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楞嚴經※淨空法師講述
2017/09/03 09:23:22瀏覽1213|回應0|推薦14

一切大乘經,它的要義都是教我們「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啊!經題、經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義理要不透徹,怎麼能從這個文字般若裡頭起觀照的功夫呢?

所以諸位這一點一定要記住:不能起觀照的功夫,於行就不相應。我們常常講,『行解相應』啊,不相應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呢,一定要從相應裡面來求。換句話說,一定要曉得觀照的功夫啊。唯有觀照的功夫才能夠實證啊!

所以諸位要是懂得觀照,那你就是頭頭是道啊;你要不曉得觀照啊,處處成障啊,你的障礙就多了。那麼我們修行這麼多年了,有成就、沒有成就,就在「行門」裡頭有沒有觀照的功夫啊。

佛法裡面常講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是什麼?念是煩惱、是障礙啊。煩惱、業障現前了,不要緊,沒有關係。為什麼呢?無始劫以來我們都是生死凡夫啊,那個煩惱、習氣不是一下子就斷得了的呀,它會時時刻刻起現行的。起現行不要緊,要緊的是什麼呢?就是般若觀照的功夫。為什麼呢?觀照一起來呀,煩惱立刻就止住、就降服住了,那個就是功夫啊。妄念常常起啊,觀照也隨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觀照就得力了,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啊,心自然就清淨了,這個時候你也就得大自在了。所以那個「觀自在」,自在從哪裡來?從觀照當中這個功夫上得來的。

「首楞嚴」是果法,是大果啊。「首楞嚴」這三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個也是大定的名稱。到經文裡面有很長的一段經文專門講這樁事的,一般的定啊,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時候有這個定的境界,出了定境界就失掉了,有入有出的定啊。楞嚴大定呢?是沒有出入的定,換句話說,就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經裡面常常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種定才叫『楞嚴大定』,這個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

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也在讀《楞嚴經》,也在討論《楞嚴經》,那這個密因我們曉得了嗎?我們只曉得名稱而已,實際上呢,不懂啊。實際上如果諸位一懂啊,現在立刻就超凡入聖了。你幾時懂得這個密因了,你的修行,不管你修什麼行,穿衣吃飯都是修證了義,那個很奇怪了。

功夫成就了的人,你看看永嘉大師,我們過去曾經討論過永嘉的禪宗集。別人問道的話:「禪師啊!您老人家用什麼功夫啊?平常怎麼樣修行?怎麼用功啊?」他告訴我們:「饑來吃飯,困來眠」。人家肚子餓了吃飯,是修證了義。疲倦了睡一覺,是修證了義。他那個就是了生死,證涅槃的。我們越睡越迷惑,越睡越顛倒,那沒有用處的。人家懂了義,懂密因,我們不懂密因啊。

『密因』是什麼呢?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舍識用根」,密因就是指根中之性啊。這個性是佛性,是自己的佛性啊,不生不滅啊,常住真心!一切大乘法都是以它做因地心,所以才能成就。我們念佛人要以這個為因地心,你的一句「阿彌陀佛」,這叫理念啊。

「禮敬諸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禮記裡頭那一句話:毋不敬。諸佛是誰呢?情與無情通通是諸佛,意思就是教給我們,我們眼睛裡面所看的、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佛菩薩。我們對佛怎麼樣恭敬,對這個境界就要怎麼樣恭敬,我們能做到嗎?做不到啊。

諸佛菩薩千經萬論教什麼呢?就是教我們「敬」,沒有別的,你只要懂得了誠與敬啊,給諸位說,那個大藏經那麼多,都叫廢話啊,裡頭所講的意思道理你全都悟了,不要佛講了。

所以《楞嚴經》裡面講那個修行,一個字: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歇是什麼呢?就是把剛才講的,我是講百法,大家好懂啊,八識、五十一個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歇了!歇就是放下。一歇呢,你立刻就成佛了,不必三大阿僧祇劫啊,也不必三年五載啊,一念之間就成佛啊。

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有這個功效,有這個力量,就看我們自己肯不肯接受,願不願意接受,肯不肯照這個方法做。肯照這個方法做,給諸位說,這一念轉過來,生死就沒有了。了生死了,三界也沒有了;不但三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的法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入的法界,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啊。我再給同修們說的是:不難做到啊!何必受生死累贅之苦啊,為什麼不幹啊!

