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給中年的你溫柔卻殘酷的十九個人生逼問:「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讀書筆記
2019/09/23 15:55:06瀏覽2958|回應0|推薦18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要說我是看龍應台的文章長大的,絕不是誇張的事,高中時我看完「野火集」時,心中滿滿是澎湃的熱情和隱而未發的怒火,在那禁錮政治社會氣氛下長大的我們,我終於找到了透氣的出口、吶喊的圖騰,對啊!中國人,你怎麼可以不生氣呢!
 
但,隨著開放與進步的腳步,也隨著年歲與體悟的累積,野火之後,好多年來我拜讀一系列龍應台的作品,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那情感與理性兼備的「龍式」散文,寫親子,寫老人,寫時代,寫悲歌,寫幽微的生命,字裡行間,滿滿的愛,愛人,更愛人間。
 
這本書敘說的是:「一代一代之間,盡是恩情。恩情難以回報,天長地久,唯有庭樹萋萋,思之綿綿。」,那些流逝而過的上一代情感,始終沒有因人事已非而淡去,濃濃的愁緒反而因告老還鄉而暈染開來,是啊!人生到了初老,誰不念舊?誰不念情?久別是為了重逢,母女的臍帶重新連結,只是輸送養分的方向卻換了邊。
 
十九封信,是母女間的情書,也是臍帶養分的反饋,也許僅僅是單向的傳輸,也許訊息永遠未讀不回,那個失智的所謂的老母,早已剩下一具空殼,與其說是作者深情款款的叨絮,不如說是對生命無情的喟歎;而那個老去身影的背後,卻潛藏著數十年大時代的悲歌,如快轉的螢幕,除了悲歌悲調,所有的人性,也一覽無遺!
 
但是又何奈?老去也罷,失智也罷,該做的人生功課還是得面對,給美君的十九封信,也是給所有中年人溫柔的叮嚀和殘酷的棒喝,「天長地久」只能是一種信仰,一種鄉愿,而真實的生活,卻是殘酷片段的總和,柴米油鹽,功名利祿,緣起緣滅,我們醉過幾回?我們清醒幾回?每一封信,就是一個人生的叮嚀和逼問。
 
1.女朋友
「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生命,就像黃昏最後的餘光,瞬間沒入黑暗」(p.19)
作者後悔當年沒有珍惜媽媽還有活力的時候、雙腳還能健走的時候、記憶力還沒有流失的時候,就單純當她是個女朋友,單純的出游、談心事、看電影、喝咖啡......;如今也只能用陪伴,贖罪般的陪伴媽媽的餘生:一個靈魂已經不知去哪兒的軀殼。這,也是很多這一輩中年人的痛吧!當你好不容易從養兒育女中脫身,從庸碌的事業中醒來,缺發現連基本的孝道可能都做不好!
 
◆提問:無論老人家是否健在,一直以來為了老人家最該做卻仍未做的事是什麼呢?
 
2.出村
「她如果不讀大學,以後就會跟我一樣」(p.29)
從「台北市井中的蘇格拉底」的美容師惠淑,到來自印尼照顧媽媽的霧米,到在漁村辛苦養兒育女42歲的美君媽媽,都說出口同樣的一句話:我要讓女兒讀書!但24歲就離開村子的美君,又如何想念自己的媽嗎?人生如果可以重來,還是一樣的堅持嗎?母親的天職就是這麼的甘願,甘願付出不希望小孩因為失學而失去全世界,此情此理,三個女人,倒是有志一同。
 
◆提問:全天下父母都期待孩子好好唸書追求美好的未來,但,你確定你對孩子唸書的期待,是他要的方向嗎?一定非讀書不可嗎?
 
3.你心裡的你,幾歲?
「跟不熟悉的大人朋友在一起時我必須讓心裡那個五歲的人藏好」(p.38)
作者自陳內心同時藏著39歲的活力大人,和一個5歲的好奇寶寶,反映出的不正是美君當年的活力?70歲做了三件了不起的事:隆鼻、紋眉、紋眼線;75歲時返回大陸家鄉的真情流露、活力四射,如出一轍。心理的年齡不因生理年齡增加而變老,越老越有活力,是一種心態,也許這樣的心態來自遺傳,但,當下生活品質的累積,譬如:事業或家庭安穩與否,可能才是能否「返老還童」的關鍵吧!
 
◆提問:要讓心理年齡年輕些、活力些,中年大叔(大嬸)的你當下可以怎麼做?
 
