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08 15:44:54瀏覽42|回應0|推薦0 | |
近日,中国大陆首家院级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在解放军第303医院落成。这意味公民如果想在逝世后捐献器官,除了可以与各级红十字会联系外,今后还可以直接与该院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联系。 “刚刚成立的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下辖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捐献与移植数据中心、培训中心及器官捐献实验室等。”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捐献部副部长高新谱介绍说,该院开展器官移植工作10年来,除了人脑外,几乎所有人体大器官都可以进行移植手术,器官移植水平居国内前列。截至目前,该院已开展捐献器官获取手术近1000例,每年捐献案例数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人,完成生命接力。”前不久,广东云浮人苏伯因交通意外过世,家人忍痛为其捐出肝、肾和眼角膜等器官,这一善举帮助5名病人重获新生。 如今,越来越多患者通过器官捐献延续了生命,这得益于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支撑技术的创新。南方日报记者获悉,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牵头的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心脏死亡后,大多数器官必须在15分钟内获取,否则就无法捐献了。若心脏停跳时再叫医生来,肯定来不及。我们必须解决供体识别和维护的问题。此外,器官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使用标准,移植预后欠佳也是挑战。”何晓顺说,这是团队要对符合国情的器官捐献技术支撑体系展开研究的原因。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这一项目的主要创新点,简言之是系统化解决了供体识别、器官维护、评估、修复等一系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核心技术问题。 “我们通过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构建了预测不可逆脑损伤患者死亡时间的nomogram模型,其准确率为96%,远高于国际上通用的UW模型的82%和Wisconsin模型的88.4%。”何晓顺说,该模型操作简便,尤其适用于医疗技术条件薄弱的基层医院,有助于发现潜在供体及选择器官捐献的最佳时机。 专家认为,心脏死亡捐献模式的成功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器官捐献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国际移植界的高度认可,开启中国身后器官捐献之门,被誉为是“中国对世界器官捐献事业的创新与贡献”。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