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物》「面對病人...最難的不是開藥而是說服」 名醫洪惠風用「國臺語」讀懂病人心跳
2023/04/07 01:23:41瀏覽4|回應0|推薦0

在門診塞爆、醫病關係緊張的健保制度下,行醫30多年的心臟科名醫洪惠風,仍用心聆聽每個病人的人生故事。(攝影/徐嶽峰)

「說服人最好的方式,是講故事。」

說這句話的人,不是行銷、保險業務人員,也不是辯護律師或哪個商管大師,而是三度榮獲全院票選「年度優良醫師」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

「面對病人,最難的通常不是開藥,而是說服。」臺灣在健保制度下,醫院門診塞爆、醫病關係緊張似乎習以為常,看診3分鐘更是許多「名醫」的日常生活,但行醫30多年的洪惠風,仍努力與患者建立友善的關係。

從2008年出版《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到今年1月甫出版的《心臟保健室》,經過15年,下診脫掉白袍後的洪惠風,不論是寫實體書或臉書,都渴望透過衛教知識、診間故事、人生故事與民眾溫暖對話。

問到這次寫書的緣起和想法?他笑說其實一切都是意外,出版社與洪惠風聯繫,希望他能再寫一本衛教保健書後,原本有些抗拒,「但後來我的想法是先從疾病出發,再把視野拉到人跟疾病、拉到一生要怎麼保健,然後再往上拉到人生全部。」

接受《信傳媒》專訪的這天,洪惠風和我們分享,其實看了很多病人從年輕到現在,很多疾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眼光放夠遠,人生態度也會不同,你的工作可能就不會做到那麼緊繃、那麼完美。我們看到很多人很奇妙,原來是壓力非常大、內心有大事業要完成,一旦放了支架,很多時候人生的重要性也開始重新排列......

不過回顧從醫30多年來,洪惠風說其實小時候並不想讀醫。

出身醫生世家,讀建中看雜書、玩橋牌...聯考落榜

洪惠風分享小學四五年級時,曾在植物園住家附近擺地攤租書,「那時候家裡雜書很多,下午南門國中學生從這邊經過一下就租很多本,到了第3天生意越來越好,大概賺了5、60塊,結果我爸發現後把我拎回家,害我的創業生涯就此結束。」

洪惠風笑說以前最愛看雜書,種類很多、什麼都看,「小五的時候,我的志願是要當全能科學家,你就知道這種性格是貪多嚼不爛,每個東西都這樣『搵豆油』,到後來就是什麼都不會。」這樣的性格到高中時依然如此。

「讀建中時我什麼都想玩,口琴、橋牌、合唱團、辯論...連在夢中都在說要當橋牌國手。」不過也因為沒有認真花心思在課業上,洪惠風大學聯考時落榜了,「連吊車尾的最後志願也上不了。」爸爸是前臺北榮總整形外科主任、臺灣整形外科第一把交椅、媽媽是婦產科醫師、未曾謀面的外祖父也曾靠祖傳醫術濟世,這對出生在「醫生世家」的洪惠風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

「我第一年沒考上,後來為了雪恥證明我也可以,就給自己訂一個很高的標準、秀一下決心。」洪惠風說其實那時對當醫生根本沒有任何想法,只是很怕再考不上就要去當兵了,挑戰一個最難的志願。一年後,洪惠風跌破眾人眼鏡,如願考上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進步幅度連自己都不敢想像。

不過也正是洪惠風這樣什麼事都好奇、什麼都想「嘗鮮」的性格,讓他在之後的行醫生涯裡,完成了許多「創舉」。

「我不是綁綁,是匝匝!」用「國臺語」寫病歷讀懂病人心跳

問到在健保制度使得醫院門診常「塞爆」的情況下,如何與患者建立友好的醫病關係?洪惠風認為,一開始的關鍵來自於他用「國臺語」撰寫病歷。

他分享,「當時很多病人跟我說『匝匝』,就是胸口有點悶悶的,這些原本在病歷上會寫chest tightness(胸悶),然後『綁綁』、『ㄢˊㄢˊ』也是寫chest tightness,有一次某個病人第2次回診我問他:「你的『綁綁』有好點了嗎?病人回說:我不是『綁綁』、是『匝匝』。」

