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食品之戰:企業控制與技術官僚暴政
2024/12/05 15:26:55瀏覽297|回應0|推薦0

科林·塔德漢特(Colin Todhunter)2024年12月2日
《大家要改變未來飲食習慣了:讓大型商家像豬一樣養着我們吧》
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森寶利》(Sainsbury)是六大超市之一,它於2019年曾發佈《未來食物報告》。這份所謂報告不僅對未來趨勢和習慣的誤導性預測;更像是一份為企業控制和技術官僚暴政辯護的宣言,偽裝成「進步」。
它體現工業化食物系統對我們未來視野的種種問題。代表着一條反烏托邦歧途,通向我們與大自然和文化之間最基本的聯繫;食物,已被企業利益劫持,並通過一系列不必要且可能有害的技術來中介的世界。
報告中提出的荒誕預測和技術「解決方案」揭示了對人人實際生活經驗和食物系統面臨的真實挑戰的深刻脫節。報告中(2019年)聲稱到2025年四份之一國人將成為素食者,這看似大相徑庭。但這符合旨在重塑飲食和食物文化的敘事。
一旦讓讀者相信未來的情況將是如此,便更容易為報告中所提到的其他內容鋪路:實驗室培養肉、3D列印食物和太空農業。
當然,潛在的假設是,大型企業像森寶利這樣的超市將控制一切,並以「養活世界」或「拯救地球」為名推出各種神奇的「創新」。報告中並未表達對企業-技術官僚控制食物系統整合的任何擔憂。
通過推動高科技解決方案,這份報告似乎主張一個未來,在此間,食物供應完全依賴於由少數幾個企業控制的複雜技術。
報告中提到由機器人運營的「工匠工廠」。這是為了讓人接受森寶利所描繪的未來嗎?如果目的是讓人更加疏遠食物來源,並使他們愈發依賴企業控制的超加工食品,那麼或許是的。
這是烹飪藝術、種植食物的樂趣以及傳統菜肴的文化意義被無菌化、全自動化過程所取代的未來,這些過程缺乏人類的觸感和文化意涵。食物文化和技能的侵蝕並非意外後果;是企業食物系統戰略的核心特徵,旨在創造無法在沒有企業干預的情況下自行供應食物的消費者市場。
報告中對由AI和生物識別數據驅動的個性化營養的熱衷,類似於極權主義,將使企業對飲食選擇擁有前所未有的控制,將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轉變為經過數據挖掘、算法驅動的商品。
隱私問題是巨大的,同樣也存在基於飲食習慣的新型歧視和社會控制的潛力。想像保險費用與我們遵循某個企業規定的飲食有關,或者就業前景會受「食物身份」影響的世界。這些可能隱藏在森寶利華麗預測背後的反烏托邦現實。
報告對如水母和地衣等異國食材的著迷,將注意力從影響食物系統的真正問題上轉移開;企業集中、環境劣化以及地方食物文化和經濟的系統性摧毀。應該更好地解決食物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根本原因,這些根本上是貧困和不平等的問題,而非缺乏新型食物來源。
報告中沒有提及農業生態學、傳統農業知識和食物主權在創造真正可持續和公平的食物系統中的關鍵作用。相反,我們看到的是未來飲食的每個方面都被技術和企業利益所中介,從基因編輯作物到合成生物學衍生的食物。這對食物主權原則的直接攻擊,該原則主張人民有權獲得通過生態友好和可持續方法生產的健康和文化上合適的食物。
報告中對實驗室培養肉和其他高科技蛋白質來源的強調尤其令人擔憂。這些技術遠非被宣傳為的環境救世主,反而可能增加能源消耗,並進一步將食物生產集中於少數幾家科技巨頭的手中。
大規模培養肉生產所需的巨量能源被輕描淡寫,而消費這些新型食物的潛在健康風險,未經長期安全研究的情況下也未被提及。推動合成食品的背後並非可持續性或動物福利問題;而是關於創造新的、可專利的食物來源,這些來源可以被企業控制和貨幣化。
此外,推動合成食品和「精準發酵」技術的行動,威脅到全球數百萬小農和牧民的生計,取而代之的是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一小群高科技設施。
這是所謂的「進步」嗎?
