13日就公開界定中共為「境外敵對勢力」等同封殺兩岸和平共榮的機會,一系列限縮、管制措施根本否定了交流、對話。

賴清德以為,有美國做後盾,中共不敢對台灣貿然使用武力,但近日大陸國台辦明指,共軍「在台島附近開展演習」是「對賴清德不斷宣揚台獨分裂謬論、升高兩岸對立對抗的堅決懲戒」,台灣則啟動「立即戰備操演反制」,兩岸軍事對峙持續升高,發生衝突風險自然增加。

對於台海緊張情勢升高,美國回應,中國大陸向台灣做出明目張膽、不負責任的威脅,雖然措辭強硬,但僅限於言語層面,沒有進一步的反制行動。基本上,華府官僚系統對於川普的兩岸政策仍在察言觀色,也再度證明了,賴清德自以為有美國為後盾挑釁中國大陸,不但不避戰,甚至引戰,實在是賭很大。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丹麥前總理拉斯穆森日前在台北表示,「在川普執政下,我們不再能仰賴白宮」,他反問台灣和烏克蘭要如何看待川普的國際政策觀點?賴清德若不能審時度勢,失去和平的台灣不會是贏家,只會是餐桌上的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