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州勇士隊(Warriors)後衛Stephen Curry生涯「Logo Shot」進球得分的紀錄(從2015-16球季開始計算)
2020/12/05 16:53:31瀏覽604|回應0|推薦2

      波特蘭拓荒者隊(Blazers)後衛Damian Lillard近期在IG(Instagram)貼出一段他在籃球場練習中場線(半場)投籃的影片(即所謂的「Logo Shot」投籃),且球球都進籃。這段驚人的影片快快就引起金州勇士隊(Warriors)後衛Stephen Curry的注意,在該影片底上留言:「這位狂野的兄弟,當進攻計時器剩18秒時,你敢這樣如此(如影片所言)拔起跳投嗎?假如你執行它,我就跟上(跟著這麼做)。」,而Damian Lillard回覆留言:「讓我們一起實現它吧!哈哈!別在意是不是開幕戰,我們大幹一場吧!」,濃濃的火藥味,讓新球季(2020-21)的例行賽更加讓人期待這兩位「超級射手」的場上表現,甚至雙方在場上對決的雙重刺激感。
     NBA中場橫線距離籃框47英呎,中場圓圈地板常是NBA的球隊標誌(Logo),但每隊的大小不一,以金州勇士隊過往的Logo為例,長16.2英呎,寬20英尺,因此球場上的「Logo Shot」將是從距離籃框約40英呎至55英呎之間包含中場橫線的距離。以此為標準來看看金州勇士隊(Warriors)後衛Stephen Curry從2015-16球季起命中「Logo Shot」的進球得分紀錄。《進攻計時器鳴響後的Logo shot進球(沒有得分)不列入紀錄》

2015-16球季

(一)2016年01月22日(美國時間)金州勇士隊(Warriors)與印第安納溜馬隊(Pacers)的主場比賽,勇士隊後衛Curry在第二節終束之際,命中距離籃框「48英呎」的三分球。使勇士隊以64:51領先13分,最終勇士隊以120:110獲勝。
(二)2016年02月24日(美國時間)金州勇士隊(Warriors)與邁阿密熱火隊(Heat)的客場比賽,勇士隊後衛Curry在第一節結束之際,命中距離籃框「40英呎」的三分球,使勇士隊以21:30落後9分,最終勇士隊以118:112獲勝。
(三)2016年02月25日(美國時間)金州勇士隊(Warriors)與奧蘭多魔術隊(Magic)的客場比賽,勇士隊後衛Curry在第三節結束之際,命中距離籃框「44英呎」的三分球。使勇士隊以99:91領先8分,最終勇士隊以130:114獲勝。
(四)2016年03月09日(美國時間)金州勇士隊(Warriors)與猶他爵士隊(Jazz)的主場比賽,勇士隊後衛Curry在第二節結束之際,命中距離籃框「54英呎」的三分球。使勇士隊以52:41領先11分,最終勇士隊以115:94獲勝。

2016-17球季

(一)2017年01月28日(美國時間)金州勇士隊(Warriors)與洛杉磯快艇隊(Clippers)的主場比賽,勇士隊後衛Curry在第二節結束之際,命中距離籃框「51英呎」的三分球。使勇士隊以72:51領先21分,最終勇士隊以144:98獲勝。

      當勇士隊後衛Curry發生「Logo Shot」進球得分時,球隊的戰績是5勝0負。此外Curry發生進攻計時器響起後的Logo Shot進球也不少,雖然命中不列入投進進球的統計紀錄而造成他的帳面統計成續不盡理想,但卻讓他的「Logo Shot」招式聲名遠播,深植人心。當敵隊球員與球迷想起他,就喚起「Logo Shot」的記憶。

      金州勇士隊(Warriors)後衛Stephen Curry在2015-16球季讓「Logo Shot」新名詞橫空出世,建立威名,而如今波特蘭拓荒者隊(Blazers)後衛Damian Lillard加入此風潮,將啟動「Logo Shot ] 的戰國時代,使越來越多球員敢於將「Logo Shot」用於半場陣地戰,讓過往傳統五位球員的進攻空間變得不一樣,其他四位球員的進攻空間加大,利於半場的不同空間小組合作,強弱邊的程度態勢更加明顯,發生雙人提早包夾持球員(會使用「Logo Shot」的持球員)迫使他交出球權給其他四位同隊隊友,削減其進攻威力的特別招式出現。「Logo Shot」的威力超越以往在進攻計時器鳴響時三分線外遠距離隨手拋出"幸運"命中,而是有自主意識的遠距投籃,且有準度的把握性加深半場陣地戰的變化與防守難度。

另類的「超級遠距長射」

2019年03月18(美國時間)金州勇士隊(Warriors)與聖安東尼奧馬刺隊(Spurs)的客場比賽,勇士隊後衛Curry於第一節結束之際,命中距離籃框「60呎」的三分球,使勇士隊以25:25戰成平手,最終勇士隊以105:111敗戰。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ba83014&aid=15436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