離開境界,不叫修行。都市裡頭啊,太繁華了,噪音太多了,吵得我們不能夠安寧,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去修行去。給諸位說那個是小乘的修法、初級的修法、不了義的修法;了義的修法呢,沒有環境,環境的清淨和吵鬧是一如的,他都如如不動,這是了義,是高級的修行方法。

首楞嚴大定不是盤腿面壁啊,而是什麼樣子呢?跟我們日常凡夫的生活沒有兩樣,完全一樣啊!我們日常的這個三業、四威儀、八識之下,人家是『四智』,我們哪能看得出?大定啊!所以說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楞嚴定沒有出也沒有入,無時不在定啊。

釋迦牟尼佛當年所示現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住在楞嚴大定之中。說法是定,旅遊也是定;無時不是定,無處不是定;喜怒笑駡通通都是大定。舉心動念,一切的作為都是從定中起來,所起的相。起的相做什麼用處呢?利益一切眾生啊。

圓教來得快啊,不走冤枉路;藏、通、別走的迂回路走得大,慢慢地來,當然也有成就。圓頓是從根本上修;藏、通、別是從枝葉上修。修持戒,枝葉上修啊,那個戒律我們不要說太多了,說到八萬細行那是太多了,我們就講現在一般傳戒裡面所講的比丘戒兩百五十條,菩薩戒…不能得定,增長分別心、增長執著心,搞一輩子都得不到定。給諸位說,一切都不分別,心才能定得下來。分別世間法,心不能得定;分別佛法,還是不能得定啊。你分別心是一樣的,換個物件而已嘛。所以說是,執著惡法是病,執著善法還是病啊。

大乘圓頓教法極其簡單、極其容易,諸位要能這幾句話裡頭會了,那《楞嚴經》就不要講了。為什麼呢?一部《楞嚴經》講的還不是講這個事情?一大堆廢話啊,說到最後還不是一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啊。無得就無失啊,所以成佛也就是入了這個境界而已啊。入了這個境界,在這個世間,以這個境界合一切的境界,這個就叫做「事事無礙」。自己所證得的是一真法界,事啊,眾生所住的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合起來,沒有障礙。佛不礙眾生,眾生不礙佛;佛的心行不礙于眾生,眾生的心行不礙於佛陀,事事無礙啊。一有障礙,不能同住了。小乘法就有這個障礙,出家人和在家人不能同住。為什麼呢?著相啊!他在枝葉上修的;大乘佛法在根本上修的,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功夫真的要到家了,給諸位說,人跟野獸在一塊住也沒有障礙。我們過去高僧有很多住在山上,跟老虎住在一起的,彼此沒有障礙,而且老虎還很乖,還很聽話。一般人看到奇怪啊,我看到不奇怪。老虎也有心,人也有心,心同此理啊,理得心就開了,沒有不能融洽的。

學佛貴在直下承擔,不拐彎抹角。直下承擔這個完全是自己的,諸佛菩薩是我自性裡面現出來的諸佛菩薩,一切經論也是我自性當中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啊,這樣才能成就啊。如果要不這樣學,給諸位說,那都是佛門裡面的外道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身外之佛、心外之佛,你就是佛門的外道。心外求法,無有是處。

我們真正明白了,全真在妄,全妄即真。就好像做夢一樣,我們把能夠變夢境的那個心,比喻作真,所變的夢境,叫做妄。做夢的時候,整個的心變成了境界了,真心化為妄心,全體妄境就是真心,這就是佛門講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的道理啊。所以禪家就是用這個功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怕的是你不悟,果然悟此妙心,那麼三德秘藏之理,就現前,這才是真正的返本還源,歸入大圓覺了。

前面經文我們念過,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這是第三卷裡面的經文,這是說的真話啊。幾個人能夠承認,能夠相信,我們的色身、色身之外的山河大地、整個的太虛空,全是我們自己真心裡面的東西。所以在沒有辦法講的時候,我們舉做夢的這個比喻,全都是夢境啦,在做夢的時候,有自己,自己身外有山河大地,有虛空,這些東西從哪來的?還不都是你自己的心變出的夢境。整個的夢境,就是你自己的心;整個心,變成了夢境,全體是自己一個人啊。

