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醫學-健康- 科學-教育】【關鍵專訪】洪士灝:中國發展AI不受隱私數據法條限制,歐美企業視為「不公平競爭」
2022/05/05 12:49:23瀏覽175|回應0|推薦0

【關鍵專訪】洪士灝:中國發展AI不受隱私數據法條限制,歐美企業視為「不公平競爭」

Photo Credit:Reuter/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洪士灝強調,第三波AI熱潮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過去是用「規則定義AI」;現在則是以「Data定義AI」,兩者導致的結果差距極大。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洪士灝出席《DIGITIMES》、人工智慧基金會、IC之音、《科技報橘》共同主辦的2022 Taiwan AI EXPO時,接受《關鍵評論網》專訪。他指出,大數據推動第三波人工智慧(AI)熱潮,同時中國不受到隱私數據相關法條限制,成為該產業的領頭羊,亦被許多歐美企業認為是「不公平的競爭」。

十年「算力」成長一百倍,大數據造就第三波AI熱潮

AI並不是一個新興的名詞,其實在半世紀就已經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電腦開始發展的時期,當時民眾認為電腦太強大,計算能力比人腦快許多,衍生出許多的幻想。

洪士灝表示,AI總共出現兩次泡沫:第一次就是1950年代的熱潮,美國政府對此砸下重金,但都沒有好結果;後來則是80年代電腦普及後,又開始第2次AI革命,但最終仍以泡沫化收場。

AP00090601718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2000年9月6日,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Cynthia L. Breazeal 博士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IEEE Humanoids2000會議期間與人工智慧機器人Kismet互動。

「經歷過兩次泡沫化後,大概有20年的時間,大家絕口不提AI,因為只要提到了都會被當作是騙錢的。」洪士灝強調,不過這一次AI不同了,因為它讓我們看到實際的應用。

例如:停車場自動辨識,無論是車牌扭曲變形髒污都還可以辨認;以及在語音識別也有突破,過去必須對齊一字一句,如今無論是各種的方言,還是口吻都不成問題。

其實,這些技術在以前難度相當高,洪士灝告訴我們這是AI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過去是用「規則定義AI」現在則是以「Data定義AI」,兩者導致的結果差距極大。

只要善用Data的話,就可以在大數據中找到運算邏輯。洪士灝說:「利用Data做AI的定義,進而訓練出AI模型影像辨識上,任何歪七扭八的文字都可以提供給AI,它都能夠了解文字代表的意義,進而找到對應的關係。」

但是這一波的AI熱潮,並不是僅靠著大數據就可以帶動,還需要「算力」相輔相成,意味著設備的運算速度成為關鍵。洪士灝強調,要讓AI深度學習成本高昂,上世紀許多人都在嘗試以大數據發展AI,但是都以失敗告終,起因於算力太低。

隨著時間推進,算力每一年半成長一倍的速度,十年下來就是成長一百多倍,算力得到長足進步,硬體才能夠跟上海量計算,AI突破了傳統的限制,成就了近年的風潮。

中國科技巨頭手握龐大數據,在AI產業上取得優勢

依照目前以Data所定義AI的典範,許多大公司都在想辦法收集各式各樣的Data,只要數據越多就能發展出更強大的AI。但是,這一件事情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屢傳出爭議。

洪士灝解釋:「那些科技巨頭,收集我們個人的資料拿來使用,究竟我們有沒有同意,有沒有侵犯到隱私?」這些議題廣泛地在歐美中討論,甚至還立法保障民眾數據,以及賦予使用者來管制這些Data,也變相地干擾了AI產業的發展。

相形之下,中國在資料運用、隱私保護的法規上,還有一些進步的空間。洪士灝強調,中國政府支持的大企業(或國營企業)坐擁龐大資料庫,往往被歐美企業認為是「不公平的競爭」。

AP18157680012490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2018年4月,Mata(FB)執行官長馬克祖克柏因為數據隱私問題,遭到華盛頓國會山舉行的商業和司法委員會聯合調查。同年,中國華為6月6日承認臉書和其他製造商共享社群數據,但它從未收集或存儲。

此外,中國也投入了非常多的人、物力,同時亦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洪士灝說:「中國也不失為一個可敬的對手,但近年已經有越來越多人(企業、國家等)擔心中國對他們造成威脅。」

在台灣方面,除了台積電能在半導體產業扮演關鍵的角色外;其餘的「高大上」(高階AI產業發展)的事情而言,台灣或許沒有太多能夠著力的地方,畢竟就數據規模上,就是沒有強權國家這麼大。

洪士灝強調,雖然台灣無法硬碰硬的競爭,還是有一些優勢可以利用,例如:許多人才在資通訊產業,在學校上可以鼓勵跨域、產業的結合。他觀察到現在越來越多這樣的結合,有些經營不錯的資通訊產業公司開始結合生技,或者智慧醫療,從本業出發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還可以利用目前美中關係的契機。過去有許多研發團隊設在中國,不過近年來有轉移到台灣的情況,這些對AI技術的研發都相當有利。

不過,他也直言,台灣在發揮優勢時也要避免人才都集中在一個地方。就台大資工系來說,學生都被資通訊產業(所謂賺錢的行業)吸去了,那台灣生技產業要運用AI的話,究竟是要搶人,還是企業跟企業間合作值得深思。

如果是要搶人就要負擔高成本。目前資工碩士畢業到資通訊產業起薪落在新台幣200萬元,那一般企業是否能夠負擔。洪士灝說:「有時候他們(其他產業業者)需要長期的研究,才有辦法開花結果,這累積的人事,對於正在發展的公司都是很大的開銷。」

未來,AI產業仍是發展的趨勢,無論是語音辨識技術,還是自駕車等發展已讓生活產生巨變;然而,由AI所衍伸的倫理問題,包含AI自動化咎責問題、運算平台是否透明及數據隱私等,儼然成為AI是否能更上層樓的關鍵,也是亟欲解決的哲學問題。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6410?utm_source=likr&utm_medium=web_notification&utm_campaign=%E3%80%90%E9%97%9C%E9%8D%B5%E5%B0%88%E8%A8%AA%E3%80%91%E6%B4%AA%E5%A3%AB%E7%81%9D%EF%BC%9A%E4%B8%AD%E5%9C%8B%E7%99%BC%E5%B1%95AI%E4%B8%8D%E5%8F%97%E9%9A%B1%E7%A7%81%E6%95%B8%E6%93%9A%E6%B3%95%E6%A2%9D%E9%99%90%E5%88%B6%EF%BC%8C%E6%AD%90%E7%BE%8E%E4%BC%81%E6%A5%AD%E8%A6%96%E7%82%BA%E3%80%8C%E4%B8%8D%E5%85%AC%E5%B9%B3%E7%AB%B6%E7%88%AD%E3%80%8D2022-05-05&utm_content=VOY0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39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