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林耀潾全程參加第四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2018/11/04 23:38:25瀏覽2153|回應16|推薦64

此次研討會由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主辦,中華民國107年11月2至3日在該校文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4日安排參訪阿里山及森林頌詩活動。林耀潾全程參與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參訪達娜伊谷,觀賞原住民舞蹈表演。參加欣賞沼平公園森林頌詩。在中正大學致遠樓住一晚,在林務局嘉義林管處員工宿舍住一晚,體會民雄及阿里山的地氣。

這是我第一次到中正大學,該校面積頗大,認真參加研討會關係,並無機會仔細遊覽該校美景,只在會場、餐廳、招待所幾處移動而已。這是我第二次遊阿里山,但遊覽範圍不大。參訪達娜伊谷則是首次,美麗的達娜伊谷,值得為她寫一首詩。我的論文提到原住民的再現問題,讓此次的參訪及學術旅遊,意義非凡。我到阿里山及達娜伊谷接地氣了。欣賞歌舞表演時,我的內心直呼,場中表演的勇士美女是我美麗祖國的寶貝,我這個白浪心湖洶湧。

此次研討會共發表19篇論文,中華民國臺灣8篇、馬來西亞7篇、中國2篇、香港1篇、新加坡1篇。認識了不少新朋友,也遇到一些舊識。

這是一次奇妙的學術旅行。這是一次期待好幾個月的心智活動。我在我的土地上撰寫我寶貝的原住民議題論文。東亞漢詩要接地氣,要呈現在地性及特殊性,才能有價值,才能在此時此地,與土地及人民共呼吸。

    春日遊阿里山有作        張達修

危棧飈輪載客奔,櫻花夾道降霞翻。

仙源儼與塵寰隔,雲海疑將大壑吞。

春水一池呼姊妹,神叢三代認兒孫。

祝山塔嶺青依舊,向晚嵐光映酒樽。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11930861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29 21:03
台灣在世界上的主體性是結結實實、不折不扣的,但國際現實下,台灣,名「中華民國」(R.O.C.), 字「台澎金馬關稅領域」(TPKM)或「中華台北」(CT),號「台灣」(Taiwan)。因時因地因事,哪個好用,拿來用就是了,別上語境統戰和政客糊弄的當了。不客氣的說,中共糊弄台灣主體性議題以保一黨專政,而民進黨/國民黨用中共議題保選票,所謂的「兩岸關係」本質是兩邊政黨的權力寄生關係,互為保生大帝的關係。正在朝公民國家邁進的台灣,別因亂槍聲而跑偏軌道了。(范疇)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20 20:13

事實上,鍾萬學從小和穆斯林一起長大,甚至還和乾媽、乾哥一起研讀古蘭經,他不只愛印尼這個國家,根本裡裡外外就是印尼人,為何他的華人身分卻一直被人強調?這是最令人深思的一件事。對他來說,或許正是這個華語名字,強化了族群的劃分,也引發質疑者的誤解。而使用「Basuki Tjahaja Purnama」這個印尼名,可以說是他對「我是印尼人」的自我表述。

印尼是一個多種族組成的國家,長年以來也不乏族群之間的互相爭鬥與摩擦。去年雅加達選舉帶來的震盪,讓印尼中央政府加強種族融合教育,推出多元文化與尊重少數的宣導短片,也嚴禁極端主義欺壓少數族群。總統佐科威更在選舉後親自表示:我是佐科威,我代表印尼,我維護印尼共和國完整!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20 20:16 回覆:
我相信,未來不會有基督徒在聖誕節的時候受到騷擾,佛像也不會在華人新年時被蓋上白布。宗教與族群的衝突終將平息。不管出獄之後,不再叫做Ahok的Basuki Tjahaja Purnama會何去何從,他都為印尼上了重要的一課。(吳英傑)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9 21:00

台文館的15年與102年

身為台南人的蘇碩斌,懷著對家鄉的情感接任台灣文學館館長。針對這趟返鄉服務,他卻自言:「我是研究完台北歷史,才又回頭去看我的家鄉,心情已經完全不一樣。」長期關注都市發展與文學史的蘇碩斌認為,都市迷人之處在於它的歷史,所以他希望民眾看待台灣文學館時,能注意兩個年份,一是15年、另一個是102年。