4.生死課
「我的孩子夥伴們在他們人生的初始就有機會因目睹而自然天成地理解了莊子:朝菌暮枯,夏蟲秋死,花開就是花落的預備,生命就是時序的完成。」(p.46)
當作者感嘆著這批戰後來台的人們及下一代,這一大群人是無墳可掃的一代時,相較於那些原本就存在家族間的生老病死,天經地義的「生死課」,因為戰爭、逃難、紛亂、崩解,而早已斷裂瓦解,小孩子不懂戰亂的無情,生老病死也不會因此放慢,重新理解生命的來由脈絡,也是這本書可以給我們最大的貢獻,不只是作者的天長地久,也是台灣這個寶島兼容並蓄的天長地久。
 
◆提問:屬於你家族的天長地久是持續在進行的,但你的孩子了解家族的歷史嗎?帶他(們)看過族譜嗎?
 
5.卿佳不
「我相信『初月帖』是他們之間的暗號,在某一個月亮從山頭升起的夜晚,當江水蕩漾著銀光,蘆葦中蛙聲四起,那時那刻,他們還深信人間的愛和聚,可以天長地久。」(p.71)
小學校長余舅舅痛哭了!透過美國讀書的作者,與闊別三十年始終未嫁的家鄉情人通了信,信的結語,女子一句淡淡的「卿佳不」,道盡多少情感的壓抑,多少時代的悲歌,這麼一句稀鬆平常的「你好嗎?」,應當是躲避人性的反常或偽裝,但三十年就這麼過去了,他們又能如何?也只能說:時代創造的命運,任誰也阻止不了吧!
 
◆提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錯過的緣分,也許是一份工作、一個戀人,一個朋友,你曾有過這樣錯過的緣分嗎?為了美好人生可以如何去思考和善待呢?
 
6.母獸十誡
「所以,就認了吧。『小三』不會對你像女兒般親,可是,他會愛你所愛的人,給你所愛的人帶來幸福。母獸,這還不值得你全心擁抱小三嗎?」(p.83)
介於兒子與女友這個「小三」之間,對照於照顧美君的種種體會,作者深刻地列出來母獸十誡(p.80),足以自勉,也是警惕,人生過程,父母所能不能理解和面對的,往往是大家都忘了我們也曾年輕過、叛逆過,我們曾經如何用言語、用叛逆的事,去刺傷父母的心?沒有換位思考的練習,也就是衝突的起點吧!
 
◆提問:身為父母面對孩子開始交異性朋友,「母獸」絕對是很好的心情寫照,你,類似情況時會是如何想呢?又,可以如何「行前教育」呢?
 
7.二十六歲
「我看著兒子,二十六歲的年輕男子,真的是劍眉朗目,英氣逼人,可是母親永遠能在那稜角分明的臉龐上同時看見重疊的臉---嬰兒肥的粉色臉頰、幼兒的稚態笑容;時光是怎麼走的,這懷裡抱著的嬰兒此刻在正色地教訓著你?」(p.93)
26歲的兒子,已經會阻止媽媽媽去買連鎖牌的服飾,會訓斥媽媽不要給巴黎行乞孩童錢,對無政府或共產黨更是有自己的看法,對照64歲的作者自己,他覺得兒子更獨立思考,也更能應用思辨的結果於現實的生活裡。這不禁讓我驚訝,這是只有像德國這樣的教育和環境,才能塑造出來的嗎?還是,26歲的台灣青年也會有如此的視野和主見呢?
 
◆提問:一個青年有思辨能力很重要,願意和爸媽討論、分享也很棒,可是,我們華人的傳統似乎還是比較站在父母的意見比較「大」的習性裡,身為父母的你,應當如何自我突破呢?如何鼓勵孩子的反思能力呢?
 
8.永遠的女生
「十八歲的女生美君,好樣的」(p.122)
藉由談大作者整整20歲的「女朋友」安琪拉,一個波蘭裔的德國人 ,從經營照相館爸爸的勇氣,到自己喪偶找伴的特立獨行,到見證納粹的暴行,而後導入18歲美君那頗有天份的勇氣:獨闖憲兵隊,解救莫名其妙被關的村民。你說,為生存而努力,是不是需要有益的困境和挑戰,然後才會有更多的歷練和視野?古今中外參照的例子太多了!
 
◆提問:有人說:年齡越大膽子越小,要保有赤子之熱誠,保有歲月之智慧,不因世故及他人眼光而畏首畏尾,勇氣和行動力真的很重要,年紀大了,你還可以有這樣的動力嗎?想去嘗試、冒險什麼嗎?
 