這更像是一份來自董事會的食物不安全、農村貧困和企業壟斷的配方。摧毀傳統農業社區和農業實踐不僅會是一次經濟災難,還會是一次文化災難,抹去幾千年來有關可持續食物生產的積累知識和智慧。
報告中隨意提到對肉類徵收「罪稅」,暗示了在這個未來,飲食選擇將越來越受到國家監控和懲罰,這可能是應企業利益的要求。
肉類問題
然而,關於減少肉類消費並用實驗室製造的食物替代肉類以減少碳排放的問題,必須指出的是,二戰後肉類消費量的急劇增加並不一定是消費者偏好的結果;它更多地與政治政策、農業機械化和綠色革命的做法有關。
這一點萊雅(Laila Kassam)問道: 「是否曾想過,『肉類』如何成為西方飲食中的核心部份?或者『動物農業』的工業化是如何發生的?這可能看起來像是『自由市場』應需求增加『肉類』的自然結果。但根據從Nibert(2002年)和Winders與Nibert(2004年)的研究中學到的,『肉類』消費在二戰後期增加的故事並非自然發展。他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美國政府在1940年代為解決穀物過剩問題,決定增加『肉類』的生產。」
萊雅指出: 「在20世紀下半葉,全球『肉類』生產增加近5倍。人均『肉類』消費量翻了一番。到2050年,『肉類』消費量預計將增加160%(《The World Counts》,2017年)。目前,全球人均『肉類』消費為43公斤/年,但在英幾乎是2倍(82公斤/年),在美則接近3倍(118公斤/年)。」
萊雅指出,習慣和慾望是由精英群體為了自身利益所操控的。宣傳、廣告和「公共關係」被用來製造對產品的需求。農業企業和國家利用這些手段來鼓勵『肉類』消費,導致了數十億生物的屠殺和無盡的痛苦。
人曾被操控接受『肉類文化』。現在,他們再次被精英群體操控以進一步消費。但是,徵收「罪稅」和極權式的個人行為控制並非減少肉類消費的正確方法。

那麼,答案是什麼呢?
她表示,其中一種方法是支持極力抵抗全球農業企業權力並重奪食物系統的草根組織和運動。這些運動提倡食物正義和食物主權,並推動可持續的農業生態學生產系統。
至少這樣一來人人將擺脫企業的操控,更能自主做出自己的食物選擇。
正如萊雅所說: 「從所學到的來看,我們對其他動物的壓迫不僅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它是由國家支持、以利潤為驅動的經濟系統所支撐的。」
錯誤的優先次序
與此同時,森寶利對太空及其他星球上食物生產的願景,或許是最為明顯的錯誤優先次序的例子。當全球約有十億人與饑餓和營養不良作鬥爭,更多人面臨微量營養素缺乏時,企業未來學家卻在幻想在火星上種植食物。
這應該是所謂的遠見思維嗎?