所謂15年,是台文館創立的年份。蘇碩斌說,早期的時空背景中,「台灣文學」四字有其敏感度,從過去的鄉土文學論戰即可看出,台灣文學還曾被貼上工民兵文學的標籤,直到解嚴後才逐漸醞釀成熟。「1999年真理大學成立了第一個台灣文學系所,我們才開始慢慢累積一些相關知識;到了2003年,才成熟到足以建置由體制認可的台灣文學推廣單位:國立台灣文學館。雖然一路走來一直有人書寫台灣文學,但要到台文館的創立,才成為大大的里程碑。所謂15年,我們紀念的是這段旅程。」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102年,則是指台文館建築的前身:台南州廳的年份。蘇碩斌認為這座建築給我們的意義,跟一個全新建築是不一樣的想像。建於1916年的台南州廳,位於當時最摩登的市中心末廣町頂端,這座歷史建築在特殊的年代——武裝抗日(如噍吧哖事件)與文裝抗日(如蔣渭水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的分界點,蓋在特殊的繁華之地(台南現代化的熱點)。

無論就時間或空間而言,台文館的位置都剛好位於古典跟現代文學的交界上。當年一批具批判精神的台灣文青,在此接受西方現代社會思潮;而「文裝抗日」的精神,卻又是透過日本為仲介傳遞給台灣人的。這造就了台文館及其週邊的戲劇性。站在這個古今、新舊的連結點上,蘇碩斌說:「我們的策略當然不只希望這裡成為一座現代文學館,還要把台灣從中國接收的、舊有的古典文學,以及從日本或新中國引進的現代文學串接起來,並將這個交界判定清楚。」

從後殖民研究的態度來看,蘇碩斌說:「我不會單純因為這座建築非常美,就說那段過去非常棒。殖民本身是件邪惡的事,但它帶來的結果是否都是邪惡的,需要打個問號。我不會說它帶來美好的結果,而是可稱之為「意外的里程」——這個命運既然降臨到這塊土地,我們只好接收並繼續往前行;我們的祖先曾經走過這條路,我們就要去體會他們的心情。」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9 21:04 回覆:

只要跟台灣有關聯、具在地的關注、用台灣的精神去寫,都算台灣文學。

過去也有人抱持比較獨特的觀點,認為非用台語文書寫,不能稱之為台灣文學。那麼到底台灣文學的範疇該怎麼定?蘇碩斌表示:「自1990年學界出現台灣文學科系之後,這種爭議從來就沒停過,但實際上各校發展的結果,都採用比較廣義的定義,甚至連張愛玲也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題材之一。目前台文館採取的態度也是比較寬鬆的。」蘇碩斌很清楚,台文館做為中央轄下的機構,不會只服務特定的研究者或教育體系下的學子,而是涵蓋所有普羅大眾。因此要考慮的包括可及性的問題與訴求的寬度:如何吸引民眾進到這裡?民眾如何與這個場館互動?如何讓文學與我們產生關聯?更重要的是,回頭都要叩問到台灣這塊土地。

這就要回到台文館的升級轉型任務,而現階段最需要面對的是,過去的組織型態與未來的發展期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9 21:09 回覆:

蘇碩斌的公共社會學概念,便是面對公眾。「我的文學社會學這些課,談的就是文學家怎麼寫?對誰負責?亦即不只是給公眾看什麼,還要問給什麼公眾看?」他舉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之死》為例。16世紀文藝復興之後,「人的概念」越來越提升,作者從神的指令傳遞者變成了神,得獎無數、不可超越的作者,就被供奉起來,讀者永遠在底下,位階非常清楚。

「作者寫出好作品非常重要,我也非常尊敬作者,但不應成為至高無上的偶像,阻礙讀者的上升。我們要打破這個藩籬,所以羅蘭巴特『作者已死』這句話的代價,就是讓讀者誕生。對我來講,更積極的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所說,讀者誕生後,還要讓他「寫回去」(writing back)。我非常喜歡這個觀念,讀者一旦能夠寫回去,就代表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作者。」這也是蘇碩斌看待未來文學創作的態度。他認為作品或文本經過讀者檢視,並不會因此失去好壞之分,而是不再有一致、大規模的標準。只要讀者允許自己有喜歡的文類,審視的標準就會散落到每個不同的閱讀社群裡去。

