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我在蘇黎世與幾位華人女性偶然有次聚會。由於彼此見面機會不多,而且語言又是人人熟悉的華語,所以說話的密集度與聲量都要超過一般,多少引起餐廳中其他人的側目。

鶯鶯燕燕裡,倒有一位較沈默、較害羞些。經其他人介紹,才知道這位新加入的Y來自中國河南。散會後大夥兒往火車站方向走時,我和Y恰巧同行,順便聊起她到瑞士來的緣由。

「在我們那兒,像我這樣將近30歲卻沒結婚的女人,人家就管叫剩女。」「剩女?」我第一次聽到這兩個字,不明就理,一臉茫然。Y立刻解釋:「剩,就是剩下的剩。意思是,別人撿完剩下來的。」

一聊之下,才知道Y和目前的瑞士男友是在網路上認識的。雙方的英語雖不頂好,卻也勉強可以讀明白對方的意向。於是在自己家鄉沒人要的Y,當然不會放過改變命運的機會,不假思索地來到富裕的瑞士,投奔並不嫌她「老」、「剩」的男友。

「後來我才知道,他有個太太,聽說跳河了,卻找不到屍體,所以婚姻關係就懸在那兒。現在我就住他家,每天做些燒飯、整理等等的瑣事,挺無聊的。他有個半大不小的兒子,都14歲了,天天給我臉色看……」Y叨叨絮絮地說。我聽著聽著,Y話鋒一轉,從抱怨轉向期盼:「混血兒很漂亮吧,我就想生一個!」

我認真問,「妳男友還不能再婚,妳也沒有長期居留的簽證,怎麼養小孩?」

「所以啊,我才想生一個。看在孩子的份上,我總可以留下來吧?」

後來有人對我說,Y就是笨,在瑞士,沒身份、沒工作,白天給人幫傭,晚上讓人洩慾,何苦這麼糟蹋自己!

戀愛中的異國情調,卻不見得適合婚姻

異國婚姻似乎人人嚮往,因為它標示著刺激、浪漫、神秘、冒險,大膽地向平庸與無趣宣戰。它的不同於一般、極大成份的新鮮感、矯飾的熱情,很容易讓人忽略良好婚姻關係中三樣重大的因素:發展的能力與意願、成熟的人格,以及相近的價值體系。

多少人在旅途中驚訝於從未見過的壯麗景致、從未經驗過的溫暖人情、從未品嚐過的新奇美食,若是巧遇了令自己心儀的異性,自然而然地便把種種感官、情緒中滿盈興奮的收獲投射在對方的眉間唇邊、一言一行;以為可以從此把稍縱即逝的異國情調透過婚姻而永久保存。

旅行巧遇只是異國婚姻由來的其中之一,因讀書、工作、短暫停留而結識彼此乃至步入婚姻,無時不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發生。近20年來,以網路做為交友與尋求伴侶的媒介,更是普遍熱絡。瑞士人與華人聯姻的原因自然也逃脫不出這些形態。更有的是,雙方都到英語系國家短期學習英語而相識而回到瑞士結婚、生活。

兩情相悅進而步入婚禮殿堂不是必然結果,卻也不一定太過艱難。要維持一個婚姻,特別是要維持一個好品質的婚姻,往往是個挑戰,更可以是驚人的試煉,異國婚姻尤甚,因為夫妻雙方缺乏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沒有相同的母語語境,而這兩者正是讓人有能力對事物不需費神溝通解釋,便能彼此心領神會的潛在因素。

此外,一個文化對個人的特定要求,足以讓來自另一個文化的人感到驚惶而不知所措。隱藏在社會中早已無法追溯的變革發展,對外來者顯出敵意或善意,往往不是一個普通的「外人」所能清晰認知,甚至預先防範以自保的。異國婚姻一點也不浪漫之處就在於,除了要面對一般婚姻所要解決的心緒起伏與生活瑣碎,包括非出於自身而是由親友所加諸的紛爭之外,光是可能導致較好或較差健康的氣候、飲食都需要長時間調適,更何況或許由於不夠精煉的語言而出現的溝通障礙。值得強調的是,沒有能力和自己的枕邊人或孩子透過正確的語句表達自己並了解對方,正是快樂生活的最大殺手。

