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欲望之心
2014/05/23 10:27:03瀏覽222|回應0|推薦17

欲望之心 

(林子軒/發表於更生日報副刊101.06)

有一位朋友過年後想要更換有線電視系統,把原來收視多年的地方電視台,變更為
心目中比較喜愛的系統電台,於是抽空前往辨理申請手續。

接待的櫃檯服務人員很親切告訴他,工程人員將於三到五天之內前往施工,請他靜
候技術人員的電話通知,以便協助裝設事宜。

經過了一個禮拜之後,原本租約到期的地方電視台,隨即派人將電纜線路拔除;可
是此刻新系統卻尚未安裝完成,以致於成了沒有電視可看的空窗期。

?「雖然平時並沒有守著電視一直看,然而此刻在客廳休息時,偶爾想要啟動遙控
器,卻因為沒有裝設機上盒或天線,才驀然發現除了視訊不清處的無線電視之外,
其它頻道皆是出現一片藍色銀幕,完全收不到任何視訊!」朋友忽然覺得若有所失
的樣子,並且感到不太習慣。

他的情況讓我想起另外一次經驗,那就是有一天外出的時候,不小心忘記攜帶手
機,於是在外面幾個小時,心裡總是覺得不太踏實,因為深怕如果這個時候有人來
電的話,豈不是無法接聽而耽誤了重要的事情呢?

此種心情直到回家之後才放心,因為手機並未顯示有任何來電,當然也就沒有漏接
電話的疑慮了。

其實事後回想這種心情的時候,倒是覺得太過於擔心而不禁莞爾,因為自從退休之
後,朋友或是公務互相連絡的電話,已經和上班時不能相比擬,有時候甚至好幾天
都沒有接到任何一通電話,所以當下又何必擔心手機留在家裡,因而漏掉重要訊息
呢?

朋友因為電視斷訊的空窗期而感到無聊,以及現代人過分倚賴手機的情形,其實都
是一種很自然的心情。

因為兩者同樣都是若有所失的情況,也許可以解釋一種奇妙的現象,那就是物質需
求進入日常生活之後,雖然能夠提供莫大之便利性,可是卻也會因為形成習慣而更
加倚賴,並且偶爾產生一些非預期的失落感。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一位同事身上,由於那位同事擁有目前甚夯的平板電腦,當然成
為日常生活所必備的工具,所以總是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當她偶爾和朋友聚會的時候,還會不經意打開方便輕巧的平板電腦,然後浸淫
其間而渾然忘我;雖然她會在大家聊天的話題當中,即興式插上幾句話表示意見,
可是那樣的情況所給予別人之印象,卻有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

除了很多人喜歡隨身使用平板電腦之外,另外算是極其時髦的智慧型手機,也提供
各種遊戲、即時通訊和無限上網的功能,尤其它那小巧精緻的外型,以及想像不到
的多功能特性,更讓年輕族群趨之若鶩而愛不釋手。

於是有一種想像得到的情況,人們經常可以發現標榜無線上網手機,和日益流行的
平板電腦相同,乃以驚人的業績成長速度,迅速擄獲了消費者的心,因而到處都可
以看到目不轉睛而盯著手機銀幕的人,在我們的周遭出現而毫不令人覺得意外呢!

雖然人們對於現代科技的倚賴性日益嚴重,不過仍然有很多地區的人,卻是生長在
需求簡單,而且充分融入於大自然的環境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覺得很快樂,甚至
沒有感到物質匱乏的困擾。

諸如此類的例子蠻多,好比日前媒體報導一個漂亮的國家,全國人民的快樂指數位
居世界之首;可是他們卻沒有家家擁有電視,也不使用通訊便利的手機,當然更缺
乏燈紅酒綠的娛樂設施,甚至連最基本的休閒設備都很少。

然而他們卻浸淫在和諧、知足、惜福與喜樂的日常生活氣氛當中,所以讓該國人民
覺得快樂無比;此種令人羨慕的生活與心理境界,彷彿印證了一句名言,那就是人
們感到幸福與快樂,並不是因為所擁有的很多,而是欲望與需求比較少的緣故。

這種例子和名言的啟示,確實足以讓人思索良久,因為人類盡其所能的發展文明之
結果,雖然成就了燦爛的物質享受,可是卻也同時導致追求無止盡欲望的後果,所
以人們只得一直往前奔跑,用來滿足更多的物質需求,卻依然無法填滿日益擴大而
空虛的心靈。

當然欲望無止境的後果,比較嚴重的情形,就宛如夸父逐日般的毫無盡頭;稍為輕
一點的情況,也許就是患得患失、相互比較、不容易滿足而產生極其憂鬱的症候
群,這些負面結果在社會上比比皆是而且令人擔憂。

人們世俗所認為的原始地區,當地人民生活簡單、返樸歸真、需求單純和快樂的生
命內涵,其實已經詮釋了人們內心的真正本質,就是在最簡單的環境與心靈需求當
中,就可以享受最真摯而且淳樸的生命之旅,同時並不會因為欲望之心無限擴大而
增添無謂煩惱。

這種情況相較於自詡為文明世界的人,其實有著令人玩味的思考空間,當然我們也
無意空口白話般,刻意鄙視文明的價值與貢獻,因為那是推動時代巨輪所必須承擔
的過程與結果,當然用不著故作清高而選擇疏離的生活方式。

然而我們卻也很清楚一種現象,充分瞭解物質欲望與精神文明緊密的關聯性,而且
也應該深刻認識其所帶來的影響,這些必然的後果人們總是無法遁逃與迴避。

可是我們卻也有另外的選擇和思維,運用自己聰穎的智慧來分析,把欲望的負面後
遺症降至最低,嘗試用清晰而空靈的思緒自我沉澱,也許就可以發現適合每一個人
的生活方式,那麼應該就是一個很棒的人生哲理,而且也可以享受到圓滿與喜悅的
生命內涵了,不是嗎?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9259155