至於創作的紮根與延展,蘇碩斌也從都市研究中得到啟發。他說:「從海德格到段義孚的空間研究,都用了space跟place這兩個詞彙來形容人的世界。space是寬闊、無邊際的空間,因為不可知,所以感覺危險;而place則穩定、安全但有限制。」從海德格到段義孚的思想,都不是定著於一點,而是兩股力量要分頭並進,因此蘇碩斌認為:「不可知的世界才是活力的來源,以前我們都強調本土化(place)、地方建設,但紮根到某種程度,就必須移動,這樣才能既累積、又超越。累積與超越也不是用現有籌碼去跟同業競爭,而是時機成熟就要跳離軌跡、到處探索,這才是我認為的美好生命圖像。」

這同時也是他所期待的文學未來圖像。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9 21:11 回覆:

蘇碩斌語重心長表示:「創作不是在雲端的事,所有人文社會科學,跟商業市場最接近的其實是文學。沒有一份創作是為了供在博物館裡,作品都希望有人讀、有人回饋,只是閱讀群眾不是均勻散佈在所有地方,每個讀者都有各自的品味,如果其他類型的作品都不去嘗試,那文學就沒機會了。」他還說,如今的文學館已不適合只以學術品味與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待創作者,獨尊過去是不夠的,還要對應現在的書市;如果當代無法產生足以匹敵過去輝煌時代的作品,未來文學史就會凋零。「那就表示。30年後我的學生們當教授,也沒有東西可研究了。」

創作對應市場,是否會被解讀為從俗?蘇碩斌認為,其實文學精神與迎合市場兩者是可以並存的。「文學是否有市場,跟作者的創造力與內部良心是兩碼事,有深度的作品經過適當轉換,也會有很好的IP市場。用文學啟動文化內容的創意產業,讓它得以好好地往外延伸,沒道理讓文學從業者一輩子都活得很清苦,不是嗎?」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7 17:38
大專生研究計畫已開始申請,詳情請參考科技部網站。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2 13:24

超A評論》重新閱讀伊能嘉矩的臺灣歷史研究


在日治時期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其作品成為近代知識生產中劃定「臺灣研究」範圍與定義研究議題的先行者。在戰後臺灣伊能仍然繼續以被閱讀、被翻譯、被辯論、被引用、被展示等方式,或隱或顯地持續產生影響。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26 回覆:

人類的生存競爭,未來永遠難以消失,若這是自然命運的話,我們可以從過去瞭解現在,從以往人類興亡盛衰的歷史,或可瞭解將來的發展方向吧! —伊能嘉矩,1904

戰後最早在大學開設臺灣史課程的歷史學家楊雲萍,曾指出日治時代的臺灣研究,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一人,就是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的領域中,不知道伊能嘉矩(1867-1925)的人大概很少吧。伊能嘉矩在日本幕末明治維新時誕生,也隨著近代日本的展開而成長,其一生中重要的工作,也與日本海外擴張後獲得的殖民地臺灣有關。在日治時期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其作品成為近代知識生產中劃定「臺灣研究」範圍與定義研究議題的先行者。在戰後臺灣伊能仍然繼續以被閱讀、被翻譯、被辯論、被引用、被展示等方式,或隱或顯地持續產生影響。做為臺灣研究先行者的伊能嘉矩,其研究與知識建構的繼承與轉化,成為今日我們的臺灣歷史文化知識的構成元素。不論今日我們是否同意伊能嘉矩的歷史解釋與臺灣研究框架,都成為顯在的或是潛隱的臺灣歷史文化知識的參考資源。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27 回覆:

日前在臺灣歷史博物館剛結束展期的「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中,呈現這一位對後來臺灣研究影響頗深的日本人在日治初期來到臺灣進行田野調查的社會史,以及當代臺灣重新挪用其田野資料的後殖民文化協商。除了人類學之外,其歷史研究,今日重讀也有不少值得令人深思之處。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30 回覆:
伊能嘉矩小史

