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遊澎湖二
2010/08/04 11:11:09瀏覽834|回應0|推薦12
【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邱淑玲/報導.攝影】

虎井西山的軍事史蹟景點。
由於距離馬公很近,虎井和相鄰的桶盤嶼,行政區均屬於馬公市。比起保有傳統古厝的馬公市或桶盤嶼,虎井的聚落建築顯得毫不出奇,除了有個謎樣的海下沈城,讓人憑添不少想像空間外,島上還有日據時期的「南前指揮部」。

「虎井沈城」名氣雖大,也將荷蘭人與虎井連上了線,但終究不像淡水的紅毛城,有個可以見到或觸摸的實體城堡,「沈城」迄今也僅存在於傳說之中,別說一般遊人不易見到,即使潛入海下,也不見得能看出城的樣貌。

相對於神秘至極的「虎井沈城」,在二次大戰時期,日本人向南推進的「南進指揮所」,當年就是設置在澎湖的虎井島上,也為看似平凡的虎井嶼增添軍事史蹟。

別以為「南進指揮所」建築多豪華,它只是一處構築在地下的軍事設施,內部設有辦公室和營房,佔地僅約200坪。南進指揮所空間不大,卻在二次大戰中扮演重要角色。據說,當年日軍準備偷襲美國珍珠港的密碼,就是由南進指揮所發出。

當年日本設置的「南進指揮所」,就在虎井嶼的西山上,可以想見虎井軍事地位之重要。來到虎井嶼的遊客,雖然停留時間僅約一到二小時,多半不會錯過西山的南進指揮所。

如今見到的日據時期軍事遺跡,經過整理開放,並結合步道提供環狀參觀動線,以玄武岩石塊砌設的地下軍事營舍,藏在一片綠意中,簡單而不顯眼。

【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邱淑玲/報導.攝影】

西山上巨大的觀音塑像。
島嶼呈東西走向的虎井嶼,東山以水下的「虎井沈城」吸引遊人探尋歷史謎團,西山則有高聳且壯觀的觀音塑像,也形塑了虎井嶼的現代風貌。

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向來以廟宇多著稱,島上居民大多討海維生,面對多變且不可測的大自然,自是多了分崇敬之心,信仰也更加虔誠。就像澎湖其他的島嶼,遊人搭船來到虎井,在碼頭區附近村落就能見到奉祀歡世音菩薩的廟宇。

如果說,隱藏海底的「沈城」是虎井海下地標,那麼幾年前打造的西山巨大「觀音塑像」,便是虎井的陸上新地標。很多人不解,何以虎井的西山會有這麼一座觀音像?其實也不奇怪,除了宗教目的,也是為虎井創造宗教觀光景點。

虎井聚落裡的可愛教堂。
盛夏的澎湖真的很熱,相鄰的桶盤雖被認為是澎湖最熱的島嶼,虎井可也不遑多讓,由於全島沒有可供遊人戲水或從事水上活動的沙灘,夏日來到一無遮蔽的西山觀音公園遊憩區,考驗的是遊人的耐熱功夫。

擁有巨大觀音塑像的觀音公園遊憩區,並沒有特別的遊憩設施,倒是短短的草地一片青綠,綠草間則可見小片小片的藍紫色小花,這是俗稱「人字草」的土丁桂花,它們就愛生長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上,具有治黃疸、痢疾等功效。

虎井也是方山地形,加上東北季風強勁,島上沒有大樹,因此站在西山高處,眺望視野極佳,只要天氣晴朗,周邊海景和島嶼盡收眼底。

可別以為澎湖只有廟宇,走進虎井的村落,除了可見各種漁貨特產,聚落建築間還能見到可愛的西式禮拜堂呢!

【聯合新聞網/特約記者邱淑玲/報導.攝影】

海上欣賞虎井嶼發達的柱狀玄武岩。
近年台灣也流行「水中考古」,就像在陸地上考古,只是場景搬到水下去進行,也使得水中考古多了分潛水的專業。傳說中的澎湖虎井嶼,有一座海底下的沈城,還曾名列澎湖舊八景,只是至今尚無法證實,虎井沈城是否真的存在。

謎樣的「虎井沈城」,雖不能與消失的「亞特蘭提斯」相提並論,但對於台灣人而言,身邊竟然存在一座海下的城堡,自然是更加的好奇,尤其是來到虎井旅遊的民眾,更是少不得要以目光朝海中蒐尋一番,一探「虎井澄淵」之美。

距離馬公僅約7浬的虎井嶼,比起以柱狀玄武岩地景著稱的桶盤嶼,面積要大上許多,也是澎湖第七大島。「虎井」地名由來,帶有幾分傳奇,相傳曾有老虎躲進一個已乾涸的水井裡,島嶼因而得名。

虎井聚落大多集中在港區周邊。
虎井是座東西向的長形島嶼,東西寬2800公尺,南北長僅900公尺,中央低平,兩側地形較高,一般分為東山和西山。雖然地景沒有桶盤的高知名度,虎井也是座柱狀玄武岩發達的島嶼,只是玄武岩高度不若桶盤壯觀。遊人來到虎井,無論搭車或騎機車遊訪,均能輕鬆欣賞島上玄武岩地景。

傳說中的「虎井沈城」,就在東山海崖下。沈城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相傳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曾在島上建城堡,卻在戰火中沈入海城;也有人說,是艘運磚船在附近海域沈沒,根本就不是沈城。只要天氣好,就能見到紅磚城遺址,早年乃有「虎井澄淵」美稱。「台灣通史」中則描述「漁者常得其磚,色紅若堅鐵」。

為解開「虎井沈城」之謎,台灣潛水人曾多次組隊水下考古,雖發現有一帶長約80公尺的「城牆」,卻不能斷定是否為城堡遺跡。或許保有想像空間才更吸引人。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電話:(06)921-6521
網址:www.penghu-nsa.gov.tw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bv2004&aid=428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