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們有了足夠的「戰術清晰」,才有底氣與工具從容運作「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因應快速變化的國際局勢。也才不會因為國際上某個大人的隻字片語,如喪考妣或范進中舉,讓自己的國家前途左右於他人手中。
文:吳崑玉
拜登一席承諾保衛台灣的談話,引起國內許多人興奮激昂,覺得這是美國從「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走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的明確訊號,讓台灣吃了顆定心丸,認定中共犯台美國必定出兵干涉。但美國國務院隨即發表「一切沒有改變」的新聞稿,又讓不少人被潑了冷水。
趙少康等戰鬥藍不敢反對抨擊保台論,於是使出傳統「推坑」的鬥爭招數,要求美國保台要有「白紙黑字」。問題是白紙黑字就能保障和平嗎?張伯倫當年在慕尼黑也拿到希特勒的白紙黑字啊?劉阿姨推文反而可能比較貼近現實:
戰略模糊就是評估中國並無發動戰爭的能力,戰略清晰就是評估中國有發動戰爭的能力,所以對台灣並不有利,因為台灣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更糟的是,「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這兩個詞,本是美國學術界對於台海安全政策的解讀與論辯。但傳到國內後,被裹上厚厚的政治麵粉,好像老美走向「戰略清晰」,台灣背後就有大哥靠了,心就安了;「戰略模糊」則代表美國向中共低頭放軟,台灣就危險了。再加上各方政治人物與媒體名嘴的過度渲染解讀,使得這兩個名詞變成很容易讓人血壓爆高、歇斯底里的催化劑。
回顧歷史,「戰略清晰」一定比較好嗎?1950年1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華府記者會上說:「美國的太平洋防線包括了阿留申群島、日本、沖繩、和菲律賓。」不包括台灣和韓國,夠清晰了吧?六個月後,北韓南侵,逼美國去打韓戰。參謀首長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稱之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沒幾年,又在「圍堵政策」和「骨牌理論」驅動下,接手了奠邊府之戰後、法國撤出的越南。不但「戰略清晰」,而且清晰到美軍直接投入數十萬兵力下去打了十幾年,卻養出一群只想讓美國人來幫忙開槍,自己卻貪污腐化毫無戰志的南越政府與南越軍,等到老美發現不對勁斷然撤出,南越馬上垮了。
同樣的悲劇,40多年後又在阿富汗重演。美國人早玩怕了這種「開了空白支票」、「支使大哥來幫小弟打架」的戲碼,所以在烏克蘭玩起「戰略模糊,戰術清晰」的手法。表面上避免與俄羅斯硬碰硬開戰,但什麼裝備訓練都提供給烏軍,甚至某些美軍退役轉成志願軍,跟當年飛虎隊一樣下水參戰,成果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