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頭屑是怎么形成的
2018/02/13 15:00:44瀏覽69|回應0|推薦0

頭皮屑的形成主要有油脂分泌的過多,內分泌失調以及經常吃刺激性食物都多種因素,頭皮屑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分泌過多的皮脂和汙穢塵埃等混在一起,幹了以後就成了頭皮屑;另一種就是頭皮表層脫落的角質細胞。頭皮屑面目可憎,那些導致頭皮屑產生的幕後禍首就更加可憎了,現在就讓我們將這些禍首們一一揪出。

最大禍首—細菌 在正常情況下,自然代謝的頭皮屑並不容易覺察,但是如果頭皮新陳代謝過快或細胞成熟過程不完全時,就會使角質堆積。此時,以頭皮死細胞維生的糠秕孢子菌大量繁殖,造成角質剝落,雪花般的頭皮屑也就產生了。

過多油脂 多數人都在意自己是否油光滿面,為臉上過多的油脂而煩惱,其實,人體頭皮分布的皮脂腺比面部的更多,分泌量更大,更值得你緊張。皮脂是頭皮屑一個良好的培養基,頭發不幹淨,油脂過多,是頭皮屑產生的最得天獨厚的環境,也是細菌、真菌生長的溫床。

皮膚病患者 對於有些患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病的人,頭發上也比較容易產生頭皮屑,而且這種頭皮屑與一般細小的頭皮屑不同,它是一大塊一大塊的。如果您有類似的情況的話就要小心,檢查一下看是否有了某些皮膚病。

工作壓力 你是否在為升職、為掙錢、為脫穎而出而揮汗如雨或疲於奔命?精神處在緊張狀態,受情感困擾,或用腦過度、睡眠不足,都會使人身心處於壓力之中,而壓力也是頭皮屑產生的重要原因。

內分泌失調 頭皮屑的產生也有可能受體內荷爾蒙分泌變化的影響,如青春期女性在經期前後等有可能令您受頭皮屑的困撓。

刺激性食物 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也可能會導致頭皮屑增加,如油炸類食品,這類食品味道不錯,但這也剛好對了糠秕孢子菌的味口,糠秕孢子菌生長旺盛,頭屑當然也會增多了。

季節變化 別過分地以為春風秋月是浪漫的事,它也會給你帶來煩惱,比如春秋換季時節,氣溫忽冷忽熱,會令頭皮屑增多,讓你的浪漫大打折扣。

營養素缺乏 許多人出現頭皮屑還與體內缺乏B族維生素有關。

染發、燙發之後 有沒有試過,剛染、燙頭發沒幾天,就發現頭發上有頭皮屑在那裏安營紮寨?沒錯,凡事有得有失,頭皮屑也比較容易發生在染發及燙發之後,讓你在美了幾天之後,就開始為那些不美的頭皮屑而發愁。

頭皮屑治療小竅門

用中西藥物聯合治療頭皮屑是筆者總結出的經驗,療效不錯。方法:取桂枝、防風、甘草各12克,水煎半臉盆藥汁,待藥汁溫度在30℃左右時洗頭,每次15分鍾,每天洗1—2次;同時口服腦益嗪,每晚2片即可。一周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要忌食魚腥、辛辣等食物。

針對頭髮少、頭髮薄、頭髮變幼等煩惱,醫學活髮精華具4大臨床實證功效:減少脫髮-只需44天脫髮回復正常水平;增粗頭髮-37.6%案例的頭髮增粗;鞏固髮根-頭皮上的膠原蛋白增加80%;頭髮重生-頭皮抗炎細胞增生達74%,助新生頭髮生長。

通過飲食控制或治療頭皮屑的食療方和偏方。

蔬菜粥

原料:菠菜50克、大米50克。

做法:將菠菜洗淨,焯去澀味,切段備用。再將白米淘淨,放入鍋內,加上適量的水熬至米熟湯稠,再將菠菜放入粥內,繼續熬至粥成。空腹時服用,每日一次。

天然洗髮水可給你頭髮非一般的呵護。平時很多人忽略了肌膚以外的身體護理,其實頭髮亦會受外來環境的侵害,有可能會變得衰老及不順滑。

適應症:適用於血虛風燥型頭皮屑增多。

綠豆薏米湯

材料:薏米200克、綠豆50克。

做法:將薏米泡軟、煮熟,再加上綠豆煮熟。空腹時服用,每日一次。

適應症:適用於濕熱內蘊型頭皮屑增多。

洋蔥

將一個搗爛的洋蔥頭用幹淨的紗布包好,用它反複揉擦頭皮,使洋蔥汁滲入其間,待24小時之後,再用溫水洗頭,既可止頭癢又能去屑。

啤酒

先用啤酒將頭發打濕,15分鍾後用水沖洗,再用洗發露洗淨。每天2次,3天為一個療程。兩三個療程後頭皮屑會明顯減少。

用酸性洗發液洗發以保護頭皮,常吃堿性蔬果少吃鹽,適當減少腦力勞動。

新域®系列草本護髮及潤髮乳,系列分為面部護理、秀髮護理、身體護理及親親寶寶系列等。為人類肌膚度身訂造,成份天然、大大增加舒適感,又可保持草本植物的治療性。

飲食方面用青菜,水果。

驗方:

少吃鹽,多吃綠色的青菜、水果等富含堿性的食物,促使血液保持新鮮,以減少頭皮屑。

為什么去屑的洗發水頭屑越用越多

1、您的頭皮新陳代謝可能已經不正常了;

2、您用的可能是劣質洗發品,或洗發方式不正確或產生了過敏,或對長期使用的洗發水中的去屑劑已經產生了抗體;

3、缺乏營養,或飲食作息不健康;

一系列的健髮產品,最適合一眾希望改善髮質人士。其中草本洗髮產品,更使用波里尼西亞土著世代沿用的洗髮及護髮植物精華,不單容易清洗,而且能細心呵護秀髮。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777882&aid=11030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