1867年伊能嘉矩出生於日本本州東北,今日的岩手縣遠野市。東北一帶古稱奧州,自日本中世紀以來,即是不同族群交匯互動的前沿地帶。出身士族家庭,家學淵源,也接受明治維新後的新式教育。1886年伊能入學岩手縣立師範學校,但於1889年因被認為鼓動學潮而被退學。同年離開遠野前往東京,在東京時期,接觸了東京帝國大學學者們的近代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知識,受到實證主義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與人類學的比較民族誌的影響。1895年底,伊能以陸軍雇員的身份來到了臺灣,到臺灣之後,轉為臺灣總督府的雇員,任職於總督府文書課,懷抱著從事臺灣人類學研究的志願而渡臺。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31 回覆:

在臺灣,伊能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份,展開其「臺灣人類學」的研究計畫。當時揭諸的臺灣人類學研究計畫,包含了漢人與原住民的研究,在實際的進行中,則先以調查臺灣原住民的族群分類以及文化發展的程度為主,同時也進行了臺灣的歷史文獻與漢人風俗現狀的研究。伊能在1897年全島調查後,於1898年提出了全島原住民族群分類體系。在此同時,伊能也逐漸發展對於臺灣歷史的看法,1899 年出版了第一本臺灣史通論大綱《臺灣在世界中的位置》,1900年出版了臺灣民族誌《臺灣蕃人事情》,1902年出版了兩卷本《臺灣史》。1925年,伊能嘉矩因病去世,其田野資料、標本與手稿,入藏至當時剛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設立了「伊能文庫」。其生前最後的臺灣歷史研究計畫,經由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板澤武雄與民俗學大家柳田國男的整理,於1928年以三冊《臺灣文化志》之鉅作出版。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33 回覆:
在這些臺灣歷史研究的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其整體結構與研究方法,一方面重視作為外部動力的世界局勢發展,特別是歐洲海外擴張以後的世界史演變,連帶地注意東亞的各區域力量之間的互動,另方面則是中國大陸內部海外擴張的動力,這三方力量的交匯,使臺灣進入了所謂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而這三方面之間各種勢力的消長,則主導了臺灣歷史發展的內容。從臺灣被命名,在文獻上留下了記錄,到歐洲人發現了臺灣,並在臺灣建立據點,到此一時期日本人在東亞海域的角色。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立據點,清朝的領有臺灣,一直到十九世紀的世界史新局勢下,大陸(清政府)與海洋(西方與日本)的勢力消長。透過這種整體性的視野,伊能建立了一個空間化臺灣歷史發展的知識架構,臺灣的歷史是在「世界─東亞─臺灣」的整體性歷史變遷過程中展開。貫穿這個歷史過程,除了是多重層次空間化的地理單位變遷外,則是在不同尺度空間舞台上,各種「文明─種族」人群身分單位,例如西方與東方、日本與中國、滿州人與漢人、漢人與臺灣原住民等,基於生存競爭彼此互動消長的社群的興衰史。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35 回覆:

如果臺灣歷史的動力,是因地理上位處於東亞的海洋之島,一方面來自世界史發展中,海洋勢力的互相競爭;另方面來自大陸本部種族之間生存競爭的交匯結果,在這樣歷史結構的認知下,伊能除了重建包括日本與西班牙、荷蘭等歐美各國在東亞海洋上勢力競爭的歷史外,進一步也探討作為臺灣種族生存競爭勢力之一的漢民族在臺灣發展,以及與原住民之間的競爭史。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36 回覆:
沒有島嶼是孤島

伊能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中,分析不同集團行動者彼此之間的互動,以及作為彼此互動結果的臺灣歷史。在大的空間尺度上,臺灣從來就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從而也受到了作為世界史的文化─種族單位的生存競爭影響。在具體的事件與小尺度的空間上,個體的社群與人物,其歷史也呈現了該群體的特性。

