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1/04 15:23:29瀏覽3143|回應3|推薦11 | |
說唱藝術之妙 王友梅
『說唱藝術』這四個字,漸漸的被大家認識,似乎變得不太陌生,但大多數仍僅止於認識這『四個字』而已,總有人問我: 說唱藝術是不是歌仔戲?有說又有唱,很像,但歌仔戲不是說唱藝術。 說唱藝術是不是相聲?絕對是!但是相聲不ㄧ定有唱啊?為什麼是說唱藝術呢!說唱藝術到底是什麼?很複雜嗎?這個來自於民間的藝術,其實是很通俗的,簡單的說:『用有說、有唱的方式來敘述故事,就稱做說唱藝術』,至於怎麼說?怎麼唱?用什麼語言?什麼型態?全國將近有四百種曲藝﹝說唱﹞,哇塞!還說簡單。別擔心,讓我深入淺出的談談說唱藝術,看完了文章你會說,哇塞!我喜歡說唱藝術。 ◎ 說唱藝術的淵源與種類 早在我國先秦到漢魏時期,就有了韻散說唱的雛形,比較具體的是唐代的『變文俗講』,以說一段、唱一段的形式來敘述佛經故事;到了宋代,發展出講唱民間故事的多種說唱形式,也可以說是說唱表演最繁榮的時期,從宋代詩人陸游這首《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的字句中,可以看出說唱表演在宋代受民間歡迎的情形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負鼓盲翁」是背著鼓賣唱的盲藝人,他說著趙五娘與蔡伯喈的故事,吸引滿村的百姓。 說唱經宋代的蓬勃繁榮之後,其觸角開始展延,元明兩代的「詞話」,至明末發展出「鼓詞」與「彈詞」;清代與民國初年,民間說唱結合當地俗曲,分別在全國各地絢爛開花,發展出近四百種說唱形式,例如北方的大鼓書、評書、牌子曲、時調、相聲、雙黃、數來寶、快板書、東北的二人轉、南方的評彈、伬唱、上海滑稽、四川清音等、種類繁多,各有千秋;所以說唱不只有相聲一種,由各地發展出不同的說唱音樂,佔了說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喔。 身在台灣當人更應該知道台灣的說唱有哪些?目前有人表演,還可以欣賞的有三種,就是台灣唸歌、講古(類似書評書)、打嘴鼓(類似相聲) 由上所述,說唱和戲曲是有差別的,但也有不可分的關聯。 ◎台灣唸歌→ ◎ 說唱與戲曲的關係 雖然說唱和戲曲都是敘述故事,但是,說唱必須是透過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說故事或唱故事,這在文學體裁上稱為「敘事體」,就算在故事進行中,經常需要跳進故事裡代替故事人物說話,就像小說體裁一樣,卻仍然屬於「敘事」。例如京韻大鼓〈大西廂〉唱詞「張君瑞笑臉揚,抬頭瞧見了小紅娘。」這兩句是主述人的口吻,下接「紅娘姐!再好沒有哎!咱們兩人近,咱們兩人好!咱們兩人相好總得日久天長,……」這一大段是張生的語氣,然後又轉回到說書人,說「張君瑞從頭至尾說了一遍,丫環說……」再跳進故事裡替紅娘說話:「我不聽你的西皮二黃,什麼叫做梆子腔?」大鼓書演唱人必須「一人扮萬人」,「跳進跳出」的說唱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生動性。 至於傳統戲曲所以稱為「戲曲」,就是因為它除了有對白,還有「唱腔」,同樣有說有唱,但它卻不是說唱藝術,為什麼?因為戲曲必須是由不同的人來分飾不同的角色,並代替某一劇中人說話,這在文學體裁上叫做「代言體」,與說唱的「敘事體」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說唱」和「戲曲」是兩種獨立的藝術,絕對不可以混為一談。但兩種藝術卻相互影響,早在先秦、漢魏時期就有了說唱雛型,當然表演形式也漸漸「由簡入繁」,讓說唱表演多變化,配合不同時空因素,產生不同面貌,甚至還演變成戲劇型態。 所以說唱乃戲曲之母,它提供戲曲極為豐富的故事題材、音樂滋養和身段表演藝術。 不過說唱藝術好在哪?妙在哪?