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入文學步道,咀嚼人生、看見意義:「陪我散步吧!」讀書筆記
2021/01/20 22:22:11瀏覽2815|回應0|推薦15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散步是一種獨處,獨處時可以思考,所以,有時候散步也是一種人生整理術吧!

作者的四條散步步道,就是人生的自我檢視:第一條是為自己成長與文學之路做註記的;第二條是在走入文學小徑(是的,從來都不是「大道」)的人生實相;第三條是藉由老朋友的對話省思生命發展階段的課題;第四條則是回首步道來時路,然後仍不悲觀。

人生風景的散步,因為有心,看見更多美好,這是生活日常,也能順便驗證這種廣義「生命書寫」的好處:用隻字片語留下足跡,證明自己曾用力活過的痕跡,更滋養了繼續前進美好人生的養分。

「天氣真好,撫額沉思的繆思少年、世間火宅內的同行者、舊雨與新知,把煩惱這件舊外套掛在樹枝上,陪我散步吧!」(p.16)

出發,人生不如意既是常態,就去散步吧!散步的美好也是人生常態呢!

【步道一 】: 成長與文學之路

「當一個缪思少年在荒街上沉思 : 給沉思中的缪思少年。這些成長故事裡藏有珍貴的黃金線索,說不定有一兩條金繩恰好幫一個涉險的年輕人攀越了懸崖。」

關於作者童年成長的背景,是在宜蘭冬山鄉的純樸農村,在「小大人的童年」一文裡,完整回顧整個童年,然後作者有六個給年輕人的建議蠻不錯的,摘錄如下:

1.「自動自發。在學習的路上,自動是左腳,自發是右腳,缺一不可。」(p.23)

2.「如果你體諒爸媽,那就學會獨立吧!」(p.25)

3.「分擔家事。不要把勞動當作是浪費時間,從中可訓練做事技巧。」(p.26)

4.「期許自己做一個能照亮他人的人。從讓別人快樂的作為中獲得淡淡的喜悅。但是要記得,不刻意張揚、邀功。」(p.27)

5.「多動腦多動手,讓創意活化你的生活,帶來快樂。」(p.28)

6.「美好且無憂的睡眠。當所有的功課、工作都完成了,心情輕鬆,自然能領有美好的睡眠。」(p.29)

國一時父親意外過世,天崩地裂下,淬煉出生命的韌性,由此而衍伸出堅毅的個性,毅然上台北讀高中,在「當一個缪思少女在稻田裡沉思」一文裡寫初入都市的不適應,寫在摸索中挺進文學之路的軌跡,這段青春記事,作者提到七個關鍵句值得思考:「我是誰?」、「鍛鍊」、「選擇」、「紀律」、「夢想」、「挫敗」、「社會責任」。

或許也是唸文學科系的困境吧!?考上台大中文後,作者像個海綿般強力吸取各種文學精華,也因著文采和作品,闢出更多文學人生的出路,從大學畢業到佛光山編輯雜誌開始,因緣際會連續出版多本著作,人生結果之曲折,是意外卻也是必然,畢竟全力準備的人,機會就常常順理成章找上門。

相信文學可以很有力量,作者在高三就立定很入世的文學志向,除了文學,沒有第二個江湖,闡述三個影響走上文學之路的啟蒙(因素)~自然啟蒙、困境啟蒙、文學啟蒙,並以散文體為抒發的體裁,頗有文以載道的使命,也難怪書本裡對年輕人,對這個島,對文壇的期許,如此殷殷切切!譬如,作者在廣泛汲取台灣過去文史精華後,公正想像台灣人的性格是:高山精神、平原體質、河川思維、海洋氣概。還有:台灣很小,你們可以用文學讓她變大。好棒!

【步道二】 :走入文學小徑的人生實相

「給同在世間火宅內的同行者:既然有浮雲陪伴,四季催趕,那就繼續走吧。即使眼前芒草荒涼、狼群出沒,也沒什麼好害怕,說穿了,只不過是有去無回的人生。」

走進這條步道,從「繭居者的自我田野調查」看見作者豐富甚至調皮的想像力,文學之路的甘苦談,總是由負慢慢轉正,能從想像、揶揄平衡一下總是好事;接下來是四個生命實相的好故事:在美國旅遊與十多年摯友的重逢、才子學長和孫悟空學妹病榻前的不離不棄、「宛如白鷺鷥」的大體老師姑丈、以刺客自喻處理公公遺物的心情。

兩個段落尤為感人,一段是姑丈臨終前,國外的兒子趕回,心亂如麻,想要推翻父親不做插管急救的願望,卻在作者的勸說下,立即領悟,並給了爸爸(讓我泛淚)一個死別的擁抱 ,對爸爸說了三次愛你;另一段是「物之索隱」,作者整理公公的口述歷史和遺物,決定以舊幣舊鈔考究為作注,喚出大時代幽魂,追蹤一個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來臺扎根的故事,樂善好施的老人家最後遺言竟是:「回想這一生,我充滿感謝,沒有遺憾。」 淡淡的,卻力量飽滿!

