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19 09:36:38瀏覽4047|回應0|推薦0 | |
物物而不物於物”,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我們幫助甚大 “物物而不物於物。”出自《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意思是若你不怕失去,就不會被控制,反而能更輕鬆的駕馭。不要害怕失去,你所失的也許本來就不屬於你。見過花開就好了,又何必在乎花屬於誰呢? 這句話包含的哲理讓人越品越有味道。記得曾經讀過一個故事就恰如其分的佐證了這個哲理。古時有位將軍,驍勇善戰,萬夫莫敵。平日當他在家時,他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在他的書房裡,把玩、欣賞千方百計搜集來的瓷器,往往廢寢忘食。 一天,他把一個心愛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賞,心裡正高興,忽然手一滑,杯子差點掉在地上,還好他動作快,又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卻不自覺地嚇出一身冷汗。事後他想:為什麼我平時身經百戰,面對刀、槍、箭矢都毫不畏懼,今日竟然會為了這個杯子而嚇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裡自問:為什麼? 忽然一個答案在他腦海裡閃動——這都是因為“貪愛”,有這份貪愛,就會有恐懼!於是他毅然把手中最愛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當下覺得一身輕鬆,不必再為了這個杯子的圓缺而掛心了。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何苦讓物欲束縛心靈的腳步。有時擁有不一定帶來快樂,放下反而是智慧的選擇。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一朵雲時,卻已在無意間收穫了整片晴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人生的一切煩惱,都源自於喜歡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枷鎖,精神添加壓力。歸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沒有學會放下我執,使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辛苦。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曾在法音中做過相關說法,比如當初我們曾經愛過某一個人,愛得死去活來的,而後來逐步逐步交往了一段時間後感覺就淡了,好像沒有那麼愛他了,甚至於最後分手了,忘得一乾二淨了。其實剛剛分手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難過的,那段時間就是在自找苦吃、自尋煩惱、執著放不下。但是,久而久之把它忘了就不再執著了,因此佛說的萬法由心生,其實有功夫的人應該當下就丟掉,根本不應該執著它。 還有的,就是家庭矛盾。有的男的說女的出軌了,有的女的說男的在外找小三了。搞得兩個人都十分痛苦, 甚至於還被當場堵住兩個人在一起,但其實也许是誤會並不是真的出軌,因而導致整天吵架,心裡不堪重負。但是到了今天,兩個人分手了,對於當初的事也無所謂了,為什麼?也是我們自己心中執著與否的關係。 至尊佛陀還做了個譬喻,我們每個人都會對某樣東西產生歡愛,至少當時覺得愛不釋手,比如,我們買一個新的汽車回來,一會兒又想擦它一下,實際上擦不上三個月, 就根本不想擦的了,就丟在旁邊去了,其實萬法都是心中的執著。當我們能從心裡明白了,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成住壞空的,沒有一樣是實在的,不能認妄為真,當真正懂得連我們身體都是假的時候,就不會再執著了。 其實,當我們決定放下時,我們不會失去什麼,唯一會失去的是以前放不下的執著和煩惱。所以放下我們所執著的一切,不僅是智慧的流露,更是走向菩提聖道、成就解脫的必然。 撰稿:渡舟 轉載自:佛教大願菩提金剛正法中心 https://www.tpcdct.org/article/8452?fbclid=IwAR19mEYAEIdPN-cpvquLbS6-CtYFh0urgoICtE1_lIsvscVHSDx6n650wW4#detail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學佛相關網站: http://www.macangmonastery.org 心靈網站: 綺帆的心靈補給站https://1012.video.blog/ 帆的心靈客棧-痞客邦http://cindyab1012.pixnet.net/blog 帆的心靈步道-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5b42b45d/article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