9.我愛給你看
「別告訴我誰有資格愛,我愛給你看。我老,我美,我能愛」(p.131)
回想80歲會嫉妒、會給老伴臉色的美君,就如同朋友的82歲的媽媽,棄斷腿住院的老公而去,竟和隔壁床照顧的女人私奔去也!相較之下,歐洲對於老女人的的權利是尊重的,不只是性和愛,更多是行動和夢想的追逐,喝咖啡、玩樂、冒險,自由自在,而華人社會裡的老人,框架可就多了!能自我實現已屬不易,套個「老不羞」的指責可就難堪了!
 
◆提問:老人的生活要多采多姿,一定要累積一些條件,有愛的支持系統是很重棒的一項,尤其是相知相守的老伴,如果沒有老伴,怎辦?
 
10.藉愛勒索
「那堵牆,那堵代表暴力和恐懼的牆,也成為了我的傷害,一根刺扎在記憶裡。在大學路上看見暮年劉叔叔父子手牽手的景象,你說是和解?還是斯德哥爾摩症的折斷與屈服?」(p.143)
從隔壁劉叔叔的家暴,到大導演柏格曼,到作家卡夫卡,甚至是20歲的張愛玲,那些來自親愛的父親的拳打腳踢,現代所謂的家暴,到底為何可以如何扭曲愛而暴力相向呢?用愛勒索的父權,究竟還剩多少愛的成分呢?柏格曼在父親的臨終也不願見上一面,這應當也是受暴者的普遍心情吧!當年的美君不會認同,現代人當然更不會認同。
 
◆提問:在華人傳統裡,用愛勒索常常也是孝道的包裝和扭曲,不知不覺也將孩子推得遠遠的,父母可以如何有自覺地去改變這樣的習性呢?究竟孝道和情緒勒索的界線士什麼?
 
11.天長地久
「總是在機會過去之後,才明白,我必須學會把暫時片刻當作天長地久,把所有的『旅寓』給予『家園』的對待,陪伴美君是我錯失後的課業實踐。」(p.169)
當年極力鼓勵、協助、推廌作者出國讀書的貴人,正一步步邁向衰老和死亡,作者卻錯過了任何可以輕易再見一面的機會,人的習性總以為有無數的明天可以等待,但事與願違,錯過了就是錯過,不管是對上一代還是下一代,還是此時此刻,我們可以好好地、緊緊地把握的,就是當下吧!作者的告老還鄉如此,我們也該當學習如此。
 
◆提問:丟掉藉口,不要說時間不夠,請克服困難,你覺得為了捉住當下親情的緊密連結,你還可以去做的什麼聚體的事或改變呢?如果很多事也可以排序看看。
 
12.此生唯一能給的
「在木棉道上行禪時,我對自己說,不要騙自己了。此生惟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p.181)
三個月間,從起心動念到搬家完成,從兩周一次的探訪到日日夜夜的陪伴,才知自己錯過很多,從山河變色到輪椅看護,從活力四射到失智的軀殼,說什麼悔恨已毫無意義,惟一能做的就是當下的決定:告老還鄉,爭取那有花草香的田園、大武山和落日,以及早已錯過千百回可以相依偎的體溫。
 
◆提問:告老還鄉一直是你退休後的選項嗎?還鄉只是概念,實際要做的事又是哪些呢?
 
13.時間是什麼
「所有忙錄得團團轉,自覺很重要,嘴裡一直喊『時間』的人,其實並不知道時間真正在對他進行什麼機密任務」(p.185)
探討時間和靈魂,思索生命中可以留下什麼?作者一個很明確的詮釋,能留下的只有:記憶和情感,我們也許會忘記所有的交會,但所有的記憶,曾經歷的情感,一朵花香,一個微笑,一刻感動的瞬間,我們刻骨銘心,我們心知肚明,這也就夠了!彷彿,我們也帶不走什麼,其實,我們擁有很多的:天長地久。
 
◆提問:回首人生如同跑馬燈,如果硬要選擇一個刻骨銘心的畫面,會是何人何事何時何地的畫面呢?為什麼呢?
 
14.讓我喋喋不休
「如果在你有念頭、有思維的『有效時光』裡我就這樣跟你喋喋不休,也不管你是不是聽得懂,而你用你明亮的眼睛看著我,那該多好!可是,怎麼就回不去了呢?」(p.217)
從紅彩木到王陽明到笛卡兒,從植物觀察到格物致知到思想與靈魂,我們如何證明我們的存在和活過?和失智的美君對話,還算是對話嗎?當年的心境怎麼就沒想到老後會失智,即使曾經存在的都去了哪兒呢?當下的時間,容不了我的喋喋不休,心不等同於腦,靈魂無法論斤秤兩,存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這堂生命教育課太重要了!
 
