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震後認建學校(《考驗》讀後感之三
2018/07/19 07:00:00瀏覽1449|回應0|推薦35

震後認建學校

如果要把《考驗》的讀後感全寫下來,大概也能寫出一本書了。

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一夕間震碎千萬家園。慈濟動員了十八萬人次志工投入搶建工作,並建造了大量大愛組合屋讓災民們暫住。

上人堅持每間組合屋,從事前規劃日本神户地震所建的八坪,增加到十二坪大。面積增大的重點,就是不想讓災民住得太狹窄,有「我是受難者」的感覺。

上人更鼓勵災民:「一時的災難,不是一世的落難」。在緊急救災上,處處可見上人換位思考的智慧,他把自己設身處地在災民的位置上。

全省有好多學校遭受不同程度的毀損。上人認為:「國家的希望在於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於教育:父母的希望在於子女,子女的希望在於教育。」災區教育不能等。上人毅然決定為政府分擔重任,一共認養五十一所學校。

學校認建了,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理想的建築師。在歷年得獎的建築師名單中,選出二十幾位傑出建築師,並發函邀請他們來參加「希望工程」的建設。一個星期後,慈濟第一次召開建築會議,二十多位建築師竟然全數出席,更自動認建學校。

上人要求重建校舍一定要有堅固的結構:「遭遇天災時,醫院是救難中心,學校是避難中心,這兩類建築物,絕對不能倒塌。

在我這種普通人的理念裏,震後重建,能把破損的學校方方正正地重建好,已感恩戴德了。但上人要建造的卻是永永遠遠的理想學堂,各方面都考慮周到。

不但考慮到把教室建在較安靜的一邊,小孩課外的活動空間設計在較靠外圍;甚至細心到從小朋友的高度而看出的視野,令跨進校門的他們,能看到美好的景色;也征求小朋友們,說出他們理想中校園的模樣。

說實在的,我活了半個世紀,習以為常從自己的高度向外觀看。卻不曾設想過,從成人觀看的角度所建造的學校,在小朋友們走進校門,從他們的高度,從他們的視野會看到什麽?風景無限、高高在上的窗戶,在小朋友的眼里,却只是一面墻上的一個口。

很敬佩上人的智慧及細心,連震後認建校園都那麽地一絲不茍!(《考驗》讀後感之三)

 震後認建學校 刊于 07-19-2018 的菲律賓《世界日报》

 菲律賓《世界日報》廣場版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ping86&aid=11325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