對伊能而言,臺灣歷來從屬性的「殖民地」地位設定,將臺灣內部自生的社會秩序視為非近代社會的型態,即便臺灣曾在清朝政府統治下的兩百年間,也是處於非近代政治體制下的狀態,因此特別強調歷史上臺灣由其他國家帶來的近代「有秩序的政治」。這些觀點當然都導向日本統治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從這種看法來看,日本的臺灣統治,除了是因為世界史的發展局勢,以及日本國家擴張所獲得新領土之外,更是內在於臺灣歷史的發展脈絡。換言之,缺乏近代政治主體(即近代國家)的臺灣,使日本的殖民統治具有了正當性。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38 回覆:

這樣的臺灣歷史發展的觀點,當然有其書寫帝國擴張與殖民統治合理性的目的,然而種族與國家作為區分前近代與近代的不同歷史範疇,這種黑格爾主義式的方法,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種族是前近代的社群單位,國家則是近代歷史的合法行動者。缺乏近代的政治體制=近代國家,使得臺灣的漢人與原住民雖然沒有在臺灣的歷史發展中缺席,卻設定了臺灣整體的從屬性。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2 13:40 回覆:

然而,以「臺灣」作為歷史敘事的空間單位,書寫了以臺灣為空間範圍的「歷史」。以這個空間範圍為基準,往上往下地發展不同尺度的空間歷史敘事;做為世界史的臺灣史,以臺灣在地理空間上的位置,分析境內外人種競爭歷史的發展,或者分析受到以近代國家為基礎的國際競爭與戰爭、條約,以及領土變革。作為區域史的臺灣史,則分析族群的來源與分布、內部社會建制的發展、展現族群集體性質的歷史人物等等。不論臺灣是否在歷史上缺乏「近代國家」,或者歷史行動者是前近代的「種族」,伊能不斷地重新確認「臺灣」此一歷史的空間範圍。

今日臺灣已不是缺乏「近代國家」的島嶼,而近代國家更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歷史知識的單位,乃至於歷史實踐的行動者。從伊能嘉矩的歷史作品中,可以看到「近代國家」,乃至「線性進步史觀」的隱形框架,如何從中再次提取其臺灣歷史敘事中的多重空間尺度,不同層級的行動者,乃至多元族群的複線與複數的歷史,或許是今日的歷史學家重新回顧或者試圖超越伊能嘉矩此一臺灣研究的巨峰時所必要的工作。(陳偉智)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0 22:46

原轉會各民族代表:台灣原住民族致中國習近平主席


250068

出版時間:2019/01/08 12:46《蘋果日報》(全文)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10 22:44
原轉會各民族代表聯署聲明
 
習近平先生,你不認識我們,因此你不認識台灣。

我們是台灣原住民族,生存在台灣這片母親土地上超過六千年,不是中華民族中的少數民族。我們祖先在台灣玉山、阿里山、大霸尖山、大武山、卑南主山、都蘭山以及山林、草原、深谷、溪流、島嶼、海洋流傳的故事明白顯示:台灣是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也是原住民族世世代代用生命守護的祖靈土地,不是中國的領土。

台灣原住民族見證著來到島嶼的西班牙人、荷蘭人、鄭氏王朝、清帝國、日本國、中華民國的言行,我們跟荷蘭人簽過契約、跟美國人簽過和平協議,對抗過每一個侵略我們土地的外來民族與帝國主義,也受到後來殖民國家的武力鎮壓、威權統治,從被稱番人到台灣原來的主人,原住民族更推動著國家走上人權、民主、自由的轉變歷程。千百年來,我們仍在這裡,從未放棄我們的自然主權。

習近平先生,你不懂尊嚴,因此誤會了偉大。

在我們母親土地上建立起來的主權國家台灣,我們並不滿意,因為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才剛剛開始被這個國家重視,台灣島上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歷史觀才剛剛開始受到這個國家肯定。但,這也是我們與所有認同台灣土地的其他族群努力形塑的國家,是不同族群正在理解彼此痛苦經歷的國家,是我們可以大聲用自己語言說自己故事的國家。我們在母親土地上自己決定想要什麼樣的國家,並積極改造它,這是尊嚴。無論人口數是300多人的卡那卡那富族,還是21萬多人的阿美族,我們每一個原住民族都有平等的自決權,這是尊嚴。

