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座右銘
2022/10/25 10:10:12瀏覽1101|回應12|推薦0

生活原則

讓心總是依止於佛號(增善根)。有念,才有定力,有定力才生智慧,智慧足才能少煩惱。I hope I can have a clearer mind to handle everything calmly and happily. 著於煩惱,如吃錯藥,吃到毒藥,要迴光返照,把它改過來

A good life encompasses responsibility, fulfillment, altruism, continual learning, and adequate rest. 

買東西的計較-帳務上閒置的利息-投資的賺賠-工作的酬勞等。I need to dedicate more thought to the areas of taxation and household finances. 

There are good people, bad people, those in miserable situations, those worthy of high admiration, terrifying events, heartwarming stories - all present. The true path lies in enhancing our wisdom and abilities.

貪財、貪名都是苦,娑婆世界沒有一樣是我們可留戀的

修苦行,利益大眾。活一天,就修一天的行。今天不必掛礙明天的事,萬事隨緣

今天能夠身體沒出毛病,念佛而過,就要很滿足。

少俗緣 -對人無好無壞,平平就好

常唸: 願人我 無危險、無煩惱、身心安樂

苦行 是訓練與提昇

-做事是為了訓練頭腦及調心

-歡喜做

-要作計畫 -要簡化 -藉事練心

-不要想把事情做好或做到完美

-享福心不易清明。苦行(一切不計較) 才是修行。

-食衣住不去貪著它,過得去就好

遇事時,平靜、專注、盡心、不執著 則能做到最好

煩惱、妄念 都是業障

世間總是執著五蘊 (色、受、想、行-action的發動、識-分別) 以為快樂,適得其反。 

識在貪嗔痴下的燒灼:

-轟炸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守護六根門(眼、耳、鼻、舌、身、意)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a36b513&aid=17733164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善巧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家人
2023/09/06 17:27

Direct responses among family members might lead to each other's annoyance, but of course, they are never intended to be malicious.

In many moments and experiences, I can feel their profound emotions and care. Why are there still so many misunderstandings?

一般人只能先照顧好自己 至少5-7成,再儘量照顧他人

父母對子女的愛護 仍是相對大許多的

事情的安排,永遠只是取捨與優先的問題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9-13 10:59 回覆:

照顧S  當她有自己的考量(常是時間),無法配合

照顧爸爸  當他有自己的考量(常來自面子和體貼),勉強做的不適

照顧F 當他有自己的考量(常來自不懂和體貼),做過頭的不適

都會讓我生氣

他們的盲點  一如我的盲點

盡力而為就是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9-13 11:05 回覆:

正念包括:

1 時時警覺業力的控制,無法自控時,至少念佛

2 安忍承受果報

3 同理他人亦受業力控制而不忍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9-15 12:43 回覆:

F 顯然和爸爸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傳統)

S 和同輩間 似乎也是

愈傳統  愈周全 (愈壓抑自我)

因此

愈受他人喜愛

但也壓力愈大


善巧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念隨心
2023/06/19 13:00

citta- 心  sati- 念

心的自然本性 是明覺的

讓念 和心 緊緊相隨

我們就會了解  心 是不會老、不會病、不會死亡消失的

心在念中,讓它們融為一體,心的本性就會自然呈現

*

有念  才有定力

有慧  才能放下  才能見到五蘊的無常 (是我們的執取 才生煩惱)

念力  是戒定慧的基本功


善巧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廣公開示(全)
2023/06/12 11: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Y56Qoa3ig



熟練於禪定(念佛)
2023/06/06 17:41
這是心  最好的依怙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6-06 18:03 回覆:

對心的自在 和苦的解脫  的熱情想望 (motive)

不斷練習  熟練禪定

無畏身苦、情緒和記憶

與戒相合  維持身心自然正常的寂止狀態

這樣就在佛道上了 (朝向覺醒與涅槃前進)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6-17 18:05 回覆:

