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畫的電影鏡頭
2017/02/19 00:49:19瀏覽1240|回應6|推薦64

我要說的不是電影鏡頭之美給人感覺如畫,而是它們就是名畫的再版看來都不像巧合,只是動機不見得相同.

(一)左圖是16世紀荷蘭畫家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的《雪中獵者》(The Hunters in the Snow).右圖是1975年的俄國電影《鏡子》(The Mirror

據說整部電影都有那幅畫的氛圍,是導演特意這樣設計的.

(二)左圖是20世紀美國畫家魏斯(Andrew Wyeth)的名作《珂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右圖是1978年的美國電影《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畫中是個殘障的女子,電影裡的女子也有點跛腳.

小時候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外圍組織《美國新聞處》在世界各地宣揚美國文化,在台灣出版一本月刊名叫《今日世界》,某年有一期(不記得年代和原因)大力推介魏斯的畫,這幅《珂里斯蒂娜的世界》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天堂之日》是少有的美國唯美電影,我年輕時看過許多歐洲唯美派電影,1971年的《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的記錄片風格讓我大開眼界,這電影教導影迷不美也可以很美.據說導演特別蹂躪原版影帶,讓發行出去的複製影帶在放映時給人一個老舊的感覺.《天堂之日》雖然拍的不錯,導演又是我很喜歡的馬力克(Terrence Malick),可惜電影上演時我對唯美電影已經有點厭倦.

(三)左圖是挪威畫家納德盧姆(Odd Nerdrum)的破曉Dawn1989年).右圖是2000年的美國科幻電影The Cell》(不知中文片名).

破曉本為英國歌星鮑伊(David Bowie)所收藏,他死後已拍賣掉了.

(四)左圖是18世紀英國畫家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的藍衫男孩The Blue Boy).右圖是 2012年的美國電影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

雖是劇情需要,因為導演是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給我的感覺是搞笑的成分一定不小.

藍衫男孩》這幅畫收藏在美國洛杉磯的《翰廷頓圖書館》(Huntington Library),是館內唯一的名畫,據說是西方美術史上第一幅有鮮艷色彩的人物畫像.

(五)左圖是18-19世紀法國畫家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瓦平松的浴女》(la petite baigneuse).右圖是 2012的美國電影《Passion》(中文片名不詳).

Passion》的導演狄帕瑪(Brian De Palma)是導演卡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好友,這幾個著名導演常拉拔他,因此有些影評人把他也列入菁英,我覺得他雖然有點才藝,但是眼高手低,他的電影常常是虎頭蛇尾令人失望.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zenwu&aid=92381520

 回應文章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26 17:53

小時候常看 "今日世界", 原來是美新處的刊物.

美新處每隔一段時間的週末, 就會去我們學校放映電影, 

有卡通有美術教學也有報導的影片, 甚至連莫斯科都介紹過, 至今印象深刻.

你這些比對很有意思, 也可見記性之好, 幾乎是過目不忘.

ynn

吳怡仁(yizenwu) 於 2017-02-27 00:51 回覆:
謝謝, 我的學校在美新處附近, 但是不記得有他們來放映電影的事.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鏡子」
2017/02/19 12:09

大作提到的幾部電影我都沒看過。

關於「鏡子」的那個鏡頭,讓人想到「齊瓦哥醫生」。


吳怡仁(yizenwu) 於 2017-02-20 01:08 回覆:

好記憶. 不過一個是正牌俄國雪,一個是西班牙雪加人造雪.


Catherine 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9 11:23
回三樓:
你的文章我強力推薦,你寫的那麼好,真希望有更多人讀到。沒按推薦應是漏掉了。
吳怡仁(yizenwu) 於 2017-02-20 01:05 回覆:

謝謝, 

╱╱┏╮
╱╱┃┃
▉━╯┗━╮
▉┈┈┈┈┃
▉╮┈┈┈┃
╱╰━━━╯


Catherine 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9 08:07
二樓的"三隻眼睛"指那個留言的讀者似乎在講我。轉台過去看,哈哈!正是本人。
吳怡仁(yizenwu) 於 2017-02-19 09:26 回覆:

還勞駕你到那篇文章留言,謝謝.在此一併回覆:為時未晚,我也是一樣. 

你有時只留言不推薦,是因為文章不合你的標準?:-(


Flying Eag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9 02:08

我對你提的那些電影不熟,唯一想到受名畫影響的電影是E.T.,我覺得那碰手指的構想應來自Michelangelo的 “Creation of Adam” ,後來看過一篇文章,說是導演史匹柏也承認靈感來源,不過剛剛想再找這篇文章已找不著了。

與此無關的另一件事,我在你「這不是程式錯誤,是一種功能」一文的留言中提到3隻眼睛,剛發現原來你和另一留言者都不知道所指為何。:(    每篇文章點進去右上方都有幾個icon,眼睛代表閱讀次數。你發文時只有3,表示毋需花太多精神調整頁面。


吳怡仁(yizenwu) 於 2017-02-19 03:02 回覆:

我只知道史匹柏為了怕影迷以為電影有宗教意義不想強調這件事.此外,我覺得他只是從那裡得到靈感,沒有"複製"原作的意思.

謝謝你對"眼睛"的說明.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9 01:10

讓我想起當年常跑美國新聞處「學英文」的日子,哈哈哈......

(二)和(三)的電影,也看過。

吳怡仁(yizenwu) 於 2017-02-19 01:35 回覆:

「學英文」,我去那裡只因是時尚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