習近平先生代表中國政府所推銷的單一文化價值、統一、強權,並不偉大也不令人嚮往。對土地謙卑、尊重其他生命、與各族群共存共好,才是我們的信念。

習近平先生,人不應該傷害別人,無論這個人跟自己多麼不一樣。

習先生代表中國政府的談話,強調以武力為後盾,堅持統一台灣、實施一國兩制,並表示不會傷害同為中國人的人。但暴力是不對的,無論是不是中國人,都不應該遭到傷害。我們已經看到藏族、維吾爾族成為「中國人」之後,在「民族自治區」遭遇文化、語言、信仰的滅絕。我們看到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人民,快速失去民主與自由。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甚至無法說出或捍衛自己的基本人權。
習先生,暴力無法帶來和平,Misawacu hanizaay masasu takid(欺侮別人的人也會受到同樣的報應;撒奇萊雅族古諺)。請帶領你的國家邁向真正的文明,停止武力恫嚇台灣人民,致力讓中國人民享有人權與自由。

習近平先生,台灣原住民族與台灣的主體性,拒絕威脅也不退讓。

台灣的國家未來,是母親土地上所有族群的自主決定,包括台灣原住民族在內。同時,沒有經過原住民族行使集體自決權之前,任何政府、政黨、團體都不得與外來勢力及國家協商,將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併入他國領土或成為他國實質管理的範圍。這是我們守護母親土地的決心,台灣原住民族堅持了數千年,也會繼續堅持下去。

如果有一天,中國放棄扭曲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樂意成為我們的善良鄰居,而不是強行要當我們的父母。那個時候,我們會誠心舉杯,敬中國這個鄰居一杯小米酒。pasola xmnx na mansonsou!(願您每回呼吸都順暢;鄒族語)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9-01-10 22:48 回覆:
聲明人:
浦忠成(鄒族)、馬千里Mateli Sawawan(卑南族)、Magaitan.Lhkatafatu(邵族)、伍麗華Saidai Tarovecahe(魯凱族)、夏錦龍Obay.Ataw.Hayawan(賽夏族)、Eleng Tjaljimaraw(排灣族)、鴻義章Upay Kanasaw(阿美族)、曾華德 集福祿萬(排灣族)、林碧霞Afas Falah(阿美族)、帖喇.尤道Teyra Yudaw(太魯閣族)、伊斯坦大.貝雅夫.正福Istanda.Paingav.Cengfu(布農族)、伊央.撒耘Yiyang Sayion(撒奇萊雅族)、吳新光voe-uyongana(鄒族)、潘經偉(馬卡道族)、孔賢傑'Avia Kanpanena(卡那卡那富族)、Uma Talavan萬淑娟(西拉雅族)、潘杰Watan Teymu(賽德克族)、陳金萬(凱達格蘭族)、謝宗修Buya.Batu(噶瑪蘭族)、葛新雄(拉阿魯哇族)、蘇美琅Savi Takisvilainan(布農族)、吳雪月(阿美族)

其他民族參與聲明人(非原轉會委員):
Omi Wilang歐蜜.偉浪(泰雅族)、王商益Kaisanan Ahuan(道卡斯族)、乃俊廷(巴布薩族)、張麗盆(拍瀑拉族)、潘明燈(拍瀑拉族)、巫瑞晞(阿里坤族)、胡雋婕Snglang (羅亞族)、潘隆川(噶哈巫族)、希婻.瑪飛洑(達悟族)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1/06 16:46
在這個會議上,和以前的學生莊怡文見面,前幾天她寄來她的碩博士論文。因為發表了論文,直接產出了今年度的一篇研究計畫。這個會議,讓一些想像的東亞漢詩共同體有了交流互動的機會。像這種以東亞漢詩為主題的研討會不是很多。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31 11:24
孫吉志的論文可參考。他的博論研究羅尚,一些單篇論文研究戰後臺灣古典詩的議題。此人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2/31 11:21
持續閱讀思考臺灣古典詩史。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