有必要大力推廣嗎? ◎ 說唱藝術之妙 大家還記得高中國文中有一課,是清代劉鶚的《老殘遊記》其中對說唱表演盛況有詳盡描述,書中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先說牆上貼了「說鼓書」三個大字,做生意的都一一休假,心想「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待進了明湖居,距離演出前還有兩小時,就已經人山人海、座無虛席了: 園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著「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裡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纔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裡坐下,…… 作者形容說書人,也就是演唱梨鏵大鼓的王小玉,更是把說唱的迷人勁,描寫的淋漓盡致: ……..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看到這樣的形容,高中老師總是會問我,哪裡可以看到演唱梨鏵大鼓的畫面,很可惜目前沒有傳承的人,至於表演型態和西河大鼓、樂亭大鼓很類似,﹝如圖二﹞可供參考: 既然說唱這麼迷人,要學應該很困難吧!一點也不,說唱藝術是民間藝術,是通俗文學,要入門是挺容易的,由於種類很多,你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至少可先練基本功,也就是練嘴皮子,學說繞口令,接著是『五到、八技』,五到就是演到、口到、心到、手到足到,練的是說話表演的儀態,表情,肢體動作,現代社會經常需要面對大眾說話、演講、上課等等,學習了以上說唱基本技巧,對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許多本來怯場的小朋友,經過說唱的培訓之後,至少敢大方的站在台上,口齒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增加信心,這是接觸說唱的第一好處。 如果你希望享受說唱表演的樂趣,全國近400種的曲種任君挑選,你可以依照個人的專長興趣,選擇以說為主的『說評書』『相聲』;你愛唱當然可以來段『鼓曲』,你是演奏高手,專業伴奏是不錯的選擇,或是自彈自唱的『台灣唸歌』『蘇州彈詞』,因為表演型態,有站的「立唱」、有坐的「坐唱」、有邊走邊唱的「走唱」,不同地區的說唱表演,也會呈現方言的不同、伴奏樂器的更是多采多姿。當你浸淫在說唱領域中,你有多樣的選擇,有別於戲曲表演的是,你專攻某一行當時,比較沒機會接觸其他,而說唱就不同了,筆者啟蒙為『京韻大鼓』,後來依照個人嗓音條件,我投注在西河大鼓及河南墜子比較多,但我也喜歡相聲表演,偶爾客串一段,過過癮,甚至學快板,邊打板邊說故事,對自己也是一種挑戰,只要你喜歡,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說唱表演呢!這是說唱的第二妙處。 『笑一笑,少一少』這是聽相聲的好處,作為一位觀眾,幽默風趣的說唱表演,絕對讓你哈哈大笑,至少年輕十歲,除了相聲,許多說唱的唱詞也趣味十足,比方河南墜子中的《偷年糕》,媳婦偷吃年糕怕被發現,往窗戶外甩,正甩在公公的鬍子上,公公卻怪老天爺說『下雨下雪我全不怕,你不該從天上下年糕,把我鬍子全給燙掉了』。 山東快書中有名的唱段《武松打虎》中當武松把老虎按在地上,這人虎之間出現了幾句有趣的對話 「哎,嘿!」武松把老虎按在了地當央。 老虎一撲沒撲著人, 只覺得脖子上邊壓得慌。 老虎想抬頭往上起, 武松掐住往下用力量。 老虎沒吃過這樣的虧兒, 把爪子按地開了腔: 「你讓我起來!」 武松說:「你給我下去吧!」 老虎說:「我喘不過氣來啦!」 武松說:「你就給我湊合會兒吧!」 老虎說:「我受不了啦!」 武松說:「你受得了我就完啦!」 這老虎往上起三起, 武松往下按三按。…….. 再加上表演人的身段、表情,這隻擬人化的老虎還挺可愛的呢。 說唱表演人必須一人扮作萬人樣,給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一大本的三國、水滸只要一人在台上,拿一把扇子,觀眾就彷彿身歷其境;一段哀怨的《杜十娘》,如泣如訴;文學名著西廂記,表演人忽男忽女,配上優美的唱腔,恰如其分的身段,都帶給觀眾莫大的享受;說唱是民間藝術,所以也可以結合現代素材創作,配合不同的時空表演,所以說唱是一種可塑性、即時性很高的表演藝術。 作為一位說唱愛好者、推廣者,希望你也加入說唱的行列吧。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