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醫學-健康- 科學-教育】 大S流感併發肺炎離世!胸腔科醫:「呼吸困難先深呼吸」是錯誤觀念
2025/02/05 23:40:05瀏覽26|回應0|推薦0

遠見雜誌

大S流感併發肺炎離世!胸腔科醫:「呼吸困難先深呼吸」是錯誤觀念

避免流感、氣喘、肺炎、肺阻塞、久咳不癒的應對之道。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加入追蹤

2025-02-03

《醫學級肺部鍛鍊法》/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知名藝人大S徐熙媛春節赴日旅遊,不幸因流感併發肺炎離世。呼吸困難、心悸、連續咳嗽,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即將發作的徵兆。當長期有喘不過氣、咳嗽、喉中有痰的症狀,就無法推測急性增惡(症狀急遽惡化)會從什麼時候發生。所以為了避免讓病情發展到如此情況,這裡希望大家能將以下幾種應對之道記下來。(本文節錄自《醫學級肺部鍛鍊法》一書,作者:奧仲哲彌,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採取輕鬆的姿勢吐氣」。

這是在症狀發作時的基本動作。看到這裡,也許有些人會心想:「咦?怎麼不是吸氣呢」。而且實際案例下,也的確有許多呼吸系統疾病會在發作的第一時間進行吸氣的動作。

其實這麼做只會得到反效果。因為會讓人感到痛苦的原因不是「無法吸氣」,而是「氣吐不出來」。

所以,當呼吸困難時,要先做動作就是「吐氣」。 

為了能幫大家應付這個難關,接著這裡要說明如何將「呼吸困難時就要吐氣」的觀念牢記下來。

訣竅就是用嘆氣般地「」、「」來吐氣。

記得要在吐氣的同時發出聲音,這樣就能順利吐氣了。當你感覺呼吸很難受時,請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形象,你只需要照著上面的訣竅用力吐氣就行了。

在肺中的氣全部吐出來後,接著的吸氣動作就能盡可能進行了。不過在吸完氣後,接下來的吐氣動作也要記得用「哈」、「呼」的吐氣訣竅。

在進行數次的深呼吸後,腦中的血清素和腦內啡會開始分泌。透過這兩種物質的鎮靜效果,可以讓呼吸逐漸平緩並恢復正常。

如果大家可以將這個方法記下來,也務必將這個方法推廣給身邊的人們知道。因為日本有太多人有「呼吸困難就要先深呼吸」這個錯誤觀念了。所以當看到有人呼吸困難或像是氣喘般地咳嗽,請正確地提出建議「請放輕鬆地把氣從肺臟中吐出來」。

不過呼吸困難的應對方法,也要視場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接著要以這個問題為重點來提出建議。假使是在室外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時,首先要抓住某物或某個人,然後稍微讓上半身往內側蜷曲。

不管是牆壁、樓梯扶手、樹木都可以作為讓你抓住的物品,因為這麼做的用意就是要第一時間防止自己倒下,使身體保持能確實吐氣的姿勢。

如果是在家中,則是建議採取抱住沙發座墊、枕頭的姿勢。身體緊貼著座墊後稍微蜷曲,如此就不會因為多餘的呼吸動作而感到痛苦。

要是已經進入喘不過氣、連續咳嗽的症狀時,請準備好複數座墊、枕頭再配合使用,然後試著採取最輕鬆的姿勢。

側躺時,建議使用「席姆斯氏臥位(Sims position)」會感到比較輕鬆。這是一種在側躺時,抱住枕頭的姿勢,可以讓腹肌保持柔軟,因此有助於改善呼吸。

由於睡姿是否舒適要視個人的感受而定,所以建議大家在每天睡眠時尋找能讓呼吸感到舒適的姿勢、枕頭的硬度或高度等。

以下癥狀很可能就是患有「肺病」

● 爬樓梯時喘不過氣,做點運動就氣喘吁吁

● 咳嗽好不了,總覺得自己一直在感冒

● 只要躺下來就開始咳嗽、鼻塞

● 喉嚨裡老卡著膿痰,咳也咳不出來

● 下雨天或一變天就容易咳嗽、生痰

● 說話有哮喘聲,聲音愈來愈沙啞

(延伸閱讀│吸—吐—停!「睡眠呼吸法」降低壓力、改善情緒健康

《醫學級肺部鍛鍊法:維持肺臟年輕化,避免流感、氣喘、肺炎、肺阻塞、久咳不癒的呼吸訓練》,作者:奧仲哲彌,時報出版

感冒飲食原則

感冒吃什麼?

感冒時的飲食原則應符合以下幾點:濃度高易獲得營養素(例如濃湯類)、高蛋白質強化身體自癒力和減少消化負擔的流質食物。1、清淡的湯和粥。2、清蒸的雞和魚。3、蘿蔔。4、洋蔥和大蒜。5、蜂蜜。感冒時喉嚨腫痛,水果是個不錯的選擇。金桔茶 薄荷檸檬水鹽烤橘子楊桃湯

感冒不能吃什麼?

  1. 甜食: 吃甜的容易 生痰,例如蛋糕、甜甜圈和糖果等。 由於感冒時身體已處於發炎狀態,再攝取這些高熱量甜食,只會讓症狀愈演愈烈。
  2. 難以消化的食物糯米年糕粽子等食物都要避免。 因為感冒時腸胃非常脆弱,應盡量讓腸道休息。 有些粗纖維的蔬菜也要少吃,例如芹菜、韭菜和茼蒿。
  3. 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吃辛辣油炸和燒烤等,會讓疲弱的腸胃更不舒服,也會讓喉嚨痛、喉嚨癢的症狀加劇。
  4. 含咖啡因 食物咖啡濃茶等飲品也要盡量避免。 因為咖啡因會促
  5. 生冷:生冷是指未經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兩類食物。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8173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