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學期開學第一天,從學校拿了新課本回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包書。低年級時爸爸幫我們包,中、高年級自己包。包好以後拿給爸爸,請他拿鋼筆在書皮上用空心字「篆」出「國語」「算術」「自然」等科目名稱,下面再篆出我們的名字,包書的工作才算完成。這獨一無二的書皮,是我們課本的特色。
爸爸的字師承爺爺,練的是趙(孟頫)體。據說爺爺教導很嚴,寫不好就挨打。嚴師出高徒,爸爸後來在朋友間以書法小有名氣。不知在甚麼情況下爺爺曾用雙鉤法篆出空心字,爸爸跟著學,據說後來比爺爺寫得還好。
傳統的書法一定得用毛筆,可是當爸爸跋涉入川求學和以後輾轉各地的時候,紙筆墨硯不一定隨時齊備,如果寫空心字就不受限制。他可以拿任何筆在任何地方練習,甚至拿石頭在地上畫都可以,這成了他終身的嗜好。
雙鉤書法起於唐代,那時還沒有印刷術,人們為了讓名家書法作品得以流傳,依作品原樣勾勒出空心字,再填上黑墨,使觀者得到近似真蹟的作品。唐太宗在取得王羲之的《蘭亭》真蹟後,也命大臣用這種方式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
古時候雙鉤的主要目的是廓填,以模仿名家真跡。因為是以細線沿原作筆畫的兩側外沿鉤出,所以稱為「雙鉤」。以這種方式完成的法帖叫做鉤摹本,而雙鉤只是完成鉤摹本的手段,在「廓填」之後就看不出來了。
爸爸的雙鉤雖然還是根據毛筆字,卻不需要沿任何作品的外側鉤勒,那個「原作」就在他的腦中。隨便甚麼字,只要一起筆,他就知道如何鉤畫:先「寫」左邊筆畫的外側,到字的下方就「繞」上來完成左邊筆畫的內側;再連著一筆畫下去寫右邊筆畫的內側,到下方再繞上去完成右邊筆畫的外側。如果是「山」「水」「木」「車」這種兩側對稱的字,就從上面寫下來,先寫左邊,到下面再沿右邊寫上去。
寫這種字幾乎像作畫。爸爸很少說他「寫」空心字,總是說「篆」字。篆本來是刻,我不太確定他為甚麼這樣說。或許他的意思是「轉」,因為要轉來轉去?
爸爸大多時候用硬筆「篆」空心字,但朋友跟他要時就用毛筆。那時他一筆不只篆一個字,而是整句從上到下先寫了左邊,再繞到右邊從下面寫上去。完成的時候每個字的左右筆畫對得工工整整。這個技巧,我一直到最近上網查雙鉤書法,才看到大陸上有書法家會這樣寫。可惜的是爸爸那些作品都送了人,自己沒有留下來。後來年紀大力氣不夠,他就不再整句一筆勾畫了。
十多年前爸媽曾來紐約小住幾次,不出去旅行的時候,爸爸常覺得無事可做。見家裡有報表紙,順手就篆起空心字來,大多是抄錄古文觀止或唐詩三百首的詩文。我最近找出一些掃描存進電腦。他的毛筆字留的不多,這些雙鉤空心字就是他留下的墨寶了;也勾起小時候看他在長條布幅上,一氣呵成篆出詩句的回憶。
※《禮運大同篇》
小時候因為眷舍不夠用,爸爸請人多搭兩房間,用夾板作牆壁。在那簡陋的客廳牆上,貼著他寫的巨幅《禮運大同篇》權充壁紙。那是我看過他寫的最「正楷」的字,可惜後來找不到了。看到這一篇用空心字寫的《禮運大同篇》,不由得想起當年的「壁紙」。這可能是他憑記憶默寫的,有兩句位置對調了。
※《春夜宴桃李園序》:爸爸似乎很喜歡這一篇,寫了幾次。
我更喜歡他篆的草書,但他可能不太有把握,只寫了一小段。
※ 寫得最多的是唐詩,特別是絕句,可能字的大小距離容易控制。為了省紙,他兩面都寫,常看到反面的筆跡。
※ 下面是某一天世界日報的新聞標題,那時他很關心時事。
※ 還作了一首詩,描寫「度假」的心境,大概是為朋友寫的。
第三句的「鼠」指的是松鼠。前面四句本來是這樣寫的:
可惜我不會作詩,沒法子幫他接下去。
其他的作品在這本相簿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