「後來你就會發現真的有不同,『綁綁』比較像是心臟被壓迫、『ㄢˊㄢˊ』(緊緊)的程度更嚴重一點,還有人是『束』(縮)起來又更嚴重,但像這種狀況換成英文通通都用同一個字代表。」洪惠風舉例,還有像是「胸坎」、「心肝頭」,痛的位置都不一樣,但這些組合全都翻譯成chest tightness。

他還分享,很多時候病人會說「匝一下就過」是形容只有持續1秒鐘的難受,極有可能是心律不整,「而且極有可能是期外收縮,英文也許有形容詞,但如果英文不會寫,可能就寫成chest tightness for one second,但這樣也很奇怪。還有一個『中氣不透』,英文通常會翻short of breath(呼吸費力或急促、有點喘氣),但『中氣不透』、『胸坎』、『匝匝』每個都翻成同一個英文,病就變了。」

洪惠風表示,通常病歷上看到short of breath、chest tightness都會想到是心臟病、狹心症,「病人如果很在意他的形容詞,你必須要尊重。不過有些病人在形容時已經有偏差,你寫的形容如果又再偏差,兩個偏差就會天差地遠,」他表示繼續問下去才能知道病人之前的主訴有沒有改善,如果沒有改善,就必須改變治療策略。

這樣不會很麻煩嗎?他說,「我們唱臺語歌的時候都會看到字幕寫『目眶紅』等用字,那病歷不能這樣寫嗎?」從當上主治醫師第3、4年開始,因為被病人罵,洪惠風開始思考,進而用國臺語寫病歷,「後來醫院評鑑,醫院長官要求我改住院醫師的病歷,他們通通寫英文,我說這樣不行,就把這些全都翻譯過來,之後也規定他們都要寫國臺語病歷。」

繼續閱讀報導

洪惠風認為用「國臺語」寫病歷,才能了解病人真實的病情,後續的診斷治療也可能因此有所不同。(圖片來源/gaimu@photoAC)

不同個性決定是否裝支架...「每個病歷都是一篇短篇小說」

洪惠風分享,會堅持用國臺語寫病歷是有原因的。

「病歷我會分成4段來寫,第1段要先形容這個人是誰、他的職業,可能是某某退休法官、以前做了什麼、平常有沒有運動,會澆花還是做什麼?還是很活躍的政治工作者?第2段要介紹他的過去,比如他從20歲開始就抽菸、30歲開始糖尿病,但從來都不肯好好治療,到40幾歲開始洗腎、50歲裝支架、60歲......」

到了第3段則是病人的現況,洪惠風說,寫到這裡之後就變得很有趣,「這時候你還可以形容病人的人生,我腦中就有病人的pictures(畫面),最後一段才會是我的鑑別診斷。」他提到病歷裡有一段會寫誰陪病,「有的永遠是老三、老四陪,老大、老二從來不陪,還有病人跟我說以後去法院可以複製這個病歷。」

「到最後每個病歷都是一篇短篇小說!」洪惠風分享,有的病人會跟他講狗狗去世了,「我問什麼狗?他說馬爾濟斯。幾歲?18歲。因為他平常會帶馬爾濟斯出去運動,當他的狗老了,病人的運動量就會減少,很多細節如果省略,到後來就什麼都沒有了,無法知道中間很多關鍵因素。」

他進一步分享,當大致了解這個病人的職業、個性特質,人生處理事情的方向可能會不一樣,「你處理他的疾病可能也會不同,會選擇幫他裝支架,因為他希望參與更多活動、動得更好。但另一種病人是整天都待在家裡,他可能就不需要支架,之後的治療方針就會完全不同。」

「所以其實我病人的病歷,遠比這本書更精彩,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小說、每個人的心臟都是一個故事,但很可惜那些不能寫進來。有時隔5年再回頭看,就會知道病人當時的狀況,現在怎麼又來一次?病人自己也常常忘記。」洪惠風笑說,或許這就是他跟病人建立友好關係的關鍵,「當你知道他的故事、他小孩念哪間學校,馬上就能察覺到他生活的變化,你跟他的關係就不一樣了。」

讓新光醫院實施24小時心導管手術、EECP引進臺灣都「搶第一」

洪惠風的另一個「創舉」,是從1994年倡議院內24小時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使新光醫院成為全國最早實施24小時心導管手術的醫院之一,也率先將EECP(體外反搏治療)引進臺灣。

問到當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眼光洞察到未來的趨勢和需求?

