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 過 十 訓 ※弘一大師講述
2011/05/14 08:18:26瀏覽3164|回應0|推薦28

                     

             弘一大師法相

一、虛心。所謂虛心就是我們要明因識果,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下決心改掉這些惡意惡行,同時還應向別人虛心請教,讓別人幫助自己指明本人尚未發現的過錯,以使自己人格更趨完美。

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日:「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日:「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聖賢尚如此虛 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二、慎獨慎獨是說我們凡夫俗子的所作所為,起心動念,佛菩薩乃至鬼神等,都在暗中盡知盡見,我們若能時時做這樣想,便不敢再胡作非為了。

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三、寬厚所謂寬厚就是待人接物要懷真誠心,寬以待人,厚德載物,成為一個真實厚道的人。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四、吃虧。即不要貪人便宜,要學會吃虧精神。從表面上看,人吃了虧是受了損失,其實質是人因吃虧而增長了智慧。擴展了自己的心胸。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這也是弘一大師對吃虧二字的理解。

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五、寡言
對于修行人來說寡言最為重要。人間的災禍往往從多言中來,言多不如言少,言少不如言好。少言可以免去許多人間禍患。因此古人勸人要謹言慎行,這樣可以避災免禍。

此事最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六、不說人過古人云:「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說別人是非的人,常常是那些挑撥離間的人,他們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氣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張。弘一大師在講說自己不說人過的觀點時,常以古人之語作論據,如舉孔子所云:「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意思是說對人應少一分指責多一分寬容。

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過『文』在此是掩飾的意思。自己有了過錯,不知改過,反而極力掩飾過錯,甚至推卸責任。這樣做的人就是有私心和心懷奸詐的表現。唯有不去掩飾自己的過錯,才可能知錯必改,最終可少犯錯誤。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八、不覆己過對于得罪別人之處,要認真反思自己的不是,如果過錯是自己有意無無意中導致,我們要發大慚愧,生大恐懼,向別人發露陳謝,懺悔前愆。切不可顧及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鬚髮大慚愧,生大恐懼。髮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九、聞謗不辯人活在世上,任何人都免不了被別人評論。這種評論或是批評或是贊嘆。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別人對自己無端的誹謗。對于無中生有的誹謗,我們通常會不顧一切給予回擊,其結果是兩敗俱傷。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所以當別人對你無故中傷的時候,若能夠置之不理,誹謗便自會熄滅。常言道:「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對於別人無中生有的誹謗,如果你不能認真對待,將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煩惱。

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十、不瞋貪、瞋、癡是眾生難于袪除的三毒。瞋心常會給我們帶來許多過患。《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能開百萬障門。」人一旦有了瞋心,便會生起無明之火,若任其下去,很可能會惹出許多麻煩。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許多痛苦。因此瞋恨心也使人畏懼。

瞋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弘一大師除多次宣講《四分律》之外,還總結了他自己五十年來反照自己的行為而作出的十項總結。一九三三年正月初八,他在妙釋寺開講《改過實驗談》,這是他自身學佛自我陶鍊的經過。

簡言之;就是一、學「虛心」,二、學「慎獨」,三、學「寬厚」,四、學「吃虧」,五、學「寡言」,六、「不說人過」,七、「不文己過」,八、「不覆己過」,九、「聞謗不辯」,十、「不瞋」。

他重點解釋「不瞋」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是心賊,除之不易,但是,學聖賢的人,除不了瞋,從此便羞辱「佛道」:佛家要人們除「貪、瞋、癡」三毒,其實,貪、癡易去,瞋病難癒!這十項總結,經過自身精密地安排與切實地體驗,言凡而意深,照這幾條去實行,祇有有心人方能入木三分!弘一大師《格言別錄》基本上包含了以上內容。大師自己是身體力行的。

弘一大師以自身行持的經驗開示眾信徒,勸誡廣大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改過遷善。他還以自己五十餘年的改過遷善的事例告訴大眾,使他們資以參考,以防故犯。我們現代人再來重溫大師的金玉良言,依照此做,不僅能夠完善人格,且能為聖為賢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520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