◆提問:存在的本質如果是回憶,請問關於逝去老人家曾經存在、互動的回憶點滴(相片、影片、遺物、衣物......),你會如何整理?如果老人家還在,你現在可以先做什麼呢?
 
15.有時
「『有時』的意思並不是說,什麼都是命定的,無心無思地隨波逐流就好,而是,你要意識到:『天下萬務』都是同時存在的」(p.227)
當年那個穿得美美的媽媽,俐落地照顧過自己,就恰似更早的當年,她也是個小女孩被照顧過,而這樣角色的變化和傳承,都是如此地天經地義,時間流逝是不帶情感的,你曾經被稱呼過小朋友,然後一路變成小帥哥小美女,然後先生小姐,然後叔叔阿姨,然後阿北奶奶......,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輪轉,而這也是最真實的人生寫照。
 
◆提問:在你人生記憶中最深刻一次的被稱呼是什麼頭銜呢?為何記憶深刻?
 
16.淡香紫羅蘭
「在彌留時說來世要牽手、讓我神往了好幾天的李歐納和瑪麗安,在現實裡,相處了七年之後其實就無法再忍受彼此,匆匆逃離了愛的天羅地網。」(p.237)
作者一開始探討的是,在那個從來不把愛掛在嘴邊的年代的人們,尤其是自己看得最清楚的父母,愛從不輕易表達出來,有愛嗎?有多愛?愛是什麼?為何總是壓抑著?愛,是牆角的小草還是盛開挺拔的花朵?對照於文中所說歌手李歐納的淒美浪漫表像,是不是:愛的浪漫注定是短暫的、表象的,而現實總是殘酷無情的?在抽屜深處的紫羅蘭香,又是要留給誰呢?
 
◆提問:越深藏的記憶越是隱含著情感,隨著時間與智慧的累積,滋味總是會淡下來的,你曾體驗過極度情緒的記憶,但後來竟也能淡然處之的經驗嗎?
 
17.走路 洗碗 剝橘子
「每一滴水在手指之間滴落,每一絲橘皮的香氣剎那間濺出,每一次腳跟在泥土上感覺到土地師潤和柔軟,你都要全方位地去感知、關照」(p.263)
預期了生命的盡頭,你要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質?作者舉湖濱散記為例,然後去質疑一輩子死守實驗室者所為何來?道出一個生活哲學很好的命題:這是誰的人生?我們又何德何能去評斷他人的呢?一行禪師的話清楚地劃了重點:生命本質就在那走路、洗碗、剝橘子的當下!認真過當下的生命,一沙一世界,剎那即永恆,此時此刻當下的存在,就是本質。
 
◆提問:「活在當下」說起來是不是太理想性呢?上有老下有小,我們的顧慮何其多,如何讓自己追求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呢?
 
18.大遠行
「因為害怕,因為不談,我們就讓自己最親愛的讓人我比孤獨地踏上了大遠行蒼茫之路。」(p.273)
就算多數人都希望能在家裏臨終,但結果通常都是在醫院死去的,幾乎沒有例外,無論古今中外,無論死亡或臨終,一直都是言談的忌諱,對死亡無所知所帶來的恐懼,早已淹沒一般人的理性,好好理解死亡,面對死亡,才會知道如何好好活著,知道當下的幸福,避而不談往往只是讓恐懼和逃避加深而已。
 
◆提問:「昔日戲言身後事」至少還曾戲言,真是生活中,您跟家人討論過身後事嗎?如何談?談出結果嗎?配偶與孩子的反應和看法一致嗎?
 
19.昨天抵達蘇黎士
「我們昨天抵達蘇黎世了!」
「冰娜,緊握她的手吧。那親手掬水的記憶,不會忘。」(p.281)
安樂死真的是一種「尊嚴死」嗎?即使你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評論,但角度不同,關係不同,感情的粘膩就不同,是否真的有尊嚴?是否合宜?恐怕還是有很大的爭議,但至少有一點很容易有共識:安樂死的議題,安樂死對某些人真的很迫切需要,這也是呼籲我們:生命本來就是有期限的,該好好珍惜!
 
◆提問:如果你已經陷入無可避免的絕症,條件是允許的話,你會選擇「安樂死」的做法嗎?換個角度,是家人的話呢?差別又在哪裡?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2964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