洪惠風分享,因為心肌梗塞是血管突然堵住,要越早把血管打通越好,「在那個年代大部分都是用血栓溶解劑,但後來有研究發現,氣球擴張術效果比血栓溶解劑好,那時新光醫院剛剛成立,還沒什麼名氣,每個醫師都很年輕,我想說來試試看,如果可以把這個推廣出去的話,至少新光醫院就有名了,結果真的一炮而紅。」

他提到,當時北部是由新光醫院開始做,「因為像公家醫院要做24小時,限制會比較多,有些醫師也會認為現在做得好好的,何必要這麼做?但因為當時新光醫院很年輕,彈性空間都很大。」

而EECP於1992年被批准可作為治療穩定性心絞痛(Stable Angina)的合法醫療器材,經美國FDA通過認證,在歐美認可為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病患除手術及心導管外另一項新選擇,無須手術也無須住院,門診即可治療。

「那時我經常出國開會,場外通常有展覽攤位,看到EECP很好奇跑去研究一下,覺得這個好像還不錯,回來後就跟廠商討論,有一家廠商願意試試看,就引進這個機器。」洪惠風描述,其實早在1950年代就有EECP的概念,但到1980年代才製造出來,1990年代有一些科學證據認為有效,「可是醫生都喜歡裝支架,這個相對比較慢,大概到最近5、6年才又紅起來,當初引進臺灣也是不小心的機緣啦。」

他自嘲,「當一個人的志願是『全能科學家』的時候,騷包到不行,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都想去碰一下,好奇寶寶啦!」不過洪惠風敢於嘗試新技術和新概念的作法,也讓許多病人因此受惠。

今年1月洪惠風的新書《心臟保健室》出版,希望透過衛教知識、診間故事、人生故事與民眾溫暖對話。(攝影/徐嶽峰)

「到ICU當主任後,人生的重要順序就出來了...」

如果重新選擇,還會想當醫生嗎?如果不當醫生又會做什麼?

洪惠風思考許久後說,「不曉得耶,我在18歲的時候根本一點概念都沒有,你想像中的職業跟後來真正看到的職業也完全不一樣。當然我現在已經60幾歲,看了這麼多以後,我覺得當時的最佳職業應該還是會選醫生,當然醫生也是會有起起伏伏,但從各方面來看還是一個最佳行業,也很受人尊敬。」

洪惠風也分享改變他人生的另一個插曲。

「原來我要跳槽到萬芳當心臟科主任,洪啟仁院長把我留下,說我要主任就給我主任當,我就到內科加護病房(ICU)當主任,在那邊發現有很多故事。」他分享,「你會看到有錢人進來加護病房,一堆達官顯要來看他,要你一定要盡全力搶救,你只能說是是是遵命。還有一些人留了一堆願望、有的則是不想活了......」

不過他說,不管是達官顯貴、升鬥小民最後都是躺到這裡,身分都一樣,「到後來就會思考我的人生到底要什麼?」洪惠風說,當你的人生到了ICU的最後一刻回想人生,「你覺得這個人生你滿足了嗎?很多想法會改變,也比較不會在意很多事情,人生的重要順序就出來了。」

他也提到,很多內科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出來後,常發現自己不會再往更高階層汲汲營營,覺得當個專科護理師就很滿足了,比較容易快樂,「當他們看了這麼多以後,會有一些感悟,人生就不太一樣了。」

雖消遣自己是個「樣樣通樣樣鬆」的醫師,不過在陪伴病人這件事上,洪惠風始終有所堅持,不怕寫國臺語病歷麻煩、看重每個病人的人生故事,也傾聽他們最真實的「心聲」,「聽了這些故事後,我希望大家會改變一些想法與做法,也許還能改變命運。」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終戰紅利:習近平的如意算盤 中國會不會是俄烏戰爭的和平使者?
潛艦國造原型艦作戰測評最後一關曝光 專家:最快2025年漢光演習驗證
「蔡麥會」歷史時刻》感謝麥卡錫及美國友人支持 蔡英文:臺灣沒有被孤立也並不孤單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95f7847&aid=17882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