這完美地概括了技術官僚思維,認為每個問題都能通過更多的技術來解決,不管這些技術有多麼不切實際或脫離現實。
此外,通過推廣依賴於複雜的集中化技術的未來,我們變得越來越容易受到系統故障和企業壟斷的威脅。真正具有韌性的食物系統應該是去中心化的、多樣化的,並根植於地方知識和資源。
報告中強調通過植入物、貼片和靜脈注射等方式提供營養,這一點尤其令人不安。這代表了營養的最終商品化,將食物簡化為單純的燃料,並剝奪了進食的所有文化、社會和感官層面。這是一種視人類身體為需要優化的機器,而非擁有複雜需求和經歷的活生生生命的願景。
在家中「自種」培養肉和其他合成食品的概念,則是另一例子,展示了這種技術官僚視野如何佔用並扭曲自給自足和地方食物生產的概念。它並非鼓勵人種植真正的、完整的食物,而是提出了反烏托邦式的家庭食物生產模仿,仍讓消費者依賴企業提供的技術和投入。這是巧妙的行銷手段,讓合成食品看起來更自然且能被接受。
報告中關於由AI驅動的個人營養顧問和基於個人「食物ID」的高度定制化飲食的預測,提出了嚴重的隱私問題,並威脅到進一步醫療化與食物的關係。雖然個性化營養可能帶來一些益處,但這些系統所需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程度,可能會導致企業對飲食選擇的前所未有的控制。
此外,報告中強調由機器人運營的「手工藝」工廠,完全誤解了手工藝食品生產的本質。真正的手工藝食品是人類技藝、創造力和文化知識的結晶,這些知識代代相傳。這是技術官僚思維如何將一切簡化為可以自動化的過程的完美例子,忽視了賦予食物真正價值的人類和文化元素
報告中提出的在3D打印帶上「組裝」肉類的願景,是另一個令人不安的例子,顯示出提議的超加工未來。這種食物生產方式將營養視為單純的營養素組合,忽視了完整食物與人體之間的複雜互動。這是簡化思維的延續,簡化思維導致了當前與飲食相關的疾病流行。
森寶利本質上是在倡導我們飲食將進一步與自然、完整食物脫節的未來。
「農場」用來培養植物以製作細胞生長血清的概念,則是邁向完全人造化食物供應的又一步。這種方法將食物生產進一步與自然過程脫離。這是一種更接近製藥生產而非傳統農業的農業願景,並且威脅着將食物從自然資源轉變為工業產品。
森寶利顯示出的對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衍生食品的熱情也令人擔憂。這些技術在沒有經過徹底的長期安全研究和公開辯論的情況下迅速被採用,可能會導致無法預見的健康和環境影響。農業生物技術的歷史充滿了意外後果的例子,從除草劑抗性超級雜草的出現到非轉基因作物的污染。
森寶利是否在不加批判地推廣這些技術,忽視預防原則?
像食物不安全、營養不良和環境退化這樣的問題,並非單純的技術問題;它是資源分配不公、剝削性經濟體系和誤導性政策的結果。通過將這些問題框定為純粹的技術挑戰,森寶利在轉移注意力,忽視食物系統中對體系性變革和社會正義的需求。
所提議的高科技解決方案很可能最初僅對富裕階層可及,從而創造出兩極分化的食物系統,富人可以享有「優化」的營養,而窮人則只能選擇日益退化和加工的選項。
但報告對食物的文化和社會層面的顯著忽視,或許是其最根本的缺陷。食物不僅僅是供給身體的燃料;它是我們文化身份、社會關係以及與自然界聯繫的重要部份。通過將食物簡化為一系列可優化的營養素,並以最有效的方式加以提供,森寶利提出了未來的構想,這樣的未來不僅更不健康,還更不具人性。
儘管森寶利的《未來食物報告》可以被視為通向更美好未來的藍圖,但它實際上是一份企業願望清單,代表着農業企業巨頭和科技公司手中危險的權力集中,這些都以農民、消費者和環境的利益為代價。
這份報告是更廣泛的意識形態的縮影,這種意識形態試圖為企業完全控制食物供應提供合法性。而結果呢?同質化的、由科技驅動的反烏托邦。
這是一場技術官僚的噩夢,忽視建立真正民主、符合生態原則、根植於地方社區需求與知識的食物系統。
食物的真正未來不在企業實驗室和AI算法中,而是在農業生態學農民的田野、家庭廚師的廚房裏,以及地方食物生產者的市場中。
前進的道路不應是更多的技術和企業控制,而是回歸農業生態學、食物主權和文化多樣性的原則。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7ab68df&aid=18146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