這樣的話,我們在講堂上不知道講過了多少遍,你們也聽得太多了,聽多了,就變成老生常談了。聽來聽去,還不就這麼幾句話。這幾句話,你聽上一萬遍、十萬遍、一百萬遍,都不多。為什麼呢?沒開悟啊。這些話啊,都是在衝擊你那個悟門,幾時把你這個悟門撞開了,開悟了,這個話就不要再聽了。沒有開悟,不妨天天聽啊。聽一遍,提醒你一次。不要看這個是老生常談,三天不聽啊,你就迷惑顛倒了啊。增長無明,增長邪見,天天在聽,無明、邪見還是不斷地在增長,還沒有辦法把它中止住,所以佛要說法四十九年啊。菩薩、羅漢、祖師大德,天天在講堂上講經,道理就在此地啊。

凡是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給諸位說,都是屬於邪見之人。要是拿『楞嚴經』的標準來看,小乘阿羅漢都是邪見,權教菩薩也是邪見,這個是楞嚴的標準。

大乘菩薩戒裡頭,它論心不論事;小乘比丘戒,它是論事不論心。這個不一樣啊。

你比如殺生,小乘戒裡頭說殺了生,殺死了,才結罪。心裡恨透了想殺他,但是並沒有殺他,沒有罪。跟我們法律判罪一樣,你要有行為才有罪。沒有行為,心裡動個念頭,那不要緊,那不犯罪,不構成這個罪相。可是大乘戒就不行了,動念就犯罪了。殺人犯不犯罪呀?不犯罪。這就怪了,把他殺掉了,我沒有心殺他嘛,所以不構成這個罪。如果心裡面動心,我要殺他,並沒有殺他,結罪。大乘結罪在心。誤殺的,沒有心殺的,只有過失,沒有罪。

所以這個大乘戒比小乘戒難啊,大乘是講心地戒啊,很不容易守!小乘,你看比丘戒多,比丘戒容易守。為什麼呢?論事的。大乘戒難的地方,是動心的,起心動念,結罪是在起心動念上。那麼換句話說,大乘的教學著重在思想上,小乘的教學注重在行為上,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所在。當然啦,心行都有,有所偏重。大乘偏重在思想教育,小乘也有思想教育,但是偏重在行為的教育。

那麼修定,除了佛法之外,在古印度,除佛以外還有九十五種外道,裡面有許許多多也是修定的。他們的定功可以修到四禪天,可以修到四空天,不能說不高啊。他們一入定,不要說十天半月不出定啊,那都是小,小小定啊。他可以坐,坐好多年都不出定。在我們看起來這是了不起的功夫啊,但是諸位要曉得,在佛法裡面說起來呢,這是雞毛蒜皮呀,小定啊。為什麼說它是小定呢?這種定不能起作用,自己可以得到一點清淨的享受,一出定,心就又亂了。

佛菩薩的定,就是本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這種定啊,不是盤腿面壁的,行住坐臥,談笑風生,都在定中,六根入六塵境界如如不動,這叫『楞嚴大定』,才真正談得上叫自利利他。諸位要曉得,那個小定容易修啊,大定難修啊,大定是在境界裡面修。那麼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這幾句話裡面,實在說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

不但是自己在凡夫位跟在佛位上性是不二的,同時還要曉得,在一切萬法上,也是不二的。我們還是拿夢境來做比喻,譬如做夢的時候,你在夢裡頭迷了,不知道在做夢;等到你醒過來的時候呢,哎呀你曉得你在做夢。你做夢的時候那個迷的心,跟你醒過來之後那個覺的心,是一不是二啊。整個夢境,就是你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夢境裡面那些人物、山河、大地、虛空,它那個性,跟你的自性,是一還是二呢?還是一個嘛。

所以經上常給我們講,一性一切性啊。一性,是講你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迷了之後,變現出太虛空,變現出無量無邊的世界,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一切物的自性,原來就是你自己的自性。一性一切性啊,一切性是你自己一個自性。所以佛在這一部經裡給我們說啊,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不是說出來了嗎。五陰、六入、十八界、七大,這些就是一切啊。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的本。所以,自性本來具足,根塵識大、七大,周遍圓融,不可思議啊,這個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10849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