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17 01:35:15瀏覽2017|回應0|推薦5 | |
(November 16, 2013)9月下旬,開學第二周的星期二中午,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可容納280人的階梯教室內座無虛席。上課鐘未響,學生都已就定位,等候老師到來。
教室後面,還有學生在詢問助教,如何才能加簽到這門課,助教無奈地搖頭表示,學生人數爆滿,已經擠不進來了。 什麼課這麼熱門?答案是通識課「生物工程導論」,開課老師是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 張文亮是台大備受學生推崇的教師之一,也是第一屆台大優良導師得主。每學期,只要是張文亮開的課,幾乎場場滿座,甚至還會吸引家長、校外人士、出版社編輯等前來旁聽。 但讓人意外的是,這麼優秀的教師,卻曾被台灣的教育狠狠傷害、放棄過。張文亮的人生,是不斷用痛苦、淚水、包容與付出換取得來。 ★小時候是問題學生 從小,張文亮就是個問題學生。 小學五年級時,他因為討厭學校教育的方式,跑到教室燒毀全班的考卷;也曾用鋼筆墨水噴髒監考老師的衣服。因為過於頑劣,他常被父親打罵,有一次甚至被打到手心噴血,傷疤至今還在。 上了初中,張文亮由於太喜歡問些奇怪的問題,像是「波義耳是誰?」「安培、焦耳又是誰?」被認為態度不佳而留校察看。期間,校長曾當著全校師生的面,毫不留情地打他,最後因他不肯悔改,將他退學了。 後來,張文亮離開彰化的家,到台北念建國中學夜間部,重考一年才進入中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 在求學的路上,張文亮始終非常弱勢。「別人看志願都是從上往下看,我是從下往上看,很快就可以找到我的名字。」張文亮苦笑地說:「我對自己的評價非常低。」 別 人看他到處「惹麻煩」,但事實上,張文亮喜歡讀書,喜歡知識,喜歡思考,只是不願意按體制照單全收,對人生又有太多疑惑。「我非常不甘心,為什麼這些東西 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標準是誰訂的?我一天到晚被打,但不懂的是我的大腦,打我的手有什麼用?」張文亮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上大學後才遇伯樂 這些遭遇,對很多孩子來說,早已構成放棄自己的強烈理由。不過,張文亮始終沒有向環境妥協。 「我也不知道這股驅力來自哪裡,我被打擊得一塌糊塗,但就是不停往前走。」張文亮比喻:「我像個鋤頭,永遠在跟土裡看不見的石塊作戰,不管怎樣,就是一直走,一直尋找答案。」 終於,他的人生出現了轉捩點。 上了大學,張文亮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當時的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處長毛松霖。 毛松霖和張文亮之前遇過的老師完全不同。他要求學生盡量提出問題,每週和學生談論一次。他們從政治、物理、化學、生物、音樂到謀殺案,無所不談,而談論地點就在冰果室或校園草地上。 張文亮對知識、生命的熱情,獲得毛松霖高度的欣賞,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其實是有價值的,還是老師口中的「天才」。 於是,從找到生命價值的那一刻起,張文亮告訴自己,他終其一生,都要不斷幫助、欣賞別人,而當老師就是他畢生的志業。 ★曾被放棄 特別照顧弱勢生 在大學校園裡,很多老師拼的是論文、升等,但張文亮卻是拚了命鼓勵、啟發學生。 從《聖經》〈約伯記〉中安然接受上帝安排的河馬故事獲得啟示,所以自稱是「河馬教授」的張文亮,每年要面對5、600位學生,他告訴自己:「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事」。 除了課堂的教學外,他喜歡帶著學生去騎腳踏車,到野外觀察動、植物。張文亮尤其喜歡和學生對話,特別是身心受到困擾的孩子。 擔任張文亮六年助理的楊錦蓮指出,張文亮的辦公室裡,總是不斷有學生進來找老師聊天,張文亮只要有時間,幾乎來者不拒。在這些學生當中,他對於弱勢的孩子格外有耐心。 例如,有些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學生,行為舉止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也有學生深受憂鬱症、躁鬱症所苦,「別人都不想和他們相處,但老師卻願意花很多時間和他們談話,」楊錦蓮觀察。 耐心,來自於高度的同理心。 張文亮曾是被放棄的孩子,他了解被放棄的痛苦與不甘。雖然每天面對台灣最頂尖的學生,但他最想幫助的,卻是處在邊緣角落的孩子。 「把95分變成97分,是很好的成就,但我更羨慕的是,他原本只有20分、30分,把他提高到80分所獲得的成就,」張文亮說。 為了履行承諾,張文亮這些年來,把絕大部分心力放在教學上。他用心編寫教材,而多數教材都因為內容生動且具教育意義,被出版社出版成書。 ★帶4問題上路 人生不再猶豫 每一天,不擅打字的他,會利用早晨時光寫下一篇短文,然後交給楊錦蓮謄上電腦,發表在Facebook上。淺顯而動人的文字,總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這麼多年來,張文亮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生命導師,但他坦言,他看到有高度自我期許的年輕人其實不多。多數人總是挑安全的路走,一路上卻又不斷放大問題,抱怨受到不合理的對待與遭遇。 對此,他有感而發地說:「真正的勇者,是成為一個能深度欣賞別人的人,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欣賞你。當你深度去欣賞、幫助別人時,自己的問題反而就會不見了。」 他認為,年輕人無論走在什麼樣的路上,時刻都要問自己4個關鍵問題: 1.我的目標是什麼?我希望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2.我如何到達那個目標? 3.這條路有沒有人走過?我能以誰作為標竿? 4.萬一我走不過去時,該找誰來陪我,並尋求什麼樣的幫助? 當然,全世界總有些路沒人走過。 「當你發現沒有前路可循時,就往下走,一直往前,走錯路也無所謂,至少你可以知道,以後不要這樣走。」張文亮鼓勵所有人:「永遠要在錯誤的事情上,學到正面的榜樣。」 ★張文亮小檔案 1954 年生,中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現為土木工程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水土空氣資源系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曾獲台大第一 屆優良導師,外號「河馬教授」,著有《深入非洲三萬里:李文斯頓傳》、《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河馬教授說故事》等30餘本書。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