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些东西会穿越千年~
2019/10/26 21:12:13瀏覽981|回應0|推薦32

積資凈障,遠離痛苦
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今時代,許多人為了暫時的消灾免難,而作厭勝、降伏、驅魔、火施等各種佛事,可是因為這些人往昔没有積累福德,唯一造惡業,以此感召了討債的損耗鬼等惡魔跟隨自己,這種業果以厭勝、焚燒等怎麽能遣除呢?

尤其是往昔與眾生結下惡緣,欠了眾生的命債,這些惡業一旦成熟時,必須以自己親身感受痛苦來償還!作再多的厭勝、焚燒等佛事也不一定見效。人們經常說“業河難擋”,佛經中也說:“業力猶如河主流,瞬間豈能擋業瀑?”确實是這樣的,業力成熟時,就像大河的主流一樣,它的力量非常強大,企圖以暫時的方法阻擋果報的成熟是很困難的。

這個教證也可以有其他的解釋方法:小時候,曾有一個叫班瑪丹增的親戚,他以前是個出家人,後來還俗了,生了很多孩子,其實這個人在行持善法方面是很不錯的,他寫得一手好字,會在石头上刻精美的觀音心咒,也會背許多《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的教證。

我曾經問他:“你以前不是出家人嗎?後來怎麽娶妻生子呢?”他用無奈的語氣說:“唉!業力猶如河主流,瞬間豈能擋業瀑?業力現前時是很難抗拒的,我也覺得非常慚愧,但後悔也没有辦法,現在只有好好懺悔了。”

因果復雜
人們遇到的違緣是各種因緣導致的。如果是偶爾的因緣,像四大不調或者鬼神不高兴而羅患疾病,這些可以通過作佛事遣除;如果是往昔的罪業成熟,這些違緣即使作佛事也很難遣除。

大家要明白這些道理,否則可能會產生疑惑:我作了那麽多佛事,為什麽還要感受痛苦?在實際生活中,以善惡因緣導致苦樂果報的情况是非常復雜的,凡夫人很難真正理解這些道理。

《影塵回憶錄》裏有一個這方面的公案:從前,上海有一個姓程的人,他出身官宦人家,家中很富裕。程某去世後,他的太太念夫心切,整天哭得死去活來,很想與亡夫再見一面。當時上海有一个法國人會“鬼學”,能把新死的鬼魂招來與家人談話,一次要一千塊錢。

程太太家道富裕,花一千塊錢算不了什麽,於是就請這個法國人到家裏作法。到了晚上,法國人在客廳裏設壇,把電燈一熄就開始掐訣念咒,過了大概一個小時,法國人說:“咳!這個人很難找!我在陰間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後來才發現他在地獄裏!無論怎麽叫也不出來。”

程太太聽到這話,不由怒從心起,大罵道:“你這個洋鬼子真會騙人!我丈夫一輩子樂善好施,蓋廟修橋,不升天都够冤枉了,怎麽會下地獄呢?你這不是故意污辱我們嗎?”那個法國人因為没有證據,所以也没法辯駁。程太太氣不過,一直叨咕個不停。

後來法國人實在忍不住了,他提了一個建議:“你要是不信的話,如果另有新死的人,我可以給你找來,讓他作個證明。”正好程太太的大兒子也死了不久,於是大媳婦把丈夫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日期報給法國人,讓他重新登壇作法。

不一會兒大兒子的鬼魂就來了,大媳妇問:“你是某人嗎?”

“是!一點不錯。”

“你在陰間怎麽樣?” 

“因為我剛死不久,還在疏散鬼之類,未受拘禁,過幾天一點名,恐怕就要受拘禁了。唉!我在世間的時候,整天吃喝嫖賭,很對不起你。現在走到這步田地也没辦法,希望你們能做功德超度我。在我的衣服裏有一張支票,你可以到银行取出來。家裏的事你多費心了,要好好照管孩子。”

家人聽說後,在那件衣服裏一找,果然有一張支票。接着家人又把他的小孩抱來,讓他们父子對話。之後大媳婦又問:“最初請咱們父亲,為何他不來?”

鬼說:“聽說他已經到地獄去了。”

程太太一聽,有點沉不住氣了,插嘴說:“你父親一輩子做善事,修建佛寺,舍茶舍藥,廣作布施,印送經典,他有什麽罪孽,還要下地獄!”

鬼說:“父親原先做官,有一年鬧飢荒,皇上派他辦賑濟。國家發了六十萬兩銀子的賑濟款,結果父親把這些銀子全部私吞了,因此餓死了成千上萬的人。後來朝廷派專使調查這件事,他又花了几萬兩銀子賄賂,把這件事情掩飾過去了。因為他的罪孽太大,到了陰間没幾天就轉到地獄裏面去了。”

有些東西會穿越千年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說:“逆風揚塵,塵不至彼。”

不論你傷害誰,從長遠來看,都會傷害到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没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凡是你對别人做的,就是對自己做的;你讓他人經歷什麽,有一天也将自己經歷!

佛教所揭示的因果,並不是用來嚇唬人的,而是用來提醒人的。這個真理,不管你是否相信,它都在那裏,不增不減。

如今,很多人常把造惡視為正常,將行善看作異類。倘若有人貪嗔充滿、自私自利,就覺得他是可以親近的;有人做了點好事,他們就特别看不慣,千方百計地挑毛病。

盡管現在世風日下,但我們仍不應同流合污,而要堅持高尚的行為。畢竟,將來的因果絕對會自作自受!只不過是早晚而已。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hudie&aid=13027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