要維持內心的明覺持續不斷

才不會重新被捲入無明造作的種種漩渦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6-16 17:44 回覆:

心依止於善巧的所緣

維持心的明覺不斷

*

會逐漸看到

心的本質  是純淨的

且  心是不會如色身一般衰敗的

即使色身的不調  也不會妨礙  -只要心不執取



幸福 幸運
2023/05/25 22:18
能每日做到孤立、快走、易筋經、打坐

就是了

勝過一切…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9-06 17:24 回覆:

大家都是要追求幸福的,只是常錯想了…

家人的快樂和滿足 -不可控,若連自己的都想不清楚

感官享受、外在的肯定讚賞、比較的沾沾自喜都只是一時,後二者實質上更虛 (只止於心識的不確定性)

社交 -更不可控,隨緣利他會讓自己開心

運動 自律的生活(包含了休息、飲食) 很實際

學習和做事 都會訓練自己的大腦,壓力也會訓練自己的心,要避免壓力過大

累了 能好好休息

心的訓練提昇 最為究竟



離 休息
2023/05/25 09:59

人的五官在同樣的刺激下  都是極易習慣而遲鈍的

任何活動的短暫抽離非常重要

才會有真正的覺知 -對身,對心亦應是


善巧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沉迷=變笨
2023/04/14 11:47

例如韓劇

而忘了重要的事

而手忙腳亂  甚而耽誤大事

不止不值得

總覺自願如此很可悲

在未開始前能如何防範呢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4-14 12:36 回覆:
站著看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5-23 12:07 回覆:

ask what, not why

。一般人最不喜歡的 就是無聊和孤獨

。最渴求的滿足 是親情、愛情、與友情

。大腦對於 否定句的執行非常糟糕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6-03 16:06 回覆:

沉迷  不止是障道

光是世間的事務  就是一片混亂的難堪

離與心之清明  互為因果

要有決心不沉迷  則是最初該有的意志


病從口入
慎始,慎因
2023/04/06 09:09

只因前天下午的一杯濃拿鐵

前晚半夜醒後,再難入眠

導至昨天整日頭痛

下午、晚上 和F 追韓劇

情況更加惡化  連小紅也救不了了

半夜痛醒

起來再喝小紅

好些 累極繼續睡

早上仍痛

在峰的按壓風池穴和薄荷油後 加一包蜂蜜飲

逐漸好轉

整理早餐後  已全好

善巧(5a36b513) 於 2023-04-06 10:09 回覆:

能及時停損

也是需要智慧的


廣公開示19
筆記
2023/04/05 10:59

19

對人無好無壞,平平就好

*

經典即是路。煩惱時拿來化解,要會用

有煩惱來,會應用,煩惱即菩提

不會用的,煩惱即無明

著於煩惱,如吃錯藥,吃到毒藥,要迴光返照,把它改過來

*

不要說不簡單,只要去行就很簡單

*

盡心做

但做過就沒事了

不執著才能做好

執著就沒有智慧

*

食衣住 不去貪著它

過得去就好

*

上上人有下下智

下下人有上上智

*

每天起床後

少說雜話

趕緊多念佛、拜佛

公事辦完辦私事

靜一下

比較有正念

*

今天能夠身體沒出毛病

念佛而過

就要很滿足

妄想來時不要理它

理了它多了一個念頭

*

意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有懺悔心

善念會跑出來

隨犯隨懺悔就好 (沒有行,不會有因果)


廣公開示
老實安份過日2
2023/04/02 12:20

今天能衣食住具足

要依著佛法而行

行住坐臥不離佛

邊做事邊念佛 修苦行

修清淨心 消煩惱業障

在家是五濁惡世

六塵的好壞不要執著 要隨緣

不要增加愛別離苦

少說俗話是非

無過便是功

不要想出名

定力不夠

情欲高 更危險

要事無所求 心無所住

活一天,就修一天的行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