【步道三】 :老朋友可以攙扶著走的步道

「青春時光,我們忙著收集自己的歡樂與悲情,過了日正當中歲月,該趕走的人都趕走、該挽留的也挽留了,往下的路,除了要有雲淡風輕的日子,忠心耿耿的膝蓋,還要有相互支持的[老捧油]。」

在第一篇「英雄與魔術師 ——李惠綿與簡媜相對論」裡;最讓我有所感的,是一個殘破身體的奮起,談痛苦的出身,惠綿教授絕對是厄運的代表,小兒麻痺疫苗來台灣之前剛好罹病,求學、大學考試的不順遂幾乎打倒她,我很喜歡作者用「召喚」一詞,來形容兩人彼此的命運和生涯發展,召喚代表不向命運低頭,代表命中注定的使命,文學與戲劇,正是兩人名留青史的代表作,沒有那些成長中種種苦澀的淬鍊,何來後續的美好?

第二篇「十三歲就懂的事——謝班長與簡副班長相對論 」,與國小老班長的系列對話很有意思,兩個同屬於五零年代的長子長女,即使幾十年不見,仍輕易看出很多背景和理念的默契,我最喜歡「你必須丟掉的七樣珍貴事物」這個主題,作者引自「坎伯的生活美學」的儀式(遊戲),要每個人先選好自己人生最在意的七個東西,然後一關一關的放掉一個物品,選擇與對話,人生意義非凡!作者列出的七件物品是:財富、成就、父母、手足、子女、夫妻、健康,結果最後一件割捨兩個老同學不約而同都是選:子女。我心震盪,讀書會夥伴也多有點頭啊......!

【步道四】:回首步道來時路然後仍不悲觀

「讓荒徑上的心在這裡休憩一會兒,被歷史古蹟包圍,被盛放的花樹迷眩,被爬牆的薜荔纏繞,被異類也是藝類、宛如普羅米修斯後裔的年輕盜火者感動;看他們憑著一雙空空的手,純粹的信念與奉獻的熱情,把荒蕪變成心靈螢火蟲復育的茂林。誰說荒徑不能走成花徑?」

我小作者七歲,但同屬於五年級世代,我對「書街驪歌——金石堂城中店熄燈有感」一文特別有感,作者側記關燈的書店正是在1984年創立,那是台灣書店最蓬勃興盛的年代,1983-86年我正就讀板橋高中,無數的周末流連於台北的書店街,可說是完全見證!以至於由盛而衰的書店文化,我當然也是感觸良多,時代快轉,數位浪潮翻騰,網路取代實體,追求刺激和快感,讓一切快速、嗜血,閱讀和書店?何必呢?

最後一篇是關於「處決」一本書之前及其後的過程,是撰寫那些關於作家與編輯的幕後的血淋淋人生,發生嚴肅的法律事件,一句法律用語「不得利用本著作物之全部或一部分為不利於乙方之行為」,嚴苛的侵權控訴於是奪命連環追殺;到底,寫作的文青們,真的也像那些不懂齷齪俗世的藝術家一樣嗎?只能埋頭創作卻又任人宰割?作者以控訴的文筆,一改散文的濃烈情感,為的,就是要替同為文字工作者發聲,為文壇灌入更多自由的空氣。

* * * * * * * * * * * * * * *

走完四條步道,頗有疲憊感,人生要肩負的、要照顧的、要感受的,何其的多!作者鋪下這四個步道,引導回首、檢視現在、仰望未來,人生大道沿路風景繁花似錦,清風徐徐,不急不慍,人生境界需要慢慢感受;剛好,散文見長的作者,文字中的感官渲染力特強,讀來特別有滋有味,譬如:

講到中年與食物:「食物是不說破、不霸佔、不糾纏的一種中年人的信物。」(p.191)

講到十六位大體老師的入殮儀式:「宛如聖潔的白鷺鷥。十六隻昂然飛行的白鷺鷥,抖落季節光影、飛過俗世牽絆,選擇棲息在捨身樹上。」(p.240)

講到整理老人家的遺物:「終究,失去靈魂駐守的器物,需要有個冷靜的『刺客』-凡是攜帶利器,需要動手之事皆可稱之-去窺視、翻查、拆解、整頓。」(p.246)

講到文學的使命:「世界太殘破,必須用文學修補。寫下去!寫下去!寫下去!」(p.385)

闔上書,我問自己:我此時的生命樣貌是什麼呢?啊!不就是當下的我,正拿著畫筆一筆一筆慢慢勾勒嗎?突然想起前幾天生命教育課的最後一節課,我剛講完生命典範時,隨口問了一句:「生命常常回應我們以美好,我們又用什麼回應生命呢?」嗯.......,剛過跨年,再一個禮拜就期末考,高一生的一臉漠然,是的,我不想勉強他們啦!但這道題對中年的你我,就是警語了!

好吧!再問一次中年的你我:「生命常常回應我們以美好,我們又用什麼回應生命呢?」去散步吧!會有答案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5553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