我知道有位台灣女士和孩子說「母語」,瑞士籍丈夫為了和孩子溝通,也興致勃勃地勤練太太的母語;可惜這類例子並不多見。另個事例恰巧相反,瑞士先生因聽不懂妻子和孩子的談話內容而生氣。姑且說,這兩例是婚姻生活的初期階段吧。

另種「景觀」是,一家人共乘一部車時,丈夫掌方向盤,旁邊坐著的不是台灣籍的妻子,而是十多歲的兒子。兩個男人以瑞士德語討論政治議題,後座的台灣媽媽開口詢問,想知道內容。兒子卻說:「不需要告訴妳,反正妳也聽不懂。」再姑且說,孩子鄙視母親,也許是生活的中期階段。第三位台灣太太的例子是,由於語言能力的限制,總讓同樣來自台灣的閨中好友代替自己對丈夫傳達意見,結果是,閨密成了小三!想像好友聯合自己的丈夫一起笑話她,這位元配太太更是難過、氣憤,無法忍受。平時語言精準與否以及自我表達能力的強弱,往往不是人們細究的議題,一旦放入求職、辯論、訴訟的情境中,語言與表達就成了事情成敗的關鍵。

還有位台灣女士,正因為自認語言能力不足以對簿公堂,也讀不懂法律條文,只好對家暴忍氣吞聲,不敢離婚,更沒面子回台灣,生命就這麼耗著。但願這不是她的人生終期。

文化與價值的差異,在異國婚姻裡更須面對

一位在華人眼中屬於出色、優秀範疇的中國女士S和在英國學習英語的瑞士籍先生相識並結褵。S從英國到瑞士之後,找到一份薪資優厚的工作,支持先生讀完博士學位。然而,S節儉成性,先生喜歡迎賓排場。S認為,孩子應該努力才有好成績,她也願意為孩子犧牲自己的時間與生活;先生卻認為,孩子能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是因為他在那領域有特別的興趣與天份,應該讓他自由發揮;還有,孩子和父母是各自獨立的生命體,誰都不需要為對方犧牲。幾年下來,兩人漸行漸遠,只得協議離婚。辦手續時才得知,她的先生在3年早已預謀,不但對自己的弟弟過於大方,更設法從S處訛錢。朋友們的看法是,這位先生因自卑而自大(學位和生活的建立全靠太太資助),S則是太過軟弱、太寵他。

這則故事和通常帶有衝突的異國婚姻一樣,都是由特定的異國文化不同點,以及不分文化、國籍的一般性婚姻議題所交織出現的混合體。這對異國夫妻對孩子教育的不同堅持,是文化背景使然,直擊價值觀的相異處;至於他們之間的其他矛盾,則屬於任何人都會輕易碰上的個性不合、認知不同、行為方式相異等複雜的婚姻課題。

富有、安定國家的男人總是能輕易地擁有次一級國家的女性做為終身伴侶。一方面是工作機緣所決定(在哪裡有工作就住哪裡),另方面也是次一級國家女人改變生活環境的方便法門。曾經就有個中國女人說:「在機場最簡單了,只要微笑地死盯著某個老洋毛看,他很快就上鉤了!」我也曾在火車裡別人留在座位上的「二十分鐘」免費報中讀到一小則廣告:21歲台灣女子,貌美,手機號碼XXXXXXX……。這類「不需要牌理」的交友、婚姻動機,由來已久,不可能消失,當然也不限於女性華人。一個作為,總會收到一個回應,甚至一個承擔;這些女人們不是不懂,只是好賭。

婚姻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催人熟,也催人老。當愛情泯滅,親情淡去,不成功異國婚姻的當事人,或許他們的唏噓要更大聲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